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16 赤壁赋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歌
2.如
3.绝
4.下
5.属
6.适
7.固
8.乎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2.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
今义:美貌的女子。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歌窈窕之章   
2.击空明兮溯流光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正襟危坐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7.下江陵   
8.顺流而东也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侣鱼虾而友麋鹿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特殊句式:                         
译文: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特殊句式:                         
译文:                          
3.凌万顷之茫然。
特殊句式:                         
译文:                          
4.渺渺兮予怀。
特殊句式:                         
译文:                          
5.客有吹洞箫者。
特殊句式:                         
译文:                           
6.何为其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特殊句式:                        
译文:                           
8.固一世之雄也。
特殊句式:                         
译文:                          
9.而今安在哉
特殊句式:                         
译文: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译文:                           
11.而又何羡乎!
特殊句式:                         
译文:                           
1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他浑身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的超脱感。(  )
2.《我与地坛》(节选)中,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如泣如诉,让人深受感动。(  )
3.杭州武林路步行街上的游客不绝如缕。(  )
4.先生讲课时,他就在一旁正襟危坐,静静地听。(  )
5.汉学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文献浩如烟海,你们看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  )
6.敦煌,可谓人类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宝库。(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如“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就属于干支纪年法。(  )
2.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就是指“斗宿和牛宿”。(  )
3.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语言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
4.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
5.“七月既望”中的“既望”属于月相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通常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
6.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和文中的“一苇”用法一样,都指船。(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19课标全国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3.《赤壁赋》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上,吟咏《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即文中“        ,          ”。
4.《赤壁赋》中,“客”幻想与神仙共游,与明月同存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中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如果从变化的角度观察,那么“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那么“         ”。
6.《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乘着小船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的句子是“        ,         ”。
7.《赤壁赋》中,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8.《赤壁赋》中,“        ,          ”两句,简洁而生动地写出了曹操水军的强盛气势。
9.《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即“        ,          ”。
10.《赤壁赋》中,用“潜蛟”舞、“嫠妇”泣从侧面烘托箫声的感染力的句子是“       ,         ”。
11.“沧海”经常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12.“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哲宗立,召为礼部郎中。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卒不许。元祐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注]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 宣仁后:北宋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高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欲擢冠多士  擢:选拔,提拔
B.轼恐不见容  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C.轼密疏  疏:上给皇帝的奏章
D.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善:善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轼起于忧患       月出于东山之上
B.积以论事       忽魂悸以魄动
C.为当轴者所恨       委身为贾人妇
D.大臣议迁之岭南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有删改)
[注] 唱黄鸡:比喻时光流逝。
4.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3处。
余 戏 之 曰 余 以 手 为 口 君 以 眼 为 耳 皆 一 时 异 人 也
5.苏轼对庞安常的赏识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概括。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①也。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②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 ”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 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 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节选自吴敏树③《君山月夜泛舟记》,有删改)
[注] ①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开”与下文“超上人”中的“超”均是僧人之名。③吴敏树:巴陵铜柈湖人,清道光十二年举人,后辞官潜心于诗、古文之学,终成大器,成为中国柈湖文派的创始人。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游之上者——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3.而余平生以为胜期——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4.今丁卯七月望夜——七月既望(《赤壁赋》)    
5.不在斗牛间乎 ——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6.相与论地道通吴中——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云起A船侧B水上C滃滃然D平视之E已作F横长G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中的“事”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事”含义不同。
B.“开上人指危崖一树”中的“危”与“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含义相同。
C.“因举诵苏赋十数句”中的“举”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中的“举”含义相同。
D.“余四人寻山以归”中的“寻”与“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中的“寻”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讨论“游之上者”,“始得”二字使“如愿以偿”之感溢于言表。
B.作者缅怀苏轼时,有感于赤壁之战,吟诵“苏赋十数句”。
C.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有时写景状物,有时联想考据,摇曳生姿。
D.本文是一篇“记”,记寻常风物独有情趣,引经据典如话家常,形散而神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
                             
                             
(2)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5.文中的“水”和“月”是作者寄托感情的重要载体,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高考真题练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的理解
(2023北京,6—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
贵 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 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 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 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注] 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地广境数千里       广:宽广
B.遂从嗜欲       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操切:胁迫
D.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黩:贪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与刑措亡异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国维不张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5.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凭”,乘
2.同“缭”,盘绕、围绕
二、
1.①歌唱 ②歌词 ③作歌,作诗
2.①往 ②像,如同 ③及,比得上
3.①断 ②横渡 ③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④副词,极,非常 ⑤与世隔绝的
4.①攻占 ②底部,位置在低处 ③低于 ④向下 ⑤等次低
5.①劝请 ②归属 ③同“嘱”,嘱托 ④类 ⑤连接
6.①享有 ②恰好,正巧 ③适应
7.①本来 ②使之固,巩固 ③顽固 ④必,一定
8.①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 ②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或“呢” ③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三、
1.白茫茫的水汽
2.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旷远的样子
4.所思慕的人
四、
1.名词作动词,唱
2.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
4.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5.名词作状语,向南
6.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东
7.名词作动词,攻占
8.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9.名词作动词,捕鱼/名词作动词,砍柴
10.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赤壁之下)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译文:苏子和客人在赤壁之下乘船游玩。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东山之上/斗牛之间)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译文:月亮从东边的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茫然”放在了中心词“万顷”的后面,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4.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句,“予怀”是主语,“渺渺”是谓语,谓语放在了主语的前面,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译文:我心里想得很远。
5.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中心词“客”+定语“有吹洞箫”+“者”,定语放在了中心词的后面,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
译文: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介词“为”之前,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
译文:(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7.特殊句式: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
译文:这不是曹孟德受困于周瑜的地方吗
8.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译文:本是一代豪杰。
9.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安”置于动词“在”之前,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
译文: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10.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江渚之上)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11.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何”置于动词“羡”之前,正常语序为“而又羡何乎”。
译文:我们又羡慕它们什么呢!
