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共9张PPT)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一、重点剖析
《读书:目的和前提》
《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
答案 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的
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
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
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是一种人生境界。
疑难 情境破
答案 文章先从概念界定与道理阐释入手,点明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
世界文学;再从切身体会出发,阐释自己对读书的思考;最后结合当下的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
作的重要意义。
请梳理《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 读者在阅读名家经典作品时,可能会因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评
价,但我们不能因为无法彻底理解经典作品就否定经典作品,而应该对经典作品“不厌百回
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经典作品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作者意
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
《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在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谈到了对巴尔扎克的不同感受,有
什么作用
答案 “自己的价值”指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
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具有深远影响、享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
重之感,否则就难以体会其伟大之处。同时,这句话也是对前文“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
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的补充说明。
如何理解《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结尾“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
作的真正价值”这句话
图书馆 乐趣
“公书林”图书馆 学习知识,并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清华图书馆 进入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
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 由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感受到人类的伟大
《上图书馆》
《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记录了哪几个图书馆 在不同的图书馆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
答案
答案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暗示世界发生了变化,和平遭到了破坏;“暗淡”一词
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是形象化
的说法,表明“七七事变”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暗示黑暗社会的到来
以及政治形势的紧迫。
如何理解“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这段话的含意
二、写法赏析
《读书:目的和前提》
1.语言准确、简明、生动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文中将研读世界文学作为获
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之一”说得极有分寸,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又
如作者用描写性的语言“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
围起来”等,描述了自己发现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和两巨册
《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时的兴奋,简明、生动,极具说服力与感染力。“再如对于我们来
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
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
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一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研读世界
文学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
2.方法灵活,论证有力
①举例论证。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以自己读书的经历为例,来论述读书是以读者的个性
或人格为前提的,融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②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
生存”,形象地说明了真正的修养是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短暂的功利行
为。
《上图书馆》
1.结构简洁,思路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前三段总领全文,引出话题;然后以时间为序,回顾了不同时期在
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和感受;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全文结构简洁,思路清晰。
2.细节描写,打动人心
文章抒情含蓄,作者的心情,文章的深意,都寄寓在看似平淡的记叙、描写之中,而其中的细节
描写更添意味。如第六段中“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是后来
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此处对第三阅览室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以
及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无比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再如第八段中“初夏
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的。
  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作为读书目的,就和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的真正阅读者。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收音机、电视出现以前,许多资讯与知识也是靠口传或观察而得。但是对智能很高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样是不够的。他们知道他们还得阅读,而他们也真的身体力行。
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收音机,特别是电视,  ①  ,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  ②  ,这使得新闻事件极具代入感,信息变得形象生动。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  ③  ,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节选自莫提默·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改)
1.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互联网时代,经典名著的表现形式多样。数字化、快餐化的阅读形式受到追捧,经典原著渐被冷落。为此学校准备举行“今天我们是否需要读经典原著”的辩论赛。
4.辩论赛需要邀请你的班主任杨老师担任评委,下面是小明邀请时说的一段话,请找出其中表达有误的一处并改正。
  【A】尊敬的杨老师,您好!【B】为了引导同学们阅读经典原著,学校准备于4月23日上午9点在学术厅举行辩论赛,主题是“今天我们是否需要读经典原著”。【C】您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我们想邀请您担任评委。【D】请您务必到场!
