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习题课件+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9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中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儿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苗草。
1.“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这句话中的“被”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特点
                             
                             
                             
2.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一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提到了“树”,请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冰箱”——冰鉴。冰鉴由青铜铸成,共有两层,其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四周的冰块,使尊缶中的酒降温。
清代,冰鉴发展成“冰箱空调一体机”,称为“冰桶”或“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桶内壁贴有锡箔,外面用铜片包裹,顶部的盖子上还有小孔,在冷藏食物的同时向外散发冷气。
光靠一个“小冰箱”制冷远远达不到人们的需求,因此,“空调房”诞生了。先秦时期,就有在挖好的地下室内放入冰块避暑的窟室。到了汉代,有多重降温的清凉殿,殿内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仕女在一旁扇扇子。
唐代,人们开始借助流水蒸发来降温。长安大明宫太液池南岸的一组宫殿建筑,也被称为“含凉殿”,跨河流而建,宫殿旁有一个大水车,把河水运到殿顶上,再使其沿屋檐流下,形成水帘,达到消暑降温的目的。
不过“含凉殿”是达官贵人们的专属,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经济实惠的凉棚则是避暑的首选。
4.下列选项中的“就”和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转眼间冬天将要过去,春天就要来了。
B.有老虎就会有武松,有困难就会有英雄。
C.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D.他十五岁就离开故乡,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
5.请给材料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6.清代的“冰鉴”相比战国的“冰鉴”有了哪些发展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通过一个过渡句把全词连接起来,以“       ”对上片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       ”引出下片对周瑜的赞颂。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体现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一句,是感叹无英雄;“       ”一句,是通过描写佛狸祠社日祭祀的热闹场面,表达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安于异族统治的忧愤之情。
(8)苏轼与辛弃疾都是有历史视野的词人,苏轼的“       ”和辛弃疾的“     ,     ”都是借三国英雄抒发自己的感慨。
(9)《声声慢》中借日常生活中与行动相关的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是“       ,       ”。
(10)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兼用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词意,把两句内容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       、       ”。
(11)李清照《声声慢》中的“       ,       ”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的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能概括得了。
(12)唐诗宋词中,作者常常直抒胸臆,于诗中言“愁”,如“        ,        ”。
能力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 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战争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气势同样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上阕描绘了赤壁大战时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千舰拼搏、鱼儿怒跃的战争场面,气势磅礴,写出了周瑜大破曹军时的军事力量之强。
C.上阕结尾“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 这转折一问,感慨苍茫,意味深厚。作者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两句写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历史已经随江潮而逝去,抒写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慨。
2.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周瑜的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回答。(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采桑子
苏 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逄,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中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述,令人印象深刻。
B.与朋友相聚于多景楼诚为乐事,因此诗人即使愁情满腹且又疾病缠身,也要举杯共饮,但愿心中烦扰都能借酒一扫而空。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由情至事,由事归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醉脸春融”写弹奏者,活脱脱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丽而不艳、媚中含庄的动人姿态。
4.本词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了听琵琶女弹奏琵琶,但听曲的态度、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①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②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 ①雪堂: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为“雪堂”。②矶岸: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5.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起韵毫无铺垫,以急直的笔调,为苏轼才华横溢却屡遭贬斥的人生际遇打抱不平。
