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期末测试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条件悬殊,地方性建造材料各不相同,建筑在空间地理上自然分化为土、木两大体系。穴居,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土”文化特征,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民居类型;巢居,体现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化特征,干栏式建筑最早出现于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群众的主要居住方式。
中华文明初期,穴居在由地下到地上的演进过程中,与长江流域的木构技术产生了双向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形成了土木共济的建造体系。夯土、木构相结合的“茅茨土阶”构筑方式,既用于百姓的居所,也见于考古所发现的夏都二里头宫殿等重大建筑。
春秋至秦汉,“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不仅秦咸阳宫、汉未央宫形制恢宏,楼阁台榭夯土高筑,见于后世的木构体系特征也已成型,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木构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建筑文化在民族大融合中交流汇集并得以显现。比如,佛教建筑中的寺院融入祠庙和宅邸,佛塔融入楼阁,经幢融入阙、表;汉族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逐渐改为垂足而坐,建筑内部的高度随之升高;观念上不再“度堂以筵,度室以几”,而是改用“间”作为室内空间的度量单位。五代辽宋至明清,中原、江南、岭南等各地的建筑文化发展已十分成熟。自明代起,夏鲁寺、大昭寺等汉藏合璧建筑风格,在中原地区传播。在宋代制度化、典章化的基础上,清代的木构体系呈现更多的工巧意味。
几千年来,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从未中断,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其适用于不同的地域条件,规范化使其能够满足多样的使用功能,并吸收各种建造工艺特色,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与文化特点。
中华大地盛产土、木、石、竹等多种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疑是最合理的建造方式,形成根植于地域风土的建筑风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黄河中游一带在历史上气候暖湿,森林茂密,地面又覆有厚重的黄土。如此自然和地质条件,孕育了地穴、半地穴、地上木构的建筑形式,木材也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建造材料。各地在沿用木结构建筑支撑体系的同时,围护墙体就地取材、不拘一格。西南地区常用竹编夹泥墙,东北地区习用谷草拉哈墙,西北地区取生土砌筑土坯墙,中原地区以黏土烧制青砖墙。
同时,中华大地上还有各地域、各民族的多元建筑风貌作为补充。陕北地区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洞群,河南地区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地坑院群,冬暖夏凉、节地节材,或隐于梁茆沟壑,或没于土塬之下,“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傣、景颇、德昂等民族的竹楼,是多竹地区仿照木构干栏式建筑而形成,木楼板、竹笆墙、茅草顶,通透轻盈,灵秀多姿。彝族的土掌房厚墙平顶,高低错落、朴实优美。石砌建筑中,布依族用片石、毛石铺设屋面、砌筑墙体,藏族、羌族以石块构筑碉房。此外,还有游牧民族“穹庐为室毡为墙”的移居建筑传统。就地取材,构成了中华建筑文化的诸多分支,形成了中华大地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多种地方形态并存的建造文化体系。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杜牧笔下美轮美奂的阿房宫。中华建筑体系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其技、艺合蕴一身的建筑形象。《周易·系辞》提出“以制器者尚其象”这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见物而起意象,触类而长之”则揭示了传统营造技艺中一个至为重要的观念:“先有象而后制器。”中华建筑之华章璀璨,正得益于掌握此理。
“象”,统指天地间万物之形象及其物性,譬如上古有巢氏观鸟巢之象,因而教民巢居。《周易·系辞》列举了许多由象及物建造宫室的例子。周公作明堂,上圆以象天、下方以法地,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意识;中国古典建筑中屋顶、梁柱、台基三部分,应对了天、人、地的自然之象;建筑开间数量和尺寸多为奇数,隐喻了以奇数代表天之阳性;宫室建筑形象“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摹了中国建筑的翼角如飞鸟展翅之势,等等。“制器尚象”指引了中华传统建筑数千年的设计思想与美学意向。
“制器尚象”对于建筑营造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在基于术数体系的技术实践上。古代工匠通过这一知识体系,确立了数、象、方位之间的图式关联。凭借“制器尚象”所承载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实践,传统营造的技艺文明代代相传,中华建筑的成就辉煌绚烂。
(摘编自张彤 闵天怡《华章璀璨———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地穴和半地穴建筑体现了黄河流域“土”文化特征,而干栏式建筑则体现了长江流域“水”文化特征。
B.中华建筑体系的连续性、适应性、灵活性和规范化,使得木构建筑体系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域条件。
C.中华建筑文化在不同地域展现出多样化的风貌:这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可用建筑材料紧密相关。
D.陕北的靠崖窑洞和河南的地坑院冬暖夏凉;傣族的竹楼通透轻盈:游牧民族的毡帐移动便捷。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中提到的“土木共济”建造体系,是中华文明初期,黄河流域的土建筑技术和长江流域的木构技术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B.秦汉时期,诸如秦咸阳宫等宫殿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形式和庞殿、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这表明此时木构体系的特征已经成型。
C.从宋代开始,建筑的室内空间度量单位由传统的“筵”“几”转变为“间”,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起居方式和观念的演变。
