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有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的规划布局,有象征权力的大型建筑、大量粮食储备以及代表军事指挥权和身份地位的玉器等,这些都表明当时已经有了明显的社会等级分化和公共权力的存在,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良褚文化的经济并非奴隶制经济,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良渚古城遗址,没有提及其他邦国的情况,无法得出邦国林立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发现了炭化稻谷,但不能就此说明良褚地区的居民率先种植水稻,排除C项。2.C周襄王派宰孔慰问齐桓公并特许其不必下拜受赐,可见周天子需要通过拉拢诸侯(如齐桓公)来维持名义上的共主地位,而齐桓公“免下拜之礼”的特权已超出传统分封礼制对诸侯的规范,本质上反映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C项正确:周襄王需借助齐桓公的武力与威望维系地位,其赐礼行为实为妥协,而非权威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尊称和特权授予,恰恰违背了宗法制度的核心原则,排除B项;题干中“免下拜之礼”反映的是礼法约束的松弛,而非贵族政治影响力的延续,排除D项。3.B由材料信息可知,秦朝都守可以根据本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且这些地方性法规具有与国家法律同等的作用,这说明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故B正确:虽然秦朝建立了一套基层治理体系,但“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说法过于夸大,故A项错误: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不是分权制衡机制,故C项错误;虽然秦朝郡县拥有一定自主权,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4.B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B项正确;材料与人才选拔无关,排除A项:引发了七国叛乱,这一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七国叛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与汉武帝的措施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监察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5.A材料反映了东晋建立后,先后由王氏、庾氏、桓氏、谢氏等家族相继掌权,这说明东晋门阀士族权势强大,形成了士族专权局面,A项正确:琅琊王氏等士族并非东晋司马氏的宗室贵族,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士族专权,威胁了君主专制,不属于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项:琅玡王氏、庾氏、桓氏、谢氏等届于门阀士族,并非民族政权,排除D项。6.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之前的制度基础上,唐朝开创了以庸代役的新形式,这体现了唐朝在赋税制度方面的创新,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以庸代役政策主要是关于服役形式的改变,并没有提及扩大税收的征税对象,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庸代役使农民可以通过纳绢或布代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强化,排除D顶。7.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在宋代的职能是规范知州行为,监督知州,材料中反映的是宋代在人口较多的府州都要设知州,特别是武臣任知州的不论人口多少,地方大小都会设置,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长官的监督,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地方财权的控制,无法得出削弱割据物质基础,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宋在军事上的举措,无法得出增强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排除C项:通判不能提高地方政府办公效率,排除D项8.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随着经济发展,东南地区的宗族中出现了“轻义重财”“父母在,析居别业”的习俗,这种习俗逐渐成为一种“恬不为怪”的风气,这反映出当时随着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东南地区传统观念遭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对宗族组织方式、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不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的逻辑关系,排除A项;“放松了”的说法表述绝对,排除B项;宋代时期理学形成和发展,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加强,排除C项。9.C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从胡宗宪、王在晋等人著作中的“防御倭寇的策略”“防倭御倭”可以看出,士大夫阶层的海防意识在不断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朝贡体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的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著作只是在理论上的内容,无法判定是否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排除D项。10.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朝的这种通过密折先征求意见,反复商酌再做决策的方式,有助于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因为通过密折可以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在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讨论,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25569B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題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一5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建筑,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贵族基地里发现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些发现反映出,当时该地区A,奴隶制经济的繁荣B.呈现邦国林立局面C.居民率先种植水稻D.具备国家初始形态2.春秋时期,周襄王在葵丘会盟期间派宰孔慰问齐桓公,并赐其祭肉以显扬尊宠。宰孔以襄王的口吻直接称作为异姓诸侯的齐桓公为“伯舅”,并特许其不必下拜受赐。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周天子仍具有至上权威B.分封宗法制度得到加强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D.贵族政治仍有一定影响3.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素朝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B.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C.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25569B4.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A.扩大了人才选拔B.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C.引发了七国叛乱D.加强了对王国的监察5.东晋建立之初,琅玡王氏当权,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与皇权共治。以上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A.门阀士族专权B.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C.地方势力割据D.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制度6.唐朝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实行以庸代役的政策: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肃。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这一措施A.扩大了税收的征税对象B.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C.体现了唐朝的制度创新D.强化了政府的人身控制7.宋代,通判作为一个固定的官职普遍设置于各个州府。北宋通判基本上是大藩府各置两员,其余府州只置一员,不及万户的州军不置,但武臣知州者,虽小州亦特设,通判的设置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削弱了地方割据物质基础C.增强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D.提高了地方政府办公效率8.宋代东南地区“轻义重财之俗”进一步发展,“父母在,析居别业者,习以成风,恬不为怪”。这说明宋代东南地区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结构B.政府放松了对基层控制C,儒家伦理观念已被抛弃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9.明中后期,士大夫对“倭患”十分关注,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抗击倭寇中几次大战争的经过;王在晋的《海防纂要》则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防御倭寇的策略;此外,《虔台倭纂》也是一部以“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著述。这类著作的出现A.巩固了当时的朝贡体系B.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C.彰显了士人的海防意识D.完善了明朝的防御体系【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25569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历史答案.pdf 高二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