B.一“赤”一“白”,一石一水,在色彩和软硬上形成对比的同时,又与上片的“千古事,泯陈迹”形成“短暂与永恒”的对照。
C.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作者悲从中来,天地都显得狭窄,难以承载如此浓郁的悲愤之情。
D.全词以苏轼赋写赤壁的往事为出发点,旨在表达对苏轼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的悲叹以及功业难以久存的无奈。
6.请结合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简要分析苏轼和辛弃疾面对不被重视的人生际遇时情感、态度的异同。(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鹧鸪天①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②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 ①此词当作于作者南渡之后。②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首句用“萧萧”形容“寒日”,为全词点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
B.“上琐窗”,指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慢慢地移动,说明主人公久久地看着太阳,生活悠闲自得。
C.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
D.“仲宣怀远”一句,作者以王粲自况,用一个“更”字表明其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比王粲还要强烈。
8.这首词和《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借菊花来表达情感,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①“被”字写出“修炼”并非辛弃疾内心所愿,而是命运如此。②“被”字写出了辛弃疾面对坎坷仕途的无奈与慨叹之情。
解析 “被”字表示被动接受,而不是主观意愿。由“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可知,他被当权者抛弃,难以为官,导致命运坎坷。
由“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可知,辛弃疾因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所以内心痛苦,诉诸诗词,以至于叹气都成为诗词,可见其内心的无奈与慨叹之情。
2.答案 两个逗号将“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三个短句分割开来,叙述完每个被锤炼的动作后停顿,突出了辛弃疾被一次次抛弃,一次次面临生活、仕途打击的辛酸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
解析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中,三个短句由两个逗号分开,“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强调辛弃疾在为官途中经历的被蒸烤、暴晒、水煮、油炸等一次又一次被锤炼折磨的过程,从而突出了辛弃疾经历无数次打击后内心的辛酸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同情。如果中间不作停顿或仅用顿号作停顿,会显得连贯,减弱辛弃疾在为官途中被锤炼折磨的程度,用逗号隔开的方式来作较长的停顿,能够突出辛弃疾在为官途中被折磨的程度之深。
3.答案 ①第一处的“树”指的是被扭曲、挤压的小树,比喻像辛弃疾一样被抛弃、遭遇坎坷的士人,因其有才能和思想而具有了自身的价值。②第二处的“树”指的是一种木本植物。
解析 第一处,由“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可知,此处的“树”表面上指的是生长在石缝中的小树,实际上比喻文人、士大夫遭遇种种坎坷;小树生命力强劲,虽然被外在的环境扭曲、挤压,但具有自身价值,可以成为龙头拐杖;辛弃疾虽然遭遇种种坎坷,但最终成了名扬天下的词人。
第二处,由“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苗草”可知,此处的“树”是指与“草”相对的木本植物,能经历风吹雨打,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4.D 文中加点的“就”与D项中的“就”都表示事情发生得早。A.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B.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C.表示加强肯定。
5.答案 悉避暑方式,看古人智慧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把握材料的核心内容,做到标题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然后注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首段谈战国时古人就有降温的方式,后文又说了清代、秦汉、唐代的避暑方式,其中具体介绍了当时的各种降温方法,赞美了古人的智慧。由此可见,材料通过让人了解古人的避暑方式来赞美古人的智慧。综合上述分析,拟写标题即可。
6.答案 ①功能提升。清代的冰鉴在冰镇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散冷降温的功能。②性能更强。清代的冰鉴内壁贴了锡箔,外面用铜片包裹,增强了冷气的保温效果。③用料优化。相比战国冰鉴的青铜材质,木质材料更常见,也更有利于保温。
解析 解答本题,先锁定答题范围,题干明示“清代”“战国”,故答题区间锁定在材料第一、二段。然后找出关键句,提炼信息,概括作答。
结合“在冷藏食物的同时向外散发冷气”可知,清代的冰鉴在冰镇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散冷降温的功能。由此可概括出:功能提升。结合“桶内壁贴有锡箔,外面用铜片包裹”可知,清代的冰鉴内壁贴了锡箔,外面用铜片包裹,增强了冷气的保温效果。由此可概括出:性能更强。结合“在战国时期……冰鉴由青铜铸成”“清代,冰鉴……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可知,相比战国冰鉴的青铜材质,木质材料更常见,也更有利于保温。由此可概括出:用料优化。
7.答案 (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4)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5)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6)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7)英雄无觅 一片神鸦社鼓
(8)遥想公瑾当年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9)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10)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11)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12)(示例1)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示例2)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示例3)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能力提升练
