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3 百合花/*哦,香雪一、重点剖析《百合花》 文中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其前后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 ①通讯员为“我”带路时,“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第一次描写通讯员在枪筒里插树枝,表明这憨厚朴实的小伙子有爱美、爱生活、朝气蓬勃的一面。②借完被子回到包扎所以后,“我”让通讯员回团部,“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第二次描写通讯员在枪筒里插树枝和野菊花,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又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疑难 情境破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举例 分析小说通过“我”细腻而有层次 的心理活动,由远而近,由淡到浓 ,由表及里地刻画了通讯员这一 人物形象。 在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通讯员“把我撂下几丈远”,“我”因追不上他而对他“生起气来”。接着“我”发现他是羞于与女同志接近而又在暗中照顾着“我”,“我”不禁对他“发生了兴趣”。后来“我”看到他的种种纯朴可爱之处,甚至“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最后通讯员牺牲了,“我”无限怀念他并感到痛惜。小说将“我”的心理活动写得既细腻真实,又富有层次,不仅写活了“我”的情态,也成功地刻画了通讯员的形象。 本文中,作者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分析。 答案 (示例)借被子时的一段描写:“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这一段描写微妙、传神,简洁地透露了新媳妇思想斗争的过程。新媳妇十分珍爱新被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看看我”“看看通讯员”“掂量”“半晌”等细节真实地表现了她激烈的思想矛盾:想借,却有些舍不得。这段文字将新媳妇的这种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答案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②“我”作为次要人物,对小说的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使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③“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使文章具有亲切、真实、细致的特点。④“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简要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①采用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雨过天晴后空气的清新,营造了一种有色有味、生机勃勃的和平氛围。②烘托人物心情。这段环境描写表现了“我”愉快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与后文战地的紧张氛围形成对比。③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这段环境描写与后面残酷战争的情节描绘形成对比,为之后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④使读者感受到环境美和品格美的统一。 赏析第四段“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景物描写的作用。答案 ①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纯洁美丽。本文的题目“百合花”是以借代的手法指小说中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小说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这个“百合花”被子展开的,所以“百合花”是小说的事物线索,贯串小说后半部分,并推动情节发展。②百合花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讯员有着像百合花一样美好的心灵,百合花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纯洁感情的象征,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③深化主旨,意蕴丰富。以“百合花”为题,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军战士的赞美,对战友情、军民鱼水情的歌颂,传达了崇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小说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 答案 (1)香雪是一个少言寡语、文静腼腆、纯朴可爱、刚毅执着、自尊自爱,同时又对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的乡村少女形象。香雪身上有着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香雪的理想代表着穷乡僻壤的山民对摆脱贫困和封闭的渴望,香雪的品格映射着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纯真、善良、追求上进的品格。(2)作者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同时将人物置于换取自动铅笔盒这一典型事件中进行刻画;侧面描写,主要通过描写姑娘们的谈话、旅客们的感受和表现,以及周边景物来衬托香雪的形象。《哦,香雪》 《哦,香雪》中的主人公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 (1)共同点:朴实纯洁,向往现代文明。(2)不同点:其他姑娘关注的是山外人的物质生活,如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她们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香皂,还有人换回花色繁多的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而香雪更多地关注山外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行李架上的学生书包;她向山外人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渴望与火车上的女学生交换自动铅笔盒。香雪超越了其他姑娘,追求的是精神文明的进步。 文中香雪和台儿沟其他姑娘的共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又有哪些 答案 木质铅笔盒陈旧而笨拙,是贫穷落后的象征;香雪渴望得到的那只自动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一种心愿、一种追求、一种自尊的象征。对香雪来说,自动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明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现代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显示了香雪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也表现了她身上强烈的时代意义。 怎样看待香雪拥有的木质铅笔盒和渴望得到的那只自动铅笔盒 答案 ①害怕。“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写刚下火车的香雪,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心生害怕。②不怕。“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写香雪欣赏完铅笔盒后,找到了信心和勇气。③犹豫。“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写香雪不知如何向父母交代的犹豫。④坚定。“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写铅笔盒给了香雪说服母亲的信心,让她无比自信而坚定。害怕—不怕—犹豫—坚定,香雪的这一心路历程虽然是在三十里山路上完成的,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 分析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说说她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 (1)在小说中,香雪是主要人物,凤娇等山里姑娘是次要人物。