12.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六、
1.√ 遗世独立:远离世俗,独自生活。
2.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不合语境。
3.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合语境。
4.√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5.√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6.√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形容很丰富,用不完。
七、
1.√
2.√
3.√
4.  “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字用于平辈之间相称,在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也可以称字。
5.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叫“既望”。
6.  “和文中的‘一苇’用法一样,都指船”错。“舳舻”运用了借代手法,以船头和船尾代指船;“一苇”运用了比喻手法,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八、
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2.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3.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4.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7.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8.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9.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0.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1.(示例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示例2)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示例3)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12.(示例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示例2)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片段阅读练
1.D 善:认为好。
2.A 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为“从”。B.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C.介词,被/动词,做。D.代词,本文中指蔡确/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答案 (1)等到二十岁,(苏轼)广泛通晓古代典籍,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读贾谊、陆贽的书。
(2)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中没有人能超出你之上。”
解析 (1)“比”,及,等到。“属文”,写文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徊翔”,比喻仕途升降,可译为“徘徊不进”。“出”,超出,高出。“右”,上(古人以右为尊)。
  [参考译文]
等到二十岁,(苏轼)广泛通晓古代典籍,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读贾谊、陆贽的书。嘉祐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要评为第一,但又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评为第二名。后来苏轼通过书信得以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哲宗即位,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从忧患中被起用,不想骤然间居于显要的地位,向宰相蔡确推辞。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经很久了,朝中没有人能超出你之上。”最终不被允许。元祐四年,因为长期议论政事,被当权的人怨恨。苏轼担心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职到外地,任杭州知州。尚未动身,谏官说前任宰相蔡确任安州知州,他作诗借郝处俊的事来讥讽太皇太后。大臣们建议把他放逐岭南。苏轼秘密上奏说:“朝廷如果从轻惩处蔡确,那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政策就不足;如果从重惩处蔡确,那对太皇太后的仁政又有所欠缺。认为应由皇帝下诏书立案逮捕治罪,太皇太后下手诏宽赦他,那就在仁和孝两方面都得当了。”宣仁后心里认为苏轼说得好但是没能采用。
4.答案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解析 “曰”是“说”的意思,其后要断开。“余以手为口”和“君以眼为耳”结构相同,两两相对,二者中间应断开。“皆”是“都,全”的意思,是对前面“余”和“君”两种不同情况的总括,其前应断开。
5.答案 ①听闻庞安常的名声后,主动前去求医。②治病时称赞庞安常是“一时异人”。③病愈后同庞安常一起游览清泉寺与兰溪,并和庞安常痛饮。
解析 由“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可知,苏轼听闻庞安常的名声后,主动前去求医。由“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一时异人也”可知,苏轼治病时称赞庞安常是“一时异人”。由“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剧饮而归”可知,苏轼病愈后同庞安常一起游览清泉寺与兰溪,并和庞安常痛饮。
  [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前去察看田地的好坏而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擅长治病,但是耳朵聋。我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但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都是当代才能出众的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泉水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向西流。我创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能力提升练
温故知新
1.上等
2.比得上
3.美好
4.望日
5.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6.共同,一起
习题演练
1.BDE “云起船侧”的主语是“云”,“水上滃滃然”的主语是“水上(云气)”,“平视之”的主语是人,“已作横长状”的主语是云气,据此可知,应在“水上”“平视之”“已作横长状”前面断开,即在B、D、E处断开。
2.C A.名词,事情/动词,侍奉。二者含义不同。正确。B.二者含义相同,都是“高”的意思。正确。C.皆,全/举起。二者含义不同。D.沿着,顺着/随即,不久。二者含义不同。正确。
3.B “有感于赤壁之战”错误,由原文“客黎君曰……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可知,作者只是以苏赋指点孙子,并未有感于赤壁之战。
4.答案 (1)南边高崖下有几十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它们前后相接向西而行,依次从我们身旁经过,那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渔火数十星”“接续”“次第”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山后没有人居住,但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有几处搭建的草棚,这是沙洲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时建的。(“居”“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 (1)“渔火数十星”,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数十星渔火”。“接续”,连接。“次第”,依次。
(2)“居”,居住。“有棚于坳者数家”,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坳者数家有棚”。“洲人避水来者也”,判断句。
5.答案 作者借助“水”与“月”,营造了一种幽静安谧的氛围,虚实结合,神奇瑰丽的虚幻境界与苍茫天宇星月朗照的实情实景相映衬,表现出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文第三段中“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的意思是“夜色之下,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想起传说中的湘灵、洞庭君,恍惚间仿佛可以和他们问答一般”。这里的“水”和“月”都是静寂的,作者由这“水”和“月”营造的恍惚迷离之境而想到神奇瑰丽的虚幻境界,而神奇瑰丽的虚幻境界又与苍茫天宇星月朗照的实情实景相映衬,表现出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秋天月夜泛舟湖上,上等的游玩方式,没有比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游玩更好的。不知道古代的人是否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我这一生把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游玩当作美好的愿望,曾经在诗歌中写下这个愿望。现在是同治六年七月望日夜晚,我才得到这样一次在洞庭湖中环绕君山泛舟游玩的机会。