1.A “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气势同样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错误。本词以“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开头,用语朴素,起势平淡,远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雄伟。
2.答案 ①苏词用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气风发、年少有为来反衬自己“早生华发”的老大无功。②戴词用周瑜破曹军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和“一鼓困曹瞒”的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
解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言其意气风发、年少有为,作者借古伤己,用周瑜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却壮志未酬的悲苦。
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中,“万骑”“千艘”写出了周瑜大破曹军时的军事力量之强,“貔虎噪”“鱼龙怒”写出了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一鼓困曹瞒”极言周瑜功业之伟,结合注释“其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战争少有胜利”可知,这里是通过用典,借古讽今,用周瑜的故事来反衬南宋朝廷国力之衰弱,抒发了对国势衰颓的无奈、忧伤之感。
3.B “但愿心中烦扰都能借酒一扫而空”说法错误。“乐事回头一笑空”是说,这次集会多景楼而饮酒听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后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选项曲解文意。
4.答案 ①从态度上看:白居易是主动邀请琵琶女弹奏,并且专注倾听;苏轼用“且”字传达出自己本无心听曲。②从情感上看:白居易听曲时,因琵琶女的遭遇与个人的经历而产生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苏轼只是单纯赞赏琵琶女“细撚轻拢”的技艺,表明自己因技艺而被吸引,并没有抒发对个人身世的感慨。
解析 从态度上看,《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偶然听见琵琶女的弹奏,便主动“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其主要目的就是听琴,且倾听得十分专注,以至于“江州司马青衫湿”;而本词中,苏轼“停杯且听琵琶语”,是他在与友人相聚时“多情多感”,“且”字传达出其本无心听曲。
从情感上看,白居易把个人的被贬和琵琶女虽身怀才能却沦落天涯的经历联系起来,产生了共鸣,视琵琶女和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借琵琶女的遭遇抒发个人感慨;而苏轼在本词中只是欣赏了琵琶女“细撚轻拢”的技巧,对其遭遇并不了解,也没有产生共鸣及借此抒发个人感慨。
5.D “旨在表达对苏轼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的悲叹以及功业难以久存的无奈”错误。根据“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可知,作者感叹天地“为予窄”,意思是自己的人生之路太窄,暗含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悲叹。
6.答案 ①相同点:都有怀才不遇的悲叹。苏轼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表达了年华老去但功业难成的慨叹;辛弃疾借写苏轼“不得文章力”来表达对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的愤懑不平。②不同点:苏轼面对被贬,保持了豁达乐观的态度;辛弃疾则多了几分沉重和悲愤。
解析 相同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他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多愁善感,因而过早地长出了花白的头发,自嘲之余,更有年华老去但功业难成的慨叹。
《霜天晓角·赤壁》中,“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的意思是:雪堂主人未借文章之力而青云直上,反因诗文致祸贬谪黄州。辛弃疾借写苏轼的“不得文章力”来表达自己对怀才不遇的人生际遇的愤懑不平。
由此可见,苏轼和辛弃疾面对不被重视的人生际遇时,都有怀才不遇的悲叹。
不同点:苏轼面对被贬,“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情感正是作者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辛弃疾面对被贬,“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是说半夜慨然一声长啸,天地为之生悲,并且变窄,可见多了几分沉重和悲愤。
7.B “生活悠闲自得”错,主人公久久地看着太阳,是因为百无聊赖,心绪茫然,并非生活悠闲自得。
8.答案 ①《鹧鸪天》中的“东篱菊”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表面上表达了“莫负东篱菊”的达观,但把酒对菊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实际上隐含着作者悲愁难遣的家国之思,看似轻松,实则含怨。②《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作者以残菊自喻,写满地黄花堆积,残败憔悴,无人怜爱,实为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即人老珠黄、孤单无依。
解析 由《鹧鸪天》中“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可知,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作者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自我宽解起来:既然归家是空想,不如对着樽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上却隐含着无限乡愁。
《声声慢》(寻寻觅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中,“黄花”指菊花,“憔悴损”指枯萎,凋零殆尽。这里作者以残菊自喻,表现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168(共35张PPT)
9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
念奴娇·赤壁①怀古
苏 轼
大江②东去,浪淘③尽,千古
长江滚滚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
风流人物。[1]故垒④西边,
淘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的西边,
人道是,三国⑤周郎⑥赤壁。乱
有人说,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只见陡峭纷乱的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古文 注析破
石壁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江岸,卷起无数
堆雪。[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
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①赤壁:这里所说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东汉末期赤壁大战处。
