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各位知道,这个校园曾经一度是由美国传教士建立的燕京大学。学校许多美丽的建筑物由美国建筑师设计。我很庆幸,今天和 79 年前的一个重要的日子大不相同。1919 年 6 月,就在这里,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准备发表第一个毕业典礼致辞。他准时出场,但学生一个未到。学生们为了振兴中国的政治文化,全部走上街头领导 "五四" 运动去了。我读到这个故事后,希望今天当我走进这个礼堂时,会有人坐在这里。非常感谢大家前来听我演讲。一百年以来,北大已经发展到两万多学生。贵校的毕业生遍及中国和全世界。贵校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去年贵校有 20% 的毕业生去国外深造,其中包括一半的数理专业学生。在这个百年校庆之年,中国、亚洲和全世界有 100 多万人上机访问贵校的网址。在新世纪黎明之际,北大正在率领中国奔向未来。你们是中国下一代的领导者。我今天要跟你们讲的是,建立中美两国牢固的伙伴关系,对于你们的未来至关重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为人类文化、宗教、哲学、艺术和科技作出了贡献,美国人民深深钦佩你们。我们铭记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国的牢固伙伴关系。现在我们看到,中国处于历史性时刻:能和你们光辉灿烂的过去相提并论的,只有贵国目前气势磅礴的改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贵国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更为显著,从一个封闭的指令性经济体制向一个日显生机、日趋注重市场性的经济转变,产生了连续 20 年史无前例的增长,赋予人民更大的自由,到国内外旅游、进行村委会选举、拥有住房、选择职业以及上更好学校。因此,贵国帮助成千上百万的人们摆脱了贫困。在过去的 10 年中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以上。大多数中国人民过上了 20 年前还难以想象的美好生活。(摘编自《1998年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材料二:特朗普上任后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主要包括关税制裁和投资限制等方面,具体如下:加征关税:2018 年 3 月 22 日,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 600 亿美元。7 月 6 日,美国开始对 340 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 25% 的关税,发动了对中国有史以来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2019 年 5 月 9 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提高对从中国进口的 2000 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2025 年 2 月 1 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 10% 关税。3 月 3 日,美方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自 3 月 4 日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再次加征 10% 关税。2025 年 4 月 2 日,美国白宫宣布特朗普会对所有国家征收 10% 的 “基准关税”,并对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个性化的更高 “对等关税”。4 月 9 日,美国对中国累积高达 104% 关税正式生效,这一累积税率包含了此前美国两次对华出口美国商品加征的 10% 关税、所谓 34% 对华 “对等关税” 以及 4 月 7 日威胁加征的 50% 关税。随后,特朗普称已授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 90 天的关税暂停,但同时将对中国征收的关税提高到 125% 并立即生效,加之 3 月初以来已经实施的 20% 所谓芬太尼问题施加的关税,对华累计关税达 145%。2025 年 5 月 2 日,美国正式终止对来自中国价值不超过 800 美元的小额包裹给予免征关税的政策。限制投资:2025 年 7 月 8 日,特朗普政府以 “国家安全” 以及 “粮食安全” 为幌子,禁止中国公民购买美国农地,甚至计划收回中国投资者已经购买的美国土地。企业制裁:2025 年 7 月 9 日,美国财政部将 22 家企业列入黑名单,称这些公司 “协助伊朗石油贸易”,其中有多家中国企业被牵连,而中国与伊朗的合作是正常商业行为,美国此举是典型的 “长臂管辖”。