                             
                             
                             
5.辩论赛进入自由辩论环节,作为正方代表,请写出你的观点。要求观点鲜明,语言流畅,有逻辑性,不少于60个字。
反方:我方认为不需要阅读经典原著。有些原著篇幅太长,阅读浪费时间;有些原著内容深奥,语言晦涩,阅读费心劳神。
正方: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发展 北京市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扩大公共服务半径,进而促进实体书店实现量与质的不断提升。浓浓书香,在满足人们丰富多样阅读需求的同时,也涵养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呼吁人人读书,使阅读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2006年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
如果说书是知识的海洋、力量的源泉,那么书店则是海洋和源泉的承载地之一。在一座喧嚣的城市中,书店是能够让人们静下心来的地方,走出家门,走进书店,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好的阅读使人奋进,文化提升能够促进区域发展,只要阅读还在,书香定会飘进千家万户。让人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全社会正努力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然而,在看到“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均较上一年有所提升”等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因多方面因素,当前选择系统性读书的人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多元化,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不少地方的实体书店也面临着经营转型等方面的压力。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每一家书店都是城市文化的底蕴所在,每一家新开的书店都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举措。即一方面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鼓励每家书店对接周边5—10个社区,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书、借书,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仅2022年,北京举办各类特色阅读活动3万余场,影响和覆盖人群达2000万余人次。另一方面,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的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北京市实体书店数量超过2100家,实现了持续增长,目前,北京每万人拥有书店接近1个。正如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所说:“目前北京已初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社会;读书有利,利己、利民、利国家。正如有哲人所说,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里得到心灵的滋养,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让城市文明更加光芒四射。同时,书香是慢慢凝聚起来的,书香社会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而书香城市更是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上下齐心营造而成的。期待有更多的城市能总结借鉴北京等地的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深耕城市书香建设,在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用书香涵养城市文化底蕴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
(摘编自王小梅《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宣讲家网2023年4月14日)
  材料二:
一些城市书店,将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大地,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出多维复合、别具一格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成为“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坐落在安徽黟县碧山村、由古祠堂改造而成的碧山书局,是村里最热闹的公共文化场所之一。书店经常举办创作分享会、音乐会、放映会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
早在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支持实体书店进一步融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贸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场所。”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实体书店具有业态接口多、文旅融合能力强等特点和优势。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渐开始渠道下沉、触角下移、要素下乡,诞生了一座座内涵与“颜值”兼具、乡土气息浓郁、迸发时代活力的“书店+”公共文化空间,激发了阅读,吸引了客流,点亮了乡村,让人们看到了“书香味”与“泥土味”交融产生的多元价值。乡村书店成为乡村文旅发展的“香饽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亮点。
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书店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从文化“轻资产”蜕变为文旅“新富矿”,不应简单照搬城市书店模式,其生命力在于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事业,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实体书店下沉乡村需要立足乡村、深耕乡土。一方面,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构建以阅读为内核的复合型文化生活空间,深入挖掘传承乡村人文内涵,重塑在地乡村美学;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书店+”产业形态,探索跨界融合发展之道,提升自我“造血”功能,让乡村书店的“破圈”“出圈”真正惠及乡村大地。期待更多新型乡村书店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文化粮仓”。
(摘编自方宁《让乡村书店成为“文化粮仓”》,《人民日报》2023年4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2006年来,我国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成效非常明显,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B.北京仅采取鼓励实体书店向周边辐射、进入不同场所的措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C.乡村书店经常举办文化活动来吸引年轻人“打卡”,因此逐渐成为新时期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
D.近些年,实体书店逐步转向乡村,激发了乡村活力,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实体书店,但二者因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而难以产生密切关联。
B.城市不光需要实体书店,还需要开办各种特色读书活动来增强影响力,让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读书回归社会。
C.实体书店融入文化旅游,融入乡村生活,是对实体书店发展的有力补充和对书香社会建设的大力推进。
D.城市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没有城市的文化温度与书香气息;乡村需要书店,没有读书就难有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3.下列名言警句,最适合悬挂于实体书店内鼓励人们阅读的一项是(3分)(  )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B.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C.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D.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5.有人说,开书店主要还是为了营利,两则材料都在大谈书店,对于“书香社会”这个话题来说,未免有些俗气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将观众、听众或读者从脑海中搜寻包装过的观点比喻成按“倒带”的钮的行为。A.一是设问,为了强调酒可以解忧,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二是借代,以人名“杜康”代指酒。B.用典,诗人借廉颇晚年不被重用的典故来表达对人才埋没的痛心。C.比喻,将琴声比喻成大小珍珠落入玉盘时那清脆、轻重交织的声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琴声节奏紧密、铿锵有力的特点,从侧面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D.夸张,突出了天台山的高峻。故选C。
2.答案 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和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作为读书的目的。
解析 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句。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提炼出主干句“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真正阅读者”,“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作为读书目的,就和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都是“真正阅读者”的定语,可将此定语分为三个短句:“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作为读书目的”和“就和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根据语句通顺且句意不变的原则,可整理出答案: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和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作为读书的目的。