D.对中华建筑的发展来说,“制器尚象”不仅影响了建筑师设计房屋时的思想和美学观念,还促进了传统营造技艺文明的传承。
3.下列选项,能体现中国建筑包容特性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皇宫和庙宇的建筑规模和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划分。
B.某些朝代的官式建筑,如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庙宇,有统一的建筑规范和风格。
C.白族建筑除大门瓦檐裙板和门楣花饰部分用木结构外,其余以砖瓦结构为主。
D.某些传统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坚持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
4.文章第三段是如何论述土木共济建造体系的发展过程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5.如何理解“制器尚象”这一设计思想 它在中华古典建筑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安乐居
汪曾祺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安乐林围墙上开了个月亮门,门头砖额上刻着三个经石峪体的大字,像那么回事。走进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有几十棵杨树。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赏植物了。附近一带养鸟的爱到这里来挂鸟。他们养的都是小鸟,红子居多,也有黄雀。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说法是“瞎玩儿”。他们把鸟一挂,就蹲在地下说话儿,——也有自己带个马扎儿来坐着的。
安乐居其实叫个小酒铺更合适些。到这儿来的喝酒比吃饭的多。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两的。一毛三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
酒菜不少。炸花生豆。暴腌鸡子。拌粉皮。猪头肉,——单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猪蹄,偶有猪尾巴,一忽的工夫就卖完了。也有时卖烧鸡、酱鸭,切块。最受欢迎的是兔头。一个酱兔头,三四毛钱,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钱,喝二两酒,够了。——这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现在如果还有兔头也该涨价了。安乐居每年卖出的兔头真不老少。这个小饭馆大可另挂一块招牌——“兔头酒家”。
酒客进门,都有准时候。头一个进来的总是老吕。安乐居十点半开门。一开门,老吕就进来。他总是坐在靠窗户一张桌子的东头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这成了他的专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条腿盘着,一条腿曲着,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张方凳上,脱了鞋。他不喝安乐居的一毛三,总是自己带了酒来,用一个扁长的瓶子,一瓶子装三两。酒杯也是自备的。他是喝慢酒的,三两酒从十点半一直喝到十二点差一刻:“我喝不来急酒。有人结婚,他们闹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边喝酒,吃兔头,一边慢条斯理地抽关东烟。这人整个儿是个慢性子。说话也慢。他也爱说话,但是他说一个什么事都只是客观地叙述,不大参加自己的意见,不动感情。一块喝酒的买了兔头,常要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
比老吕稍晚进店的是老聂。老聂总是坐在老吕的对面。老聂有个小毛病,说话爱眨巴眼。凡是说话爱眨眼的人,脾气都比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吕一口一口地抿。老聂每次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强往他酒碗里倒一点,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他爱吃豆制品。小葱下来的时候,他常常用铝饭盒装来一些小葱拌豆腐。有一回他装来整整两饭盒腌香椿,“来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来这么多香椿 ——这得不少钱!”“没花钱!乡下的亲家带来的。我们家没人爱吃。”于是酒友们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给了老吕。“吃完了,给我把饭盒带来!”一口把余酒喝净,退了杯,“回见!”出门上车,吱溜——没影儿了。
西头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浑愣,爱打架。屠老头儿到永春饭馆去喝酒,和服务员吵起来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领子。服务员一胳臂把他搡开了。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去跟儿子一说。他儿子二话没说,捡了块砖头,到了永春,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结果儿子被抓进去了,屠老头还得负责人家的医药费。这件事老吕目睹。一块喝酒的问起,他详详细细叙述了全过程。坐在他对面的老聂听了,说:“该!”老吕只是很平静地说:“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老聂原是做小买卖的。现在退休在家。电话局看中他家所在的“点”,在他家安公用电话,每月贴给他三十块钱。老聂的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但是他每顿还是只喝一两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画家来了。画家风度翩翩,梳着长长的背发,永远一丝不乱。衣着入时而且合体。春秋天人造革猎服,冬天羽绒服。——他从来不戴帽子。这样的一表人才,安乐居少见。他在文化馆工作,算个知识分子,对人很客气,彬彬有礼。他这喝酒真是别具一格:二两酒,一扬脖子,一口气,下去了。这种喝法,叫作“大车酒”,过去赶大车的这么喝。西直门外还管这叫“骆驼酒”,赶骆驼的这么喝。文墨人,这样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过去是街坊。喝了酒,总要走过去说几句话。“我给您添点儿?”老王摆摆手,画家直起身来,向在座的酒友又都点了点头,走了。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这天,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长头发,小胡子、大花衬衫、苹果牌牛仔裤、尖头高跟大盖鞋,变色眼镜。进门一看:“嗨,有兔头!”——他们是冲着兔头来了。这三位要了十个兔头、三个猪蹄、一只鸭子、三盘包子,自己带来八瓶青岛啤酒,一边抽着“万宝路”,一边吃喝起来。安乐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们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阵,把筷子一挥,走了。都骑的是亚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头、咬了一口的包子皮,还有一盘没动过的包子。老王看着那盘包子,撇了撇嘴:“这是什么买卖!”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乐林虽然地方不大,观赏的植物也少,却能吸引附近养鸟的人,他们聚在这里一边挂鸟,一边聊天。