(摘编自刘文《爱捣蛋的总统先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克林顿提及燕京大学学生缺席毕业典礼的往事,是为了突出中国学生 “重政治轻学业”,与当下学生到场形成对比。B. 材料一认为中国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带来了连续 20 年的经济增长,这一成就已超越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发展。C. 材料二显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关税制裁从 2018 年延续至 2025 年,不仅税率持续提高,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D. 两则材料均围绕中美关系展开,材料一强调合作的必然性,材料二则论证冲突的不可避免性,立场完全对立。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演讲开篇以燕京大学历史事件切入,既关联北大的历史底蕴,又借 “五四运动” 体现中国青年的担当,为后文论述奠定情感基础。B. 材料一通过 “两万多学生”“亚洲最大图书馆”“100 多万人访问网址” 等数据,具体展现北大的发展,凸显其对中国未来的引领作用。C. 克林顿将中国的历史贡献、二战合作与当下改革并置,意在说明中美合作有历史根基,且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D. 材料一以 “建立中美牢固伙伴关系对你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收束前文,将中美关系与北大青年的未来直接挂钩,强化了论述的针对性。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中美两国在历史上有过合作基础,二战期间曾是牢固的伙伴。B. 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为中美合作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广阔空间。C. 中美关系的走向与中国下一代领导者的未来密切相关。D. 中美之间的冲突是主流,合作只是暂时的妥协。4.材料一中,克林顿为什么要在演讲中强调中国 “几千年的历史贡献” 和 “当下的改革成就”?请简要分析。(4 分)5.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从国家交往的角度,谈谈中美关系的演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6 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润土》村口的老井裂开了第三道缝时,润土正蹲在高铁站的台阶上啃馒头。手机里父亲的语音断断续续:"井...... 枯了......"他攥紧了车票。七年前他离开蟠龙村时,这口井还能映出漫天星河。那时他总在夏夜趴在井沿,看月光顺着父亲的吊桶晃荡成银链。如今手机屏保里的照片还停留在那个画面 —— 十六岁的润土抱着刚考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身后是波光粼粼的老井。返乡的山路比记忆中更陡。润土背着双肩包,包里装着农业大学的土壤检测报告。拐过第七道弯时,他望见村口的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像干枯的手指抓向天空。"回来了?" 村长蹲在井台边抽烟,"年轻人都走了,你倒往回跑。"润土没答话,蹲下身摸了摸井壁的裂缝。指尖触到冰凉的石壁,忽然想起父亲说过,这口井是祖父那辈人用十年时间凿出来的。井壁上的每道刻痕都藏着故事,可现在连苔藓都枯死了。第二天清晨,润土带着锄头出现在村小学的废墟前。这里曾是他的教室,如今玻璃碎成蛛网,黑板上的粉笔字早已褪色。他在墙角刨出个铁皮盒,里面是小学课本和几粒泛黄的稻种。"这是爷爷留下的 ' 蟠龙稻 '。" 他对着围观的村民举起稻种,"当年井水养出来的米,能香飘十里。"有人嗤笑:"现在井都干了,拿什么种?"润土没反驳。他打开双肩包,取出从城里带回来的土壤改良剂。阳光穿过破窗棂,在他沾满泥土的手背上跳跃。三个月后,蟠龙村的后山出现了奇迹。原本龟裂的土地上冒出了嫩绿的稻苗,像给荒山披上了绒毯。润土每天背着喷雾器穿梭在田间,监测着土壤的湿度和养分。"这是有机种植,不用化肥。" 他耐心向驻足的村民解释,"井水虽然枯了,但我们可以用滴灌系统。"老村长站在田埂上,望着随风起伏的稻浪,突然开口:"当年你爷爷说要保护老井,我们都笑他迂腐。"润土停下手中的活,望向远处的老井。井台上不知何时多了个陶罐,里面插着几支野菊花。秋收那天,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枝头。润土带着村民们在晒谷场支起石臼,糙米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老村长捧着新米,眼角泛着泪光:"和当年一个味儿。"夜里,润土独自来到老井边。月光依旧皎洁,却照不进干涸的井底。他摸出铁皮盒里的稻种,撒进了井里。"爷爷,您看。" 他轻声说,"蟠龙稻又活过来了。"话音刚落,远处传来潺潺的水声。润土猛地站起身,看见月光下,老井的裂缝里渗出了细细的水流。他蹲下身,用手捧起清冽的井水,尝了尝 —— 还是记忆中的甘甜。