红花应该由绿叶来衬托。作者描写香雪之外的其他山里姑娘,是为了衬托香雪的形象。(2)①叹词“哦”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惊喜与欢呼。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独自踏上火车,追求现代文明的勇气,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与赞美之情。②“哦,香雪”富有诗意,也与文章的风格相符。 小说展现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的一群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但是小说却以“哦,香雪”为题,这是为什么 应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中的叹词“哦” 二、写法赏析《百合花》1.选材独辟蹊径,以小见大小说将战火纷飞的场面设置为背景,选择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人物的“小故事”进行精心描绘,以小见大,独具匠心。(1)就题材而言,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解放战争,而是选择了战争中发生的小故事(非战斗的);没有正面描写大时代的风云变幻,而是选择了激扬飞溅的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2)就人物而言,作者没有选择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选择了具有英雄品格的平凡人物。如通讯员是年轻而充满稚气的,是既好笑又可爱并且傻乎乎的;新媳妇也是极普通的农村妇女。2.结构严密细致,独具匠心(1)小说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将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2)百合花被子、通讯员衣肩处的破洞、馒头、枪筒里插的树枝等,都具有结构上的作用。它们在文中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作品极富感染力。3.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1)作者善于通过一些物件(通常是小物件),如百合花被子、枪筒里的野菊花、馒头等,细腻地刻画人物。(2)作者善于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例如,在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的这一部分情节中,通过对通讯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把通讯员的天真、稚气、腼腆、质朴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见其人。4.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如通讯员的稚气、腼腆和他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构成了对比,更能突出他的崇高品质。平凡与伟大看似矛盾,却正是人民子弟兵的本质特点。又如,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说新媳妇“死封建”;在得知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后,又提出把被子送回去。这种前后对比表现了他爱护群众、知错即改的特点。再如,新媳妇一开始没有爽快地借出被子,后来主动献出被子;一开始怕羞不肯拭洗伤员身上的污泥血迹,后来主动为通讯员擦拭身子。这种前后对比表现了新媳妇思想的升华。《哦,香雪》1.用词精练传神小说第一段写台儿沟的闭塞,作者用一句话生动形象地进行了概括:“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皱褶”一词凸显了台儿沟的闭塞、落后。小说第三段写道:“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挽住”一词将台儿沟拟人化,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2.构思精巧小说并没有按照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极力在“一分钟”内开掘。通过火车停靠的一分钟,向人们展示了与世隔绝的台儿沟人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文明给闭塞山村带来的有力冲击,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将一些在每天的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加以精心选择,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交换自动铅笔盒的“历险记”作结,尤其是对香雪夜归的情节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3.善于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小说善于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创造了一种空灵蕴藉的艺术境界。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主要是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即香雪从西山口步行回台儿沟的情节。这一部分以香雪的心理起伏为线索,诗化了香雪沿着铁轨回台儿沟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香雪的心路历程和台儿沟的月夜山景融为一体。这一部分文字清新婉丽,富有音乐感,于淡雅中贮满诗情,笔墨所至,大自然中的一切都被赋予生命和灵性,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因为蕴含其中的情感和富有象征意味的描写而被诗化了。4.语言细腻优美作者文笔细腻优美,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描写人物,如对香雪做生意的描写,写得都很美。如“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中,“五彩缤纷”表明台儿沟的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在面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时,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的是不能走出大山,真正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再如“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中,“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既写出了香雪外貌的稚嫩与淳朴,更映照出了她心灵的纯洁和美好。答案 《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进步的美好品质。他们不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也甘愿为革命牺牲。他们不是“高大全”式的完美的英雄,而是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时代的真善美。《哦,香雪》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山村女青年对摆脱贫困和封闭的渴望,她们有着对外界现代生活的好奇和向往,这种好奇和向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普遍诉求,她们身上折射出时代进步的洪流。整合探究探究1 《百合花》刻画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年轻人的形象,《哦,香雪》描绘了改革开放之初山村青年的形象。认真阅读作品,说一说不同时代年轻人的青春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案 (1)审美追求上,两篇小说都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百合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的心灵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哦,香雪》通过写一个小小的山村,表现了山里姑娘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现状、摆脱贫困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纯美的心灵。