开船启程,从龙口出发前往香炉峰。月亮从树顶上升起,船在月光照耀下呈金碧色的湖水中行进。同游的是两个僧人和一个客人,以及我的名费的外甥和我的孙子吴坡。南边高崖下有几十处闪烁的渔船灯火,它们前后相接向西而行,依次从我们身旁经过,那是渔民摇着小船在捕捞虾子。开上人指着高崖上的一棵树说:“这棵古老的樟树,无疑有十几个人两臂合抱那么粗,树根环绕住一块大石头,有一丈多见方。从岳阳城远远望着君山,能见到一个挺拔突出的树影,就是这棵樟树。”但是现在在月光的映射下从船中仰望它,并不觉得它特别高大,我是初次知道它。客人黎君说:“苏轼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与我们今天泛舟游洞庭湖只差一天的时间。”我回过头对孙子吴坡说:“你看这月,不也是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吗 ”于是我们一起吟诵了苏轼《赤壁赋》里的十几个句子。
又向西从香炉峡中出来,稍微偏北行进。刚开船时,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到这时风从背后斜吹。水面更加平静无波,看到了弯曲的水岸,想到可以在这里暂时停留,但是船并未停留,经过观音泉口,来到响山前。一起谈起这里有地道可以通往吴中的事,有人说:“这里有几百间神仙居住的黄金殿堂,应当在这下面吧 ”夜色之下,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静寂无声,想起传说中的湘灵、洞庭君,恍惚间仿佛可以和他们问答一般。
又向北进入后湖,随即向东行进,水面上映照出岸上岳州城灯火的光亮。云雾从船边升腾起来,水上云气腾涌,平视前方,那些云气已经变成横长的形状,逐渐上升,最后不见了。我的孙子吴坡说:“有一天晚上,从沙嘴这个地方可以看见后湖的云气从水面上升腾而起,白色的雾团有的像车轮,有的像大的水瓮,大约有十多团,就是这个地方。”然而这个地方靠近君山脚下,应当有生出云气的洞穴吧 山后没有人居住,但在山间低洼平整的地方有几处搭建的草棚,这是沙洲上的人来这里躲避水患时建的。有几只客船停泊在这里,都没有人的声音。转而向南出了沙嘴,穿过柳树林,便可看见老庙门。《志》记载君山周围长七里有余,因为我们乘坐的船行进得缓慢,感觉似乎不止七里长。
船只停好后,就让人拿出酒菜,用子鸡拌着苦瓜吃,月亮高挂在空中,风起浪涌,大家对着明月和风浪痛快地饮酒,都超过了自己原来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荤的戒律,仅仅喝了一点点酒,吃了几片梨子,又进入庙里,拿来了茶。半夜时分,大家离船上岸,辞别了超上人和黎君,我们四人顺着山路回家了。第二天我记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经历。
高考真题练
1.A 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广,开拓”。
2.C C.两个“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A.音节助词/代词,它们。 B.介词,因为/介词,把。 D.介词,比/介词,在。
知识拓展 文言虚词的推断六法
名称 解说
语境分 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可以推断出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标志识 别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非”等表示判断,用“见”“于”“为……所……”等表示被动,用“之”表示宾语前置
句位分 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作副词(表揣测或反问),在句中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成分分 析法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可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
词性界 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语境判断其词性,从而推断出其意义和用法
对称分 析法 对称的文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已知来推断未知
3.B 错在“比官员的地位还高”,结合上文“显于世……尊于朝”可知,“官”要翻译为官场,本句意为: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在官场非常显赫。
4.C 错在“洁身自好”,当时父兄规劝子弟要争着做“居官而置富者”“处奸而得利者”。
5.答案 (要点)
为官方面:①任用奸恶;②贪腐横行。
社会方面:①法度废弛;②社会混乱;③世风败坏;④百姓困苦。
解析 ①“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任用奸恶、贪腐横行、法度废弛。
②“天下奢侈”“俗之败坏”——世风败坏。
③“官乱民贫”——官场混乱(贪腐横行)、百姓困苦。
④“盗贼并起,亡命者众”——社会混乱。
  [参考译文]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说:“孝文皇帝时,崇尚廉洁,鄙视贪污,商贾、赘婿以及官吏中有贪污行贿的,都被强力限制不得为官。奖赏善人,惩罚恶人,不偏袒亲戚,犯罪证据确凿的按律惩罚,罪证不确凿的(或“犯有可疑轻罪的”)公之于众,没有赎罪的规定。所以令行禁止,天下大治,全天下审理和判决的案件仅有四百起,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贤才,任用士人,开拓疆土数千里。他自以为功绩盛大,威望很高,于是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费用不足,就变更各种旧有制度,使得犯法的人能用财物赎罪,交纳一定谷物的可以补为官吏。于是,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增多。各郡国官吏担心祸殃及身,所以挑选那些善于舞文弄墨、熟悉赋税簿籍、善于巧言蒙骗上级官府的人,授以高官;为非作歹之事层出不穷,就任用凶狠而能够威胁百姓的人、以暴虐手段胁迫人屈服的人,使他们身居要职。所以无义而有财的人显赫于世,欺诈而善于舞文弄墨的人尊贵于朝廷,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在官场非常显赫。所以,民间流传这样的话:‘要孝悌有何用 钱多就光荣。要礼义有何用 善于舞文弄墨就能显贵。要谨慎有何用 凶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受过黥、劓、髡、钳等刑罚的人,也在世间奋起参政,言行虽同猪狗,但家庭富裕、势力强大,颐指气使,这就是所谓的贤能之人。于是称因做官而致富的人为英雄豪杰,称因奸诈而获利的人为壮勇之士。哥哥用这些劝勉弟弟,父亲用这些鼓励儿子,社会风俗败坏,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考察其原因,都是犯法却允许拿钱赎罪,难以求得真正的贤能之士,诸侯国相、郡守贪图钱财私利而诛罚措施施行不力所导致的。
“如今想要振兴社会,使天下太平,就应该废除赎罪之法。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坚决诛杀,不能仅仅免除官位,那么人人就会争相尽力为善,推崇孝悌,唾弃奸商,进选真正贤能之人,推荐真正廉洁之士,天下就能得以大治。”
唉,如今的变化,比这更加恶劣!自神宗以来,贪财好利的风气一日比一日严重。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人心大坏,数十年间都是如此。《尚书》说:“不任用贪恋财物的人,任用为百姓谋生活的人,凡是能养育民众、设法使民众安居乐业的,会按照功绩大小提升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太平盛世。
贡禹又说:“想使近臣自各部官员、侍中以上,不得私自贩卖货物,与民争利。凡是违犯的就免除官职、削去爵位,不得再入仕途。”这种方法现今也能实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没有不被豪绅控制的,沿袭下来便成了常见之事。
168*登泰山记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2.多平方,少圜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当
2.居
3.漫
4.阴
5.极
6.或
7.方
8.稍
9.以
10.及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至于泰安
古义:                          。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多平方
古义:                          。
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米。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汶水西流   
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   
4.明烛天南   
5.多平方,少圜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余始循以入。
特殊句式:                         
译文:                           
4.崖限当道者。
特殊句式:                         
译文:                           
5.多松,生石罅。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称“禅”。(  )
2.五鼓:古代一夜分甲、乙、丙、丁、戊五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课文“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中的“五鼓”,即“五更”。(  )
3.阴、阳:“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的“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  )
4.晦,农历每月初三日。朔,农历每月初一日。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在文中常依托别的建筑物或地名来确定所写地的位置,姚鼐《登泰山记》中用此法来介绍日观峰位置的句子是“        ,        ”。
2.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情景。
