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就形成了意象。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 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 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是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实现的。( )。写作诗歌时,最好 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就 通过 不要 而要B.才 通过 不仅要 而且要C.就 经过 不仅要 而且要D.才 经过 不要 而要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雪莱的《致云雀》为表达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以云雀为中心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B.《致云雀》为表达诗人坚定的理想和奔放的激情,雪莱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C.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D.雪莱在《致云雀》中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坚定的理想和奔放的激情。3.余光中说:“古典的影响是继承,但必须脱胎换骨。”譬如闻一多的“红烛”,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B.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C.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镜中》)D.几千竿竹子/拥挤着立在一方田里,/碧青的,/鲜绿的,——/这是生命的光,/青春的吻所留的润泽呀。(刘延陵《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节选自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有删改)4.下列句子中的“痛”和文中加点的“痛”,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韩非子·喻老》)B.“吴之民方痛心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C.“痛哉斯言!”(清·黄宗羲《原君》)D.“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宋史·岳飞传》)5.用排比刻画人物能凸显人物的特点,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排比进行简要分析。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穿一座城来听这样的课是值得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能力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6分)乡 愁昌 耀他忧愁了。他思念自己的峡谷。那里,紧贴着断崖的裸岩,他的牦牛悠闲地舔食雪线下的青草。而在草滩,他的一只马驹正扬起四蹄,澄开河湾的浅水向着对岸的母畜奔去,慌张而又娇嗔地咴咴……那里的太阳是浓重的釉彩。那里的空气被冰雪滤过,混合着刺人感官的奶油、草叶与酵母的芳香……——我不就是那个在街灯下思乡的牧人,梦游与我共命运的土地 1979年10月5日至6日(有删改)1.结合诗句,赏析下面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他思念自己的峡谷。 (2)那里的空气被冰雪滤过。 2.本诗开篇就写“他忧愁了”,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3.对于诗人昌耀来说,西部高原可谓精神原乡,在他坎坷多舛的一生中给予他灵魂的滋养。请结合诗歌中的意象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8分)发 现闻一多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注],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注] 罡(gāng)风:道家称天空极高处的风,这里指强烈的风。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行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后一行中的“火”比喻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B.“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了诗人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C.“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回国,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迸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D.“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希望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赤胆忠心。5.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然后抒写诗人重返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B.这首诗仅有十二行,虽短小却立意非凡,构思新颖灵巧,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不同寻常,富有吸引力。C.这首诗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D.诗人没有落入俗套,他一反常规,独辟蹊径,一开始就单刀直入,撕肝裂肺、呼天抢地地呼喊。6.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描写自己的发现 这些意象说明了什么 (6分) 7.如何理解诗中的“我来了”“那不是你” 请结合全诗作答。(6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9分)色 彩闻一多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将抽象的生命予以不同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B.诗人运用了比喻、排比、借代、比拟等修辞手法,把生命这一张“白纸”色彩化,具体化。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歌更具有直观性。D.诗人将多种色彩引入诗歌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使全诗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9.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基础过关练1.A “就”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前面常用“只要、要是、既然”等或者含有这类意思),“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此处“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是在“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这种条件下自然产生的,应该用“就”。