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7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短歌行
曹 操
对酒当歌①,人生几何②!
一边喝着酒,一边听着歌,感叹人生有多少!
譬 如朝露,去日苦多。[1]
生命如朝露般易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我内心的忧愁难以忘却。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2]
古文 注析破
拿什么来排解忧愁呢 只有豪饮美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对于那些贤能之人,我内心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③至今。
只因为您,我思念和倾慕一直到现在。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④。
群鹿叫声悠长,穿梭在原野上吃艾蒿。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3]
一旦有四方贤士光临,我将弹瑟吹笙相迎。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⑤
当空悬挂的皓月啊,我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伤由心而生,不能够断绝。
越陌度阡,枉⑥用相存⑦。
(贤士)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
契阔⑧谈讌,心念旧恩。[4]
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念念不忘旧日的恩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明月朗朗星星稀疏,乌鹊向南边飞去。
绕树三匝⑨,何枝可依 [5]
绕树飞了三周,哪一个枝头可以落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山不满足才成其高大,海不满足才成其幽深。
周公吐哺⑩,天下归心。[6]
我愿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诚心归附。
①对酒当歌:面对着酒与歌,即饮酒听歌。当,也是“对”的意思。②几何:多少。③沉吟:沉
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④苹:艾蒿。⑤掇: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⑥
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⑦存:问候、探望。⑧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⑨匝:周、圈。
⑩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
评点赏析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比作“朝露”,形象地揭示出人生有
限、生命易逝的特点。
[2]“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运用借代、设问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酒,形象突出;自问自
答,突出心中的苦闷。这四句是诗人对人生有限、年华易逝的感慨。此为忧之一——人生苦
短。
[3]诗人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以明己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本是传达姑娘对情人的
思念之情,诗人化用其意,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心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表明若贤才前来投奔,自己必将热情款待。
[4]以“明明如月”作比,表明贤士如明月一样令人仰望,求而不得,这正是诗人“忧从中来”
的原因,“不可断绝”进一步写出诗人如此礼贤下士而人才不至的苦闷。“越陌度阡,枉用
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四句写诗人因贤才远道而来归附自己而喜不自胜。短短几句,
便将诗人在求贤过程中的悲喜情状曲折有致地表现了出来。此为忧之二——贤才难得。
[5]诗人触景生情,因抬头见“月明星稀”,顿生孤寒寂寞之感。接着又静中见动,以乌鹊“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来隐喻贤才无所适从的状态。
[6]这四句表明诗人愿以高山深海般的胸怀效仿周公广纳贤才,正因为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
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这四句不
仅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也暗含功业未就的忧虑。此为忧之三——功业未
就。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①, 性本爱丘山②。
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致,天性本就喜爱山林。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1]
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离开家就是三十年。
羁③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
笼中的鸟眷恋往日的山林,池里的鱼思念从前的深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④归园田。
在南面的田野开垦荒地,持守愚拙的本性归耕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茅草屋有八九间。
榆柳荫⑤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
暧暧⑥远人村,依依⑦墟里烟。
隐约可见远处的村庄和村落中飘升的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3]
狗在很长的巷道中叫,鸡在桑树的顶端鸣叫。
户庭⑧无尘杂,虚室⑨有余闲。
门户庭院 里 没 有世俗的繁杂琐事,静室里自有余暇。
久在樊笼⑩里,复得返自然。[4]
久在束缚本性的俗世里的我啊,又能返回自然了。
①韵:气质,情致。②丘山:指山林。③羁:约束。④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
利。⑤荫:遮蔽。⑥暧(ài)暧:迷蒙隐约的样子。⑦依依: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⑧户庭:门户庭院。⑨虚室:静室。⑩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评点赏析
[1]起首四句,诗人指出自己的本性与既往人生道路之间的冲突,可以说是对自己归隐前的生
活的总结。“误落”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尘网”般的官场的极度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
“三十年”写时间之久。
[2]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羁鸟”“池
鱼”使我们联想到诗人在官场的种种束缚之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模样。“恋”“思”
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思念。
[3]这几句采用白描手法,远近结合,以动衬静。“方宅”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但对于挣脱
“尘网”的诗人来说,却是另一番自由天地。“暧暧”两句是远景,给人静谧之感。“狗
吠”两句则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能表现乡间的宁静、平和。
[4]“樊笼”原指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呼应
开头,表达了诗人挣脱“尘网”后的愉悦之情。
一、重点剖析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诗歌情感意味和精神内涵的字词。或者说,诗眼就是在诗歌中
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词。阅读《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分析这两首诗的诗眼分
别是什么。