②大江:指长江。③淘:冲刷,冲洗。④故垒: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⑤三国:魏、蜀、吴三国
并立的时期。⑥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二十四岁时
即出任要职,军中皆呼为“周郎”。
上片 着重写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①初嫁了,[4]
回想当年的周公瑾,美丽的小乔刚刚嫁给他,
雄姿英发②。羽扇纶巾③,
(他)姿容雄伟,英气勃发。(手持)羽扇,(头戴)纶巾,
谈笑间,樯橹④灰飞烟灭。[5]
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便被烧得灰飞烟灭了。
故国⑤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⑥。
于赤壁古战场神游,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
人生如梦,一尊⑦还酹⑧江月。
人生就像一场梦,还是洒一杯酒凭吊江中的明月吧。
①小乔:乔公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②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③羽扇纶(ɡuān)巾: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④樯(qiánɡ)橹:代指曹操的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⑤故国:指赤壁古战
场。⑥华发:花白的头发。⑦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⑧酹(lèi):将酒洒在地
上,表示凭吊。
下片 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评点赏析
[1]开头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将历史上与长江有关的风流人物囊括其中,为
全词设置了广阔的空间背景和悠远的时间背景。
[2]“乱石”句写江岸石壁,其中“乱”字写出其险怪,“穿”字写出其高峻。“惊涛”句写
江面波涛,其中“惊”字写出其汹涌,“拍”字描绘出水岸相击的情状。“卷起”句写浪花
四处飞溅、波浪奔腾起伏的情景。词人抓住陡壁、惊涛等可视性极强的形象,横画纵抹,描
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画面。
[3]“江山”两句收束上片,引出下片,由状景过渡到述人。这一声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
情融为一体,也为后面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4]在写赤壁之战前,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以美人来衬托英雄,更见周瑜丰姿潇洒、
年轻有为。
[5]“羽扇”三句刻画了周瑜潇洒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其中“羽扇纶巾”写周瑜装束儒
雅,风度翩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运用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写战争,“灰飞烟灭”形
象地写出了曹军惨败的情景。词人通过刻画周瑜的形象,抒发了对建功立业的英雄的仰慕之
情,从而引出了自己未能一展抱负的伤感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却无处寻找像英雄
孙仲谋①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孙仲谋那样的人物。舞榭歌台以及英雄的流风余韵都
雨打风吹去。[1]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被风雨冲刷掉了。斜阳照着草丛树林,那普通的街巷,
人道寄奴②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居住。想当年,北伐队伍兵强马壮,
气吞万里如虎③。[2]
气吞万里一如猛虎。
①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②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363—422)的小
名。③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
地。
上片 即景抒情,缅怀孙权、刘裕,感叹时光流逝,赞颂英雄功业与世长存。
元嘉草草①,封狼居胥,
宋文帝轻率北伐,要建立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业,
赢得仓皇北顾②。[3]四十三年,
却惊慌失措地在败逃中回头北望。四十三年过去了,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③。
遥望中原仍然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往事怎能回首,佛狸祠前,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的噪声和
社鼓。[4]凭谁问:廉颇老矣,
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响成一片。烦劳谁来问:廉颇老了,
尚能饭否 [5]
饭量还好吗
①草草:轻率。②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③烽火扬州路: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
下片 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叙写亲身经历,表达了词人对当权者轻敌冒进的担忧,以及自
己壮志难酬的抑郁不平之情。
评点赏析
[1]词人希望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来整顿河山,表达了自己想要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愿
望。然而现实是,江山依旧,而英雄不再有,暗含无人可御敌的悲慨。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形象地写出了刘裕的英雄气概和赫赫战功,含蓄地表
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救国的心情,暗讽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耻忘仇的怯懦之举。
[3]这三句运用典故,形象地写出了宋文帝好大喜功、仓促北伐的结局,意在告诫当权者,伐金
必须做好准备,不要草率行事。
[4]这几句写沦为金人统治地区的江北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百姓安于现状,表现了词人内
心的隐忧以及对失去半壁江山的当权者仍然偏安一隅的嘲讽。
[5]词人以廉颇自比,慷慨悲壮,既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又满含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辛酸。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不停寻觅,想找回那些失去的东西,只觅得满眼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①。[1]乍暖还寒时候,
还有满心的凄楚哀伤。忽暖忽冷、天气变化无常的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最难养息。欲入愁肠的几杯淡酒,怎么能抵挡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