“通过”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经过”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此处强调对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来达到“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的目的,应该用“通过”。“不要……而要……”表示转折关系,“不仅要……而且要……”表示递进关系,此处语境的意思是不要直接说出,要间接地暗示,应该用“不要……而要……”。故选A。2.C 结合前文“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是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实现的”可知,此处所填语句承接“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前后句式应一致,排除B、D两项;结合后文“写作诗歌时,最好……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可知,诗歌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故应先说具体的形象“云雀”,再说表达的思想感情,排除A项。故选C。3.B B项中的“北冰洋”是具有时代感的全新的意象,没有体现对传统的继承。A项中的“鹰”继承了鹰矫健的英姿,同时赋予了它自由翱翔的新意;C项中的“梅花”,古人赋予它高洁坚忍的内涵,而“梅花落”往往代表着悲伤,本诗在此基础上更添了一种无奈与后悔之意;D项中的“竹子”,在传统意义上是正直、谦虚的象征,是文人雅士极力称颂的对象,诗句赞美了竹子蓬勃的生命力,犹如青年,赋予竹子新意。所以这三个意象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诗人个性化的创造。4.D 文加点的“痛”是副词,表示饮酒的状态,即尽情地饮酒。A.[形]疼痛。句意: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B.[动]恨,怨恨。句意:吴郡的人民正在心里怨恨他。C.[形]悲痛,伤心。句意:这些话多么令人悲痛啊!D.[副]尽情地。句意:直捣黄龙府,同各位将士尽情地饮酒吧!故选D。5.答案 连用六个四字短语,形成排比,从动作、风格、条理、文采等方面揭示出闻一多先生的课大受欢迎的原因,赞美闻一多先生讲课时投入的状态、富于美感的课堂,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喜爱之情。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六个四字短语铺排,列举闻一多先生讲课的特点及效果,“口讲指画”是对其动作的描写,“有声有色”表现其讲课时绘声绘色的风格,“条理严密”突出其讲解内容的逻辑性,“文采斐然”突出其语言富有文采,“高低抑扬”展现其音调富有节奏感,“引人入胜”则突出了闻一多先生讲课的精彩性、吸引力。由此可见,画横线的句子多角度展示闻一多先生上课的状态,揭示了闻一多先生的课大受欢迎的原因,赞美了闻一多先生讲课时投入的状态、富于美感的课堂,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喜爱之情。6.答案 ①原文使用短句,结构简单,简洁明快,且与前文结构相似,风格一致;改句使用长句,语气舒缓,前后风格不一致。②原文中“听这样的课”置于句首,紧承前文,更能强调闻一多先生讲课的魅力,“穿一座城”单独成句,突出听闻一多先生的课所付出的辛苦,两个句子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课的价值;改句是一般陈述句,起不到强调的作用。解析 从语法构成上看,原文包含三个分句,依次为五、四、三个字,短小精悍,可见原文使用了短句,结构简单,表意直接、明快、突出;改句只有一句话,且句子比较长,结构复杂,表意隐晦。从结构思路上看,原文与前文“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结构相似,风格一致,读起来更连贯,情境契合;改句则没有上文的短促有力,一下子变成舒缓的语气,行文变化突兀,读起来不够连贯自然。从情感效果上看,原文中“听这样的课”与上文内容“伏羲女娲,本来是……才华的美”紧密照应,更能突出闻一多先生讲课精彩生动、魅力无穷;“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断开两处,分别强调“听这样的课”(课)、“穿一座城”(距离远)、“也值得”(情感上的喜欢),具有反衬效果,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课的价值之大,而改句是一般陈述句,没有强调的作用。据此整理作答即可。知识拓展 1.长句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其特点一般有三: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其表达效果是使作者想要表露的思想和情感层层铺垫递进,表意丰富而充分。2.短句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句子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清晰的界限。其表达效果是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能力提升练1.答案 (1)“自己”一词宣布了“他”对峡谷的所有权,“他”把这片自然领域当成了自己的领地,表现了诗人对高原峡谷无比眷恋的深厚情感。(字义1分,情感1分)(2)“滤”是动词,表明高原峡谷的空气像被冰雪过滤了一样,写出了空气寒冷、纯净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苍茫、荒凉的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极具表现力。(字义1分,情感1分)解析 (1)“自己”是人称代词,意为“复指前头的名词或代词(多强调不由于外力)”。在诗中,“自己”一词宣布了“他”对峡谷的所有权,后面的“牦牛”“马驹”等也都是“他”的。“自己的峡谷”表明“他”把这片自然领域当成了自己的领地,这片土地属于“他”。诗中强调这片土地的归属性,是为了突出这片土地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表现了诗人对高原峡谷无比眷恋的深厚情感。(2)“滤”是动词,意为“使液体通过纱布、木炭或沙子等,除去杂质,变为纯净(间或用于气体)”。诗中是表明高原峡谷的空气像被冰雪过滤了一样,这样的空气是寒冷、纯净的,所以这里用一个“滤”字,写出了空气寒冷、纯净的特点,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这片苍茫、荒凉的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2.答案 ①开门见山,写“他”忧愁,总领全诗,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关于“他”为何忧愁的思考。②引出下文,诗中接着点明这种“忧愁”是一种思乡之愁,并通过回忆表现记忆之景。③诗句最后,首尾勾连,将“我”与“他”重合,“梦游与我共命运的土地”照应了标题“乡愁”,点明了诗人对西部高原这一精神家园的深深眷恋。(每点2分)解析 首先,这首诗开篇写“他忧愁了”,“忧愁”是一种情感,这一句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情感基调,引发读者关于“他”为何忧愁的思考,总领全诗。其次,这一句引出了下文,“他思念自己的峡谷”“他的牦牛悠闲地舔食/雪线下的青草”“他的一只马驹……向着对岸的母畜奔去”,这些诗句表明“他”对这片土地宣示主权,峡谷是“自己的”,“牦牛”“马驹”等是“他的”,他是这里的主人,这里是他的故乡,所以,“他”就是“在街灯下思乡的牧人”。