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化学试卷(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化学试卷(七)(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化学试卷(七)
一、单选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下列说法可以表明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H2(g)+I2(g)2HI(g)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断裂1molH—H键的同时形成2molH—I键B.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C.用H2、I2和HI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1:2D.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2.某兴趣小组学生设计水果电池: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好,然后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新鲜西红柿中,再在导线中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将西红柿换成橘子后重新做实验,发现电流计指针没有发生偏转。下列针对该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比实验说明西红柿汁是电解质溶液而橘子汁是非电解质溶液
B.通过对比实验得出西红柿汁pH<7,橘子汁pH>7C.用橘子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实验不可能获的成功
D.通过对比实验说明构成原电池条件之一是:两极要和电解质溶液接触并形成闭合回路
3.LED产品的使用为城市增添色彩。下图是氢氧燃料电池驱动LED发光的一种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路中的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到正极,再经过KOH溶液回到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B.a处通入氢气, b处通氧气,该装置将化学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C.电池放电后, OH-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D.通入O2的电极发生反应:O2 + 4e- = 2O2-
4.某同学为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5.氮元素在海洋中的循环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关键。海洋中无机氮的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其中过程④的离子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均属于氮的固定B.海洋中的反硝化作用一定有氧气参加
C.过程④中每生成1mol H2O共转移2mol e-D.向海洋中排放大量含的废水会影响海洋中氮的循环
6.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室温下,Na在空气中反应生成Na2O2B.室温下,Al与4.0 mol﹒L-1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
C.室温下,Cu与浓HNO3反应放出NO气体D.室温下,Fe与浓H2SO4反应生成FeSO4
7.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含有3种官能团 B.可发生加成反应C.能发生银镜反应 D.可与溶液反应生成
8.下列7种有机物: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按官能团的不同可分为
A.5类 B.6类 C.7类 D.8类
9.某有机物N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其结构如图所示,已知:丙烷可表示为 。下列有关N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环上一氯代物有5种(不含立体异构) B.分子中含有5种官能团
C.能与乙酸或乙醇发生取代反应 D.分子式为C10H10O3
10.向含FeCl3、FeCl2、AlCl3、NaCl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2O固体,在空气中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溶液中离子数目不发生变化的是
A.Na+ B.Al3+ C.Fe3+ D.Fe2+
11.药品“速力菲”中会被空气缓慢氧化,国家规定如果药物中有超过10%的被氧化即不可服用。若要证明该药品已被氧化,下列试剂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新制氯水 B.溶液 C.酸性溶液 D.溶液
12.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制取和观察在空气中被氧化时的颜色变化。实验提供的试剂:铁屑、的硫酸溶液、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已知B中盛有一定量的溶液,则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铁屑,C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
B.实验开始时应先将关闭C.生成的操作为:关闭,将A中溶液压入B中
D.取下B的橡胶塞,使空气进入,颜色变化为白色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13.下列中学常见实验的现象或表述正确的是
A.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B.在酒精灯上灼烧铝箔,会发现熔化的铝不断滴落
C.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成分,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2~3滴即可
D.向饱和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煮沸后即可得到红褐色的Fe(OH)3胶体
1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用浓硫酸干燥NH3 B.用Cu与稀硝酸反应制取少量NO
C.用KMnO4酸性溶液鉴别SO2与CH2=CH2 D.用铜粉除去CuCl2溶液中少量FeCl3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44分)
1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探究与溶液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
ⅰ.为红棕色,它可以将还原为。
ⅱ.生成 的反应为:。
步骤一:实验准备
如上图连接装置,并配制100 mL 1.0mol·L-1 FeCl3溶液(未用盐酸酸化),测其pH约为1,取少量装入试管D中。
(1)配制100 mL 1.0mol·L-1 FeCl3溶液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为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装置C的作用为 。
步骤二:预测实验
(2)该小组同学预测与FeCl3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溶液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
该小组同学预测的理论依据为 。
步骤三:动手实验
(3)当将通入FeCl3溶液至饱和时,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棕黄色变成红棕色,将混合液放置12小时,溶液才变成浅绿色。
①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了的实验证据为 。证明浅绿色溶液中含有的实验操作为: 。
②为了探究如何缩短红棕色变为浅绿色的时间,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 往5mL1mol·L-1溶液中通入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微热3min,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实验Ⅱ 往5mL重新配制的1mol·L-1溶液(用浓盐酸酸化)中通入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几分钟后,发现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综合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为 。
步骤四:反思实验
(4)在制备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使用70%的硫酸比用98%的浓硫酸反应速率快,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
16.A、B、C为中学常见单质,其中一种为金属;通常情况下,A为固体,B为液体,C为气体。D、E、F、G、H、X均为化合物,其中X是一种无氧强酸、E为黑色固体,H在常温下为液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某些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A 、D 、E 、X 。
(2)在反应①~⑦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填编号)。
(3)反应⑥的离子方程式为 ;
(4)反应⑦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每消耗0.3 mol的A,可转移电子 mol。
(5)分别写出D的溶液与小苏打溶液、D的溶液中通入少量S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17.化合物(丙酸异丙酯)可用作食品香料。现可通过下列转化制取(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1)是加成反应,物质的化学式是 。
(2)物质C中的官能团名称是 ,物质C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与医学上检验糖尿病的原理及现象相同,那么物质C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现象是 。
(3)写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4)写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类型是 。
(5)PP材料是一种具有耐酸碱、耐油性的高分子材料,通常用于制作餐具,工业上用A来合成,请写出该化学反应方程式 。
(6)某烷烃的摩尔质量是,该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写出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的该烷烃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18.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制取并探究氨气性质,按下列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
(1)A为发生装置,实验室制取氨气应选用图中的 (填序号)。反应方程式为: 。
(2)B装置中的干燥剂为 。E的作用是 。
(3)C装置中设置干燥和湿润2张红色石蕊试纸的目的是: 。当实验开始后,D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当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F中氧化铜全部转化成光亮的红色固体,经检验该红色固体为一种单质,I中集气瓶内收集到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变红棕色。写出装置F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变成红棕色后的气体与氧气混合,用氢氧化钠吸收,刚好完全反应生成一种盐,当吸收红棕色气体为44.8L(标准状态)时,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C B D B C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B B C B
15. 100 mL容量瓶 作安全瓶,防倒吸 溶液变成红棕色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 加热、提高FeCl3溶液的酸性会缩短红棕色变为浅绿色的时间 反应本质是与反应,70%的硫酸中含水较多,c(H+)和c(SO )都较大,生成速率更快
16.Fe FeBr3 Fe3O4 HBr ③⑥ Fe3++3SCN-==Fe(SCN)3 3Fe+4H2O(g)Fe3O4+4H2 0.8 Fe3++3HCO3-=Fe(OH)3↓+3CO2↑;2Fe3++SO2+2H2O=2Fe2++SO42-+4H+
17.(1)HBr(2) 醛基 生成砖红色沉淀
(3)
(4) CH3CH2COOH+HOCH(CH3)2CH3CH2COOCH(CH3)2+HO 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5)
(6) 3
18.(1) a Ca(OH)2+2NH4ClCaCl2+2NH3↑+2H2O(2) 碱石灰 干燥氨气,吸收HCl
(3) 说明氨气可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产生白烟
(4) 2NH3+5CuO5Cu+2NO+3H2O 16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