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  A  :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差一点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回国他放弃了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第三次回国他放弃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三次归国记”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给妻子打电话,两人在电话里承诺,  B  ,永不后悔。于是宓穗卿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理研究工作。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概括上面文段选用了哪些事例来体现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疟疾与艾滋病、癌症一起,被世卫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20世纪60年代,在原有抗疟药物氯喹已经失效的背景下,屠呦呦接受了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  ①  。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知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治疗疟疾的640余种中药单秘验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
1971年10月4日,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天。这天,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里,研究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前面的190次实验都失败了,紧张与期待交织在每个人心中。终于,结果出来了,该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实验室沸腾了,课题组组长屠呦呦  ②  ,露出欣慰的笑容。
如今,年逾九十的屠呦呦  ③  ,依然躬耕在科研第一线。回顾起自己的科研生涯,屠呦呦说要用毕生精力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让中国中医药造福全人类。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你认为文中括号处应该使用破折号还是冒号 请说明理由。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乍暖还寒,山路迢迢。2月6日到16日间,张桂梅拖着病躯,家访了山区104个学生家庭,这是她连续第十三年的寒假家访。
大年三十,她在福利院陪孩子们度过除夕,还亲手做了炸蘑菇和熘豆腐;大年初一,她认真巡查女子高中校园各个角落……
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张桂梅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创举——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沿着县城边的狮山南巷往坡上走,是张桂梅曾工作过的华坪民族中学,女子高中就在旁边。红黄色调的大铁门上,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红布标语。这所看上去不起眼的高中,在当地颇有影响力:女高成立前,华坪县中考升学率还不到50%,2020年达到90%,全县高考升学率多年在丽江保持第一;以前农村女孩早婚早育的多,现在读高中的越来越多。
华坪女子高中,就是一所因抵抗贫困而生的学校。
1996年丈夫去世后,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大山里的贫困超出了她的想象。有家长带着一包钢镚儿和角票交学费,有学生只吃饭不吃菜,有的头天晚上把大米放进暖水瓶做早点。班上男生多女生少,“一些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
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母亲们的教育水平,将至少改变三代人!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规模化”地帮助山里女孩,改变她们的命运和家庭贫困。
但贫困地区办免费高中,这在许多人眼里简直是异想天开。
可张桂梅不这么想,为了改变这片贫困的土地,她毅然踏上募捐之路。5年间,她被人放狗咬,被吐口水骂是骗子,有一次因为太累还坐在机关大门口睡着了。姐姐心疼,骂她:这是人干的事吗 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却说:“直面贫困,张老师最懂山里人的渴盼,她是大山的女儿。”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把她办女子高中的梦在北京传开。随后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老师办校。从此,女高这棵教育扶贫的“珍稀苗木”茁壮成长。
奇迹——红色教育让“丑小鸭变天鹅”
2008年,首届100名学生招进来了,学校却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只有一栋教学楼,连围墙和厕所都没有,吃饭要到旁边的民族中学。几间教室,是老师们的宿舍,睡的是大通铺。没多久,17个教师就走了9个。
张红琼是女子高中的资深老师,受张桂梅一次演讲的感召,2008年建校时她坐了17个小时的大巴车来投奔张桂梅。张红琼也曾打过退堂鼓,但当她拿着辞职申请忐忑地来到张桂梅办公室门口,看见张桂梅正在吃药,心里实在不忍。她说:“我是自愿来的,是党员,这时候不能一走了之。”
剩下的8个老师中,有6个是共产党员。打小就读《红岩》的张桂梅,一下子找到了精神支点和工作抓手。她让人在教学楼二楼画了一面党旗,举起右手咬牙宣誓:人在,教育扶贫的阵地就在!
