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 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19 分)
1.(3 分)嶂 zhǒnɡ yú
2.(2 分)(1)巧妙绝伦: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2)
遒劲:雄健有力
3.(2 分)B
4.(2 分)示例:让我们增长文化知识 让我们启迪智慧思想 让我们感受历史的厚重
5.(2 分)“感悟、品味、体验”改为“体验、品味、感悟”(语序不当,让我们从阅读
课文开始,感悟、品味、体验,然后广泛涉猎,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6.(8分)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簪缨散 几时收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每空 1 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二、阅读(41 分)
(一)
7.(2 分)B(B.根据③段中的“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
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可知,本段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故选 B。)
8.(4 分)从“汴京近郊的环境、路上行人情况、画面色彩与疏密”三个方面来介绍近郊
的风光。作用;内容层次清晰,既可感画作的具体内容,又可体味画作的艺术表现。
(符合大意即可)
9.(3 分)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都是总体概况说明;都明确指出说明对象。(符
合大意即可)
(二)
10.(4 分)①外公外婆在苦楝树下忙自己的事情;②“我”在苦楝树下央求;③
外婆训斥我;④外公用苦楝木材为“我”做凳子。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
{#{QQABJQQh5wiwkBYACI6bEwFcCwoQsIETJaoOQUCcKA4CyRNAFAA=}#}
11.(2 分)①“楝花”是文章的行文线索;②揭示文章主旨,“楝花”承载着“我”
与外公外婆的美好回忆及浓浓亲情;③富有诗意,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12.(3 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苦楝籽比喻为“金铃”,形
象地表现了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描绘了苦楝籽在秋阳下的美丽景象,使读者仿
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场景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2分)
13.(4 分)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求学要不怕苦,只有刻苦勤奋,才能学有所成。
(2分)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
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困难,我们要有吃苦精神。不怕苦,不断克
服困难,最终一定能有所收获。(2 分)
(三)
14.(2 分)C(“抵万金”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不是借代;故选 C。)
15.(3 分)示例:两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白居易笔下的花、鸟是生机勃
勃、动态十足的,作者借此表达对春天西湖的喜爱之情;杜甫笔下的花和鸟给人伤感,
诗人也由物及人,表达忧国伤时之情。
(四)
16.(2 分)C(A.动词,往,到/代词,指代黔敖;B.动词,作为,成为/动词,准备好,煮
好;C.都是名词,道路;D.动词,告诫/形容词,谨慎;故选 C。)
17.(2 分)B(B.根据“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分析,曾子认为,无礼呼
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故选 B。)
18.(4 分)(1)(2 分)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
无事。 (2)(2 分)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19.(3 分)示例: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
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
力争做个好人。
20.(3 分)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贫
贱不能移”意思是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乙文中饿者本来就对乞食
感到羞愧,在听到黔敖说“嗟!来食”,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不尊重。当黔敖道歉之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3 页)
{#{QQABJQQh5wiwkBYACI6bEwFcCwoQsIETJaoOQUCcKA4CyRNAFAA=}#}
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
【乙文译】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
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
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
这个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
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三、综合(10 分)
21.(10 分)(1)(4 分)杨柳天牛 小甲虫 黄蜂 螳螂 (2)(2分)《昆
虫记》既介绍了科学知识,又善用拟人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通
篇充满着盎然的生机和情趣,是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一部作品,值得一读。
(3)(4分)示例一:我非常支持利用互联网学习语文。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
丰富,搜索快捷。善用互联网,有效利用其中海量的信息,可以扩大视野,提高学习
的效率,同时也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示例二:我不支持利用互联网学习语文。初
中生自律性差,不善用互联网,会沉迷其中,把时间花在游戏和无意义的浏览、聊天
上,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同时对学生的视力也有影响。
四、写作(50 分)
22.作文:略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3 页)
{#{QQABJQQh5wiwkBYACI6bEwFcCwoQsIETJaoOQUCcKA4CyRNAFAA=}#}2024 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
八 年 级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20 分)
注意: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将答
题卡交回。
一、积累(19 分)
①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缤纷的世界。“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如是说。让我们从阅读课文开始,感悟、品味、体验,然后广泛涉猎,走
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②语文书写中国之美,彰显工艺精粹。石拱桥雄跨江河,千年不倒,它的
背后是劳动人民巧妙绝伦的造桥技术;苏州园林重峦叠 zhànɡ( ),花木相
映,它的背后是建筑工艺的独具匠心:《清明上河图》街道纵横,房屋林立,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那遒劲的笔力,画出了梦中的繁华……
③语文描写生活情思,表达人生感悟。父爱如山厚重,深沉无言的爱藏在
鲜红的橘子里;白杨在那 的高原上傲然挺立,不屈不挠,启示我辈面