诗人点明这种“忧愁”是一种思乡之愁,并通过回忆表现记忆之景。最后,诗歌首尾勾连,将“我”与“他”重合,“他”的“忧愁”,实际上就是“梦游与我共命运的土地”的乡愁,照应了诗歌的标题“乡愁”,点明了诗人对西部高原这一精神家园的深深眷恋。3.答案 ①牦牛、马驹,悠闲、自由,通过对动物自由自在的状态的描写,表现了当地生活的自然与和谐,给予作者以悠闲与自由之感。②青草、太阳、空气、冰雪,纯净、宁静,通过对西部高原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当地的自然之美,能够给予人内心的宁静与安逸。③诗人借这些典型的高原意象,表达了他与精神原乡共命运的挚爱深情。(每点2分)解析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牦牛、马驹、青草、太阳、空气、冰雪等。然后根据这些意象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情感,如牦牛悠闲地吃草,马驹“慌张而又娇嗔地咴咴”奔向母畜,可见高原上的牲畜是悠闲、自由的;“那里的太阳是浓重的釉彩/那里的空气被冰雪滤过”等表现了高原自然环境的纯净、自然、无暇。高原上的动景带给作者悠闲与自由之感,静景带给作者宁静与安逸之感,对于坎坷多舛的诗人而言,这里无异于他的“精神原乡”。4.B “表达了诗人想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错误。“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是心灵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幻灭感逼迫的结果,这是一种难以诉说的痛苦。“逼迫”表达的是诗人想知道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的急切心情。5.A “这首诗首先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错误。这首诗直截了当地表现了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以及在这种深广的忧愤中升腾的对祖国的执着和忠贞的爱,并没有“抒写诗人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殷切希望”。6.答案 用“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些令人感到恐怖、绝望的意象,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极度残破的黑暗现实。解析 由“我来了”可知,这是诗人满怀报国之情回到祖国后的“发现”。由“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可知,诗人的“发现”是“噩梦”,是“噩梦挂着悬崖”。无论是“噩梦”,还是“噩梦挂着悬崖”,都给人以恐怖、绝望之感,可见当时祖国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军阀混战之下哀鸿遍野的惨况,而这惨况被“噩梦”“噩梦挂着悬崖”这些意象鲜明地呈现出来。7.答案 “我来了”和“那不是你”形成鲜明对比。“我来了”显示出诗人归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诗人归国后是多么失望。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衬托出诗人异常痛苦的心情。解析 诗中三次提到“我来了”,结合“这不是我的中华”等可知,“我来了”是指诗人从国外归来;反复说“我来了”,可以看出诗人归国心情之急切。诗人强调“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哪里是你”“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可以看出诗人本是怀着炽热的爱国之情回到祖国的,然而当他踏上祖国大地的那一刹那,令人窒息的黑暗和满目疮痍几乎将他击倒,所以他强调“那不是你”。归国心情的急切和归国后的失望形成巨大反差,凸显出诗人内心的痛苦。8.B “借代”错,诗人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是比喻;“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是比拟,同时也是排比;但诗歌中没有借代。9.答案 诠释了诗人对生命的辩证看法,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诗人由此告诉人们要正视生死,珍爱生命。解析 诗人用色彩来象征生命的价值所在。绿色代表发展,红色代表情热,黄色代表忠义,蓝色代表高洁,粉红色代表希望,这些都是使生命积极向上的动力,当然,悲哀甚至死亡也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东西,“灰白”和“黑”虽然没有其他颜色绚丽,但可以丰富生命的色彩,衬托其他色彩,让生命更加光彩夺目,这便是生命的价值。通俗地讲,就是只有经历过酸甜苦辣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完整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诗人在诗歌中描述的就是生命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正是通过各种色彩的直观显示,将原本比较深奥的哲理浅显地展示出来,生命就是如此丰富多彩。至此,全诗的主题自然显露出来,即正视生死,珍爱生命。168(共23张PPT)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一、重点剖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本诗开篇前三行写了哪些意象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本诗开篇前三行写了“白云”“波涛”这两种意象,描绘了一幅白云怒涌、波涛汹涌的宏伟壮丽的画面。疑难 情境破答案 诗歌中的“滚滚的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意气风发的郭沫若;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崛起奋进图。 诗中描绘的滚滚的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①这是对“力”的歌颂。“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歌颂的是“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歌颂的是“力”的声响,“力的律吕”歌颂的是“力”的韵律。②诗人从多角度层层推进,描绘“力”的内涵,强调其色彩,突出其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③诗人用力去歌唱“五四”时代精神,表现了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决心。 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意 答案 (1)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涛声,并发出了激情欢呼声的巨人。他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声声号角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这滚滚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2)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表达了对“五四”精神的颂扬。 