三个月后,蟠龙村的稻米登上了省农博会的展台。润土站在展位前,望着络绎不绝的客商,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润土哥!"他转身,看见当年一起离开的阿强正扛着摄像机。"听说你们搞起了 ' 稻田认养 ',我来拍纪录片!"润土笑了。他望向远处的老井,井台边不知何时围满了村民。几个孩子趴在井沿,正往水里扔着花瓣。阳光洒在他们的笑脸上,像极了多年前的那个夏夜。手机震动,弹出一条新闻推送:"蟠龙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润土望向窗外,后山的稻田在风中翻涌,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吊桶绳,这是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绳结里还缠着几根银白的发丝,那是父亲最后一次打水时留下的。暮色渐浓时,润土提着吊桶走向老井。井水倒映着满天繁星,仿佛时光从未流逝。他轻轻放下吊桶,听着水声在井壁间回荡。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还有若有若无的稻香。他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干涸。就像这口老井,只要根还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清泉。而他,就是这清泉的守护者。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 “老井的裂缝” 既是环境恶化的象征,也与后文井水复涌形成呼应,暗含 “破而后立” 的寓意B. 润土从废墟中刨出的 “铁皮盒” 不仅存放着稻种,更承载着家族记忆与乡村文明的延续性C. 村长对润土的态度从最初的质疑变为后来的认可,侧面展现了乡村振兴过程中观念的转变D. 结尾处 “吊桶绳里的银发” 与前文父亲的离世形成对照,暗示润土已彻底取代父亲成为守护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描写 “月光”“阳光” 等意象,既推动情节发展(如润土夜间撒稻种),又象征希望与传承B. “蟠龙稻” 的命名与村名 “蟠龙村” 形成互文,赋予农作物文化符号意义,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C. 村民从 “嗤笑” 到围观再到参与的态度变化,构成小说的暗线,与润土的行动形成映衬D. 老井从干涸到复涌的过程采用夸张手法,虽违背现实逻辑,却符合文学创作中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审美追求8.小说中 “老井” 的意象贯穿始终,请分析其在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中的作用。(4 分)9.结合文本,谈谈主人公 “润土” 的名字与他的人生选择、命运走向之间的内在关联。(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节选自《中庸》)材料二:礼科都给事臣丁湛为参奏事:臣待罪礼科,二载于兹,灼见臣部尚书严嵩,才具卑庸,中怀忮罔,假和柔以固宠,务周旋以悦人,只解身家之谋,全无大臣之体。…… 嵩于会议之时,从不独见一议,既经覆奏,或奉严旨,嵩则委之他人,以避谴责;或奉温纶,嵩则以已实主议,希邀圣眷。其示于陛下之前者,不啻至再至三,陛下特未深察其奸耳!至于文移勘合,例有常期,嵩子世潘,阴操其柄,司官呈稿,经时不发,勒索贿赂,不餍不休。穷员小史哭诉无门。嵩若不知,则昏暗已甚;知而故纵,则负恩实多,遭时构会,滥窃华阶,有玷清班,宜赐罢黜!(节选自《明史 严嵩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作答,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喜怒A哀乐B之未C发D,谓E之中F,发而G皆中节H,谓之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科都给事:明代六科给事中之一,掌侍从、规谏、稽查礼部事务,有权封驳诏书。B. 温纶:指皇帝的诏书,“温” 含褒义,与 “严旨”(严厉的诏书)相对,体现皇帝态度。C. 文移勘合:明代公文管理制度,通过两半文书的骑缝印章核对真伪,防止伪造篡改。D. 清班:指清贵的官职,多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担任,与 “浊流” 相对,强调官员操守。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以 “饮食” 为喻,说明中庸之道如同人 daily 饮食,看似平常却鲜有人真正领悟其精髓。B. 材料二弹劾严嵩 “假和柔以固宠”,与材料一 “小人而无忌惮” 形成对比,凸显其违背中庸之德。C. 严嵩在会议中既不提出独立见解,又将责任推卸给他人,符合材料一中 “愚者不及” 的特征。D. 严世蕃操纵公文流程、勒索贿赂,严嵩若知情不报,则构成 “知而故纵”,当受严惩。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2)嵩于会议之时,从不独见一议,既经覆奏,或奉严旨,嵩则委之他人,以避谴责。14. 