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05讲解题技巧专题:数轴上的行程问题 题型练习题(含解析) 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第05讲解题技巧专题:数轴上的行程问题 题型练习题(含解析) 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05讲 难点探究专题:数轴上的行程问题(5类热点题型讲练)
目录
【考点一 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之相遇问题】 1
【考点二 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之相距问题】 4
【考点三 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之三点中点问题】 8
【考点四 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之新定义型问题】 13
【考点五 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之折线数轴问题】 17
【考点一 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之相遇问题】
例题:(24-25七年级上·江苏·阶段练习)
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4,点B是数轴上在点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8,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 ;
(2)运动1秒时,点P表示的数是 ;
(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当点P运动 秒时,点P与点Q相遇.
【变式训练】
(23-24七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
2.如图,点A和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点0为原点.甲、乙两人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在线段间往返运动,甲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长度,乙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
(1)求点A,B之间的距离.
(2)①经过______秒,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
②经过______秒,甲、乙两人第二次相遇,此时相遇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______.
(23-24七年级上·湖北黄石·期末)
3.已知数轴上有、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和,点以每秒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以每秒个单位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1)运动开始前,、两点的距离为 ;线段的中点所表示的数为 .
(2)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两点经过多少秒会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是什么?
(3)当为多少时,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并直接写出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点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考点二 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之相距问题】
例题:(24-25七年级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
4.已知,、分别在数轴上的两点,点对应的数为,点对应的数为20.
(1)请写出__________;
(2)现在有一只电子蚂蚁从点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恰好从点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相遇,请你求出点对应的数;
(3)若当电子蚂蚁从点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蚊恰好从点出发,以2单位/秒的速度在数轴上匀速运动,经过多长时间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距35个单位长度.
【变式训练】
(24-25七年级上·吉林长春·阶段练习)
5.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3,B是数轴上在点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_.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求:
①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
②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
(23-24六年级上·山东烟台·期末)
6.如图,数轴上点、之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长度,点表示的有理数是8.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与此同时,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之间往返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1)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求经过多长时间,、两点相遇?此时点一动运动了多少个单位长度?
(3)求经过多长时间,点到原点的距离是点到原点距离的2倍?
【考点三 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之三点中点问题】
例题:(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
7.如图(1),已知A,B为数轴上的两点,点O表示原点,点A表示的数为.动点C从A出发做匀速运动,动点D从B出发做匀速运动.

(1)若动点C向右运动,动点D向左运动,且两点同时出发,它们运动的时间、在数轴上的位置所表示的数记录如下表.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秒) 0 1 2
C点在数轴上的位置所表示的数 _____
D点在数轴上的位置所表示的数 _____ 3 2
(2)若点D先出发2秒后,点C开始运动,它们以(1)中各自的速度和方向运动,求两点相遇时的位置所表示的数.
(3)如图(2),若动点C,D以(1)中各自的速度同时反方向运动,同一时刻数轴上另有一动点P以恒定速度和方向从点O出发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如果点F为线段的中点,且,试求点P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变式训练】
(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
8.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数,,10.甲、乙两人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
(1)问甲、乙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________的点相遇;
(2)________秒后甲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为40个单位.
(3)若甲、乙两人(用P表示甲、Q表示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乙的速度不变,直接写出多少时间后,原点O、P与Q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另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
(23-24七年级下·重庆南岸·开学考试)
9.数轴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请解决下面与数轴相关的问题.
(1)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12,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 ,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成立,这样的整数是 ;
(2)在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12的条件下,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求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所表示的数;
(3)若点A表示的数,点B与点A的距离是10,且点B在点A的右侧,动点P、Q同时从A、B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B、P、Q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另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请写出必要的求解过程).
【考点四 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之新定义型问题】
例题:(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
10.【新知理解】如图①,点C在线段上,图中的三条线段、和.若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的“蓝青点”.
(1)填空:线段的中点_________这条线段的“蓝青点”;(填“是”或“不是”)
【问题解决】(2)如图②,点A和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和40,点C是线段的“蓝青点”,求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应用拓展】(3)在(2)的条件下,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向点B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向点A匀速运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两个点运动同时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A、P、Q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蓝青点”?(直接写出答案).

