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6年级上册-2025-2026学年语文第2单元 题型专练04(课内阅读)(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6年级上册-2025-2026学年语文第2单元 题型专练04(课内阅读)(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6年级上册
第2单元 闯关必刷04课内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1.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片段
①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②接着,升国旗。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A( )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③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B( ),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④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C(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D( )的欢呼。
(1)按顺序从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A.慢慢 徐徐 渐渐; B.肃静 寂静 安静;
C.宣告 宣布 宣读; D.热情 热烈 热心;
(2)文段讲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及 的场面,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
(3)请你根据下面的情景,发挥你丰富的想象,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出拔河时的场景。
决赛要开始了,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哨声一响,运动员们铆足了劲,拼命把绳子往自己这边扯。
课内阅读。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选文主要描写的是 的场面,除了这个场面,《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中描写的场面还有 、 等。
3.选文在描写队伍经过主席台这一场面时,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4.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表达了作者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现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B.选文中人民群众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C.选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勇敢、坚强的品质。
5.选文中,“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等描写表现了受阅队伍什么特点? 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阅读《开国大典》节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开国大典》节选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6.文段为我们展现了( )的画面。
A.群众入场 B.典礼开始 C.阅兵式
7.选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其中对各个方阵的具体描写是“ ”的描写,对所有军队的描写是“ ”的描写。运用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是 。
8.读画“ ”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群众 的心情。
9.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读完选文,你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
开国大典(节选)
①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②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10.选文写了( )这一盛大场面。
A.群众进场 B.举行典礼 C.阅兵式 D.群众游行
11.选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群众游行和欢呼是“ ”的描写,毛主席回应群众游行是“ ”的描写,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 。
12.阅读选文第2自然段完成练习。
(1)“红流”指 ,用 的手法写出 的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2)“光明”既指火把照亮了 ,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 。
课内阅读。
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②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3.这两段话写的是 ,作者按 顺序,略写 ,详写 。
14.“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是一个 句,用海洋比喻 ,把 比作海上的波浪。
15.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6.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选段
①五位壮士(屹立 矗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 遥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 连续)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 (壮烈 激烈)豪迈的口号声:
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万岁!”
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给选段加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
(2)在选段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画“√”。
(3)我从 、 等词语中感受到五位壮士跳崖时的奋不顾身。
(4)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属于 的描写,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属于 的描写,这样的描写方法叫 ,这样写的好处是 。
(5)“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文中“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从“这声音”里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内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③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④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⑤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⑥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⑦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⑧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7.请给选段拟一个小标题:
18.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是对人物的 和 描写,从这些描写我感受到 。
19.选段既描写了人物群体,也描写了每一位战士,这种写法叫 ,其中第 句描写的是“面”,是对五战士痛击敌人的整体描写,第 句描写的是“点”,是对五战士痛击敌人的具体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20.选段的第⑦⑧句能否去掉,为什么?
课内阅读。
①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 寂静 安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③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告 宣布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情 热烈 热心)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21.选择恰当的词语,在括号里画“√”。
22.选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用于话题突然的转变
B.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23.这三段文字按时间顺序,写了 和 的过程。
24.阅读选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阅读与理解。
①同学们感受到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同时,不禁想到了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
②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③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等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④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25.选文主要写的是开国大典的 场面。
26.体会选文第3自然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7.读读这一部分内容,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28.如果你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个场面,你会想些什么?
29.课内阅读。
①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②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根据选文内容填一填。
完成任务→ →
(2)对于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B.选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场面。
C.第二自然段两次写到敌人的狼狈表现,反衬出五位壮士的英勇顽强。
D.选文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
(3)选文画“______”句子的描写是 (点 面)的描写,画“ ”句子的描写是 (点 面)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
(4)你从选文第二自然段加点词体会到了什么?