疑难 情境破
诗歌 诗眼 分析
答案 (示例)
《短歌行》 忧 全诗围绕“忧”字来写:①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两
句交代了“忧”的缘由。②“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两句是一个身处乱世的政治家渴望招揽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慨叹,表面上是写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实际上却表现了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政治家深感人生苦短、贤才难求的苦闷心理。③“明明如月”四句,写诗人因求贤不得而忧虑不堪,十分形象;
“月明星稀”四句,以“乌鹊”“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来比喻贤士在动乱的社会中无所适从的状态;最后四句暗含功业未就之“忧”,表达了诗人渴望解“忧”的心情。④诗人忧人生,忧贤才,忧天下。他的忧是进取的忧,是追梦的忧,是反复忧愁后的奋发激昂。
《归园田居》 (其一) 归 本诗内容围绕“归”字展开:①因何而归 因为诗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厌恶官场,所以“守拙归园田”,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②归往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几句写其归所,这些平常之景在诗人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好。③归后如何 “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的生活,表现了诗人返归本真之后轻松自由、无比喜悦的心情。
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以了解诗人产生不同的人生态度的原因。
诗歌 诗人形象 家庭出身 个人性格 时代背景
《短歌行》 一位具有一统天
下的雄心壮志而
又求贤若渴的志
士。 出身于官宦世
家,根基深厚。
其父官至太尉。太尉之子。 任性好侠,有胆识谋略,有野心,宽容大度,唯才是举,识人善用。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战争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士族
门阀兴起。
《归园田居》 (其一) 一位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向往怡
然自得的田园生
活的隐士。 生于小官吏之
家,后家道中落,
家境尤其贫困。寒门士子。 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
于流俗。 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官场贪腐成风,士族门阀达到鼎盛时期。
答案 (示例)
二、写法赏析
《短歌行》
1.合理引用和用典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以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自己渴望得到贤
才。又如“周公吐哺”,化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来表达自己求
贤建业的雄心。
2.妙用比喻
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才比喻为高空中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
“忧”。又如,用“乌鹊”“绕树三匝”来比喻贤才犹豫不定,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
附自己的焦急心情。再如,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为喻,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归园田居》(其一)
1.比喻形象贴切
如诗人以“羁鸟”“池鱼”自喻,用“尘网”来比喻世俗的种种束缚,用“樊笼”来比喻束
缚本性的俗世。这些比喻形象贴切,都带有鲜明的感彩,既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官场深恶
痛绝的控诉,又表明了他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志。
2.白描淡远深邃
陶渊明诗歌的美,美在朴素淡雅、不加雕饰而诗意隽永,这主要得益于白描手法的运用。本
诗中,诗人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恬静平淡的田园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两句,用简笔勾勒出居所概貌,“十余亩”“八九间”等极平常的词语,却饱含着乡间生活的
平淡,以及诗人对这种平淡生活的满足。“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荫”“罗”两个
动词既描绘出树木绿荫覆盖、排列有序的生长状态,又将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来显得格外
亲切。“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暧暧”一词含迷蒙隐约之意,“依依”一词写出了
炊烟缓慢上升的姿态,这两个叠词简练而巧妙地将村庄的恬静与祥和烘托出来,给人一种迷
蒙淡远的美感。诗人遣词造句取之于田园生活,用之于内心感受的表达,在宁静的乡村气息
中,给人以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抚,和谐之美油然而生。
3.对比鲜明深刻
诗人将田园生活与官场生活进行对比,写人时将“适俗”与“守拙”进行对比, 写鸟时将飞
于“旧林”与囚于笼中进行对比,写鱼时将游于“故渊”与困于池中进行对比。 通过这些
对比,诗人将自己厌恶官场和渴望回归田园的心情生动而又自然地表达了出来,突出了自己
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第三单元
  7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这是一首蔑视尘俗、融入自然、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是一首杰出的田园诗。理解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然天成。
陶诗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还能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其一),我们不只看到遮蔽在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顶上的鸡啼,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
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就像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细细品味,又确是浅语蕴深意,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守拙归园田”,一个“拙”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几分自嘲,有几分悲哀,确乎还有几分自慰!“狗吠深巷中”,一个“深”字,使人从幽邃的村巷里听到那一声声悠远的狗叫,让人进入一种幽静渺远的境界。
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当官比作“羁鸟”“池鱼”,极为形象深刻地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在他归家后,“开荒南野际”,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大自然,发现田园美。这种醉心田园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
1.这篇文学评论从哪几个方面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了评论 请根据文本概括。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造就了魏晋名士的独特群体人格精神。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固然,这些特征不应该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所需要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 ① 的。