3.《登泰山记》中,“         ,        ”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4.《登泰山记》中,赋予静态的青黑色的山以人的动态,表现冰雪之盛的句子是“         ”;描写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         ”。
5.姚鼐《登泰山记》中,写从日观亭向下俯视,众山如樗蒱所用的掷具的句子是“             ,   ”。
6.《登泰山记》中,描写旭日如丹冉冉升起之景的句子是“     ,         ”。
7.《登泰山记》中,“         ,        ”两句细致地描绘了日将出时的景象。
8.《登泰山记》中,“      ”一句通过对比,写出了日观峰附近积雪之厚,凸显了天气的恶劣。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媚笔泉记
姚 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氵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嶲。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标号涂黑。
溪有深潭A大石出B潭中C若马D浴起E振鬣F宛首而顾G其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②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B.①翼乎临于溪右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①及县治而迤平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3.简要分析姚鼐《游媚笔泉记》所表达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客有云:昔罢兖州掾曹,与一二友人祀岱岳,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约五鼓初,各杖策而东,仅一二里,至太平顶,丛木中有真庙东封坛遗址。拥褐而坐,以伺日出。久之,星斗渐稀,东望如平地,天际已明,其下则暗。又久之,明处有山数峰,如卧牛、车盖之状,星斗尽不见,其下尚暗。初意日当自明处出,又久之,自大暗中日轮涌出,正红色,腾起数十丈。半至明处却半有光,全在明处即全有光,其下亦尚暗。日渐高渐变色,度五鼓三四点也。经真庙帐宿之地。又经天门、十八盘,尤耸秀。北眺青齐诸山,可指数。信天下之伟观也。
(节选自邵博《泰山录》,有删改)
4.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五鼓三四点也
度:经过
B.各杖策而东
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C.东望如平地
望:向远处看
D.北眺青齐诸山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兖州:古州名,古代九州之一。东汉置兖州,以后各代治地和区域大小时有不同。
B.岱岳:泰山的别称。泰山又称东岳、岱宗,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
C.鼓: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古人将一夜划分为五更,因击鼓报时,所以也将“更”称为“鼓”。
D.真庙:北宋第三位皇帝赵恒的庙号为“真宗”,宋人亦以“真庙”称之。隋唐后,皇帝死后普遍有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康熙帝等。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星斗尽不见,其下尚暗。初意日当自明处出。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游灵岩记
姚 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有删改)
  材料二: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即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惟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选自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有删改)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周若环而缺其南面——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2.南则重嶂蔽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3.越一岭——翻山越岭    
4.乃益奇也——老当益壮    
5.循泰山西麓——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    
6.缘泰山东麓——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习题演练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盖灵岩谷A水西流B合中川C水入济D琨瑞山E水西北F流入济G皆泰山之北H谷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帷,名词作状语,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中的“限”用法相同。
B.溯,指逆流而上,与《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中的“溯”词义相同。
C.东南,向东南走,与《赤壁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中的“东”用法相同。
D.稍稍,指逐渐,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中的“稍”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的构思跳跃性较大,这种写法便于从多个方面对灵岩进行描写和介绍,使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B.作者通过“积雪”“初日”等意象描绘了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色,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的意境相似。
C.姚鼐散文的语言特色表现在寓丰富于简洁,寓工妙于自然,即作者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事物。
D.曾国藩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鼐,表现出崇敬之情,肯定了桐城派思想的现实意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2)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5.材料二中,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统一的文学主张,其中“考据”主要指通过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问题。这一特点在材料一中有何体现 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彩”,彩色
2.同“圆”,圆形,这里指圆形的山石
二、
1.①在(某处) ②挡住 ③面对 ④掌管 ⑤应该 ⑥当作
2.①停留 ②处于 ③经过
3.①弥漫 ②模糊 ③随便
4.①山的北面 ②阴天,没有阳光 ③阴影,树荫
5.①极点,尽头 ②最,非常,表示最高程度 ③至、到达
6.①有人 ②有的 ③有时 ④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7.①方形的山石 ②方向,方位 ③当 ④四周围绕 ⑤方圆
8.①逐渐 ②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 ③略微
9.①在……时候 ②连词,表修饰 ③助词,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和时间 ④认为 ⑤连词,表目的 ⑥同“已”,已经
10.①连词,表示并列,和 ②介词,等到……时候 ③追上,赶上 ④比得上
三、
1.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
2.平的、方形的山石
四、
1.名词作状语,向西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名词作动词,照
5.形容词作名词,平的、方形的山石/形容词作名词,圆形的山石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标志。
译文: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
2.特殊句式:判断句,以“也”为标志。
译文:(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3.特殊句式:省略句,“循”后面省略宾语“之”,“之”代指“中谷”,应为“余始循(之)以入”。
译文: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
4.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限当道”放在了中心词“崖”后面,正常语序为“限当道者崖”。
译文: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5.特殊句式:省略句,“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应为“多松,生(于)石罅”。
译文: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
六、
1.√
2.√
3.√
4.  “农历每月初三日”错误,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初三日是“朏(fěi)”。
七、
1.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2.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3.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4.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5.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