(5)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参加某活动的场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段话。
课内阅读。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30.根据选文内容,按行进顺序把下面的“阅兵行进图”补充完整。
31.选文在对各个方阵进行描写时,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其中,海军描写的是 ,步兵描写的是 ,炮兵描写的是 。
A.武器的特点
B.方阵行进的特点
C.服装颜色的特点
D.战士们姿态的特点
32.选文中对各个方阵的具体描写,是 (点 面)的描写,而画横线的句子则是从 (点 面)上描写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情景。这样运用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是: 。
3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描写的是阅兵式的盛况。
B.选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勇敢、坚强的品质。
C.选文表达了作者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现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D.选文中人民群众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激动、兴奋的心情。
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拿、举)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gěng gèng)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dǎo dào)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显现 出现 出没)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看到 投向 望着)主席台。
34.用“√”打出正确的读音或正确的词语。
35.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四面八方:
排山倒海:
36.“到了正午,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方法,请你仿写一句。
37.缩句: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38.这个片段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
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①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_________》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③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9.分别从下面各组中选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A.宁静 安静 肃静 B.宣读 宣布 宣告 C.激烈 热情 热烈
40.在选段(一)中填入国歌的名称。
41.这三个选段按时间顺序,写了 和 两个过程。
42.“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①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 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 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 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②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 满了整个北京城。
43.选文写的是 。
44.用“——”画出选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语言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5.“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中的“红流”指 加点的“流”字不能改成“走”字,是因为“流”比“走”更能表现
46.下列对“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光明”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永远摆脱黑暗,获得光明。
B.游行队伍的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C.北京城的路灯很明亮。
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47.这篇文章有多少自然段 。
48.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形象的写出了 。
49.结合文章,写出是按怎样的顺序记述的并写出开国大典的过程。
50.文中“站起来”指的是什么意思?“雷轰般的掌声”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51.如果你在开国大典,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
阅读。
【材料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作/书
【材料二】 “巧渡金沙江”之“巧”
第一巧:调虎离山。红军利用敌方兵力空虚的机会,佯攻昆明,迫使敌方主力调集至昆明附近,减轻了金沙江地区的防御压力。第二巧:伪装敌军。渡江先遣队假扮敌军,不费一粒子弹,一天智取三城,直插金沙江畔。第三巧:一边架桥迷惑敌军,一边依靠当地船工。依靠6艘渡船,夜以继日地摆渡,中央红军在7天7夜,完成了2万多红军的转移。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
52.【材料一】中的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照样子,将这五幅图补充完整。。
53.这首诗颔联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 的气概。
54.阅读【材料二】,结合《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说说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渡金沙江是“暖”?