(2)语言风格上,两篇小说的语言充满诗意美,重视营造氛围,有诗的象征和意境,抒情性强。 ①《百合花》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是景物的清新和语言的清新相结合;“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是人物描写的自然与清新;等等。作者把一个有流血、牺探究2 两篇小说在审美上追求诗美效果,请结合小说的审美追求、语言风格、叙事特点等,谈谈你的阅读体会。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②《哦,香雪》中,如“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清新淡雅的诗化语言,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3)叙事特点上,两篇小说虽然都以宏大时代为背景(《百合花》的故事发生于1946年的解放战争时期,《哦,香雪》以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但都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小见大,《百合花》中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哦,香雪》中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3 百合花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是一种相互砥砺、并驾齐驱的关系。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并非文学评论不能褒扬,也并非文学评论必须吹毛求疵,这里所说的“好话”,实际上指的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拍手称赞、逢人说项呢 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发表短篇小说《百合花》。茹志鹃并不擅长在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而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百合花》中,“我”、年轻媳妇、通讯员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鲜明。茹志鹃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人;即使是写英雄人物,也常从侧面去烘托他们,而不是从正面讴歌他们。她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如《百合花》中的年轻媳妇。《百合花》以灵妙之笔写残酷的战争题材,讲究铺垫与神韵,讲究留白与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却令人内心深受震撼。茅盾慧眼识金,读后立即为之撰写精彩评论,通篇都是赞语。《百合花》得以转载于当年《人民文学》第6期,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披沙拣金和着意推举,《百合花》销声匿迹于当时的文化语境之中,恐怕是极有可能的。1.请根据上面语段中第三段的内容概括茹志鹃的作品刻画人物的特点。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了浸润和充盈着情与爱的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又怎么舍得送完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对这些望眼欲穿的亲人来说,十万红军是由亲人组成的队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饥寒交迫的穷苦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胜利之后回家过日子。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平平凡凡之中,象征着参加革命的初心,诠释着中国革命的真谛。长征的伟大正在这里,长征的温柔也正在这里。“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紧紧拉住亲人手,革命胜利早还乡”,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 ① ),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一曲曲缠缠绵绵唱不完的红歌小调,诉说着一段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是的,红军,就是一支在硝烟弥漫中带着情与爱跋涉前行的队伍,而漫漫长征路,就是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对家园和国家的大爱之道。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 ② )。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团结一心,目光坚定,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社区广场上,那个有“素质”的人正在随地吐痰。B.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C.那样的“看”根本就不能算是看,顶多只能算是一种感觉而已。D.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在书签上写了“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4.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平平凡凡”“紧紧”“缠缠绵绵”,说说它们和“平凡”“紧”“缠绵”相比,语义上各有什么不同。 5.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给我一支枪茹志鹃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吗 四外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手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大嫂,咱们上哪里 ”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努了努。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努了努。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手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什么时候 ”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把茶缸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地插上树枝。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驳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许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呆板着脸”“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房东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B.孩子等待炒黄豆的场景与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凸显出战争时期条件的艰苦和军民间的鱼水情。C.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情节,这让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2.关于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了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B.作者通过对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C.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的号声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3.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内心活动。