傍晚时萧瑟的秋风!大雁飞过,更让人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②。[2]
因为这南来秋雁算是老熟人了。
①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②旧时相识:大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故说“旧
时相识”,寄托怀乡之意。
上片 词人用环境的凄清来衬托内心的孤寂悲凉。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①,如今有谁
地上堆满了菊花,枯萎,凋零殆尽,如今还有谁
堪②摘 [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能够采摘呢 守着窗子,自己一个人怎样挨到天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4]
绵绵细雨拍打着梧桐,到黄昏时分,仍然点点滴滴没有休止。
这次第③,怎一个愁字了得![5]
这样的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①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②堪:可以,能够。③次第:光景,状况。
下片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倾诉凄凉孤苦之感。
评点赏析
[1]这三句十四个叠字,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再到“凄凄惨惨
戚戚”,逐层深入,文情并茂。
[2]大雁飞过,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因为大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从而
表现了词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漂泊异地的流离之感。
[3]“满地黄花”三句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4]此处环境描写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点点滴滴的细雨打在梧桐叶上,在内心凄
苦的词人听来,就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样。
[5]这两句化繁为简,融入了词人纷繁的思绪,把愁情推向了高潮。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给读
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一、重点剖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两个“笑”字,思考它们蕴含了哪些深意。
疑难 情境破
答案 词中的两个“笑”字,因对象不同,意义也有差别。
①第一个“笑”字出现在词人怀古的遥想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时
的词人完全沉浸在对周瑜轻摇羽扇,谈笑间便使曹操大军溃败的情形的想象之中。这一
“笑”,表面上写周瑜成竹在胸、从容不迫的神态,实际上却表达了词人对历史上的英雄能
得君王信任、建不朽功业的羡慕,同时暗含词人壮志难酬的失意。
周瑜能在谈笑间大破曹军,固然与他的聪明才智有关,但孙权对周瑜的信任和倚重也起着关
键性作用。相比之下,词人也才华横溢,却无用武之地。词人在此表达了自己更深层次的心
愿: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
②第二个“笑”字出现在词人思今的慨叹之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
之所以说“多情应笑我”,是因为他已被现实折断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翅膀,只能于凭吊之中
寄托无尽的悲愁。他没想到自己的赤胆忠心不被君王理解,自己反为小人所乘,为政敌所害,
落得个被贬斥的结果。这一“笑”,是从遥想中清醒之后的自我安慰,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
答案 “淘”字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写出了
历史的推进过程,创造了一种旷远深邃的意境,为全词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远的时空背
景。历史上有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故事,一个“淘”字,便如电影镜头般将其推到了我
们的眼前。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现实中的水的概念,俨然成了中国历史
的重要载体。
《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雄浑壮阔,与词人用词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试以“淘”字为
例进行分析。
答案 本词写于词人被贬黄州期间。“人生如梦”写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暗含壮志难
酬、人生无常的苦闷。“一尊还酹江月”,洒酒凭吊江月,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在
恬淡幽静的月色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这是词人排解苦闷的方法。这两句看似抒发一种无可奈
何、随遇而安的感慨,实则蕴藏着词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以及旷达洒脱的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谈谈
这两句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生命感悟。
答案 ①英雄功绩与可悲现实的对比。赞颂孙权力抗曹操,刘裕挥师北伐,建立英雄功绩;悲
叹孙权之流不再有,抒发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
“赢得仓皇北顾”的对比。借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③四十三年前的“烽
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对比。说明沦陷区的百姓已经忘却国
耻,南宋统治者苟且求安,无心收复失地;也抒发了词人对个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忧虑,以
及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④廉颇被免职尚有赵王派人探看其身体状况与自己不被重
用的对比。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这些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处运用对比,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相同点:都选择了宏大景物(江山/大江)与历史人物(英雄,即孙权/风流人物)。
②不同点:辛弃疾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写的是能够掌控和保护这片江山的英
雄难寻,表现了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的是
时间的无情,抒发的是个人的惆怅。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开头写的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苏
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写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分析两位