B.老吕每天都会自带酒瓶和酒杯到安乐居喝酒啃兔头,而且一待就是一上午,可见老吕的生活随性自然。
C.关于屠老头打人被抓一事,老聂和老吕的态度完全不同:老聂觉得屠老头是罪有应得,老吕却替屠老头感到惋惜。
D.画家在安乐居中显得比较特别,主要体现在他的穿着和喝酒的方式,都与安乐居中的其他酒客不一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交代了“安乐居”既是小饭馆更是小酒铺的特点,为下文描写各色酒客的登场做好了铺垫。
B.小说以安乐居被贸易中心取代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惨遭遗弃的愤怒与批判,深化了小说主题。
C.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安乐居的酒客日常与历史沿革,能更客观全面地展现安乐居体现的传统民俗文化。
D.小说语言颇具京味,如“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带有老北京地域特色,具有感染力。
8.小说倒数第二段描写了三个小伙子到安乐居吃饭的场景,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
9.汪曾祺曾说自己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请你简要分析本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九月,刘邦起兵于沛,项梁起兵于吴,田儋起兵于齐。韩广将兵北徇燕,燕地豪杰欲共立广为燕王。韩广乃自立为燕王。
(秦)二世数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不能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殉百姓,何足贵哉!故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然后能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莫之敢逆。”二世说,于是行督责益严,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冯去疾、李斯、冯劫进速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
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欲上书自陈,幸二世寤而赦之。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此皆臣之罪也,臣当死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逐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尽A薄B材C阴行D谋臣E资之F金玉G使游H说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莫之敢逆,即“莫敢逆之”,与《促织》中“掭以尖草”句式相同。
B.刑,文中意为受刑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的“刑”意思不同。
C.负,文中意为依仗,与《谏逐客书》中“客何负于秦哉”的“负”意思不同。
D.幸,文中意为希望,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二世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刘邦、项梁、田儋等人纷纷起兵反抗秦朝统治,韩广也在燕地称王。
B.为了爵位利禄,李斯顺从了秦二世的心意,建议秦二世对臣民加强督察责问,将权力集中到君王手中。
C.冯去疾、李斯、冯劫劝谏秦二世减少对四方边防的戍守和转运,结果招致秦二世不满,二人最终被处以腰斩。
D.李斯认为自己有功,并没有反叛之心,于是上书辩解,但赵高让狱吏毁弃了奏书,以致奏书没有被秦二世看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二世数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4分)
译文:
(2)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4分)
译文:
14.同是为自己辩解,李斯在本文中的上书与《谏逐客书》的立足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①
王安石
槛折檐倾野水傍,台城佳气已消亡。
难披榛莽寻千古,独倚青冥望八荒。
坐觉尘沙昏远眼,忽看风雨破骄阳。
扁舟此日东南兴,欲尽江流万里长。
【注】①此诗约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退居江宁(今南京)时期。赏心亭为六朝遗迹,可俯瞰长江和台城旧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赏心亭的破败与台城佳气的消亡,烘托出荒芜的氛围,奠定了沧桑的基调。
B.本诗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青冥”意象,都为全诗营造出宏大瑰丽的意境。
C.“风雨破骄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突然发生变化的情状,实则暗喻诗人突遇政治打击。
D.诗中既有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也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有对未来的展望,浑然一体。
16.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历史老师指出秦朝采取严刑峻法,最终导致灭亡,小明想到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就指出秦朝是自取灭亡的。
(2)各地区为了争抢人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做法与苏洵《六国论》中“ ,
”两句表达的观点有一致之处。