(4分)教材考点三次 呼告 文本对应内容 描写 方法 心理分析第一次 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 (1) 看到新坟,得知房东大嫂的丈夫已死时的(2) 续表三次 呼告 文本对应内容 描写 方法 心理分析第一次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3) 听房东大嫂讲述她的丈夫和其他人牺牲的惨状时,对敌人的(4) 之心 第二、 三次 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心理 描写 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了“我”(5) 整理 作答 (6) 4.茅盾先生曾评价茹志鹃的战争题材小说具有独特风格,请就本文的“独特性”谈谈你的理解。(6分) 高考真题练小说人物形象之分析人物心理(2023全国乙,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曹多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 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 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2.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请简要赏析。(6分) 3.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第一单元基础过关练1.答案 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②善于刻画普通人的形象,尤其擅长描写女性。解析 根据“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可概括出: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根据“茹志鹃的作品中,主人公……普通人”“她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可概括出:善于刻画普通人的形象,尤其擅长描写女性。2.答案 ①综合运用排比、反语、引用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进行概括,对其本质进行揭露。②句式整齐,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的批评态度。解析 赏析句子,可从修辞、句式、炼字、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从修辞的角度看,“是那种……是那种……是那种……”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所谓“好话”的种种展现,增强了句子的气势;“好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和修饰语“言不由衷”“人云亦云”“自欺欺人”一起揭示了“好话”的本质,表达了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的否定和批评;“强将笑语供主人”“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既列举了所谓的“好话”,又增加了句子的文采。从句式的角度看,“是那种……或是那种……或是那种”句式整齐,列举文学评论的不良现象,嘲讽意味突出,从而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的批评态度。3.D 文中“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A.表示反语。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强调。D.表示直接引用。故选D。4.答案 ①“平平凡凡”与“平凡”相比,更能强调普通的程度,突出了革命目的之朴实。②“紧紧”与“紧”相比,显得力度较大,突出了送别时的不舍。③“缠缠绵绵”与“缠绵”相比,显得情谊更为深厚,凸显了红歌小调的情感深沉。解析 叠词的主要作用有: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通过摹声或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起强调作用。题干要求分析“语义上各有什么不同”,故可从强调语义、形象性等角度作答。结合语境分析可知,文中的三个重叠形式相较而言,都使语义得到了强化。“平平凡凡”接近口语,与“平凡”相比,显得更为普通,结合“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可知,“平平凡凡”更能突出革命目的之朴实。“紧紧”与“紧”相比,更口语化,由“拉住亲人手,革命胜利早还乡”可知,“紧紧”更能表达离别时的不舍。“缠缠绵绵”与“缠绵”相比,更能强调情谊的深厚,由“‘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往事”可知,语境强调红歌小调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缠缠绵绵”更能凸显这一点。5.答案 ①都饱含着对故乡和土地的眷恋 ②文学的长征刚刚开始解析 ①处,前后句子都是“都……”,此处也应该用相同的句式;再由前文“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和后文“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可知,这些歌词中都饱含着对故乡和土地的眷恋,故可填“都饱含着对故乡和土地的眷恋”之类的内容。②处,此句与前句“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是对照句,由后文“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甚至永恒”分析可知,此处是说文学的长征,其中“直至永远,甚至永恒”说明文学的长征刚刚开始,故可填“文学的长征刚刚开始”之类的内容。能力提升练1.D “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现实主义的风格,并没有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2.B “作者通过对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描写”错,没有心理描写。“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摆成了二列横队”是动作描写,“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是语言描写,“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是动作、神态描写。3.答案 (1)细节描写 (2)震惊 (3)心理描写 (4)痛恨和复仇 (5)对和平生活的期盼(6)①第一次呼告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了一名战士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了“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每点2分)解析 分析人物心理解题思路:(1)心理描写主要分两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心理状态描写、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心理剖析等,直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间接描写包括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环境烘托等。答题时,先从文中找出能揭示人物心理的相关信息,如事件的起因、人物的表现等。(2)①分析人物心理要综合全篇内容,按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故事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切不可断章取义,片面地分析。②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对应的原文,找出原文中描写人物的词句,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其凸显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③规范答题:分点表述,力求做到语言准确精练,可采用“什么心理(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情节分析”的格式来表述。4.答案 ①选材独特:本文主要写了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的小事,避开宏大事件,另辟蹊径。②人物独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我”(一名小战士)、大嫂、孩子,均为小人物,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③语言风格独特:本文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细腻感人,语言平实真挚。