十多年来,女高每周开展“五个一”教育:党员戴党徽上班,重温入党誓词,组织理论学习,合唱革命歌曲,看红色影片。
看看华坪女子高中的“速度和激情”吧。女生们5点半起床,晨起5分钟后洗漱完毕,跑步上下楼梯,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从下课铃响起,到跑进食堂排队、打饭再吃完,10分钟内完成。
女高不只有严苛的纪律和领先的升学率。这里的老师,像姐姐哥哥一样关心学生。这里的学生抗压能力强,还特别自信。
在北京“时代楷模”发布现场,毕业生们在荧幕上一个一个向她汇报:“我现在是医生,我现在是警察……”张桂梅忍不住举起手掩面而泣:“她们一个个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丑小鸭变天鹅了。”
精神——“豁出去一点,怕什么”
2020年12月30日下午,云南省委在昆明举行张桂梅先进事迹报告会。当晚张桂梅就赶回了华坪,11点多到,她下车就去办公室了。
张桂梅身患心脏病、肺气肿等23种疾病,她行走困难,上下楼梯都是攥紧扶手,一步步地挪。可是每天早上5点,她都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课……
张桂梅没有子女,也没有财产,至今和学生一起住在女生宿舍里。她的钱都去哪儿了 原来她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余元,捐献给了山区孩子们和其他需要的人。
说起为啥想要办学校,张桂梅最初的想法就是报恩。中年丧夫,重病缠身,是华坪这片热土接纳了她,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张桂梅告诉记者,山里的学生太穷了太苦了,自己想帮帮他们。县政协委员们向她鞠躬、县妇代会上给她捐款治病……回首往事,张桂梅感慨,“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荣誉越来越多,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我心里始终有一股劲:你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值!人生老病死都正常,豁出去一点,怕什么 ”张桂梅说。
(摘编自徐元锋《让教育之光照亮贫困山区》,《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
  材料二:
所谓红花,指的就是我们要采访的重点对象,绿叶指的是他周围的环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情。在写作时,不仅会对主人公进行描写,还会对他周围的人、事进行描写,但需要注意绿叶是衬托作用,衬托要有度。
主人公并不是神,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也和平常人一样有工作、有家庭、有喜怒哀乐,在对人物进行描写刻画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将工作、生活整合起来进行描写,只顾描写主人公如何刻苦工作,只展现出他在工作方面的成就,这样人物形象就不够多面。
个人与集体是相辅相成的,个人是在集体中工作、生活的,人离不开集体而生存,在进行人物刻画时,集体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的成就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鼓励,不能忽视集体的重要作用,将丰功伟绩都算作主人公的,要让人们看到个人背后的集体力量。
点面结合是人物通讯写作的方式之一,既要有面的概括性描述,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也要有点的细致描写,让文章具有可读性,点的描写也能够使文章具有真实性,点面结合,能够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人物多面立体、文章生动活泼。
(摘编自陈曦《人物通讯的采访与写作思考》)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点出了张桂梅兴办女高教育对于群体和个人的双重意义。
B.华坪女子高中之所以被称为“教育扶贫的‘珍稀苗木’”,是因为它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能够免费地、“规模化”地帮助山里女孩及其家庭。
C.华坪女子高中的“速度”指的是学生们严格按照严苛的纪律来约束自己,“激情”指的是学生们为了前途理想奋斗拼搏的昂扬状态。
D.“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既指张桂梅在他人的激励下立志报效社会,也指她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激励下能够志存高远。
2.下列对材料一写作技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作为人物通讯,并没有系统报道张桂梅的所有事迹,而是截取其生活断面,抓住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彰显人物的高尚品质。
B.材料一开头三段用高度概括的方式,主要描写了张桂梅的奉献精神,赞扬其教育行为的巨大价值和非凡意义,饱含深情。
C.材料一是从两个角度描写张桂梅“豁出去”的:一是不顾病痛,在身体上豁出去;二是不顾私利,在利益上豁出去。
D.人物通讯注重用细节刻画人物,“打小就读《红岩》”揭示了张桂梅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是源于报恩,更源于她自小受到的革命教育。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讯中所描写的人物有红花,有绿叶,绿叶衬红花可以是正衬,也可以是反衬。
B.在对主人公进行刻画时,只要结合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形象由单一变得多面。
C.只看到主人公的丰功伟绩,忽视个人背后的集体力量,人物通讯写作就会缺乏客观性与深刻性。
D.对于面的概括性描述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认识人物的时代意义。
4.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说:“直面贫困,张老师最懂山里人的渴盼,她是大山的女儿。”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张桂梅为什么被称为“大山的女儿”。(4分)
                             
                             
                             
                             
                             
5.材料一采取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张桂梅的人物形象,这些小标题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A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 B选择回国
解析 A处,由后文“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第二次回国他放弃了……第三次回国他放弃了……”和“三次归国记”可知,此处说的是王宁生三次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归国,故可填“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
B处,由后文“永不后悔。于是宓穗卿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理研究工作”可知,此处说的是两人都选择回国,故可填“选择回国”。
2.答案 ①三次放弃国外优厚条件。②家人的陪伴和支持。
解析 由“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第二次回国他放弃了……第三次回国他放弃了……”可得出:三次放弃国外优厚条件。