(3)小圆到南京游玩,站在长江北岸,看到缓缓流淌的长江和远处苍翠的幕府山、紫金山,不禁吟咏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两句词。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中,岳阳楼最初是唐开元中中书令张说所建,但一般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它是滕子京修建的。滕子京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国的读书人很少没有读过《岳阳楼记》的。《岳阳楼记》一开头就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虽然范记写得很清楚,滕子京只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然而大家却对此不甚注意,(甲)。岳阳楼就和滕子京这个名字分不开了。滕子京一生做过什么事,大家不去理会,只知道他修建了岳阳楼,好像他这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乙),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岳阳楼,有那么多人对它向往不已。《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可以这样说:岳阳楼是由于这两句名言而名闻天下的。这大概是滕子京和范仲淹所始料未及的。关于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夫子的事迹,大家知之甚少,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一篇《岳阳楼记》和文中的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人,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致使了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语,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18.下列各项中的“甚”,和文中加点的“甚”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欺人太甚 B.日甚一日 C.所言甚当 D.有甚说甚
19.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B.滕子京只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
D.关于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夫子的事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甲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改写成“立言的价值真的很重大,要慎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答: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人生的过程,5%是快乐,5%是痛苦,90%是平淡。”生活中,有很多人因追求5%的快乐,或是纠结5%的痛苦,而忽视了那90%的平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中华建筑体系的连续性、适应性、灵活性和规范化,使得木构建筑体系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域条件”错,根据原文第四段“几千年来,……的使用功能”可知,这四种特点说的是中国木构建筑体系,而不是中华建筑体系,选项扩大了范围。)
2.C(“从宋代开始”错,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应该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3.C(A项,等级制度体现了建筑的规范性,它并不直接反映包容性,因为等级制度更多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规范。B项,统一的建筑风格有助于维护文化一致性,但包容性更强调的是多样性和融合,因此这个选项并不体现包容性。C项,白族建筑将砖石结构和木结构相互交融,形成具有其地方特色的白族木石结构建筑风格,能体现中国建筑的包容性。D项,虽然坚持传统可以保留文化特色,但排斥外来文化影响并不体现包容性,包容性更多指的是对不同文化元素的接纳和融合。故选C项。)
4.①论证思路上:此段采用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春秋至清代,不同时代土木共济建造体系的发展状况,思路清晰。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引用和举例等论证方法,如引用文言语句“度堂以筵,度室以几”来说明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人度量室内空间的观念,增强说服力。
5.①“制器尚象”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它强调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应先有对自然万物形象的观察和理解,然后通过建筑成果来表达这些形象和意象。②首先,体现在建筑的外在形态设计上。例如,古代建筑的屋顶常采用曲线形态,模仿飞鸟展翅的形象,不仅赋予了建筑以生动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③其次,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设计上。如《周易·系辞》中提到的周公作明堂,上圆下方的设计,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拜和宇宙观念的体现。
6.C(不是屠老头打人被抓,而是屠老头儿子打人被抓;根据“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说明老聂和老吕的态度其实是相同的。)
7.B(小说表达的是对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无奈与伤感,“对传统文化惨遭遗弃的愤怒与批判”程度过重。)
8.①三个小伙子穿着时髦,浪费严重,与老酒客的传统、俭省形成对比,突出了老酒客的闲适与淡定。②三个小伙子的到来暗示着时代的改变,体现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碰撞。③三个小伙子到安乐居吃饭的情节,为后文写安乐居在时代变迁中消失做了铺垫。
9.①淡化情节。小说不以复杂的情节取胜,结构松散,叙述自由。小说围绕安乐居叙述了几个日常生活片段,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人物形象和作者态度却跃然纸上。②虚化人物。小说不讲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老吕、老聂、画家等都是普通人,作者描写的也是日常琐事。③强化抒情。小说抒情意味浓厚,如对安乐林的环境描写、对安乐居中人物吃喝场面的描写,都体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抒情笔调,对安乐居的最终消失也充满了惋惜之情。④语言散文化。语言质朴而又接近口语,少有冗长而累赘的文学性描写,多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化语言。
10.CEG(原句标点:臣尽薄材,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
11.A(A项,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句式不同。B项,受刑罚/做榜样。C项,《谏逐客书》中“客何负于秦哉”的“负”意为对不起,二者意思不同。D项,希望/幸亏。)
12.C(“三人最终被处以腰斩”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可知,冯去疾、冯劫二人是自杀,李斯被处以腰斩。)
13.(1)(秦)二世多次责备李斯:“(你)处于三公高位,为何使盗贼像这样猖獗!”