④主题呈现方式独特:本文通过写“我”对枪的思考,呈现出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鱼水情的宏大主题,切口独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如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所谓“独特风格”,可以理解为把茹志鹃的战争题材小说与普通的战争题材小说进行对比,从选材、人物、语言、主题等角度分析。分析茹志鹃的战争题材小说的独特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选材方面。本文以战争为背景,以“我”向房东大嫂寻点吃食为主体事件,写了大嫂给战士炒黄豆、战士喂孩子吃黄豆的小事,虽避开惨烈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却能既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的残酷,又展现军民情深的温馨,可谓独具匠心。②人物方面。故事的主要人物中,军队方面的“我”是一名小战士,民众方面的大嫂、孩子都是普通群众,人物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这一点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③语言风格方面。结合“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眼睛挤成一条缝……夹着奶花的香味……”分析可知,本文细致描写了孩子吃黄豆的样子,细腻感人,语言平实真挚。④主题呈现方式方面。结合“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你给我一支枪吧”“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给我一支枪吧”分析可知,本文通过写“我”对枪的思考,呈现出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军民鱼水情的宏大主题,切口独特。高考真题练1.A A项,“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错误,从全文来看,人与大自然的冲突并不激烈;“埋下了伏笔”错误,“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为下文德贵坚持犁地、种黄豆、种荞麦等情节做了铺垫,突出了德贵对土地的坚守。2.答案 ①“人老,牛老,犁也老”,总述三者具有共同的老迈特征;②对人、牛、犁的描写一视同仁,不区分人与物,互为参照;③将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写;④行文舒缓,与人、牛迟缓的步态和谐一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人老,佝偻着背;牛老,蹄迈得很迟缓;犁老,满身暗裂纹。“老”为三者的共同特征,据此可得出第①点。犁,满身的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和人一样懒散迟缓。作者对人、牛、犁一视同仁,平分笔墨,据此可得出第②点。画线部分中作者对牛、人、犁进行了交替描写,据此可得出第③点。牛缰绳牵连着牛和人,二者迟缓地走在路上,“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缓慢的步调与全文舒缓的行文节奏一致,据此可得出第④点。3.答案 ①让牛、犁饮水以及对它们的笑骂,表现了德贵对牛和犁的亲近与爱惜;②问牛与犁“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借犁的“回答”表达了德贵坚持耕种到底的决心;③对牛与犁的絮絮叨叨,表现了德贵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每点2分)解析 “牛”老,“犁”也老,下地后,德贵并未让其即刻劳作,而是与其对话,体贴地表示要让它们“喝个饱”“湿润湿润水”,体现了他对牛、犁的亲近、疼惜,据此得出答案①。对于是否耕种,德贵问牛又问犁,其实他内心已经有了肯定的答案,这里表现出他对耕种的执着与坚定,据此得出答案②。德贵问牛和犁,牛和犁不会回答;德贵下地耕种,只有牛和犁陪伴。再结合上文村里人和家人对德贵的不理解、不支持,可见德贵的孤独,据此得出答案③。168*哦,香雪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电视剧《人世间》产生“破圈”效应,与小说原著的成功密不可分,作家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著为电视剧提供了珍贵母本。电视剧《人世间》导演李路认为,原著鲜活的故事、生动立体的人物群像、浓郁的人间烟火味,为影视改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小说改编成影视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编剧王海鸰说,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自己的改编遵循内心的艺术直觉,同时注重与观众心理对接,尽最大努力实现艺术和市场之间的平衡。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谈道:“从文学到影视,这不仅是在描述一个过程,更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与接受的广阔空间。”中国作家协会推出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旨在集中推出、打造一批高水准、有分量的文学力作,促进影视等不同文化艺术领域的联通互动。1.不改变句意,请用“关键在于”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 ① ,创作过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 ② ,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充。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包世臣论书以为当使字之上下左右皆有字。宋人论崔颢的《长干行》“无字处皆有字”。短篇小说可以说是“空白的艺术”。办法很简单:能不说的话就不说。这样一篇小说的容量就会更大了,传达的信息就更多。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短了,其实是长了。少了,其实是多了。这是很划算的事。 (节选自汪曾祺《自报家门》,有删改)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4.第一自然段是怎样把“语言的美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说得通俗明白的 5.请根据上下文语境,简要阐释“计白当黑”的意思。 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意 外铁 凝①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公社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②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③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④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 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⑤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塑料凉鞋。妈说:“咱不,照相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⑥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那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⑦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鬈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画,右比画,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⑧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鬈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山杏和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⑨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⑩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有删改)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作者没有用多少笔墨正面介绍台儿沟的具体情况,但通过一家人去照相前“妈烙了一篮子饼带上路”这一细节,体现出台儿沟到县城路程远。