由“王教授回国后给妻子打电话,两人在电话里承诺……于是宓穗卿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理研究工作”可得出:家人的陪伴和支持。
3.答案 (示例)①不解之缘 ②如释重负 ③老当益壮
解析 ①处,根据前文“屠呦呦接受了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和后文“屠呦呦说要用毕生精力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让中国中医药造福全人类”可推知,屠呦呦从此和中药抗疟没有分开过,可填“不解之缘”。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
②处,由前文“实验室沸腾了”可知,这次实验取得了成功,故所填成语要能体现出作为课题组组长的屠呦呦知道这一结果后的心情,可填“如释重负”。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③处,由前文“年逾九十的屠呦呦”和后文“依然躬耕在科研第一线”可知,语境是说此时的屠呦呦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对科研工作的热情依然不减,可填“老当益壮”。老当益壮:年纪虽老,志向更高、劲头儿更大。
4.答案 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知名老中医,屠呦呦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
解析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整理”和“知名老中医”不搭配,可在“知名老中医”前加“走访”;二是语序不当,“治疗疟疾的”和“640余种”多层定语顺序不当,可将“640余种”移至“治疗疟疾的”之前。
5.答案 破折号。
理由:因为“青蒿一握……尽服之”是对“记载”的解释说明;冒号要管到句末,而“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不属于“记载”的内容。
解析 破折号用于表示解释说明、话题的转换、声音的延长等。冒号通常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的停顿。
由前文“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可知,后文应该是书中记载的具体内容,“青蒿一握……尽服之”即古籍原文;“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是古籍的作用,不属于古籍原文。故此处应该使用破折号,即对“记载”的解释说明。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时,要管到句末,而“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不属于“记载”的内容。
能力提升练
1.D “也指她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激励下能够志存高远”错,根据材料一“县政协委员们向她鞠躬、县妇代会上给她捐款治病……回首往事,张桂梅感慨,‘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可知,“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仅是指张桂梅在他人的激励下立志报效社会。
2.B “主要描写了张桂梅的奉献精神”错,根据材料一“这是她连续第十三年的寒假家访”“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可知,这三段用高度概括的方式,主要描写了张桂梅四十余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情况。
3.B “只要结合生活实际,就会使其形象由单一变得多面”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二“既要有面的概括性描述……使人物多面立体、文章生动活泼”可知,“使其形象由单一变得多面”,除了有“结合生活实际”这个“面的概括性描述”之外,还要有“点的细致描写”。
4.答案 ①作为大山的“女儿”的张桂梅懂得山里人改变命运、摆脱贫穷的渴盼。
②她兴办免费女子高中,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她将教育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给大山带来了巨大改变。
解析 根据“大山里的贫困超出了她的想象”“直面贫困,张老师最懂山里人的渴盼”可以概括出“作为大山的‘女儿’的张桂梅懂得山里人改变命运、摆脱贫穷的渴盼”。
根据“班上男生多女生少,‘一些女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提高山区母亲们的教育水平,将至少改变三代人”“女高这棵教育扶贫的‘珍稀苗木’茁壮成长”可以概括出“她兴办免费女子高中,让山里女孩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她将教育脱贫的理念带进大山,给大山带来了巨大改变”。
5.答案 不能。
原因:①第一、二个小标题分别概括了张桂梅创办女高的经过与取得的成果,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②第三个小标题侧重于揭示张桂梅献身教育的精神动力,与第一、二小标题是外在经历与内在精神的关系。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遵从文意和题意,表明这些小标题的顺序不能调换。然后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根据“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为了改变这片贫困的土地,她毅然踏上募捐之路。5年间……睡着了”“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帮助张老师办校”可知,第一个小标题概括了张桂梅创办女高的经过;根据“2008年,首届100名学生招进来了”“在北京‘时代楷模’发布现场,毕业生们在荧幕上一个一个向她汇报:‘我现在是医生,我现在是警察……’”可知,第二个小标题概括了张桂梅取得的成果。在经过与成果之间,存在着时间先后的顺序。
根据“当晚张桂梅就赶回了华坪,11点多到,她下车就去办公室了”“张桂梅身患心脏病、肺气肿等23种疾病……可是每天早上5点,她都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课……”“张桂梅感慨,‘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我心里始终有一股劲:你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值!”可知,第三个小标题概括了张桂梅献身教育的精神动力。在了解一个人物时,一般是先见其形后知其人,人物的外在经历与内在精神之间,存在着先后的逻辑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即可。
168(共18张PPT)
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一、重点剖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本文标题采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试简要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答案 (1)正标题:①引用毛泽东1959年创作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表现袁隆平的成就,同时用“喜”字表达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
美。
(2)副标题:点明中心人物及其成就、地位。
疑难 情境破
答案 ①四个小标题按照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来组织材料,分别写了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