【变式训练】
(23-24七年级上·广东惠州·阶段练习)
11.定义:A,B,C为数轴上三点,当点C在线段上时,若点C到点A的距离是点C到点B的距离2倍,我们称点C是的美好点.例如:如图①,点A表示数,点B表示数2,点C表示数1,点D表示数0.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的美好点;又如,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的美好点,但点D是的美好点.

如图②,M,N为数轴上两点,点M表示数,点N表示数2.

(1)①求的美好点表示的数为______.
②求的美好点表示的数为______.
(2)数轴上有一个动点P从点M出发,沿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点P为的美好点时,求t的值.
(23-24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
12.已知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a,b,且a,b满足:.

(1)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义:若点M为数轴上A,B两点之间一点,且到A,B两点的距离满足:其中一个距离是另一个距离的2倍,则称M为A,B两点的“友好点”.
①求A,B两点的“友好点”M在数轴上对应的有理数;
②点P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点P、Q相遇则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若整个运动过程中,B,P,Q三点中有一点是另两点的“友好点”,求t值.
【考点五 数轴上的行程问题之折线数轴问题】
例题:(24-25七年级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
13.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和点B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10,点C表示为18,我们称点A和点C在该数轴上的“折线距离”为24个长度单位,动点P从点A出发,以1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O运动到点B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之后立刻恢复原速;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以2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B运动到点O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也立刻恢复原速,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
(1)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C需要______秒,动点Q从点C运动至点A需要_______秒;
(2)若P,Q两点在点M处相遇,求相遇时间t以及点M在折线数轴上所表示的数;
(3)是否存在t值,使得P、O两点在数轴上的“折线距离”与Q、B两点在数轴上的“折线距离”相等.
【变式训练】
(23-24六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阶段练习)
14.已知,如图,数轴上依次有、、三点,它们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其中、满足,点到点的距离为20.
(1)求、、的值.
(2)如图1,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在点处相遇,求出相遇点所对应的数是多少;
(3)如图2,将数轴在原点和点处各折一下,得到一条“折线数轴”,(图中、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距离为28个单位长度).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运动到点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同时,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运动到点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之后立刻恢复,设运动时间为秒,请直接写出当为何值时,、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距离与、两点在“折线数轴”的距离相等.
(23-24七年级上·重庆渝北·阶段练习)
15.如图将一条数轴在原点O,点B,点C,点D出各折一下,得到“折线数轴”.图中点A表示,点B表示8,点C表示16,点D表示24,点E表示28.我们称点A和点E相距36个单位长度,动点P从A从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正方向移动,同时,动点Q从E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移动,两个点上坡时候的速度均是各自初始速度的一半,下坡时候的速度均是各自初始速度的2倍,平地则保持初始速度不变.当点P运动到点E时P点P停止运动,当点Q运动到点A时点Q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问:
(1)动点P从点A运动到E点需要 秒,此时点Q对应的数是 ;
(2)P,Q两点在点M出相遇,求出相遇点M所对应的数是多少?
(3)求当t为何值时,P,B两点在这个上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Q,D两点在这个数轴上相距长度相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第五章第05讲 解题技巧专题:数轴上的行程问题(5类热点题型讲练)-【帮课堂】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学与练(北师大版2024)》参考答案:
1.(1)
(2)2
(3)8
【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的应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
(1)由的长、点A表示的数及点B在点A的左侧,可求出点B表示的数;
(2)利用1秒后点P表示的数点A表示的数点P运动的速度运动时间,即可求出结论;
(3)设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由点P与点Q相遇,即可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解:点A表示的数为4,点是数轴上在点A左侧的一点,且A、两点间的距离为8,
点B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2)动点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运动1秒时,点运动了个单位长度,
此时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2
(3)设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点P与点Q相遇,
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由题意得,
解得:,
当运动时间为8秒时,点P与点Q相遇,
故答案为:8.
2.(1)
(2)①6;②18;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正确根据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计算公式列出方程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1)用点B表示的数减去点A表示的数即可得到答案;
(2)①设经过t秒,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根据第一次相遇时,甲乙所走的路程之和为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列出方程求解即可;②先根据题意推出第二次相遇时,甲第一次从B向A运动,乙第一次从A向B运动,设运动时间为m,根据第二次相遇时甲乙表示的数相同得到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1)解:由题意得,点A,B之间的距离为;
(2)解;①设经过t秒,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
解得,
∴经过6秒,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
②∵甲第一次返回A时需要的时间为,乙第一次到达A的时间为,乙第一次返回B的时间为,
∴第二次相遇时,甲第一次从B向A运动,乙第一次从A向B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m,
由题意得,,
解得,
∴此时相遇点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18;.
3.(1),
(2),
(3);向右,
【分析】本题属于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中点的含义,解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点,弄清题意,熟练掌握数轴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以及中点的含义即可求解;
(2)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求解;
(3)秒后,数轴上点、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则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于是得到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根据在这一运动过程中起始时刻和终了时刻点的位置,即可求出点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
【详解】(1)解:根据题意可知,运动开始前,、两点的距离,
线段的中点所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2)解:根据题意可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得:,
,,