6.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7.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8.而雪与人膝齐
片段阅读练
1.ACE “溪有深潭”主谓宾完整,且其后的“大石”是后一句的主语,故A处应断开。“潭中”是“出”的地点状语,中间不应断开;“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中,主语是“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故应在“中”后的C处和“浴起”后的E处断开。
2.A A.都是代词,意为“那”。B.介词,在/介词,被。C.变为,变作/对,向。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3.答案 ①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②不慕前贤,无意隐逸,含蓄地透露出作者积极入世的心态。
解析 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接着写循溪西入后沿途所见之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上,既把媚笔泉与桐城、小溪沿途的风光连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展现出作者探幽赏奇的志趣。由此可概括出:探访胜景,寄情山水,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对媚笔泉的记述,先写媚笔泉的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学冲筑室幽居,盛情邀饮,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显出此地其实荒寂冷僻,不宜久留。由此可概括出:不慕前贤,无意隐逸,含蓄地透露出作者积极入世的心态。
  [参考译文]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逐渐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忽然相合,像屏障一样耸立,像城墙一样曲折回环,高峻横隔好像没有路可以走。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那里边流出来。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声音,“哗哗”流了十余里,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时常有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在水面上露出来,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颈上的长毛回头看它的同伴。攀着石头向上爬,俯视飘浮的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路,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像翅膀一样在溪流的右方探出,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所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这个地方表面看上去很像,于是以此命名。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大树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作“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导引泉水又流入溪中。
左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多云,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陡峭如墙的山崖,丛杂的草木和众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害怕,于是回去了。
4.A 度:揣测,估量。
5.D 康熙是年号,不是庙号。
6.答案 星星都不见了,下方的天空仍然很暗。才想着太阳应该从明亮的地方升起。
解析 尽:都。初意:才想着。自:从。
  [参考译文]
客有云:昔日免去兖州掾曹一职后,与一两个友人到泰山祭祀,所以登上了泰山最高峰。走了四十里路,夜宿于乡野之民的茅草屋。约五更初的时候,我们各自扶杖徐徐向东走,仅仅走了一二里路,就到了太平顶,灌木丛中有宋真宗到东岳泰山祭祀的遗址。围裹着粗布衣服坐下,来等待日出。过了很长时间,星星渐渐少了,向东望去好像一块平地,天边已经明亮,但下方还是暗的。又过了很长时间,明亮的地方出现了几座山峰,好像俯卧的牛、车的顶盖一样,星星都不见了,下方的天空仍然很暗。才想着太阳应该从明亮的地方升起,又过了很长时间,从黑暗中涌出一轮太阳,大红色,升起数十丈高。有一半升到明亮的地方还发出一半的光,完全升到明亮的地方就发出全部的光,(太阳)下面还是暗的。太阳渐渐升高,渐渐变了颜色,估计是在五更三四点。(我们)经过真宗庙搭帐宿营的地方。又经过天门、十八盘,山峰尤其高峻秀美。向北眺望山东诸峰,都可以指着数清楚。实在是天下的雄伟景观啊。
三年模拟练
温故知新
1.如同,像
2.遮挡,遮蔽
3.跨过
4.更加
5.顺着,沿着
6.沿着,顺着
习题演练
1.BDG “盖灵岩谷水西流”中,“灵岩谷水”是主语,“西流”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两个“……入济”结构相似,中间应断开;“皆泰山之北谷也”是对前文的总结,其前应断开,故在D、G处断开。
2.C 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像帷帐一样/像门槛一样。B.正确。C.“用法相同”错误。“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中的“东”是名词作状语,向东。二者用法不同。D.正确。
3.B “描绘了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色,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的意境相似”错误,作者通过“积雪”“初日”等意象描绘了雪后清幽冷寂的景色,与《登泰山记》中泰山雪景瑰丽雄浑的意境不同。
4.答案 (1)从山峰到溪流,有一点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遮蔽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
(2)我当初与朱子颍约好一块来游览灵岩,遇到朱子颍有公事,便让泰安人聂剑光同我一起(游览)。
解析 (1)“地有尺寸平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尺寸平地”。“翳”,遮蔽。“高”“深”,形容词作名词,高高的山岭/深深的崖谷。
(2)初:当初。值:遇,遇到。乃:于是,便。俾:让。偕:一起行动。
5.答案 ①考证了“甘露之泉”名字的由来。②考证了“政和”二字为宋人所刻。③考证了“朗公谷”和“朗公石”名字的来源。
解析 由材料一“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可知,考证了“甘露之泉”名字的由来。由材料一“回视寺左右立石……曰‘政和’云”可知,考证了“政和”二字为宋人所刻。由材料一“世言佛图澄之弟子竺僧朗……有朗公石焉”可知,考证了“朗公谷”和“朗公石”名字的来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泰山北边有很多高大的山峰,而灵岩最有名。我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头砌成的城墙,高一千余雉,周围环抱的群山像个圆环,而南面有个缺口。南面有重峦叠嶂遮蔽着它,条条溪流环绕着它。从山峰到溪流,有一点平坦的地方,都种植着柏树,柏树遮蔽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就在这柏林中。林下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积雪的寒光在寺院的墙壁上闪动。灵岩寺后面的山崖上凿有神龛,用来供奉佛像。估量它的高度,大约是灵岩的十分之九,陡峭得无法上去,在横断面开出一条斜路,才能登上去。登上山顶之后四顾群山,只见群山像怒马奔驰一样,像军中帷帐一样。灵岩的脚下有山泉,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之泉”。寺庙的和尚拿出器具,舀取泉水让我品尝。回头看寺院左右立着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的游人刻的字,有的嵌入墙内,有的用来砌了石阶,石阶上面有字,刻着“政和”等。
我当初与朱子颍约好一块来游览灵岩,遇到朱子颍有公事,便让泰安人聂剑光同我一起(游览)。聂剑光指着灵岩的北谷说,逆着水流向东走,跨过一道山岭,就进入琨瑞山。灵岩的溪水向西流,与中川水汇合流入济水,琨瑞山的溪水向西北流入济水,都属于泰山的北谷。世人传说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时常在灵岩为众人讲说佛法。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朗公石。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面靠近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而到了琨瑞山,它的岩谷幽深,于是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子颍。子颍日后来游玩时,顺着泰山的西麓,参观灵岩,向北到达历城,再沿朗公谷逆流向东南走,到达东长城岭下,再沿着泰山的东麓返回泰安,这样泰山的四面都游遍了。夜晚住在张峡。姚鼐记。
材料二:
乾隆末年,桐城的姚鼐先生擅长写古文;他敬慕并且仿效同乡前辈方望溪的古文,又受到刘大櫆君和自己的伯父姚范君的教导。方、刘、姚三位都是学通古今的大儒,极有声望,所以姚鼐先生对古文的研究就更加精深了。历城的周永年字书昌因此赞叹说:“天下的文章,大概都在桐城吧!”于是学者大都推崇桐城人写的文章,称为“桐城派”。
乾隆中期,天下的大儒奇才,崇尚学问渊博,烦琐称述,多方引证,往往为了考证一个字,连续用几千字来说明还不得罢休,他们在学术上另立旗帜,名叫“汉学”。唯独姚先生排除各种议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这三者不可偏废,一定要以义理为根本,然后文辞才有所依附,考据才有所归附;一篇文章中,只有义理是最需要注意的。当时姚先生孤立无援地与汉学家论争,他的理论传播了五六十年,现在的读书人,渐渐读他的文章,继承他的学说。学说的衰亡兴盛,也有它各自的时代,也许这就是命运吧!