对困境应当永葆力求上进的精神;昆明的一场雨,就是人间的一首诗,鲜腴.的
牛肝菌为平凡的生活增添无限趣味……
④阅读,让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阅读,让我们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阅
读, ;阅读, 。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 分)
(1)重峦叠 zhàng ( ) (2)摩肩接踵.( ) (3)鲜腴.( )
2.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2 分)
(1)巧妙绝伦: (2)遒劲:
3.填入第③段横线处的成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平静如水 B.坦荡如砥 C.波澜起伏 D.无边无际
4.请在第④段横线处进行补写,使上下文间语意衔接通顺。(2 分)
阅读, ;阅读, 。
5.文段①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 分)
6.根据提示,在对应的横线上默写恰当的古诗文句子。(8 分)
翻开八年级上册课本,驻足就能感受“爱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俯身便能
听到“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曹操用①“ , ”(《龟虽寿》)
表明老而弥坚、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朱敦儒用“中原乱,②“ ,
语文试题 第 1页(共 6页)
{#{QQABJQQh5wiwkBYACI6bEwFcCwoQsIETJaoOQUCcKA4CyRNAFAA=}#}
?”(《相见欢》)表达了他早日渴望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
烈愿望;吴均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③ , ”(《与
朱元思书》)表达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
情趣;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常常会走向衰亡的原
因是④“ , ”。
二、阅读(41 分)
(一)阅读《梦回繁华》节选文字,完成 7~9 题。(9 分)
①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
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
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除《清明上河
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
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
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
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幅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②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
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
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③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
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
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
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
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
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
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
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
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
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
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
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
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
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
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
行各业,无所不备。
7.下面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中加点字“相传”是长期以来互相传说的意思,用在此处体现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试题 第 2页(共 6页)
{#{QQABJQQh5wiwkBYACI6bEwFcCwoQsIETJaoOQUCcKA4CyRNAFAA=}#}
B.第③段使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
C.《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是北宋时期的经济
写照。
D.文中“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这个句子的
主干是:船工卸粮包。
8.第③段“画面开卷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画作中所描绘的“汴京近
郊的风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9.选段第②段和《中国石拱桥》第一段相比,你一定会发现不少相似之处,请
你简要概括出三点。(3 分)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
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
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中国石拱桥》
(二)阅读《一树楝花开》,完成 10~13 题。(13 分)
一树楝花开(林翠珍)
①“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走在乡村,一树树的楝花,安
静地伫立在农家院前。淡紫碎花,悠悠飘落,岁月静好,让人流连。
②记忆深处那段美好时光,也与楝花有关。幼时,外婆家门前也有一棵苦
楝树。苦楝树太高,长出的花太小,我不大喜欢它。但这棵树长得好,外婆说,
这树好种,因为苦,不招虫,鸟也不吃它的花和果。它秀丽玲珑的叶片,如剪
纸般青翠均匀。那质地致密的树干树枝,总是清清爽爽,远看如同一把撑开的
绿伞。
③暮春时节,楝花纷纷扬扬地开了。我还没上学,有着辽阔无垠的自由和
快乐。楝花盛开时,我和表妹每天在树下玩,抓子儿、跳飞机、翻花绳……只
有外公外婆总在忙活。外公是个木匠,他总在琢磨着那一根根木头。外婆呢,
洗衣服、砍柴等,一刻也不闲着。我们玩累了,就央求外婆讲故事,还要她用
簕古编个蜻蜓。外婆说,她会编一个新娘。
④“新娘美吗?”我们睁大了眼睛。
⑤“美呀!发髻上插着花。”
⑥恰逢,微风拂过,淡紫色的小花朵儿飘下来,落到外婆花白的头发上,
温柔淡雅,煞是好看。表妹大呼:“噢!我知道了,是像外婆这样漂亮的新娘!”
此话一出,外公逗乐般应道:“你外婆年轻时,美得赛过花儿呐!”外婆笑得
前俯后仰,两颊泛起了红晕。随后说起,这棵楝花是外公外婆结婚之初,建房
子时种下的,它见证了外公外婆白手起家、携手并肩的几十年。“这棵树年年
都开花,年年都开得好。”外婆高兴地说。
⑦我抬头,才发现楝花也有别样的美。细碎的花朵儿,聚集一齐开放时,
纷繁而热烈,静谧又震撼,满树紫白相间,密密匝匝,美得如诗如画。
⑧秋天,苦楝树结籽了。一簇簇的苦楝籽,由青变黄,像一个个金铃,成
串成串地挂在树枝上,在秋阳的映照下熠熠闪亮,分外耀眼。地上的苦楝籽,
语文试题 第 3页(共 6页)
{#{QQABJQQh5wiwkBYACI6bEwFcCwoQsIETJaoOQUCcKA4CyRNAFAA=}#}
不计其数。我把苦楝籽带到学校,卖给同学们,一毛钱五粒。男孩子玩弹弓,
又圆又硬苦楝籽是最好的“子弹”。女孩子呢,我对她们说:“这个苦楝种子,
能种出一棵美丽的花树来。”没想到这“生意”不错,我赚了整整五块钱!