55.看毛泽东书写的《七律·长征》,再结合诗意和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请发挥想象,写一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某个场景。
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B.“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途中的艰难。
C.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7.诗人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先以“ , ”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再现了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通过描写越五岭、跨乌蒙、 、 、踏岷山,表现出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
58.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追求新颖、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
C.团结一致、友爱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59.这首诗的作者是 ,请你再写出一句他创作的诗词: 。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60.用文中原句概括长征的意义。
61.文中所运用的设问和反问的句式,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摘抄文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并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设问句:
反问句:
改为陈述句:
现代文阅读
认真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 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62.用文中原句概括长征的意义。
63.文中所运用的设问和反问的句式,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摘抄文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并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设问句:
反问句:
改为陈述句:
64.类文阅读,完成练习。
灯光
①夏夜,静悄悄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姑娘出外游玩。月亮姑娘那柔和的光芒,像轻纱一样笼罩着大地。她在天空中飘哇,飘哇。夜渐渐深了,一家家的灯火相继熄灭了,人们进入了梦乡。
②夜更深了,月亮姑娘在静寂的夜空继续慢慢地走着。忽然,她发现有一盏灯还亮着,那灯光和天上的星光相互辉映。月亮姑娘好奇地探头一望,只见那明亮的灯光下有一位老师,她面前放着厚厚的一摞学生作业本。这位老师正在埋头批改学生作业。她改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连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不放过。额上渗出了细小的汗珠,她也顾不上擦。咦,她怎么笑了?月亮姑娘又往前探了探头,啊,她改到了一篇好文章。哟,怎么又皱眉了?咳,原来是批到了“淘气大王”的糊涂作业。
③啊,这就是老师的甘和苦。在这盏“长明灯”下,她的双鬓银丝不断增多,她的额上皱纹逐渐加深。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丝光和热。
④月亮姑娘叹息着悄悄离去,她不忍心打扰老师的工作。
⑤啊,夏天的夜晚是多么宁静!月亮是那么柔和,星星是那么迷人,而老师屋里的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
(1)概括第②自然段的段意: 。
(2)用“ ”画出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3)第①自然段中画“——”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老师屋里的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
瞻仰英雄人物缅怀革命先烈
灯光(节选)
①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②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③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④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⑤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65.根据节选文段内容填空。
璀璨的灯光象征 ,郝副营长的理想是让孩子们 。课文结尾,“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既抒发了我对 ,也抒发了我对革命战友的怀念之情。
66.红色展馆想请越秀雏鹰中队拍摄一部微电影,歌颂郝副营长的英雄品质。请结合节选文段,根据提示完善以下拍摄脚本。
片名:黑暗中那一星火光
人物:郝副营长 年代:1947年秋
抓拍关键动作 划着→ → →
突出精神品质(关键词) 英勇顽强
67.请根据节选内容概括郝副营长的英勇事迹,作为微电影的旁白。
激烈的围歼战打响了, 。
68.微电影结尾,需要一句名言致敬所有英烈。请根据节选文段内容,从下列名言中挑选一句最合适的,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横线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阅读题。
灯光
①星儿不见了,月儿失踪了,小窗灯光消失了,河面渔火熄灭了;黑暗,无边无际,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黑暗,吞没了天空、大地、河流、村庄,我的眼睛被蒙上了黑纱,在我脚下延伸的道路成了难以跨越的深渊。
②我在哪里?向前还是向后,向左还是向右,是到了悬崖边上、三岔道口,亦或是被黑暗封闭的隧道尽头?
③咕咚,一块石头从我脚前骨碌滚落水中,我脊背冰凉,脚骨发软。调一个方向走吧,伸手不见五指,哪儿还有方向?
④我盼望,我祈求,我呼唤 ,呼唤,呼唤,一石沉大海,没有一丝回应。星星被抢掠了,月亮被绑架了,饥馑的肆虐,村舍人家炊烟断绝。河里已无一条活鱼可捕,何来灯光渔火?飞来一只萤火虫吧,把这黑暗大袍洞穿一个窟窿,萤火虫你在哪里?飞来一场暴风雨吧,用你的雷鸣闪电把沉沉夜幕划破,暴风雨何以音讯皆无?来一场野火吧,熊熊烈焰把黑暗烧个焦头烂额,山野何以如此一片沉寂,无动于衷?
