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 9 课《正确认识广告》第 2 课时 广告都可信吗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 9 课《正确认识广告》第 2 课时 广告都可信吗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聚焦 “广告都可信吗”,是第 9 课的深入内容。教材指出广告为达到劝说购买目的,常夸大商品优点;通过 “小调查” 了解学生在广告影响下的购物经历和感受;结合讨论和案例,揭示虚假广告的存在,如学习机虚假宣传、床垫虚假治病功效等;阐述虚假广告对消费者和商家的危害;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相关条款,强调广告应真实,不得欺骗消费者。教材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广告内容不一定都可信,学会辨别虚假广告,了解其危害,树立理性对待广告的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容易被广告中的夸大宣传和明星效应吸引,对广告的真实性缺乏足够判断能力,可能因虚假广告产生错误认知或购买行为。他们对 “虚假广告” 的概念较为陌生,对其危害认识不足。通过本课时学习,需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案例,认识虚假广告的特征和危害,掌握基本的辨别方法,提高对广告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广告真实性的规定,认识到国家通过法律规范广告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认同和信任。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认识到虚假广告违背诚信原则,学会抵制虚假信息,不被不实宣传误导,提升自身道德判断力。 法治观念: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广告真实性的条款,了解虚假广告是违法行为,明白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作用,增强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 健全人格:在辨别广告真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避免因盲目相信广告而产生冲动消费等不良心理,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责任意识:认识到辨别广告真假是对自己负责,不盲目购买虚假广告宣传的商品,同时,不传播虚假广告信息,培养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广告内容不一定都可信,存在虚假广告。 帮助学生了解虚假广告的危害,包括对消费者和商家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辨别广告真假的基本方法,学会理性看待广告。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准确识别虚假广告的特征,如夸大其词、虚假保证等,提高辨别能力。 引导学生将辨别虚假广告的方法内化为行为习惯,在实际生活中不被虚假广告误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夸大宣传的广告视频(如学习枕广告、虚假治病床垫广告)、虚假广告案例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相关条款内容等。 调查表格:“小调查” 表格,供学生填写在广告影响下的购物经历和感受。 情景卡片:写有不同广告内容,如 “使用本产品三天瘦五斤”“学习机保证门门高分” 等,供学生判断是否为虚假广告。 法律小贴士卡片: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广告真实性的条款,供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夸大宣传的学习枕广告视频,视频中声称 “使用本学习枕能快速提高记忆力,让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个广告,你们相信这个学习枕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吗?广告里说的内容都可信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广告的可信度调查 教师活动:发放 “小调查” 表格,让学生填写在广告宣传下的购物经历、对广告的看法、是否相信广告及判断方法等。收集表格后,统计结果,提问:“从调查结果看,大家买的东西和广告宣传有差距吗?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广告内容不一定都可信。 学生活动:认真填写调查表格,回忆自己在广告影响下的购物经历,如买了广告中说的玩具,却发现不如宣传的好玩。根据统计结果,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广告宣传与实际商品的差距,初步意识到广告可能不真实。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和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直观感受广告内容可能存在的不真实性,引发对广告可信度的思考。 第二部分:认识虚假广告及其危害 教师活动:展示虚假广告案例图片,如学习机广告被处罚、床垫虚假治病功效被判刑等,提问:“这些广告错在哪里?属于什么广告?” 组织学生讨论虚假广告对消费者(如误导消费、造成损失)和商家(如破坏形象、受到处罚)的危害。 学生活动:观察案例图片,分析广告中的虚假内容,如学习机保证 “门门高分” 不科学、床垫能 “根治疾病” 是谎言,明确这些是虚假广告。分组讨论虚假广告的危害,结合案例说出对消费者和商家的具体影响,加深对危害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虚假广告的特征,理解其对消费者和商家的严重危害,增强对虚假广告的警惕性。 第三部分:辨别虚假广告的方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判断广告是否可信呢?” 结合前面的案例和讨论,总结辨别方法,如看是否有夸大宣传、是否有科学依据、参考他人购买经验等。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相关条款,让学生明白广告应真实,虚假广告违法。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辨别广告真假的方法,结合自身经验,说出如不盲目相信明星代言、购买前询问他人使用感受等。学习法律条款,认识到法律对广告的规范作用,知道遇到虚假广告可以寻求法律帮助。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辨别虚假广告的方法,结合法律条款,增强法治意识,为实际生活中理性对待广告提供方法指导。
三、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虚假广告的是( ) A. 某洗发水广告说 “使用后头发更柔顺” B. 某保健品广告声称 “吃了能治百病,长生不老” C. 某书本广告介绍 “本书包含三年级语文知识点” 答案:B 解析:A、C 选项是对商品的合理描述;B 选项夸大功效,属于虚假广告。 虚假广告对消费者的危害不包括( ) A. 误导消费,造成金钱损失 B. 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C. 让消费者买到满意的商品 答案:C 解析:A、B 选项是虚假广告对消费者的危害;C 选项是真实广告可能带来的结果,不属于危害。 我们判断广告是否可信,可以( ) A. 只看广告里是否有明星代言 B. 看广告是否有夸大宣传,是否有科学依据 C. 完全相信广告里说的内容 答案:B 解析:A、C 选项是错误的判断方法;B 选项是辨别广告可信度的合理方法。 判断题 广告里说的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我们可以完全相信。( ) 答案:× 解析:广告常夸大商品优点,存在虚假广告,不能完全相信,该说法错误。 虚假广告会误导消费者,还会破坏商家的形象。( ) 答案:√ 解析:这是虚假广告的危害,该说法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广告主对广告真实性负责。( ) 答案:√ 解析:这符合法律条款内容,该说法正确。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广告不一定都可信,有些是虚假的。虚假广告会误导我们,造成损失。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被夸大宣传骗了,还要知道法律会保护我们。记住,理性看待广告才聪明。
板书设计
广告都可信吗 广告≠全可信:存在虚假广告(夸大、虚假保证) 虚假广告危害:害消费者(损失、误导)、害商家(形象、处罚) 辨别方法:看依据、查经验、懂法律
教学反思
本课时通过调查、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认识了虚假广告及其危害,掌握了辨别方法。但学生在实际中仍需实践,后续可让学生收集虚假广告案例,分析其问题,强化辨别能力。同时,加强法律知识渗透,让学生知道维权途径,提升法治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第 9 课《正确认识广告》
第三单元 信息万花筒
第 2 课时 广告都可信吗
导入新课
使用本学习枕能快速提高记忆力,让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个广告,你们相信这个学习枕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吗?广告里说的内容都可信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同学们,看完这广告,你们真相信这学习枕能迅速提升记忆力,让成绩突飞猛进吗?记忆力的提高需勤奋学习与科学方法,非一枕之功。广告言辞往往夸大其词,我们应理性思考。今天,我们就深入剖析,辨明真相。
讲授新课
第二模块: 广告都可信吗
广告有劝说购买的功能,为了达到让人购买的目的,
很多广告都会把商品夸得十全十美,好像你不买就吃亏了。
通过调查,你觉得广告对你有什么
影响?你买的东西和广告宣传有差距吗?