方法、学术精神和品格、道德操守和准则、个人理想和志向,条理清晰,重点突出。②让读
者在通读全文之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快、
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④语句精妙,形式灵动,富于文采,能吸引读
者,使读者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这篇通讯在结构上使用小标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
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分析:“眯起”“打量”“跨过”“走进”“蹲下”等属于动作描写,“出神地”属于神态
描写,这几个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也表现了人物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的态
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
差,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
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分析:“敏锐”“欣喜”这两个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天然杂交稻株”
时的反应和心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这三个动词,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
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请举例说明。
(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
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
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分析:对环境细节的强调以及人物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袁隆平不畏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1
4天”是对时间的强调,亦体现了他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暗示了在这14天之前可能有
着千千万万个“14天”。
答案 ①“心有一团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饱满的工作热情;“温
暖众人心”指张秉贵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温暖了无数顾客,而顾客满意且以真心回馈张
秉贵。
②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张秉贵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似火,顾客被他的真诚和一心一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感动;深层含义是歌颂那个特定的时代里有着火一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先锋人物
们,突出了他们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勇于担当和付出的精神。
③这一标题句式整齐,揭示了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文章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 ①这篇通讯开篇对主人公张秉贵的工作场景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运用场面描写来
烘托主要人物。②场面描写包括采访报道的具体时间、新闻人物的工作地点、顾客的活动
和对新闻人物的侧面评价,为主人公张秉贵的出场做了铺垫。③场面描写也呈现了主人公张
秉贵在工作过程中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张秉贵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
这篇通讯开篇的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 ①业务水平高。他动作迅速,有着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本领。②服务
热情周到。看到带孩子的顾客,他会帮着哄孩子;看到急着赶火车的顾客,他会征得前面顾客
的同意,为其“开绿灯”。③耐心细致,为他人着想。有顾客心情不好,他会耐心询问,并站在
对方的立场上去开导。④爱岗敬业。他从早到晚,每分钟都是全力以赴。他在柜台里,眼、
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下班后,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⑤受人爱戴
和尊敬。人们关怀他,厨房大师傅拿凳子让他休息,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为他写诗。
张秉贵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这部分以拟南芥为中心,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拟南芥是全世界众多植物学家进行
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二是钟扬团队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发现了它;三是钟扬把
拟南芥栽种在自己位于西藏大学安置房的后院中,并做成标本带回了复旦大学。
(2)①作者借这个典型事件,合理又集中地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植物学家、科普达
人、教育专家、援藏干部,并自然地引出了对他的评论“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
探索自己的边界”。②作者的评论不仅高度概括地评价了钟扬的成就,还揭示了这篇通讯题
目中“探界者”的内涵。③该部分内容还让读者心生疑问:一个人是如何在不同领域探索生
命“边界”的。引导读者去了解钟扬辉煌的人生历程和他在不同领域里作出的卓越贡献。
《“探界者”钟扬》
前三段是本篇通讯的导入部分,包含了以拟南芥为中心的哪些信息 在全文中有哪些作

答案 ①引用钟扬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演讲、文章等资料中的文
字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引用钟扬在演讲中关于“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论
述,表现了钟扬对种子采集工作的重视。又如引用钟扬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撰写的一段文字,
体现了钟扬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表现了其对科普工作的热爱。再如引用钟扬《生命的高
度》一文中的相关内容,突出了钟扬的执着追求,表现了其奉献精神。
②用钟扬亲人、同事、学生的话来表现人物。文章多处引用钟扬的亲人、同事、学生的话,
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如用钟扬母亲、妻子的话来表现钟扬的勤奋好学;用钟扬同事的话来