材料一强调 “慎独”,而材料二揭露严嵩父子的腐败行为。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儒家修身思想与官僚腐败现象的内在冲突。(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5~16 题。中吕 普天乐 潇湘八景 洞庭秋月鲜于必仁水无痕,秋无际。龙嘶贝阙珠,兔走蟾宫桂。万顷沧波浮天地,烂银盘寒褪云衣。洞箫谩吹,篷窗静倚,良夜何其。15.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开篇 “水无痕,秋无际” 以极简笔墨勾勒洞庭秋色:湖面平静无波,秋意辽阔无边,奠定宁静悠远的基调。B. “龙嘶贝阙珠,兔走蟾宫桂” 两句,巧用 “龙”“贝阙”“兔”“蟾宫” 等意象,暗合 “秋月” 主题,增添神话色彩。C. “烂银盘寒褪云衣” 中,“烂银盘” 喻指明月,“寒褪云衣” 写云层散去,既状月色之皎洁,又暗含秋夜的清冷。D. 结尾 “良夜何其” 化用《诗经》“夜如何其?夜未央”,以疑问收束,既写夜色深沉,又暗含对美景的不舍与怅惘。16.这首元曲如何通过 “景” 与 “情” 的结合,展现 “洞庭秋月” 的意境?请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蜀道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描写落叶和江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人生短暂和个体渺小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随着新能源电车的普及,充电问题逐渐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小区充电桩安装难、公共充电站排队久、不同品牌充电桩兼容差等问题,让不少车主陷入 “续航焦虑” 的A______。 事实上,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与新能源电车的市场渗透率之间存在明显落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 4000 万辆,而公共充电桩数量仅约 150 万台,车桩比约为 27:1。这种供需失衡,不仅B______了用户的出行体验,也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破解充电难题,需要多主体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充电设施建设规划,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时预留充电接口;车企和充电运营商可以联手打造统一的充电服务平台,C______支付流程和充电协议;社区则可通过共享充电桩、错峰充电等方式,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效率。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困境 影响 简化 B. 窘境 干扰 优化 C. 困境 干扰 简化 D. 窘境 影响 优化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 4000 万辆,而公共充电桩数量仅约 150 万台,车桩比约为 27:1 左右。 B.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 4000 万辆,而公共充电桩数量仅约 150 万台,车桩比为 27:1 左右。 C.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 4000 万辆,而公共充电桩数量仅约 150 万台,车桩比约为 27:1。 D.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 4000 万辆,而公共充电桩数量仅 150 万台左右,车桩比约为 27:1。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 “续航焦虑” 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他的 “小辫子” 终于被我们抓住了。 B. 古人写文章讲究 “有物有序”,“有物” 就是要有内容,“有序” 就是要有条理。 C. 号称 “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 珠穆朗玛峰。 D. 我们不赞成 “拿来主义”,而是主张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语意连贯,不得改变原意。(5 分) 22.请根据材料,概括如何破解充电难题。(6 分) 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一个人的人生其实就是由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的,没有人能干涉和剥夺你选择的权利,因为这是你一个人的人生。---饶雪曼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观点和态度。