词人所使用的意象的异同。
答案 同:①这两首词均表现了词人的抱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辛弃疾坚
持抗金的主张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苏轼渴望得到君主的赏识,
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的愿望。
②这两首词均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临北固亭,
放眼四望,只见江山依旧,物是人非,不禁想起了曾在京口这个地方建功立业但早已作古的英
雄人物孙权和刘裕。《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感慨万千,不禁想到
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的“千古风流人物”,进而想到曾在赤壁大破曹军的周瑜。
③这两首词均把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等,既是在勾勒战争场景,又是在叙述历史事件,也饱含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仰
慕、赞颂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怀古词,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
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异:①目的不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讽今,辛弃疾借对孙权、刘裕等英雄人物的
怀念以及对刘义隆轻率出师北伐的否定,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表明了自己
坚持抗金的主张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伤己,苏轼借对周瑜的仰慕,抒
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排遣自己的苦闷。
②格调不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豪迈悲壮的格调统摄全词,表达了辛弃疾的爱
国热忱。《念奴娇·赤壁怀古》于雄浑之中寓苍凉之意,流露出苏轼无可奈何的情感。
答案 《声声慢》选择了“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这些意象均
具有感伤的色彩,成为承载词人悲愁情感的符号。这些意象契合了词人失意与愁苦的心境,
让伤感的李清照在心理上间接经历了衰残灭亡的体验,从悲秋意象中体悟到生命所共有的哀
伤以及对过去事物的惋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哀,使得愁情的抒发更为深刻。
《声声慢》
简要概括《声声慢》一词所选择的意象的特点。
答案 (1)作品写“愁”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开头三句用一连串的叠字,从外在动作写到内
心感受,传达出词人愁苦难熬的内心活动;其次,用“淡酒”“黄花”“梧桐”“细雨”等意
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境,进一步渲染了词人内心的愁绪;最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总结全词,把词意推进一层,犹如异峰突起,遥指天处,使词作余
音袅袅,不绝如缕。
(2)词人写此词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词人的丈夫赵明诚不幸去世,她成为寡
妇,孤苦伶仃,过着无比煎熬的生活。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偏居之苦,不幸的遭遇接踵而至,使
李清照的词扩大了意境,感情更加悲痛深沉。
(3)这首词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词中所抒发的沉痛悲凉的感情,不仅是
词人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共同的感情。词人的遭遇和痛苦,正是其所
处的那个时代造成的。
“愁”是全词的核心词语,作品写“愁”可分为几个层次 词人为何而“愁” 这首词有
何社会意义 请结合这首词的背景进行分析。
二、写法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运用烘托和映衬
本词中,词人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
的“多少豪杰”,最后聚焦到周瑜身上,突出了周瑜在词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地势,是词人亲眼所见的
场景;虚景则是周瑜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便使曹军溃败,是词人想象的场景。二者相
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词人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2.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上片即景生情,由“大江”引出“千古风流人物”,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
如画”引出“多少豪杰”,为下片着重写周瑜做了铺垫。
3.景、人、情相互交融
词人胸怀报国大志,却屡遭打击和迫害,年岁渐老,事业无成,深感人生如梦。他在这首词中描
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大江奔涌图,塑造了英姿勃发、建立赫赫战功的青年英雄周瑜的形象,
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之情,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凉的意
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用典贴切,寄意深远
辛弃疾在本词中成功地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人的典故。词人通过
抒发对孙权、刘裕这些成就大业的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表达了自己渴望收复中原的夙愿;
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当权者的劝告;通过拓跋焘的典故描写佛狸祠外的
景象,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江北仍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不要忘记收复故土;最后用廉颇的典故
表达了自己因积极备战,不去逢迎权贵而不被重用的愤慨之情。
2.借古讽今,理隐事中
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当权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南宋当权者的警告;
对“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感叹,就是对南宋当权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
则是内心的独白。
《声声慢》
1.巧用叠字,精妙传神
开头七组叠字,文情并茂,堪称创举。十四个字分三层:“寻寻觅觅”写外在动作,“冷冷清
清”写所处环境气氛,“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感受。这样的开头,把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