与大家分享你的经历。
1.对广告看法:可勾选 “无所谓”,广告有时能了解新东西,有时又觉得烦 。
2.喜欢广告中的:比如勾选 “画面好看、有我喜欢的明星” ,被精美画面和喜欢的明星吸引 。
3.相信广告吗:勾选 “小部分相信” ,知道广告有夸张成分,偶尔有可信内容 。
4.判断广告真假:勾选 “看广告,也要看产品本身、听听别人的购买经验” ,觉得得结合实际和他人反馈判断 。
广告的内容不一定都可信,虚假广告就更不可信了。虚假广告要么是推销假冒、劣质商品,要么是直接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小讨论:广告里说,学习不好是由于记忆力不好,所以要使用增加记忆力的某某学习枕。你认为呢?
广告中大明星都说了,能不让人相信吗?
骗人的,我才不相信,广告夸大其词,提高学习成绩要靠努力啊!
班里某某同学买了后说记忆力是比原来好些,所以我相信啊!
我想让爸爸妈妈买来试一试,看实际效果再说。
你还听说过哪些虚假广告?
你还听说过那些夸大其词、毫无根据的虚假广告吗?比如声称能瞬间瘦身、永不复胖的产品,或是保证一夜暴富的投资骗局。这些广告不仅误导消费者,还破坏了市场秩序,我们应提高警惕,坚决抵制虚假宣传!
案例一
某学习机广告被工商部门认定为典型的虚假广告。这则电视广告中含有“门门高分上名校”“内容好,成绩当然好”等不科学的保证。此外,广告中关于“某学生使用产品后成为学习状元”的内容,其真实性无法证实,构成虚假宣传,被处罚款五万多元。
案例二
因犯虚假广告罪,被告人张某和李某被判刑。
两人售卖床垫,谎称长年使用该床垫能根治很多疾病,并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不少人受广告蒙蔽购买了该床垫。
对消费者:
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使其无法获取真实产品或服务信息,影响消费决策的合理性 。
对商家
降低消费者信任度,导致长期客源流失,损害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
你也可从其他维度拓展,比如对消费者还可写 “干扰消费判断,让消费者陷入盲目消费陷阱” ;对商家写 “引发同行恶性竞争,破坏市场公平秩序,最终也会反噬自身盈利” 等,结合具体情境选更合适的表述 。
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虚假广告的是( )
A. 某洗发水广告说 “使用后头发更柔顺”
B. 某保健品广告声称 “吃了能治百病,长生不老”
C. 某书本广告介绍 “本书包含三年级语文知识点”
答案:B
解析:A、C 选项是对商品的合理描述;B 选项夸大功效,属于虚假广告。
虚假广告对消费者的危害不包括( )
A. 误导消费,造成金钱损失
B. 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C. 让消费者买到满意的商品
答案:C
解析:A、B 选项是虚假广告对消费者的危害;C 选项是真实广告可能带来的结果,不属于危害。
我们判断广告是否可信,可以( )
A. 只看广告里是否有明星代言
B. 看广告是否有夸大宣传,是否有科学依据
C. 完全相信广告里说的内容
答案:B
解析:A、C 选项是错误的判断方法;B 选项是辨别广告可信度的合理方法。
课堂练习
判断题
广告里说的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我们可以完全相信。( )
答案:×
解析:广告常夸大商品优点,存在虚假广告,不能完全相信,该说法错误。
虚假广告会误导消费者,还会破坏商家的形象。( )
答案:√
解析:这是虚假广告的危害,该说法正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广告主对广告真实性负责。( )
答案:√
解析:这符合法律条款内容,该说法正确。
课堂总结
同学们,广告不一定都可信,有些是虚假的。虚假广告会误导我们,造成损失。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被夸大宣传骗了,还要知道法律会保护我们。记住,理性看待广告才聪明。
课堂总结
9.正确认识广告
广告都可信吗
广告≠全可信:存在虚假广告(夸大、虚假保证)
虚假广告危害:害消费者(损失、误导)、害商家(形象、处罚)
辨别方法:看依据、查经验、懂法律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