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2025—2026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答案:C解析:A 项中克林顿提及往事是为体现中国青年的担当,而非 “重政治轻学业”;B 项材料一仅说改革成就 “能和光辉灿烂的过去相提并论”,未说 “超越任何时期”;D 项材料二未论证 “冲突不可避免”,且两则材料立场不同但非 “完全对立”。C 项符合材料二关税制裁的时间、税率和范围变化,故正确。2.答案:D解析:D 项 “建立中美牢固伙伴关系对你们的未来至关重要” 是演讲的核心观点,并非 “收束前文”,前文围绕此观点展开论述,故 D 错误。A、B、C 均符合材料一的论证逻辑。3.答案:D解析:材料一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和历史基础,D 项 “冲突是主流” 与材料一观点完全相悖,故不符合。4.答案:① 强调中国 “几千年的历史贡献”,是为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体现美国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为中美合作铺垫情感基础;② 提及 “当下的改革成就”,意在说明中国的发展为中美合作提供了现实契机,暗示合作符合双方利益,强化建立伙伴关系的合理性。5.答案:① 国家交往应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合作是实现共赢的重要途径;②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制裁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对话协商才是解决分歧的正道;③ 中美关系的演变需兼顾历史友谊与现实利益,以长远眼光推动务实合作,避免短期博弈损害共同发展。(二)文学类文本阅读6.答案:D解析:D 项 “彻底取代父亲” 错误,“吊桶绳里的银发” 体现的是传承而非取代,润土是 “守护者” 的延续,而非完全替代。7.答案:D解析:D 项 “违背现实逻辑” 错误,老井复涌是文学性的象征手法,暗含 “希望与传承” 的主题,并非违背逻辑,而是情理之中的艺术表达。8.答案:① 情节上:老井的裂缝与复涌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是故事的线索;② 主题上:老井象征乡村的根基与文明的传承,其从干涸到复涌,体现 “只要根还在,希望就不会消失” 的主题,呼应乡村振兴的内涵。9.答案:① “润土” 的名字与土地紧密相关,暗示他与乡村的深厚联系,为其返乡改良土壤、种植蟠龙稻的人生选择埋下伏笔;② 名字中的 “润” 字象征滋养与守护,他用知识改良土壤、复兴老井,成为乡村的守护者,命运与乡村的重生紧密相连;③ 名字呼应 “土地” 的意象,体现他对乡村根脉的坚守,其人生选择与命运走向都围绕 “守护土地与文明” 展开。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0.答案:D、F、H解析:句子断句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断句处为 D、F、H。11.答案:D解析:“清班” 强调官职的清贵,与 “浊流”(非科举出身的官员)相对,并非 “强调官员操守”,故 D 错误。12.答案:C解析:严嵩的行为体现 “小人无忌惮”,而非 “愚者不及”,“愚者不及” 指愚笨的人做不到中庸,故 C 错误。13.答案:(1)中庸之道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做得太过,愚笨的人达不到标准。(2)严嵩在商议事情的时候,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已经回复上奏后,如果得到严厉的旨意,他就把责任推给别人,来逃避谴责。14.答案:儒家修身思想强调 “慎独”和中庸;而严嵩父子徇私枉法、逃避责任,违背了修身思想。这体现了官僚腐败对儒家道德准则的破坏,说明道德自律需与制度约束结合,才能避免权力滥用。(二)古代诗歌阅读15.答案:D解析:“良夜何其” 表达的是对美好夜色的赞叹与沉醉,而非 “怅惘”,故 D 错误。16.答案:① 前四句勾勒洞庭秋夜的宁静辽阔,融入神话意象,营造空灵意境;② 后四句以 “烂银盘” 写月色皎洁,结合 “洞箫”“篷窗静倚” 的人物活动,将景与情融合;③ 全诗通过景物的静谧与人物的闲适,展现洞庭秋月的澄澈美好,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陶醉。(三)名篇名句默写17.答案:(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8.答案:D解析:A 处 “窘境” 更强调尴尬的处境;B 处 “影响” 符合语境,“干扰” 程度过重;C 处 “优化” 比 “简化” 更体现对流程的完善,故选 D。19.答案:C解析:原句无明显语病,A、B 中 “约” 与 “左右” 重复,D 中 “仅 150 万台左右” 表述不当,故选 C。20.答案:A解析:文中 “续航焦虑” 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 项 “小辫子” 比喻把柄,表特殊含义;B 项表强调;C 项表特定称谓;D 项表引用,故选 A。