168(共25张PPT)
16 赤壁赋
赤壁赋
苏 轼
壬戌①之秋,七月既望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和客人在赤壁之下
之下。[1]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举 酒
乘船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澜不兴。举起酒杯,
属客③,诵明月之诗④,歌窈窕之章。 少焉,
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一会儿,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⑤之间。[2]
古文 注析破
月亮从东边的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白露⑥横江,水光接天。[3]
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着天空。
纵一苇之所如⑦,凌万顷之茫然⑧。[4]浩浩乎
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
如冯虚御风⑨,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就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
如遗世独立, 羽化⑩而 登仙。
就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①壬(ré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②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日。③举酒属(zhǔ)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劝请。④明月之诗:和下文的“窈窕之
章”分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jiǎo)兮”的句子,所
以称为“窈窕之章”。⑤斗(dǒu)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⑥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⑦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漂去。纵,放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语出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⑧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
面。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⑨冯(pínɡ)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
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⑩羽化:指飞升成仙。
层解(第1段) 描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从正面突
出一个“乐”字。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①而
  这时大家喝着酒,快乐极了,便敲着船边(打着节拍)
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
唱起歌来。歌词中说:“桂木做的棹,木兰做的桨,(桨)划破
明②兮溯流光③。渺渺④兮
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
予怀,望美人⑤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得很远,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倚歌⑥而和之⑦。其声呜呜然,
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用箫)随着歌声伴奏。箫声呜咽的样子,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
像是哀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低诉,尾声细弱而
袅袅⑧,不绝如缕。舞幽壑⑨之潜蛟,
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⑩。[5]
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①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②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③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④渺
渺:悠远的样子。⑤美人:指所思慕的人。⑥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⑦和
(hè)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⑧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⑨幽壑:深谷。 嫠(lí)妇:寡妇。
层解(第2段)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
苏子愀然①,正襟危坐②而问客曰:
  苏子改变了容色,整理好衣裳端坐着,问那客人说:
“何为其然也 ”[6]客曰:“‘月明星稀,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
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 向西望是夏口,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④,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
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受困于周瑜
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⑤江陵,顺流而东也,[7]
的地方吗 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
舳舻⑥千里,旌旗蔽空,酾酒⑦临江,
首尾相接的船只长达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斟酒,
横槊⑧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
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代豪杰,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
与子渔樵⑨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8]寄蜉蝣
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我们)像蜉蝣一样寄居
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
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神仙一起遨游,与明月
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
一起长存。我知道这些是不可能很轻易地得到的,
托遗响 于悲风。”[9]
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①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②危坐:端坐。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曹操的诗《短歌
行》。④缪(liáo):同“缭”,盘绕、围绕。⑤下:攻占。⑥舳舻(zhú 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
指首尾相接的船只。⑦酾(shī)酒:斟酒。⑧槊(shuò):长矛。⑨渔樵:捕鱼砍柴。 匏(páo)
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蜉蝣(fú yóu):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
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遗响:余
音,指箫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
  苏子说:“你也知道水和月的道理吧 流去的(水)
如斯,而未尝往也;
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
盈①虚②者如彼,而卒③莫消长④也。盖将⑤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如果从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
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
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
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
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
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再说那天地
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
之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我们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
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
也不索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
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取得这些没有人禁止,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⑥之无尽藏⑦也,
享用这些也没有竭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⑧。”[10]
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①盈,满。②虚,缺。③卒:终究。④消长:消减和增长。⑤将:这里表示假设。⑥造物者:原指
“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⑦无尽藏(zànɡ):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
包罗万物)。⑧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层解(第3—4段) 主客问答,阐述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①
  客人高兴地笑了,(大家)洗净酒杯再次斟酒。菜肴和果品
既尽,杯盘狼籍②。相与枕藉③乎舟
都已吃完,杯子和盘子凌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
中,不知东方之既白④。[11]
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天明了。
①肴核:菜肴和果品。②狼籍:“狼藉”,凌乱。③相与枕藉(jiè):互相枕着垫着。④既白:天
明。白,明亮。
层解(第5段) 主客问答结束,愁结解开后喜笑更酌。
评点赏析
[1]紧扣题目,写月夜与客泛舟游赤壁,点明出游的时间、人物、方式、地点。
[2]“徘徊”一词运用拟人手法,既细腻地描摹了月亮以令人难以察觉的速度缓慢移动的情
景,又生动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的状态。
[3]“横”在这里是“笼罩、弥漫”的意思,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形象地表现了水汽的
浓重; “接”在这里是“连接”的意思,波光连着天空,形象地写出了江面的广阔,也表现了作
者心境的疏朗、开阔。
[4]“纵”和“凌”两个动词用得格外传神,这两句既是写景——碧波万顷,水面如镜,一叶扁
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由自在地漂荡;又是抒情——抒发了潇洒自如、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
[5]“怨”“慕”“泣”“诉”等词从正面抓住了箫声的特点,“潜蛟”舞、“嫠妇”泣则
是侧面烘托。作者借助夸张、想象的手法,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
低回的音调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使作者的感
情骤然发生变化,由“乐”入“悲”,文章也因之顿生波澜。
[6]承上启下,由悲怨之箫声,引出作者的发问,再引出客人的感慨。由此,文章便由情入理,即
由情感的抒发过渡到哲理的阐发。
[7]“破”“下”“东”等词连用,把曹操率军而来、横扫千里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8]表面上为“客”之言,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之心,写出了作者被贬谪而远离朝廷的遭遇。
[9]本段中,“客”由赤壁美景想到曹操的诗句,再联想到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极具
声势和气派,进而想到像曹操这样拥有文治武功的“一世之雄”,尚且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
中,更何况自己这些等闲之辈呢 与曹操相比,更见自己的渺小,而长江悠悠,宇宙永恒,人生不
过短短一瞬。正因为古人长逝,宇宙无穷,才进一步幻想与神仙共游,与明月同存,但又清醒地
看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作者借“客”之口来表达自
己的思想,文中徐来的“清风”变成了“悲风”,表现了作者情绪上的变化,这是融情于景的
写法。
[10]本段主要写作者反驳“客”的观点。作者的回答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写景和上文“客”
的话,“而又何羡乎”直接反驳了“羡长江之无穷”。至此,作者找到了从“悲”中解脱的
方法,即享受“清风”和“明月”,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
达的情怀。这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1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表明作者进入了忘怀得
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一、重点剖析
本文以作者与客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作者与客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疑难 情境破
答案 (1)情感变化:(主)“于是饮酒乐甚”—(客)“其声呜呜然”—(主)“苏子愀然”—(客)
“托遗响于悲风”—(主)“而又何羡乎”—(客)“喜而笑”,概括起来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
喜。