⑤挣扎,扭打,左冲右突,拳落处,没有触感,空若无物。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精疲力乏。
⑥上路的时候,我为什么不带电筒,不带风灯,连一根火柴也没有?老同志没责备我,还是一个娃娃。可我懂了,夜行的时候,不能没有灯火。
69.前三段写了黑暗给夜行人带来的困惑和恐怖,请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先写黑暗吞没一切,次写看不清道路,再写无方向可辨,极有层次地揭示了黑暗给夜行人造成的严重危害。
B.通过夜行人的所见所闻及其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把黑暗的危害写得生动逼真,令人毛骨悚然。
C.借助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夜行人的困惑感和恐怖感。
D.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以突出黑暗的横行肆虐和我的惶惑心态。
70.根据语境,应依次填入第④段空缺处的词语是 ( )
A.河面的渔火、小窗的灯光、星星、月亮。
B.小窗的灯光、河面的渔火、月亮、星星。
C.星星、月亮、小窗的灯光、河面的渔火。
D.月亮、星星、河面的渔火、小窗的灯光。
71.第④段中的黑暗,除了扼杀一切光明的事物之外,还意味着什么呢?请选出概括得完全正确的一组。( )
①不幸 ②荒凉 ③沉寂 ④贫穷 ⑤祸患 ⑥灾难 ⑦饥饿 ⑧死亡
A.②③④⑦⑧ B.②③④⑤⑧ C.①②⑤⑥⑦ D.①③④⑥⑦
72.第⑤段写我向黑暗作斗争,我之所以毫无成效,其原因是( )
A.黑暗看得见却摸不着,全是瞎折腾。
B.四面八方都是黑暗,个人无能为力。
C.胡斗乱打,行动盲目。
D.没有灯火,目标不准。
7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A.灯光 B.黑暗 C.夜行的经历 D.思想感情的变化
74.通读全文后,你认为灯象征些什么?请选出说得全对的一组( )
①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正确的理论思想 ③正确的奋斗目标
④正确的方针路线 ⑤正确的人生道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④⑤
课内语段阅读理解。
①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②……
③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④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75.用“______”画出表现“我”内心非常悲痛的句子。
76.选文最后一段话是对作者的 描写和 描写,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当时邱少云可以自己救自己,“我”也可以救他,可是不能救的原因是 。
77.结合全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称得上是“伟大的战士”。
B.“敌人竟使用燃烧弹”中的“竟”字表示敌人使用燃烧弹完全出我们的意料。
C.“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又忍不住不看”体现了“我”复杂又矛盾的痛苦心理。
D.选文是邱少云同志的战友,回忆了抗日战争英雄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壮烈牺牲的故事。
短文阅读
我的战友邱少云
①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xiē)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我们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往南推移。
②那一天,天还没有亮,我们连悄悄地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ào),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说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很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quán)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③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团的青烟。敌人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看着这种情景,我只盼望天快点儿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④到了中午,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近爆炸。显然,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查,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⑤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⑥这个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出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就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⑦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⑧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
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⑩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②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78.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体会带点字的意思,完成填空。
句①中的“才”意思是 ,从中可以体会到 ;句②中“才”的意思是 ,从中可以体会到 。
79.读短文,完成填空。
第7自然段是对“我”的 描写。“我”不敢朝他那儿看,是因为 ,但“我”又忍不住不看,是因为 。这段话既写出了“我” ,也从侧面表现了邱少云 的精神。
80.短文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分别是 、 、 。记叙了 的事情。
81.读文中画“___”的句子,你想对这位“伟大的战士”说些什么?
阅读与理解。
我的战友邱少云(节选)
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82.“不敢朝他那儿看”,“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这两句话矛盾吗?为什么?
83.读文中画“ ”的句子时,应有的语气是( )
A.激昂,豪迈 B.欢快,欣喜 C.愤怒,焦急 D.低沉,悲壮
84.文中加点的字“才”说明火在他身上烧的时间很 ,从而让我们感受到邱少云 的精神。
85.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一个伟大的战士?