21.答案: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充电设施建设规划。政府部门应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改造时要预留充电接口。22.答案:政府规划、企业协同、社区配合,多主体破解充电难题。四、写作(60 分)23.写作思路:可围绕 “选择的自主性与责任” 展开,结合饶雪曼的观点,论述人生选择的权利与后果的统一性。举例说明不同选择对人生的影响(如历史人物、现实案例),强调在选择中坚守本心、承担责任的重要性。结构上可采用 “引论 — 本论 — 结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流畅。于无灯之途,寻心之所向在人生这幅波澜壮阔的长卷中,我们常常会置身于 “人生的交叉路口”,四顾茫然,不见那如常规交通路口般明确的 “红绿灯” 指引。这独特的情境,深刻地映射出生活的复杂难测,以及我们在抉择时刻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与拥有的自主权力。人生的交叉路口,宛如命运编织的复杂网络节点,涵盖了职业抉择的迷茫时刻 —— 是投身新兴行业,迎着浪潮搏击,还是坚守传统领域,深耕细作;关乎人生伴侣的慎重挑选 —— 是携手灵魂契合之人,共赴生活的诗与远方,还是基于现实考量,寻找安稳的生活依靠;涉及生活方式的大胆转变 —— 是背上行囊,去远方闯荡,追寻未知的精彩,还是回归故乡,享受宁静与熟悉的温暖。这些抉择,每一个都如同岔路上的关键转折,足以改写人生的走向。而 “没有红绿灯” 这一意象,更是将人生抉择时刻的艰难与不确定性展露无遗。当我们站在这些至关重要的节点,规则的模糊、前路的混沌,使我们无法像在普通交通路口那般,轻松依据既定信号做出反应。然而,这看似困境的局面,实则为我们提供了塑造自我、彰显个性的舞台。正是在这缺乏明确指引的时刻,我们的独立思考、自我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锤炼与升华。忆往昔,司马迁因李陵之祸,深陷人生至暗的交叉路口。宫刑的奇耻大辱,社会的冷嘲热讽,犹如浓重的阴霾,笼罩着他的世界。但他并未在这无 “红绿灯” 指示的绝境中沉沦、退缩。在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的使命感驱使下,他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与坚韧不拔的毅力,选择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誓言成为他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灯塔,最终完成了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学巨著《史记》。司马迁以其不屈的灵魂,在人生最艰难的岔路口,踏出了一条光照千古的辉煌之路,向世人证明了在不确定性中,只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勇于担当,就能铸就非凡。揆诸当下,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海量信息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真假难辨,令人眼花缭乱。在这信息的迷宫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选择:是沉迷于碎片化的娱乐资讯,让时间在指尖流逝,还是筛选有价值的知识,充实自我;是盲目跟风网络热点,人云亦云,还是保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们要学会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各类信息进行甄别、分析,不被舆论的喧嚣所左右,不随波逐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于人生的交叉路口做出明智的抉择,不迷失方向。在漫漫人生征途上,那一个个没有红绿灯的交叉路口,恰似生活给予我们的独特考验与馈赠。我们应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以无畏的勇气直面内心的渴望,用敏锐的智慧洞察时代的脉搏,借独立思考的力量驱散迷茫的迷雾。让我们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地踏出属于自己的坚实步伐,书写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正如罗曼 罗兰所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无灯之途,我们亦能凭借心中的信念之光,寻得心之所向,奔赴理想的彼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docx 2025—2026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