展现钟扬采集鼠曲雪兔子的经过,表现了钟扬的不畏艰险及其对科研事业的热爱;用钟扬学
生的话表现了钟扬对科普工作的付出……
从钟扬的自述以及别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扬那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为事业无
私奉献的精神。
本文在报道钟扬的事迹的时候非常注重以言写人,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 不重复。
①第一次列举,侧重钟扬在西藏大学一天的工作安排以及对西藏大学未来的构想;第二次列
举,侧重钟扬忙碌的工作安排和对未来所有工作的构想。
②第一次列举,通过西藏大学老师的介绍,侧面表现出钟扬工作之忙碌;第二次列举,通过钟扬
双肩背包里的小纸条,展现出钟扬的各种工作。两者前后呼应,完美地诠释了钟扬对“生命
的高度”及“先锋者”的理解。
文章两次列举了钟扬的工作日程,是否显得重复
二、写法赏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兼具文学性与真实性
(1)文学性
①小标题语句精妙,形式灵动,富于文采,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②选材详略得当,以记叙为主,
兼有议论和抒情,使文章具有文学色彩。
(2)真实性
①运用详细数据,使行文具有准确性。如介绍袁隆平的履历时,时间非常准确;写稻穗“穗大
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写粮食增产,“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
0千克左右”“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等,具体翔实的数据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②
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文章善于抓住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如“眯起”“打量”“跨过”等动作
描写,还有“出神”“屏气静神”等神态描写,把不畏艰难、专注严谨的袁隆平真实地呈现
在读者面前。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文章以记叙为主,辅以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行文灵活多变,既能更加具体地
记叙事件,又能充分地抒发感情。记叙中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文章第一部分,先记叙研究成果,然后用议论的方式写出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洋溢着一种
民族自豪感。在“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这一部分中,开头就写道:“袁隆平具有敢
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
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最后又写道:“两年后……宣示了袁隆平培育
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作者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一线串珠式的结构
“一团火”精神是本文的线索,这条线索贯串全文。本文采用了一线串珠式的结构,叙写了
售货员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的事迹,凸显了主人公的“一团火”精神,赞扬之情洋溢在字里
行间,这种结构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旨的作用。
2.倒叙的结构特点
本文先指出张秉贵是劳动模范,然后用丰富的事例加以证明,并辅以插叙。买糖的人形形色
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的,有赞美他的,有生他气的,但张秉贵始终以“主动、热情、诚恳、耐
心、周到”的态度为大家服务。这样的安排,更能凸显这位劳动模范的美好精神品质。无论
何时何地,他都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温暖人心。
3.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
典型事例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的说服力。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选
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本质、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重要手段。
本文主要写了张秉贵接待抱着小孩的女顾客、照顾赶火车却排在队尾的顾客、开解绷着脸
的女顾客、女儿得了重病仍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忽略了只买两块桃
酥的农民顾客等几件事,这些事例有详有略,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张秉贵的思想、性格以
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探界者”钟扬》
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材料,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人物
文章从植物学家、科普达人等角度,选取钟扬的典型事例,既介绍他少年时的经历,又展现他
工作后多方面的付出;选择的众多人物中,有钟扬的亲人、同事、学生等;描写的角度有钟扬
工作方面的,有钟扬生活细节方面的。文章所记事件虽然很多,而且看起来有点“乱”,但都
是围绕一个主题(讴歌钟扬爱岗敬业、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来安排的,所以又散而不乱,多而
集中。
整合探究
探究 同样都是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和
《“探界者”钟扬》这两篇文章对典型事例的选择与安排有什么异同
答案 (1)相同点: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把袁隆
平对科学的追求分成了几个方面,多角度刻画人物,按“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引领‘绿色革命’
是他的心愿”的思路组织材料。以杂交水稻研究为主线,从科研的途径、方法、态度和心愿
入手,多角度展开报道,同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②《“探界者”钟扬》:文章围绕钟扬为科学而探索的精神,从钟扬不同的身份入手,选取相
应的典型事例,从求学少年,到采集、研究种子,担任科学队长,并做导师培养学生,直到为科学
献身,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行文。
(2)不同点: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的素材多是
集中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体现他的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等品质。
客观评价比较多。
②《“探界者”钟扬》中的素材有钟扬工作方面的,有钟扬生活细节方面的,但都是围绕讴
歌钟扬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的精神的主题展开的。客观叙述比较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