相遇点所表示的数是,
答: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两点经过秒会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是;
(3)解:秒后,数轴上点、点表示的数分别为、,则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依据题意可得:,
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当时,中点表示的数为,
当时,中点表示的数为,
中点的运动方向向右,运动速度为,
答:当时,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点的运动方向向右,运动速度为.
4.(1)
(2)8
(3)或或或1.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求出答案;
(2)设运动时间为t秒,先表示出点P、Q表示的数,再列方程解答;
(3)题干未指明运动方向,需要分不同情况讨论,表示出点P、Q的表达式,再列绝对值方程求解.
【详解】(1)解:∵A 点对应的数为,B点对应的数为20.
∴AB 两点间的距离为,
故答案为:;
(2)设运动时间为t秒,
点Q表示的数是,点P表示的数是,
∴,
解得,
∴点C表示的数是;
(3)设运动t秒,
①若电子蚂蚊从点出发,向右运动,电子蚂蚊从点出发,向左运动,
则点P表示的数是,点Q表示的数是,
依题意得:,解得:或(不合题意舍去)
②若电子蚂蚊从点出发,向右运动,电子蚂蚊从点出发,向右运动,
则点P表示的数是,点Q表示的数是,
依题意得:,解得:或(不合题意舍去)
③若电子蚂蚊从点出发,向左运动,电子蚂蚊从点出发,向左运动,
则点P表示的数是,点Q表示的数是,
依题意得:,解得:或(不合题意舍去)
④若电子蚂蚊从点出发,向左运动,电子蚂蚊从点出发,向右运动,
则点P表示的数是,点Q表示的数是,
依题意得:,解得:或(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或或或1.
【点睛】此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动点问题,数轴上动点问题,正确理解动点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5.(1)
(2)①秒;②或秒
【分析】本题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数,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熟练掌握在数轴上表示数,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由题意知,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计算求解即可;
(2)①设的运动时间为,则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由点P与点Q相遇,可得,计算求解即可;②由题意知,,即或,计算求解即可.
【详解】(1)解:由题意知,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
(2)①解:设的运动时间为,
∴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
∵点P与点Q相遇,
∴,
解得,,
∴点P运动秒时,点P与点Q相遇;
②解:由题意知,,
∴或,
解得,或;
∴当点P运动或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
6.(1),;
(2)经过,、两点相遇;点一共运动了20个单位长度;
(3)经过1秒或3.5秒,点到原点的距离是点到原点距离的2倍.
【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根据A位于点B左侧以及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直接求出答案;
(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即为、两点相遇相遇的时间,进而求出路程;
(3)分两种情况:当点在原点左侧、点在原点右侧时,得出,当点和点都在原点左侧且、未相遇时,得出,求解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1)解:∵数轴上点、之间的距离为20个单位长度,点表示的有理数是8,A位于点B左侧,
∴点A表示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点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
(2)由题意得:点表示的数是,
则,
解得:,
答:经过,、两点相遇,
∵,
∴点一共运动了20个单位长度;
(3)当点在原点左侧、点在原点右侧时,