何晏王弼之谈,妙语连珠;王谢大族堂前,簪缨不绝;刘伶轻狂、阮籍醉酒,竹林名士放诞不拘……这些脍炙人口的魏晋人物故事,历来为人们所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是不足为奇的。在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相比发生了 ② 的变化,然而人们对魏晋风流的向往有增无减。这恰恰说明,魏晋风流与我们在心灵深处有共鸣,从那里,我们不仅能得到人生的给养,更能得到美的享受。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些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B.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C.今夜人潮涌动,群情激昂,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他轻轻地摇了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儿学习……将来……”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        ,        ”,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2)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后世一直传诵不已,苏轼《赤壁赋》中就曾引用过。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5)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念念不忘旧日的恩情。
(6)引用和化用是诗词创作中的常用手法,曹操《短歌行》中的“       ,       ”就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7)《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这也是诗人进入官场后却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摆脱官场、回归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9)《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表现了乡间的宁静、平和。
(10)小刚在研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发现“烟”这一意象富有美感,古人常通过“烟”来表情达意,如“       ,       ”。
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蒿里行①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②。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③,刻玺于北方④。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 ①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②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③淮南弟称号:指袁绍之弟袁术在淮南自立为帝。④刻玺于北方: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B.诗人称关东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
C.“势利”句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互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D.全诗语言明快有力,无意于词句的雕琢粉饰,风格质朴,豪放飘逸,引人慨叹。
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相关语句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短歌行①
曹 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涟涟。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栖。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 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二月,葬于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处指去世。③麑(ní):幼鹿。④百离:种种不幸的遭遇。离,同“罹”,遭受,逢遇。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四句从人亡物在写起,看到父亲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起笔十分自然。
B.“神灵倏忽,弃我遐迁”中“倏忽”一词非常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丧亲之后,惘然若失的心态。
C.“人亦有言”四句紧承前面的“忧”字展开,写到自己白发早生,表达了对自己早衰的忧伤。
D.整首诗质朴、本色,诗人把思亲之情描写得细腻、生动、真挚,体现出“工于言情”的特点。
4.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的情感相同吗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移居二首(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治理,料理。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得流畅自然,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B.此诗和《归园田居》(其一)都是五言古体诗,节奏舒缓,语言质朴自然而有韵味。
C.“无为忽去兹”和《归园田居》(其一)的“守拙归园田”都表达了诗人不再出仕,永远躬耕田园的决心。
D.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田园生活的特色,而且集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
6.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哪些乐趣。(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田 舍
文 同
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①,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②,龟壳问阴晴。
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注] ①碓:舂米谷的器具。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的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B.颔联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了丰年的来之不易。
C.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尾联写“鸡犬声”,既表现了乡村的生活气息,又反衬出乡村的宁静。
8.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乡村常见的景物,请比较两首诗在乡村场景和风物的选取上有何异同,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高考真题练
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2023新课标Ⅰ,15—16,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考点真题
解题步骤 分析详情
(1)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中“不欲……须……”表明作者不要看   ,而要看      
(2)联系上下文,抓住意象、手法等分析诗句的深层含意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      ,以“树头枝底”来喻指      ,作者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      。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花、李花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就没有了活力,唯有欣赏“树头枝底”的“桃李”,方能体会到其生机和活力。