(2)文章一开始便展现了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泛舟,把酒诵诗。面对如此良辰
美景,作者的飘飘欲仙之乐油然而生。随后在饮酒放歌的欢乐中响起了缠绵悲凉的箫声,作
者的心情由轻松转为沉重,情感由欢乐转入悲凉。紧接着,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
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又想到自己被贬谪到黄州,虚度光阴,不禁悲从中来。再接着,作
者以江水、明月作比,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进行阐释,以此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最后
归于旷达乐观,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答案 对比。①用“一世之雄”的曹操与“吾与子”的处境的对比写“客之悲”;②用人生
短暂(“吾生之须臾”)与自然无穷(“天地”“长江之无穷”)的对比写“客之悲”;③用理
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乎骤得”)的对比写“客之悲”。
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从变的角度来说,虽然人生短暂,但天地宇宙也是瞬
息万变的,就如同水和月亮一样,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亮时圆时缺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来
说,作为个体的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说。自然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苏
轼认为人应该忘怀得失,使无穷无尽的宝藏为自己所享有,从中得到乐趣。这体现了苏轼乐
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进行劝说的
答案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艺术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这
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情感是主人苏轼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苏轼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
观察宇宙与人生之后领悟的哲理。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世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
慨,后者表现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结合全文,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苏轼的处世态度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和能排解苦闷的道家
思想使苏轼既能心怀天下苍生,又能在失意的情况下旷达自适。本文中的“主客问答”实际
上也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对话,是苏轼内心的两个自我的辩论。请仿照下表中的示例,从文
中分别找出两处体现儒、道两家思想的语句,体会苏轼复杂的情思。
语句 情思
(示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示例)以美人比君王,表现忠君之殷切;情怀悠远,思为
世用,渴望建功立业,成就人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作者借用曹操的诗,暗示自己希望遇到一个贤明的君王,抒发了怀才
不遇的苦闷。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流露出作者对曹操建功立业的羡慕之
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经世济民”的渴望。
答案
(1)儒家思想
语句 情思
(示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示例)渴望超脱于尘世之外,顺应自然,获得精神上的逍遥与超脱。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抒发了作者在精神苦闷之时渴望与神仙共游、与明月同存的隐逸之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超然于物外,融入了自然,在远离尘世与自我宽慰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2)道家思想
二、写法赏析
1.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又运用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
声律等方面的束缚,兼具诗歌的情韵深致和散文的理意透辟。与赋讲究句式整齐不同,本文
在抒写上更为自由。如开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羽化而登仙”,散句和整句交错运用,
参差错落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这就使本文宜于诵读,极富声韵
之美。
2.景、理、情相融
本文创造了一种景、理、情相融,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如第三
段,在前文充分描写景物的基础上,从“客”的角度展开,由眼前的景物想到曹操、周瑜两个
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暂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两个
英雄人物,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本段
中的景、理、情,在赤壁的历史与现实中自然地融为一体。
3.用词准确,语言生动
作者遣词造句准确优美,生动形象,善于锤炼文字。如第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用“清”来
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来描绘风的吹拂之柔,用“不兴”来说明水面的平静,这幅安谧
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用“徘徊”一词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态;“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中的“白”“横”“接”写出了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和波光连着天空的情景;“纵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中,用“纵”“凌”二字来描绘一叶扁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由
自在地漂荡的动态。
三、思维提升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的。有人说作者在这
里触景生情,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
消极情绪。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 本文的基调是消极的。虽然苏轼“劝客”的话看起来很超脱,但是他感叹自己生命
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希望与神仙共游,与明月同存,这是不切实际的,体现出一种虚无主义
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所以,他所谓的随遇而安、
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观点二 本文的基调是积极的。《赤壁赋》中“主客问答”所表现的忧伤与喜悦,都是苏轼
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的真实反映。尽管苏轼在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
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是主动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
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从而使文章也具有了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
基调。(共26张PPT)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 鼐
泰山之阳①,汶水西流;其阴②,济水东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
流。阳谷③皆入汶,阴谷皆
流去。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
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
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
城④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1]
古文 注析破
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①阳:山的南面。②阴:山的北面。③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④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
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层解(第1段)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余以①乾隆三十九年②十二月,自京师乘③风雪,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
历齐河、长清④,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
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
之限⑤,至于泰安。[2]是月丁未⑥,与知府
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府的知府
朱孝纯子颍⑦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
朱孝纯子颍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
皆砌石为磴⑧,其级七千有余。[3]泰山正南
都是石头砌成的石阶,那些石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
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
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在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
所谓环水⑨也。余始循以入 ,道少半 ,越
(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翻过
中岭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4]古时登山,
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
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山谷中的水,
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
古时候被称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
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
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之为
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
“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及既上,苍山负 雪,
等到登上山顶之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
明烛 天南。[5]望晚日
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接近傍晚,夕阳
照城郭 ,汶水、徂徕 如画,
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6]
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飘带。
①以:在。②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乾隆,清高宗的年号(1736—1795)。③乘:这里是
“冒”的意思。④齐河、长清:清代县名,今属山东。⑤限:界限。⑥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
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⑦朱孝纯子颍(yǐnɡ):朱孝纯,字子颍。当时是泰安府
的知府。⑧石登:石阶。⑨环水:水名,又名“梳洗河”。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
水,水出泰山南溪。”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山。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岭:山名,又名
“中溪山”。 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限,门槛。 云:助词,无实义。
几(jī):几乎。 负:背。 烛:照。 城郭:指城市。 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居:停留。
层解(第2段) 记述登山的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到的景象。
戊申晦①,[7]五鼓②,与子颍坐日观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
亭③,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
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
自足下皆云漫④。稍见云中白若
从脚底往下全都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有几十个白色的
樗蒱⑤数十立者,山也。极天⑥
像樗蒱所用的掷具一样立着的东西,那些都是山峰。天边的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⑦。[8]日
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彩的。太阳
上,正赤如丹⑧,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升起来了,红得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