86.我想对邱少云说:“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87.为什么邱少云能像千斤巨石,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88.“我”开始称邱少云是个“年轻的战士”,后来称他是个“伟大的战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我”心中,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

参考答案:
1.(1)徐徐 肃静 宣读 热烈
(2) 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典礼开始/举行典礼
(3)场边的观众也不甘示弱,纷纷挥舞着手臂,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助威,呐喊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场地。绳子在两队之间紧绷着,仿佛一条紧张的弦,随着比赛的进行,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胜负难分。小亮紧握绳子,脚步稳而有力地向后蹬,身体微微倾斜,肌肉紧绷,青筋毕现。他脚下的鞋底死死抵住地面,汗水顺着额角流下来,但他丝毫不为所动。他的眼神如炬,牢牢盯着对手,而在他身后,整个团队整齐划一地与其同步用力,每一个运动员的脸上都写满了坚毅与不屈,汗水顺着他们的额头流下,但没有人放弃,直到最后一刻。最终,随着一声欢呼,胜利的一方将绳子拉过了终点线,场上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2. 阅兵式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3. 点面结合 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更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也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4.C
5.表现了受阅队伍威武、雄壮的气势。让我们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
6.C
7. 点 面 既让人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场面,又突显了各个队伍的特色,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
8.激动、自豪
9.我想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它彰显了我国国力强盛的风采,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10.D
11. 面 点 崇敬与爱戴
12. 游行队伍 比喻 游行队伍 北京城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3. 开国大典前群众进场的场面 时间 毛主席进场的情况 群众入场的情况
14. 比喻 广场上的人群 红旗翻动
15. 表现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的心情。 表现了人们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16.(1)英勇跳崖
(2)屹立 眺望 相继 壮烈
(3) 纵身 昂首挺胸
(4) 面 点 点面结合 既突出五壮士的团结爱国,又体现了每个战士的英雄气概。全面而又细致地展现了五壮士壮烈跳崖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喊出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从“这声音”里能够感受到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17.痛歼敌人
18. 动作 神态 战士们抵抗敌人时的英勇顽强和满腔怒火
19. 点面结合 ①② ③④⑤⑥ 既能展示出全体战士的英勇无畏,又能突出个体的鲜明形象,使情节更加生动具体。
20.选段的第⑦⑧句不能去掉,因为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战士们战斗的艰辛和牺牲的严重性,强调了战斗的激烈,也反映出战士们最后的胜利成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21.肃静 宣读 热烈
22.B
23. 升国旗 宣读公告
24.感受到人们对领袖的热爱。
25.阅兵式场面
26.通过“不断地”这种重复、持续的表达,仿佛让读者听到了现场一波又一波的欢呼声和持续不断的拍手声,两个“不断地”还体现了群众内心欢喜和激动情感的强烈程度。
27.通过点面结合的描写方式,使读者既能感受到阅兵式的宏大场面和热烈氛围这个 “面”,又能通过个体的细节描写,如群众的情绪和战士的形象这些 “点”,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自豪、激动等情感。
28.我会想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辛历程,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会生发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伟大祖国未来的无限期待。
29.(1) 引敌上山 英勇杀敌
(2)D
(3) 面 点 既能突出班长马宝玉的英雄形象,又能展示整个战斗场面的激烈和壮烈。
(4)“抢前一步”“猛地举起”生动地描绘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表现了他的英勇无畏与杀敌的决心;“砸”字更是写出了他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5)在学校运动会上,同学们热情高涨。比赛开始前,操场上已经人声鼎沸,各班的运动员们都在做着热身运动。随着一声枪响,百米赛跑开始了。小明同学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他的步伐有力,双臂快速摆动,脸上是坚毅的表情。观众席上的同学们也不甘示弱,挥舞着手中的加油棒,齐声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整个操场被热烈的气氛包围着,每个人都沉浸在比赛的紧张与兴奋之中。
30.步兵 炮兵 空军 战车
31. C B A
32. 点 面 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更突显了各个方阵的特色,也表达了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33.B
34.擎 bèn gēng dǎo 出现 投向
35.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文中指广场汇集的群众队伍来自不同的地方。 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文中指掌声声势浩大,力量强盛。
36.比喻。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37.广场汇集队伍。
38.反映了人们当时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39.肃静 宣读 热烈
40.义勇军进行曲
41. 升国旗 宣读公告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不再被奴役、不再被压迫,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表达了人们喜悦、激动、自豪的情感。
