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绵阳市游仙区2025年春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卷
一.选择题(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共振(zhèn) 炽热(chì) 花穗(huì) 忧心忡忡(chōng)
B.告罄(qìng) 羸弱(yíng) 钦佩(qīn) 盘虬卧龙(qiú)
C.毡鞋(zhān)酒酿(niàng)晶莹(yín) 千钧重负(jūn)
D.搂住(lǒu) 烧灼(zhuó) 严谨(jǐn) 毛骨悚然(sǒng)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总队领导介绍说,这是他们锲而不舍纠治“四风”带来的喜人变化。
B.这位著名演唱家的歌声气冲斗牛,声入九霄,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
C.眼睛如同摄影师的镜头,同样的山水,定格的瞬间不同,捕捉到的信息迥乎不同。
D.许多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着,兀兀穷年,看见学生有出息,便认为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10月1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B.“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全面接受预约参观。
C.通过观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
D.中国人民缅怀、讴歌浴血奋战的抗战英烈,能够提高年轻人对英雄所做贡献的认知,传承英雄身上展现的伟大精神。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父亲是沉默的,母亲是唠叨的。在他们两鬓间闪现的缕缕银丝里,我们读懂了亲情与付出。
B.网络空间是将人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空间,也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
C.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借助想象的翅膀,我们能超越自身局限、接受更广阔的世界。
D.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存状态,各有各的心路历程,各有各的价值观,这都是不能强求的。
5.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得挨寒风的鞭打。(拟人)
B.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后的那种小碎纹一样。(比喻)
C.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比喻)
D.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设问)
二.(27分 )
6.(2分 )探究以下材料,概括朗读的好处。
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 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朗读的好处:
7.(4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2分)本诗的作者是 。“闲乘月”中“乘”的意思是 。
(2)(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颔联中的“疑”和“又”,概括景象与进程。
C.“夜叩门”与首句“笑农家”遥相呼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耐人寻味。
D.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8.( 13分 )小轩看了节目《栋梁》后,发现节目通过古建筑元素如醉翁亭、天坛、故宫等,表达了传统文化一种追求和谐、中正的特点。很多知识都是我们学过的,下面有六句古诗,让我们一起去跟随歌词寻找一下吧!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选文1:再看那陋室偏偏却总是清茶几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乎外③。止则莫之测④,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君:苏辙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④测:揣测到他的内心。
(1)(2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弹奏。
C.不为易而勇 容易。
D.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 陨 坠落,这里指被水冲倒。
(2)(2分 )下列对文中加点虚词的理解或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中的“以”与“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以”,两者意义相同。
B.“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中的“之”,两者用法相同。
C.“名其堂曰‘浩然’”中的“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命名”。
D.“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一句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内心修养的文化传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理念相契合。
(3)(2分 )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作者经常跟富贵之家、高雅之士来往交流。
B.乙文“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水造成的灾害之重。
C.甲文最后一句采用反问,乙文最后一句运用双重否定,都起到了强调作用。
D.甲、乙两文都以作者自己的居室为写作对象,风格粗犷豪放。
(4)(2分 )【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
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5)(2分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
②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
(6)(3分 )在“设计自己的书房”活动中,小文同学一心追求:内部设施要“高大上”,书房名称要“博眼球”。请你依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给小文写一段劝诫的话。
9.(8分 )(1)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4)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泊秦淮》中讽刺统治者醉生梦死、不理朝政的诗句是“ , ”。
(6)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蕴含“无论前路多么艰难,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一定能绝处逢生”人生哲理的诗句“ , ”。
三. ( 23分)
10.(12分)
深潜,万米海底
许晨 臧思佳
①2020年6月19日,中国的全海深万米载人潜水器正式被命名为“奋斗者”号。
②紧接着,“奋斗者”号团队开始了海试征程。中国船舶集团第702研究所副所长、总设计师叶聪出任海试总指挥,第一批潜航员由张伟、叶延英、杨波、赵兵等人担任。经过第一阶段在南海下潜4500米检测成功之后,他们将挺进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
③若把南北极称为地球的第一、第二极地,珠穆朗玛峰为最高级——第三极地的话,那么马里亚纳海沟就是最深极——第四极地。它位于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是一条洋底弧形洼地,长约2550公里、宽69公里,平均水深在8000米左右,极点为“挑战者深渊”,深度为11034米。也就是说,把8848.86米高的珠穆朗玛峰放在里边都填不满。
④这里黑暗、冰冷、压力巨大,环境条件极其恶劣。我们的“奋斗者”号并非仅仅作短暂停留的探险型潜水器,而是工作型的,需要搭载三人潜入万米海底,能够自主巡航与科学考察。空间大、时间长、乘员多,难度远远超过世界类似深潜器。此次前往“挑战者深渊”海试,就是对这台全海深万米载人潜水器性能的全面验证。
⑤2020年10月10日上午,三亚南山港码头鼓乐喧天,一个隆重而热烈的启航仪式在此举行。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鸣响,“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满载着人们的祝福出征了。10月21日,海试团队到达预定海域。此后5天,连续进行5次大深度下潜,从5454米一直到9163米,均获圆满成功。
⑥激动人心的一天到来了,10月27日,“奋斗者”号将首次突破万米大关。由海试总指挥叶聪、主驾驶叶延英、声学设计师刘烨瑶执行这个光荣的任务。这不仅仅是一个深度从4位数到5位数的变化,而且是中国人要逼近地球最深海底,挑战极限。
⑦“各就各位,准备下潜!”