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前后并不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运用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强烈地表现出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因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红烛》 《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中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矛盾 答案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一切得失荣辱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一切得失荣辱,有着崇高的献身精神。“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诗人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因此,也最能够体现诗人内心的“红烛精神”。 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答案 这首诗以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扣住“灰”与“泪”展开抒情。第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红”是赤诚的象征,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将所咏之物与欲言之志自然地联系起来。在诗人眼中,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第二、三节,讴歌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人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其思考和觉悟的过程。第四节,诗人深情勉励红烛,同时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要如红烛一般照亮沉睡的中国,将世人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使他们觉悟、奋起,走向光明。第五至七节,既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又表达了其拯救现实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 最后两节,诗人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并将其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无私奉献的人生哲学,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答案 ①“雄鹰”和“雪豹”,一个是蓝天领主,一个是雪原霸主,威风凛凛,是真正的强者,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渴望”一词表明“雄鹰”和“雪豹”的形象是诗人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②“小得可怜”既写出了蜘蛛在形体上无法与“雄鹰”和“雪豹”相提并论,也揭示了其生命的不堪一击。“蜘蛛”说明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的可怜的蜘蛛,事实上蜘蛛才是峨日朵雪峰之侧的领主和霸主。③这种强烈的反差表明,平凡卑微的东西有时比“波澜壮阔”的东西更有力量。诗人因此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都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这只小小的蜘蛛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峨日朵雪峰之侧》 诗人本来“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却意外发现与“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为伴,这种强烈的反差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①诗中的“我”是一个勇于攀登、奋斗不息的攀登者形象。②“我”并未登上山顶,不是一个高大的形象。但在攀登的过程中,“我”面临险境时,“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即使血滴已经从鞋底渗出,指关节却依然牢牢地揳入巨石的罅隙。这里的“指关节”作为典型意象,象征着诗人即使面对千般险阻、万般苦痛,也毫不退缩的坚定意志。“血滴”则象征着牺牲与决心,是人们的牺牲、痛苦与磨难的见证,也是人们刚强不屈、永不言弃的见证。③“我”在攀登的过程中,渴望到达一种高度。“我”用高原上自然界的勇者和强者(“雄鹰或雪豹”)来鼓舞自己,足以表明“我”奋斗不息的精神。虽然事实上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为伴,但“我”仍然在攀登过程中享受到了“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本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我”的形象 答案 ①诗中把云雀比作诗人,表现了云雀叫声欢快的特点,体现了云雀快乐的形象;把云雀比作深闺中的少女和玫瑰,体现了其外形的美丽;把云雀比作萤火虫,揭示其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特点。所以云雀是欢乐、美丽、光明、自由的形象。②云雀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化身。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着诗人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露,高飞欢唱,体现着诗人不求名利,只为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云雀的歌声自然清新,雪莱的作品也是简单不做作,挣脱技巧的束缚,自然而然地放歌。诗人和云雀都追求光明,追求崇高,都向往理想的世界。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是雪莱的自我形象,云雀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的写照。《致云雀》分析云雀的形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二、写法赏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大胆想象,凸显浪漫主义风格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宏的意境。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涛声,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诗人通过想象,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宏伟、瑰丽的意境。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和诗中表现的乐观进取的精神,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2.