⑨外婆知道后,把我叫到跟前。她端坐着,两手放在藤椅上,神色严肃。
然后问道:“你拿苦楝籽去卖钱了,是不是?”我不曾见过外婆这样,便一句
话也不敢说,只是低着头。良久,外婆才说:“树虽然是我们种的,但大家都
能欣赏。要是不懂分享,那还算什么美?”
⑩又一季的楝花开过后,我要去上学了。那时乡村学校,课室凳子要由学
生自带。外公买来苦楝木材,又锯又刨,给我打了一张崭新的凳子。这张凳子
高矮适中,表面光滑,还自带淡淡的清香。外公说苦楝木轻,做凳子好拿不费
劲,正适合我。又语重心长地说:苦楝,苦练,求学不怕苦练,才能成大器。
我听了,心中又欢喜,又备受鼓舞。上二年级后,学校购买了全新桌椅,我的
“苦楝凳子”便闲置了。但我一直记得外公说的“苦练”,读书向来都很刻苦。
小学毕业后,我和表妹都离开了家乡。彼时外公已去世,外婆一人守着
老屋,陪伴她的只有庭院前那棵苦楝树。每逢放假,我就回去看她,她都是满
脸欣慰的笑容,常对我说起“你小时候……”在外婆的回忆与叙述中,美好记
忆便一幕幕铺展开来。我却未察觉,外婆已垂垂老矣。最后一次告别外婆时,
楝花开得正盛,她一只手扶着树干,一只手向我挥别。我回头望,外婆与楝树
伫立着,她的笑容一如灿烂绽放的楝花,我永远也忘不了。
后来,老屋拆了,因乡村新规划,那棵苦楝树也砍掉了。从别后,忆相
逢。纵然岁月老去,而记忆常新,那一树楝花,年年开在我心中。
10.选文叙述了“我”与外公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我做了什么 外公或外婆做了什么
“我”在苦楝树下玩耍 ①
② 外婆讲故事、编蜻蜓
“我”将苦楝籽带到学校去卖 ③
“我”去上学了 ④
11.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选文标题“一树楝花开”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 分)
12.做批注是阅读时常用的方法,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批注任务。(3 分)
语句:一簇簇的苦楝籽,由青变黄,像一个个金铃,成串成串地挂在树枝
上,在秋阳的映照下熠熠闪亮,分外耀眼。(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
子。)
13.第⑩段中外公的话“苦楝,苦练,求学不怕苦练,才能成大器”带给我们
怎样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 分)
语文试题 第 4页(共 6页)
{#{QQABJQQh5wiwkBYACI6bEwFcCwoQsIETJaoOQUCcKA4CyRNAFAA=}#}
(三)古诗文阅读,完成 14~15 题。(5 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首联“破”“深”等字,传神地写出了沦陷后的长安残破不堪、乱草丛
生的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对“花”“鸟”的描写,运
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
深沉感情。
C.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
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
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
自然。
1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渐欲迷人眼”也写到春天的花、鸟,抒发思想感情,两者是否相同?请你
结合两诗中的花、鸟,说说他们以此表达的思想感情。(3 分)
(四)文言文阅读,完成 16~20 题。(14 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① ② ③
【乙】齐大饥 ,黔敖 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贸

贸然 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2)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 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
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
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
追着。
16.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往送之.门\扬其目而视之.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黔敖为.食于路
语文试题 第 5页(共 6页)
{#{QQABJQQh5wiwkBYACI6bEwFcCwoQsIETJaoOQUCcKA4CyRNAFAA=}#}
C.行天下之大道.\独行其道.
D.戒.之曰\必敬必戒.
17.下面对【甲】【乙】文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甲文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对他们持有敬仰、崇拜的
态度。
B.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
食”。
C.甲文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D.乙文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骨气。
1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9.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
怎样的认识?(3分)
20.乙文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个观
点与甲文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3分)
三、综合(10 分)
21.综合性学习(10 分)
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一种常见方式。八年级(1)班开展
以“网络学习”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阅读来分享】请你将有关内容补充完整。(4 分)
小明同学打算在读书会上展示名著阅读笔记,请你帮他把有关内容补充完
整。《昆虫记》中,在作者笔下,① 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
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② 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
碎了心;③ 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它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艺术
智慧;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的是④ 。
(2)【任务二:阅读小推介】作为读书分享会的主持人,你如何向同学们推
荐《昆虫记》?(2 分)
(3)【任务三:用网络有主张】你支持用互联网学语文吗? 请你写一段 80
字以内的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4 分)
四、写作(5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界的秋天已然远去,伴随着冬天的脚步,本学期即将成为过去,而学
习的“秋天”已姗姗而来。在这一学期里,每个人都有收获有收获进步的,有
收获快乐的,有收获友情的,有收获知识的,有收获道理的,有收获夸奖的,
有收获技能的,有收获成长的……
请以““我收获了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紧扣题目,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不套作,
不抄袭;(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
名、校名、人名。
语文试题 第 6页(共 6页)
{#{QQABJQQh5wiwkBYACI6bEwFcCwoQsIETJaoOQUCcKA4CyRNAF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