或曰,此东海⑨也。[9]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
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
日或否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10]
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①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②五鼓:五更。③日观亭:亭名,在
日观峰上。④漫:弥漫。⑤樗蒱(chū pú):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
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⑥极天:天边。⑦采:同“彩”。⑧丹:朱砂。⑨东海:泛指东面的
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
没有被照着。 绛皓(hào)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驳,杂。 偻:脊背弯
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层解(第3段)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亭西有岱祠①,又有碧霞元君②祠。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
皇帝行宫③在碧霞元君祠东。[11]是日观道中
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我们观赏了路上的
石刻,自唐显庆④以来;其远古刻
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刻都已经
尽漫失⑤。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上的石刻,我们都来不及去看。
①岱祠:东岳大帝庙。②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③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
处所。④显庆:唐高宗的年号(656—661)。⑤漫失:模糊或缺失。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
方,少圜①。少杂树,多松,生
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都生长在
石罅②,皆平顶。冰雪,无瀑水,
石头的缝隙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
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
而雪与人膝齐。[12]
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
①圜:同“圆”。②罅:裂缝,缝隙。
层解(第4—5段) 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概貌,展现其古老风貌。
桐城姚鼐记。
桐城人姚鼐记述。
层解(第6段) 交代作者。
评点赏析
[1]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写汶水和济水的
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
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由“面”到“线”再到“点”,粗笔勾勒泰山、汶
水和济水、古长城、日观峰等景点,层次清晰,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下文叙述登
山路线和观看日出做了铺垫。
[2]从京城到泰安,路途遥远,行程不止一日,作者只用了不到四十个字来记叙这一过程,却充分
地表达了自己登泰山的迫切心情。
[3]总结游程,将泰山山势高峻、道路漫长、登山艰难等尽寓其中。
[4]交代作者一行人的登山路线:由南麓登山—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5]“负”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不说“雪覆苍山”,而说“苍山负雪”,赋予静态的
苍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烛”字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照”,表明雪反
射的光就像烛光一样照耀着天空,以此来形容雪光之亮,非常形象。
[6]“及既上……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写作者登上泰山之巅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用精细的笔
墨描绘了一幅泰山夕照图,景色生动,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
还有那“若带然”的“半山居雾”。这一切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溢于言表。
[7]“戊申晦”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除夕这一天,作者不守在家,却与朋友顶风冒雪去
泰山之巅观日出,这是何等的雅兴和情怀。
[8]这是日将出时的景象,“极天云”细如一线是其特点。“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作
者抓住了“极天云”瞬间的变化,且静动有序,有张有弛,堪称“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的典
范。
[9]这是日出时的景象,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
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气势磅礴、奔放豪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
尽致,营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
[10]此处的“皆若偻”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好像日观以西的山峰也和作者一样,为日出的壮
景所折服。
[11]泰山为五岳之首,古迹很多,作者择其要者,简略地介绍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
帝行宫”等名胜古迹,不仅介绍了这次登泰山所至之处,而且在选材上抓住了泰山的古老风
貌。
[12]用“三多”“三少”“三无”来突出山顶别具一格的石、松、雪的奇观。“雪与人膝
齐”使读者对泰山积雪之厚有了具体的印象,以此来收束全文,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
谨。
一、重点剖析
本文中,作者是从第二段开始写登山的,那么第一段是否多余呢 为什么
疑难 情境破
答案 不多余。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为
下文描写登山所见营造了氛围,做了铺垫;正是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
以及自然概貌,吸引着各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
一斑。如果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会显得突兀而模糊。
答案 “乘”“历”“穿”“越”等动词的连用,不仅由远及近地交代了作者的行程路线,
而且准确地表明了时令和地形。具体而言,“乘”字含主动意味,极言作者游意之急、游兴
之浓,将其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活现于纸上;过县城用“历”,过山谷用“穿”,过长城用
“越”,用字准确、生动、传神,并且暗示出地形的险要。
本文第二段开头连用“乘”“历”“穿”“越”等动词,有何妙处
答案 先是以“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两句,渲染风裹积雪、白云蒸腾的环
境氛围。接下来,着重从色彩的描绘和形象的刻画两方面,依次描写“日将出”“日方出”
“日既出”三个时间段的不同景色。
写“日将出”的景色,重在表现东方天际的变化。先是雪山微显,然后有“异色”云带,须臾
间变成五彩云霞,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足了势。
写“日方出”的景色,抓住了“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独有景象,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
一般,写得气势磅礴。
写“日既出”的景色,视角则转向日观峰西面诸峰。红日照射下的山峰,高低错落,相互掩映,
“或得日或否”,或红或白,颜色错杂;而其形态则更为奇特,日观峰西面诸峰皆呈曲背弯腰之
姿,如同在向日观峰鞠躬一样。
本文第三段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答案 (1)重点写了日观亭附近的建筑和山路上的石刻等名胜古迹,描绘了一幅日观亭古迹
图。
(2)好处:既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
本文第四段写泰山的人文景观,重点写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写法赏析
1.叙事简洁明快
全文虽不足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泰山的别样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
从京城到泰安,仅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
句,就点出了季节、行程路线,并照应了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再如写登山时,仅用“道中迷雾
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就写出了登山之艰难。
2.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如写泰山的高峻,不直接写泰山之高,而写“其级七千有余”,登临山顶“半山居雾”,坐在日
观亭中“足下皆云漫”。又如写雪之大,除了“雪与人膝齐”一句直言雪大之外,其余则是
用“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等从旁烘托。写天气寒冷则用“无瀑水,无鸟兽
音迹”的细节来渲染。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典型细节来描写泰山的景象,使人读
来如临其境。
3.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这篇文章多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各具特点。
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
汶水、徂徕山好像自然形成的山水画一样,而半山腰处停留着的云雾又好像飘带一般,设喻
新奇。又如“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山峰的色彩各有不同,形态
却是相似的,即“皆若偻”。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日观峰西面诸峰的特点,更能突出日
观峰的雄峻。
整合探究
任务 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手法,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探究1 《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泛舟游赤壁时的所见所感。《登泰山记》围
绕作者的游踪来写,同时穿插了对泰山的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请从语言、表达
方式、情感的角度比较两文的不同。
《赤壁赋》 《登泰山记》
语言 骈散结合 多为散句
表达方式 描写、议论、抒情紧密结合 多为描写
情感 阐发“变与不变”“取与不
取”的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
乐观的人生态度 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
山的情怀
答案
探究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一乐水,一乐
山,均为名篇,各具意趣。《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次地写出了赤壁所见、历
史之中、哲理感悟的“水月”。《登泰山记》按照时间顺序写登泰山的全过程,先写登临景
象,然后浓墨重彩地写日出景象,之后写沿途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概貌。请从两文中找出
重点语句,并分别概括其景物特点。
《赤壁赋》 赤壁之“水月” 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
重点语句 (1)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 (1)桂棹兮兰桨,击空
明兮溯流光。渺渺兮
予怀,望美人兮天一
方。 (2)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 (3)哀吾生之须臾,羡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而长
终。 (1)逝者如斯,而未尝
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
(2)惟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
而为声,目遇之而成
色,取之无禁,用之不
竭,是造物者之无尽
藏也,而吾与子之所
共适。
答案
景物特点 具有宁静、柔和之
美:皓月当空,碧波万
顷,清风徐来,月色澄
澈而空明,苍茫而朦
胧,如同人间仙境一
般。 具有沧桑、悲凉之
意:由无穷的长江和
永恒的明月而联想到
英雄人物曹操“而今
安在哉”,进而产生
了“千古风流人物”
不免“浪淘尽”,空
留山川遗迹的感慨,
转而抱恨于人生须
臾、长江无穷。 具有乐观、旷达之
感:人生如水月,由水
月阐发“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的哲
理,超脱于世俗的荣
辱得失,走向旷达。
《登泰山记》 登临景象 日出景象 沿途风景
重点语句 苍山负雪,明烛天
南。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而
半山居雾若带然。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
十立者,山也。极天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
五采。日上,正赤如
丹,下有红光动摇承
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山多石,少土。石苍
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皆平顶。冰雪,无瀑
水,无鸟兽音迹。至
日观数里内无树,而
雪与人膝齐。
景物特点 色彩鲜明,高俊雄伟:
苍山负白雪,雪光照
南天,色彩绚丽;停留
在半山腰的云雾像飘
带一样,凸显了泰山
的高俊雄伟。 绚丽多姿,雄伟壮丽:
抓住日出时色彩的变
化,以鲜明的色彩和
回头看日观峰西面诸
峰“或得日或否,绛
皓驳色”的形态,描
绘出五彩纷呈、分外
妖娆的日出美景。 挺拔峻峭,静谧肃穆:
山石多是平的、方形
的,松树姿态奇特,显
出峭拔之姿;泰山遍
地冰雪、无瀑水、无
鸟兽音迹,日观峰数
里内无树、雪深,一
切都显得静谧肃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