43.开国大典中群众游行的壮观场面以及毛主席与群众之间的互动。
44.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我体会到了毛主席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亲切关怀。
游行队伍中的灯笼、火把 游行队伍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46.C
47.15/十五
比喻 翻动的红旗 海上的波浪 天安门广场上人群之多以及红旗飘动时的壮观景象。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述的。开国大典的过程是:1.会前准备与群众入场;2.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场;3.典礼开始;4.升旗仪式;5.礼炮齐鸣;6.毛主席宣读公告;7.阅兵式;8.群众游行;9.游行结束。
50.在文中,“站起来”这一表述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指中国人民在身体上从长期受压迫、受奴役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更是指中国人民在精神上、政治上、经济上的全面解放和独立。
而“雷轰般的掌声”则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喜悦、激动和自豪之情。这种掌声不仅响亮、有力,而且充满了热情和激情,如同雷鸣般震撼人心。
51.如果我有幸置身于开国大典那样的历史性时刻,我的心情无疑是极其激动、自豪且充满敬意的。这样的场合不仅仅是国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期待和努力的结晶。在行动上,我会积极参与到庆典的各个环节中去。我会挥舞着手中的国旗,高声欢呼,与周围的人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和激动。
52.乌蒙山 泸定桥 岷山雪
53. 比喻 夸张 英勇无畏、乐观豪迈
54.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的过程中,运用智慧,不费一兵一卒,顺利完成渡江转移,取得战略上的胜利,所以诗人感到“暖”。
55.示例: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来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边。铁索桥横亘在眼前,桥下河水奔腾咆哮,如万马奔腾。战士们毫不畏惧,手持武器,眼神坚定。他们小心翼翼地踏上铁索,在枪林弹雨中,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动。有的战士不幸中弹,掉入河中,但后面的战士依然奋勇前行。最终,红军战士们成功飞夺泸定桥,继续踏上长征的征程。
56.B
57.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渡金沙 抢大渡
58.B
59. 毛泽东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60.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61.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历史上没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不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
62.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63.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历史上没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不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
64.(1)深夜,月亮姑娘看见老师还在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2)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丝光和热。
(3)用“相继熄灭”和“进入了梦乡”与老师的灯亮着形成对比,突出了老师的辛苦和奉献精神。
(4)老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她屋里的灯光看上去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
65. 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 郝副营长无私奉献,舍生取义品质的赞美
66. 点燃 举 照亮 舍生取义
67.在黑暗中后续部队与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而郝副营长点燃了书本,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方向,自己却英勇牺牲。
6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69.C 70.C 71.A 72.C 73.D 74.A
75.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76. 心理 动作 我们动的话就会使整个潜伏部队暴露,就会给这次行动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次的作战计划就会完全落空
77.D
78. 表示事情结束得晚 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 表示事情发生在前不久 我军战士的勇猛
79. 心理 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 盼望火突然熄灭 复杂矛盾的心理 顾全大局、顽强
80. 时间 天还没有亮 到了中午 黄昏时候 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在烈火中牺牲
81.邱少云叔叔,你坚毅顽强、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做中国好少年。
82.不矛盾。“不敢朝他那儿看”是因为“我”不忍心看战友被火烧身,“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说明“我”很关心战友,很想把战友救出来,但又不能这样做,内心很痛苦。
83.D
84. 长 意志坚定、顾全大局
85.在烈火烧身时,他想的不是自己生命的安危,而是战友的安全,战斗的胜利。他至死都不忘严守潜伏纪律,真是自觉遵守纪律的模范。所以他是伟大的战士。
86.邱少云叔叔,你坚毅顽强、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做新时代的中国好少年。
87.他一定在想:“为了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一定要严守纪律,哪怕被烧死也不能动一下!”
88.称他是一个年轻的战士,是担心他年轻忍受不住火烧而跳起来或叫出声来;后面称他是个伟大的战士,是因为他在烈火中在火中纹丝不动,舍生取义,常人难以做到,堪称伟大。在“我”心中,邱少云是一个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伟大战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