⑧“明白,下潜人员已就位!”
⑨“报告一号,船舶准备完毕,距离布放点6米!”
⑩“报告一号,水面支持系统准备完毕!”
随着一系列口令下达,载着“奋斗者”号的轨道车移动、保障人员拆除限位销、挂主缆、起吊、挂龙头缆、布放入水。预先等候在小艇上的试验员,适时冲上去解除主缆副缆。潜水器逐渐漂离船尾部。潜航员在舱内进行水面检查,确认各项设备的状态。
“一号、一号!‘奋斗者’号一切正常,水声通信已建立,请示下潜!”
“一号明白。下潜!”
现场指挥部一声令下,漂浮在海面的潜水器,瞬间便如游鱼一样潜入水下。光线从蓝色慢慢变暗,在微光相机里能看到一些发光的浮游生物在游动。深度值在不断增加,3个小时之后,多普勒测速仪、避碰声呐先后显示距底高度为130米左右。叶延英开始抛载,叶聪眼睛一眨不眨盯着仪表盘,刘烨瑶通过水声通信语音向母船汇报:“‘奋斗者’号已突破万米深度,目前已抛载,准备坐底。”
“太好了!祝贺你们,祝贺我们的深潜事业!请密切关注潜水器状态,保证各方面的安全!”
在照明灯光下,随处可见透明的海参、海绵等,不由得让人感叹生命力的顽强。叶聪十分兴奋,但他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叮嘱同伴调节潜水器均衡、近底航行观察、做好相关的试验记录。
深度10058米!中国人首次到达万米海底了!
消息传到母船“探索一号”指挥部里,正在屏幕前观看的队员们鼓掌庆贺!
随后,在10月30日,11月2日至5日,“奋斗者”号又分别4次超过一万米下潜,进一步验证和巩固了深潜成果。11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奋斗者”号深潜海底进行了现场直播。这一天,“奋斗者”号亦成功抵达海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2日,有删改)
(1)(2分)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通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深潜的过程,时间的表述非常具体,突出了通讯文体的严谨性。
B.文章第③段关于马里亚纳海沟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但又不是非常确切的描述,表述缺乏真实性。
C.对下潜前的准备工作的描写,采用简短对话的形式,营造了一种紧张兴奋的氛围。下潜中“叶聪眼睛一眨不眨盯着仪表盘”写出了潜航员全神贯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D.在首次下潜破万米后,又在接下来的几天进行了4次超过一万米的下潜,验证和巩固了深潜成果,体现了海试工作人员的细致严谨。
(2)(6分)“奋斗者”号下潜超过一万米,根据文章内容,思考这一突破对于中国而言有什么意义。
(3)(4分)人类在《海底两万里》中设想的载人深潜如今已变为现实。关于未来,你还有哪些畅想?请大胆说一说。
11.( 11分)现代文阅读。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简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6分)“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2)(5分)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妙处?
四.作文(40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入学时,老师一声“同学,你好”的问候;百米冲刺时,同学们“加油!加油”的呐喊;餐桌上,饭菜喷香可口;台灯下,纸笔沙沙作响;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间,金黄的麦浪……这些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我们不曾深思,其实往往蕴藏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②中心突出;
③要有真情实感;
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 5.B
6. 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7.(1)陆游 趁着 (2)C
8. (1)A (2)A (3)C
(4)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5)①所以,这水一旦聚集发动,就会浩浩荡荡驰骋开去直到大海。
②你住在江边,曾经也观察过大江吗?
(6) 小文你好,书房是一间能反映主人内心世界的屋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不完全表现为内部设施的“高大上”,而更应关注书房营造的氛围,如刘禹锡所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取名方面,比起刻意“博眼球”,或许吴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自己尊崇的人物语录精神为厅堂取名的做法更值得借鉴。你觉得呢?
9. (1)万里赴戎机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造化钟神秀
(4)独怆然而涕下
(5)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6)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0.(1)B
(2)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首次实现下潜超万米;证实了中国在深潜领域的技术实力;为未来探索海洋资源和建设海洋生态打下基础;中国科研人员身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激励更多人。
(3) 未来我们可以与所有动物沟通,听懂所有的语言;未来我们可以在火星新建一个家园,缓解地球的生态压力。
11. (1)第一处:指自然界中盛开的梨花,点题并引出下文对小屋主人的猜测和寻找。第二处:指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梨花姑娘的善良行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处:象征助人为乐的精神,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深化了文章主题,表达了雷锋精神在边疆地区生根发芽、不断传承的美好愿景,同时照应了文章标题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标题中的“梨花”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又象征雷锋精神,富有诗意和美感。标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标题含蓄隽永,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