(3)整理作答                                                                                                                        
二、(2022全国新高考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4.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2021全国新高考Ⅰ,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单元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结构、意境(境界)、语言(炼字)、人格(形象)
解析 “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相呼应,中间有……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浑然天成”,这是评论《归园田居》(其一)的结构。
“陶诗在使人接触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还能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构成一种境界”,这是评论《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境界)。
“读这首诗的每一句……常字见真情,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一个‘拙’字……一个‘深’字……”,这是评论《归园田居》(其一)的语言(炼字)。
“诗人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展示了诗人的人格美……这种醉心田园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这是评论《归园田居》(其一)中所体现的诗人的人格(形象)。
2.答案 ①比喻,将读陶诗比作“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陶诗时爽快、舒畅的感受。②排比,强调《归园田居》语言意蕴晓畅,内涵丰富,富有节奏感。
解析 “读这首诗的每一句,感觉就像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读陶诗比作“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以“夏日喝凉水”“山间濯流泉”的清爽、沁人心脾的感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陶诗时爽快、舒畅的感受。
“质而绮,癯而腴,淡而远”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上,使表达富有节奏感;内容上,“质”“癯”“淡”突出了《归园田居》(其一)的语言意蕴晓畅,“绮”“腴”“远”则突出了《归园田居》(其一)的语言内涵丰富。
3.答案 ①不言而喻  ②天翻地覆
解析 ①处,语境强调的是“其参照和借鉴价值”不用说就能让人明白,可用“不言而喻”。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②处,将如今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强调变化之大,可用“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形容闹得很凶。
4.A 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A.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B.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C.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D.省略号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故选A。
5.答案 这恰恰说明,我们在心灵深处与魏晋风流有共鸣,从那里,我们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得到人生的给养。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有共鸣”的主体是“我们”,可改为“我们在心灵深处与魏晋风流有共鸣”;二是语序不当,应是“美的享受”在前,“人生的给养”在后,可改为“不仅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得到人生的给养”。
6.答案 (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3)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4)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5)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 
(6)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7)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8)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9)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10)(示例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示例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示例3)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能力提升练
1.D “豪放飘逸”错,应为沉郁悲怆。本诗中,诗人围绕“义士讨群凶”展开描述和评论,既有对“义士”争权夺势导致民不聊生的失望与批评,也有对百姓的同情,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所以全诗语言是沉郁悲怆的。
2.答案 ①对群凶的愤恨。“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关东诸将的厌恶,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的行径给予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愤恨。②对联军的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残杀,力量涣散,诗人对此感到失望。③对百姓的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给予同情。
解析 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诗人对袁氏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伐元凶、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悲凉”就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诗人称他们为“义士”,说他们讨伐“群凶”,然而他们的行为却与此背离,可见诗人对他们的讽刺和愤恨。“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表达了诗人对联军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导致百姓伤亡惨重的愤慨与失望。“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描写百姓遭遇战乱,伤亡惨重,诗人念之“断肠”,可见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3.C “对自己早衰的忧伤”错误。“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紧承前面的“忧”字展开,写到自己白发早生,是从丧亲之痛着笔的,所以不是“对自己早衰的忧伤”。
4.答案 不同。①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写母鹿叫声不停,衔着草呼唤小鹿,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②曹操的诗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