3.答案 ①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提供的部分功能 ②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 ③仍然能提供给我们资讯
解析 ①处,由横线后面“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可推知,这里主要想表达收音机,特别是电视,取代了书本的部分功能。再结合句式特点分析,此处可填“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提供的部分功能”之类的内容。
②处,由横线后面“这使得新闻事件极具代入感,信息变得形象生动”及实际常识可知,电视可以通过影像来展现新闻的内容,故可填“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之类的内容。
③处,这里主要想表明收音机的最大特点,且横线前面有“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的表述,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事时,仍然能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信息,故可填“仍然能提供给我们资讯”之类的内容。
4.答案 D (示例)“请您务必到场”可改为“请您参加”。
解析 D处语境为“班主任杨老师担任评委”,用“请您务必到场”来表述,语气过于生硬,可改为“请您参加”或“期待您的光临”等。
5.答案 (示例)我方认为需要阅读经典原著。相比一般时效性的作品,经典原著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永远可以与当下对话。而且,经典原著的包容性强,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
解析 反方的观点是“不需要阅读经典原著”,因此正方的观点应为“需要阅读经典原著”,然后说明理由,如:经典原著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虽然有的历史久远,但仍然可以与当下对话,具有较强的包容性,阅读经典原著,既能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又能增强我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三年模拟练
1.D A项,“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应是当前选择系统性读书的人仍然不容乐观。B项,“仅”字信息缺漏。北京市出台的举措有二:一是“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推动‘书店与社区结对子’”;二是“每年拿出1亿元的真金白银,促进实体书店聚焦主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选项遗漏了第二项措施。C项,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应是一些城市书店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出多维复合、别具一格的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成为“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且书店经常举办文化活动,才吸引年轻人“打卡”。
2.C A项,“但二者……难以产生密切关联”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书香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原本以城市为主阵地的实体书店逐渐开始渠道下沉、触角下移、要素下乡,诞生的“书店+”公共文化空间可以促进乡村书店的发展;而且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实体书店的发展。B项,“已经淡出人们生活的读书”混淆时态。材料一第四段说的是“读书似乎逐渐淡出一部分人的生活”。D项,“没有读书就没有城市的文化温度与书香气息”“没有读书就难有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说法过于绝对。“城市的文化温度”不只限于读书,城市建筑、影视戏曲等都可以带来文化温度。根据材料二“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书店……创新性发展”可知,乡村书店是乡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来说,“读书”不是唯一的方式,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等都可以使乡村文化健康发展。
3.B B项“一日不书,百事荒芜”的意思是一天不读书、不写字,各种事情都要荒废。可用于鼓励人们阅读。A项强调惜时。C项是鼓励学习,并没有直指阅读。D项强调勤奋。
4.答案 ①开篇提出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发展的问题,并以北京市为例,引入话题;②第二、三段从多角度谈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③第四段谈国民阅读现状和实体书店面临的压力;④第五段以北京市出台相关扶持举措促进实体书店发展的实例,说明如何有效推动实体书店转型,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⑤第六段谈城市书香建设及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解析 材料一第一段由“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发展”引出对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发展的问题的探讨,紧接着以“北京市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为例,引入话题。第二段“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第三段“在一座喧嚣的城市中,书店是能够让人们静下心来的地方……好的阅读使人奋进,文化提升能够促进区域发展……”,从多角度谈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原因。第四段“然而……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的实体书店也面临着经营转型等方面的压力”,谈国民阅读的现状和实体书店面临的压力。第五段“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举措。即一方面鼓励实体书店‘进高校、进商场、进园区’……另一方面,从2019年起,每年拿出1亿元的真金白银……”,谈北京市出台相关扶持措施促进实体书店的发展。第六段“书香是城市最美好的味道……让广大市民在书香里与一座城市相拥相依、相互成长”,谈城市书香建设及推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5.答案 并不俗气。(1分)①书店是文化地标,各类书店能构建起更完善、更广泛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建设“书香社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书店要想更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对于经营者而言,适当营利是前提和保障。③书店也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要积极探寻新的转型发展之路,实现营利、促读两不误。(每点1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即“并不俗气”。然后解读题干给出的看法。之所以有人认为“大谈书店,对于‘书香社会’这个话题来说,未免有些俗气了”,是因为其认为“开书店主要还是为了营利”,这是两者的冲突所在。谈自己的看法的时候,要结合两则材料归纳出两者并没有冲突的理由。
由材料一第五段“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探索城市文化的全新大门”“目前北京已初步构建起……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第六段“期待有更多的城市能总结借鉴北京等地的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相拥相依、相互成长”可以归纳出:书店是文化地标,各类书店能构建起更完善、更广泛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建设“书香社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材料一第六段“书香是慢慢凝聚起来的,书香社会是……营造而成的”可知,“书香社会”是日积月累积淀出来的,书香城市更是需要几代人的坚持和努力营造而成的,而不是书店不营利就能实现的。由此可以归纳出:书店要想更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对于经营者而言,适当营利是前提和保障。
由材料一第二段“自2006年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材料二第二段“早在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支持实体书店进一步融入文化旅游……复合式文化场所。’”可知,建设“书香社会”离不开国家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由材料一第五段“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北京市出台了相关扶持举措”、材料二第一段“书店经常举办创作分享会、音乐会、放映会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很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材料二第三段“乡村书店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对优秀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建设“书香社会”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发展。由此可以归纳出:书店也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由材料二第二段“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乡村的新亮点”、第三段“一方面,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惠及乡村大地”可以归纳出:书店要积极探寻新的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促读、营利两不误。
16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