(2)关东地区群盗一起起事,朝廷出兵围剿诛杀,杀死的人很多,但是仍然没有止息。
14.①李斯在狱中的上书主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阐明自己对秦国的贡献,劝说秦二世赦免自己。②《谏逐客书》则是站在君王的角度,为秦国利益着想,劝说秦王收回驱逐令,重用自己。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二世元年)九月,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项梁在吴县起兵反秦,田儋在齐地起兵反秦。韩广率兵向北进攻燕国的故地,燕地的豪杰打算共同拥立韩广为燕王。韩广于是自立为燕王。
(秦)二世多次责备李斯:“(你)处于三公高位,为何使盗贼像这样猖獗!”李斯感到害怕,但他又很重视爵位利禄,也没什么对策,便顺从二世的心意,上书说:“贤明的君主,必然是能对臣下行使督责之术的人。如果不能实行督察责问之道,使天下适合自己的心愿,那么只能白白地苦心劳身,为百姓牺牲,这还有什么尊贵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能行使督察责问之术独断专行于上,这样才能阻断通向仁义的道路,杜绝规劝者的论辩,无人敢起来反抗。”二世看了上书非常高兴,于是对臣民实行更加严厉的督察责问,结果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受过刑罚的,被残杀的尸体每天堆满了街市,秦朝的百姓更加惊骇恐慌,盼望着发生叛乱。
冯去疾、李斯、冯劫劝谏秦二世说:“关东地区群盗一起起事,朝廷出兵围剿诛杀,杀死的人很多,但是仍然没有止息。盗贼多,都是因为戍守、水陆转运及劳作非常苦,赋税太重。请求减少四方边防的戍守和转运。”二世说:“我继帝位以来的两年之间,盗贼四面而起,你们既不能禁止,还要废弃先帝的作为,这样上不能报答先帝,又不能对我尽忠效力,你们凭什么还要在官位上!”于是下令将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给相关官员,审问定罪。冯去疾、冯劫自杀,唯独李斯被关进了监狱。
李斯之所以没有死,是依仗自己的能言善辩,对秦国有功劳,确实没有反叛之心,想要上书为自己辩解,希望二世能够醒悟赦免自己。于是他在狱中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当初秦国土地狭小,疆域不超过千里,士兵只有几十万。我竭尽自己微薄的才能,秘密派遣谋臣带上黄金宝玉,让他们去游说各诸侯。暗中加强武备,整顿政令、教化,提拔勇敢善战的将士,尊重有功之臣。因此最终能够胁迫韩国,削弱魏国,击败燕国、赵国,平定了齐国、楚国,最终兼并了六国,俘虏了六国的国王,确立秦王为天子。又在北方驱逐胡貉,在南方平定了百越,显示了秦国的强盛。这些都是我的罪过呀,早就该把我处死了。幸好皇上允许我尽其能力,才活到今天。希望陛下能明察。”奏书呈上,赵高命令狱吏毁弃而不上奏。于是李斯以五刑罪论处,腰斩于咸阳市。
15.B(“都为全诗营造出宏大瑰丽的意境”错,两首诗中的“青冥”意象可以营造出宏大的意境,但不能营造出瑰丽的意境。)
16.①诗人第二次被罢相,面对荒芜破败之景,不仅没有意志消沉,反而想要乘舟顺江而下,览尽长江之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17.(1)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18.C(文中的“甚”和C项都是副词,很。A项,形容词,过分。B项,动词,超过,胜过。D项,疑问代词,什么。)
19.A(A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C、D三项中的引号都表示引用。)
20.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甲:总以为这是滕子京建的 乙:若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22.①原句运用文言词汇,使语段语言更为精练、典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改句则没有这样的效果。②原句中“可不慎哉”是反问句,增强了语气,强调立言要极为慎重的意思,而改句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