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句式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诗作显得自由奔放,但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鲜明,还表现在排比句式的运用上。如“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样的排比句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极有气势。《红烛》1.呼告的抒情方式全诗共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告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然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拟人化,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成了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是诗人抒情的依托。2.形式美,节奏感强诗人极为重视诗歌的形式和节奏感,力求和诗中表达的情感相适配。如,每节诗都以“红烛啊!”开头,构成间隔反复,形成诗歌形式上的统一,又形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抒彩;诗歌每节诗的诗句相对齐整,如第四节,“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峨日朵雪峰之侧》1.构思精巧,脉络清晰诗歌起笔突兀,激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当读者随着诗中的“我”继续向上攀登时,诗歌笔锋一转,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让诗意发生了陡转,产生了升华。诗歌先写了雪峰、落日、山海、石砾等意象,表现出自然之美;随后,借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的出现传达出众生平等的感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从而将饱含沧桑感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和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脉络清晰。2.对比鲜明,刚柔相济诗歌中的意象对比鲜明,小得可怜的蜘蛛,与雪峰、落日、山海、石砾、雄鹰、雪豹等相比,在形体、力量、风格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这种强大和弱小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将诗意推进一层,让人产生新的感悟和思考。《致云雀》1.比喻生动,对比鲜明诗歌以大量的比喻、对比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诗人灵活运用比喻,如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云雀自由飞翔,四处播撒希望,“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虽然自在欢乐,但是又将人间疾苦尽收眼中;又如说云雀像“高贵的少女”,使闺阁溢出“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再如说云雀像“金色的萤火虫”,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传播着流光。这些比喻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诗歌最后几节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凡人和云雀进行对比,也可以说是将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进行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中生活的我们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2.句式错落,节奏舒缓这首诗的形式颇具特色。诗歌共21节,每节都分为五行,都采用四短一长的形式编排。这种长短结合的形式,使诗歌节奏舒缓,同时也使诗歌所写的云雀飞翔的形态与鸣唱的节奏协调一致,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整合探究探究1 学完本课,请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比较四首诗中的主人公形象的异同,感受诗人的青春情怀,谈谈你从他们的青春中所得到的启示,并完成下列表格。篇目 作者、创作时间 主人公形象 品味青春情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1919年(27岁) 傲然挺立地球边上横跨两大洋的巨人歌唱者 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红烛》 闻一多 1923年(24岁) 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爱国者 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青春的困惑与希望,理想的笃定追求(献身祖国)《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1962年初稿(26岁) 精疲力竭但永不言弃,致力于征服雪峰的攀登者 博大的生命意识,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答案 《致云雀》 雪莱 1820年(28岁) 追求光明、蔑视黑暗。向往理想世界的爱国者 激情和理想,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畏的精神 相同点:四位诗人当时都处于青年时期,又都处在黑暗时期,他们彷徨,对现实不满,但又十分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想放弃自己的豪情壮志,希望能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去追寻理想,拥抱未来。启示:青春要有价值,要和时代紧密相拥,为时代鼓与呼、奔与走。探究2 诗歌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本课四首诗中分别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试列举出来,完成下列表格。篇目 意象 意象特点 情感 艺术手法《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雄伟、壮阔 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决心,颂扬工农大众 拟人、排比、叠词、反复、直抒胸臆《红烛》 红烛 燃烧、牺牲自我 献身祖国的决心 比喻、拟人、反问、象征手法答案 《峨日朵 雪峰之侧》 第一类:雪峰、落日、山海、石砾、罅隙、雄鹰、雪豹、岩壁。 第二类:蜘蛛 凝重、壮美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比喻、象征、对比、视听结合《致云雀》 云雀 欢乐、光明、美丽、自由 追求光明、蔑视黑暗 比喻、通感、对比、设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docx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_峨日朵雪峰之侧/_致云雀.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