解析 首先,明确两者表达的情感不同。其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意为“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着草把小鹿呼唤”。鸣鹿衔草呼唤小鹿,形象具体生动,写出鹿、麑有所“瞻恃”的欢乐,以鹿、麑之乐——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
曹操的诗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为“群鹿叫声悠长,穿梭在原野上吃艾蒿。一旦有四方贤士光临,我将弹瑟吹笙欢迎”。诗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以“嘉宾”之礼相待,抒发了对贤才渴望。
5.D “全诗按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写田园生活的特色”错误。本诗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而是选取乡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景进行描写,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一个整体,充分表现了乡村生活的乐趣。
6.答案 ①登高赋诗之乐。诗歌开头即写出了春秋佳日,诗人登高赏景并赋诗记录。②饮酒之乐。登高赋诗之余,诗人更与邻人互相招呼饮酒,斟酌品尝。③人与人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带来的快慰。人们农忙时期各自归家,闲暇时相互思念,及至披衣相访,写出了人情质朴之乐。④自给自足的农家劳作之乐。诗歌最后表达了自食其力、躬耕自理的劳作之乐。
解析 ①“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写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感受到了登高赋诗之乐。
②“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写朋友过门互相招呼,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便由此表现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感受到了饮酒之乐。
③“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写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觉得兴味无穷,表现了邻里乡亲和谐相处的乐趣。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带来的快慰。
④“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的意思是“此情此趣岂不美 切勿将它轻抛弃。衣食须得自料理,躬耕不会白费力”,直接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世俗生活的厌烦。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感受到了自给自足的农家劳作之乐。
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7.D “反衬出乡村的宁静”错误,写“鸡犬声”是为突出乡村生活的勃勃生机与祥和。
8.答案 同:两首诗都有关于田中农事和乡村生活的场景描写,都写到了鸡鸣犬吠等典型风物。
异:①本诗重点描写了乡村丰收时节的人事活动,包括劳动景象、祭祀祈祷、占卜问事等,表现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归园田居》(其一)集中展现乡村生活的静谧与恬淡。②虽然两首诗都选取了富有乡村生活特征的鸡鸣狗吠来写,但是本诗写“鸡犬声”,是以鸡犬的热闹衬托丰收后农家热闹和喜庆的氛围;而《归园田居》(其一)写“鸡犬声”,是以动衬静,表现乡间的宁静、平和。
解析 首先分析《田舍》。首联描绘了一幅天朗气清的画面,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的景象,也反映出农家祥和美好的生活氛围。颔联着重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刻画出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更委婉地道出丰年的来之不易。颈联又转而描写乡亲们的社会活动,他们祭祀祈祷,还经常占卜问事,尽显农耕社会里朴素的社交场面。尾联中,作者以“一村鸡犬声”,传达出丰收后农家热闹和喜庆的氛围,好像全村的鸡犬也在跟着凑热闹。
其次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农家生活图。其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集中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静谧与恬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狗和鸡的叫声,以声衬静,恰当地表现了乡间的宁静、平和而没有喧嚣、烦躁之感。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即可。
高考真题练
1.A 第一句开篇明言“逐字笺”这种学习方式的“难”,意指通过逐字注释将古代经典著作化作自己的知识,反而会很难。第二句则说很多人只要谈起做学问、写文章,必然会提到孔子的两位弟子曾参和颜回,暗含否定。并非如A项所说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的学术风气”。
2.答案 (1)摘下的桃花、李花 长在枝头树梢上的鲜花 (2)读书治学 学问的本源 需要认真阅读原典 (3)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3分,意思对即可,重点词语能译出2分,基本抄句子1分,只引用0分)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或“口耳相传”,1分)要认真阅读原典,(或“亲自钻研”“自参”“亲练”“务实”“脚踏实地”,1分)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或“见活精神”“有自己的体悟”“根底”“真正的学识”“求真”,1分)
解析 评价观点态度“四要点”
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评价的前提。
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
(1)要紧扣原诗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应引用原诗中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出现以下两种错误:一是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没有分寸,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
3.A “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错误。开头两句说,尽管有“无边春色”,但是就人之常情来说,还是要去南山觅春的。“苦”字表达的是词人寻觅春色的执着。
4.答案 ①“翁前子后孙扶掖”句,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句,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每点3分)
解析 “翁前子后孙扶掖”是说祖孙三代在路上行走,爷爷在前由孙子搀扶,儿子跟随在后,展现了和睦、融洽的家庭伦理关系;“商行贾坐农耕织”是说商人出去做买卖,贾人坐地经营,农民耕种织造,表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5.B “湓浦曾闻似衣带”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如衣带般曲折萦回,是对江州自然风景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且没有用典。
6.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每点3分)
解析 从第二句的字面意思看,“惠远东林住得无 ”意为询问友人白居易是否去过东晋高僧曾居住过的庐山东林寺。寺院作为佛门清净之地,自然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安慰和寄托,而挚友白居易可能会为了摆脱因政治失意带来的痛苦和排解因贬谪带来的郁闷,而前往佛门清净之地求得内心的宁静。而在诗人看来,眼前的境遇只是暂时的,因此特意委婉劝告他,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而去一味求佛,要振作起来,追求远大的政治抱负。
16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