B.一家人辗转三天才到县城,路上妈嘱咐山杏“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表明一家人对照相的期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C.山杏在照相前打整着自己,对于穿新鞋一事,母女俩有着不同的见解,尽管作者没说出结果,但凭着作者的叙述,也可以猜到结果。D.山杏一家人照相时瞪圆双眼、紧张局促的表情与照片中的姑娘神情柔美自然形成反差,“谁也说不出话来”表明一家人没看到自己的照片很失望。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抓住小镜子“落满灰尘”的细节来描写,足见山杏家的生活还停留在为生计而奔忙的状态,较少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B.小说描写普通的人和平常的事,反映了乡村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渴望改变落后生存现状的决心。C.小说构思独特,以小见大。关注中国农民的命运无疑是重大的主题,文章却通过照相这一琐碎小事来反映主题。D.小说以一种少女审美的眼光传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整体语言朴实而不失柔婉清新,情韵悠长,引人深思。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意外”的含义。(4分) 4.山杏和台儿沟的姑娘们一样,心中也有对美好的强烈向往。结合文本分析二者的这种向往的相同点。(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第一单元基础过关练1.答案 影视改编成功的关键在于原著鲜活的故事、生动立体的人物群像、浓郁的人间烟火味。解析 本题要求用“关键在于”改写句子,所以要先找准“关键”的定语。根据句意可知,“关键”的定语应该是“影视改编成功”,而“原著鲜活的故事、生动立体的人物群像、浓郁的人间烟火味”的特点为影视改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于”的宾语为“原著鲜活的故事、生动立体的人物群像、浓郁的人间烟火味”。据此进行改写即可。2.答案 旨在集中打造、推出一批高水准、有分量的文学力作,促进与影视等不同文化艺术领域的联通互动。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推出、打造”语序不当,“推出”和“打造”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应是先“打造”后“推出”;二是“促进影视等不同文化艺术领域的联通互动”成分残缺,缺少与“联通互动”搭配的介词,应改为“促进与影视等不同文化艺术领域的联通互动”。3.答案 ①读者读了 ②要留出余地解析 ①处,由前文“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可知,创作过程包括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横线前有“作者写了”,故此处可填“读者读了”之类的内容。②处,由前文“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和后文“让读者去……补充”可知,作者要有所保留,给读者留出空间,故可填“要留出余地”之类的内容。4.答案 ①采用类比论证,用包世臣论王羲之字这个例子类比论证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让语言具备美感。②采用比喻论证,把语言比作树和水,形象生动地说明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句与句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解析 由“包世臣论王羲之字……好的语言正当如此”可知,作者在这里举了包世臣论王羲之字这个例子,以书法中处理好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来类比语言中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了处理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让语言具备美感。由“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可知,作者以“语言”为本体,以“像”为比喻词,分别以“树”“水”为喻体,采用比喻论证,以树木枝干内部联系紧密和水不能切割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句与句之间存在紧密联系。5.答案 作者在小说写作中应当留有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捉摸、思考、补充,这样传达的信息会更多。解析 在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指将字里行间的虚空(白)处,当作实画(黑)一样布置,虽无着墨,也是整体布局谋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处,作者是用以说明小说写作的。结合前文“……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充”和后文“无字处皆有字”“空白的艺术”“能不说的话就不说……传达的信息就更多”可知,“计白当黑”在这里是指作者在小说写作中应当留有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捉摸、思考、补充,这样传达的信息会更多。能力提升练1.D “表明一家人没看到自己的照片很失望”错误,“谁也说不出话来”表明一家人看到照片后的意外和震惊。2.B “对富裕生活……改变落后生存现状的决心”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对富裕生活……改变落后生存现状的决心”,反映的更多的是对现代生活的向往。3.答案 ①山杏全家人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照了相,寄回的照片却不是自己家的。②山杏一家依然把这张照片挂在屋子里,让全村人欣赏。解析 “意外”,顾名思义,指意料之外的。解答本题,要根据情节发展找到让人物或读者感到意外的事。本文讲述了山杏一家人奔波几百里照相的故事。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既出乎山杏一家人的意料之外,也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即寄回的照片不是山杏一家人的照片,“山杏和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写出了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的表现。故事的结局更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山杏一家居然把这张照片挂在家里让全村人欣赏,山杏还谎称照片上的人是自己未来的嫂子。据此整理作答即可。4.答案 ①对“美”的追求:如台儿沟的姑娘们在等待火车到来前梳妆打扮,穿上最好的衣服,换上新鞋;山杏在出发照相前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想换新鞋。②对现代文明的美好憧憬:如台儿沟的姑娘们每天非常期待火车到来、香雪对文具盒的渴望;山杏对照相的期待。解析 由课文中“台儿沟的姑娘们……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穿出最好的衣裳……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可知,台儿沟的姑娘们在等待火车到来前梳妆打扮,穿上最好的衣服,换上新鞋;由本文中“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新塑料凉鞋”可知,山杏在出发照相前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想换新鞋。这些都体现了她们对“美”的追求。由课文中“每逢列车疾驶而过……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可知,台儿沟的姑娘们每天非常期待火车到来;由“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可以看出香雪对文具盒的渴望;由本文中“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又睁眼看看……再睁眼看看”“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塑料凉鞋”可以看出山杏对照相的期待。这些都体现了她们对现代文明的美好憧憬。16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 百合花.docx 3 百合花/_哦,香雪.pptx 哦,香雪.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