和词人惆怅迷茫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词人的思想感情,为全词定
下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2.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晚风、大雁、菊花、梧桐、细雨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凄凉秋色图。“三杯两盏淡酒”,敌不过
“晚来风急”,又何以消愁 大雁飞过,更勾起物是人非、山河破碎的万般伤痛。“满地黄花
堆积,憔悴损”,菊花遍地,凋零枯萎,而斯人独憔悴,以物衬人,几多寒悲。更令人拍案叫绝的
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细雨、黄昏,这萧瑟秋景中蕴含了多少诉不
尽、说不明的伤痛! 词人化无形为有形,让人感到那点点滴滴落下的不是雨,而是泪,是血,是
敲响在死寂之中的绝望的钟声。真是滴滴血泪,声声悲恸,收到了言有尽而情意无穷之效。
思维提升
辛词长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很多典故,如孙权、刘裕、刘义
隆、拓跋焘、廉颇等历史人物,是否有堆砌之嫌
观点一 没有堆砌之嫌。一首词中,典故的运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恰当。词中所用的
典故,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多是有关京口史实或社会现实的,是“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
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词人运用的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有紧密联系。就艺术手
法而论,围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多个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
长处。
观点二 有堆砌之嫌。辛弃疾作词喜欢用典故,导致词作深奥难懂。本词仅有百余字,却写
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多个历史人物,有“掉书袋”之嫌。
《声声慢》中写道:“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有些版本将“晚来风急”写作
“晓来风急”。你认为是用“晚”好还是用“晓”好 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 用“晓”好。理由:一是本词写的是一整天的情景,因为后面已经有了“到黄昏”
等内容,所以“晓来风急”更能体现时间的转换;二是“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酒”指的
应是卯酒,即早晨喝的酒,与之对应,此处应为“晓来风急”。
观点二 用“晚”好。理由:一是“晚”并非一个特定的时刻,并非专指天黑以后,应该类似
于我们现在的“傍晚”;二是卯酒固然不浓烈,但这并不能说明“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
酒”就是卯酒;三是“雁”和“晓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大雁迁徙大多在黄昏和夜间进行,
此处“雁过也”说的是抬头正见大雁飞过,那么最恰当的时间当然应该是傍晚时分了。
整合探究
探究1 王国维评价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时曾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请结合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作,谈谈你对苏词的
“旷”和辛词的“豪”的理解,并结合两位词人的人生经历,探究形成这两种不同词风的原
因。
答案 (1)《念奴娇·赤壁怀古》叙事写景,开阔明朗,气势恢宏。词人虽有“人生半百而无
成”的感伤与遗憾,却借佛、道思想慰藉自己,自我释然,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豁达,于雄放
处更见超旷之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讽今,含蓄深沉。词人将保家卫国的热
忱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交织在一起,词情显得热烈而凝重,激切而深沉,体现了一种豪迈悲壮之
风。
(2)原因:苏轼的“旷”,既来自他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痛苦的自觉超越,也来自他对自我人
生的超越。苏轼书、画、诗、词、文,样样精通,才华横溢。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而
是处处风雨。“奋厉有当世志”的苏轼,常常因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而面折廷争,因此
屡遭贬谪,使自己陷于困境。但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够乐观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伤
痛,并从人生的种种苦难中超脱出来。在矛盾与痛苦中,他能一次又一次地找回自我,找到平
衡心态的精神家园,这就是苏轼的旷达,也是他超越苦难的方式。
辛弃疾的“豪”,来自他强烈的抗金复国的精神斗志,来自他不能实现报国壮志的满腔悲
愤。辛弃疾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并积极参加抗金斗争,但朝廷的主和派却不断压制他、
打击他,使他收复失地的主张和报效国家的壮志无法实现。辛弃疾无比愤慨,在词中讥讽南
宋小朝廷“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断送祖国山河却不思收复,而报国
英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空怀报国之心却
无用武之地。辛弃疾的词善于引古兴悲,将爱国之情融入身世之感、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中,具有一种崇高美,词风大气磅礴,这就是辛弃疾的“豪”。
探究2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豪放词的代
表作品,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品,请结合以上词作,赏析豪放词和婉约词的
不同。
答案 (1)意境营造上,豪放词多用雄浑壮丽的意象,意境大都充满了豪迈激昂、慷慨悲
壮之感,即使表达的是内心的悲伤,营造出来的意境仍然多是宏阔的;婉约词多用萧条冷清的
意象,意境多是凄凉的,往往给人一种静寂、深沉、哀愁之感。
(2)写景抒情上,豪放词写景常常大笔勾勒,所写之景往往是壮景,所抒之情大多为对功业、人
生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
是这方面的经典作品;婉约词写景大多较为柔美细腻,抒情常常委婉缠绵,如《声声慢》中词
人那无法排遣而又无处不在的愁绪。
(3)词语运用上,豪放词惯用气势宏大的壮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淘”,不仅写
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及时间如江水般滚滚而去、不可挽回,也写出了历史人物被时间洪流冲
刷的沧桑;又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气吞万里如虎”,以极其豪迈的气
势形象地描绘了刘裕当年的英雄功绩。婉约词含蓄深沉,所选用的词语往往蕴含着绵长深远
的意味,如李清照《声声慢》“如今有谁堪摘”中的“堪”意为“可以,能够”,放在此处更
能表现词人面对菊花无人采摘而凋零、枯萎的无奈、惋惜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