解得,
当点和点都在原点左侧且、未相遇时,

解得,
所以,经过1秒或3.5秒,点到原点的距离是点到原点距离的2倍.
7.(1),;
(2);
(3)点P向右运动,且运动速度为个单位/秒.
【分析】(1)本题考查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利用表格得出点C,点D的运动速度,根据距离时间速度,求出距离,即可解题.
(2)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设C点的运动秒后,两点相遇,根据点C的运动距离点D总的运动距离,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相遇时间,再推出点C的运动距离,即可解题.
(3)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以及线段中点的定义,设点P的运动速度为个单位/秒,运动时间为秒,表示出,,,根据题意分以下两种情况讨论,①点P向右运动,②点P向左运动,根据以上两种情况通过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解题.
【详解】(1)解:由题知,点C向右运动的速度为:个单位/秒,
当时间为2秒时,C点在数轴上的位置所表示的数为:,
点D向左运动的速度为:个单位/秒,
当时间为0秒时,点D在数轴上的位置所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2)解:由动点D从B出发可知,点B表示的数为,
设C点的运动秒后,两点相遇,
根据题意有:,
解得:,
C点运动的距离为,
两点相遇时的位置所表示的数为:;
(3)解:设点P的运动速度为个单位/秒,运动时间为秒,
下面分情况讨论:
①点P向右运动,
有,,,
点F为线段的中点,


,整理得,解得,
即点P向右运动,且运动速度为个单位/秒;
②点P向左运动,
有,

,整理得,解得(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点P向右运动,且运动速度为个单位/秒.
8.(1)
(2)2或5
(3)秒或秒或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上两点距离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先求出点A和点C的距离,再求出运动时间,进而求出相遇的点表示的数即可;
(2)设秒后甲到,,三点的距离之和为40个单位,根据题意分析出甲应在或之间,再分别表示出甲到三点的距离,进而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3)先求出甲的新速度变为12个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x秒,再分①当原点是与两点的中点时,②当是甲与原点两点的中点时,③当是与原点两点的中点时,三种情况根据数轴上两点中点计算公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解:秒,

∴甲、乙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相遇,
故答案为:;
(2)解:设秒后甲到,,三点的距离之和为40个单位,
∵点距,两点的距离为,点距、两点的距离为,点距、的距离为,
∴甲应在或之间.
①当甲在之间时,则
解得;
②当甲在之间时:,
解得;
综上所述,2秒或5秒后,甲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为40个单位;
故答案为:2或5;
(3)∵甲的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
∴甲的新速度变为12个单位/秒,
设运动时间为x秒
①当原点是与两点的中点时,
依题意得:,
解得,
②当是与原点两点的中点时,
依题意得:,
解得;
③当是与原点两点的中点时,
则依题意得:,
解得,
综上所述,秒或秒或秒后,原点、与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另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
9.(1)15;;3或
(2)当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为
(3)秒或秒或5秒
【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得A,B两点之间的距离,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即可设元列方程,求出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即可分情况讨论,求得使成立的整数值;
(2)分别求出点P,点Q所对应的数,即可列方程求解;
(3)先求出运动t秒后点P所对应的数为,点Q所对应的数为,再分三种情况讨论,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分别列方程求解.
【详解】(1);
设线段的中点表示的数为x,
则,
解得;
对于,设点A表示的数为,点B表示的数为2,点P所表示的数为x,则,,

点P在点A的左侧或在点B的右侧,
当点P在点A的左侧时,,

点P所表示的数为;
当点P在点B的右侧时,,

点P所表示的数为3;
综上所述,点P所表示的数为3或;
故答案为:15;;3或.
(2)运动t秒后点P对应的数为,点Q对应的数为,
根据题意得,
解得,
当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为;
(3)运动秒或秒或5秒后,B、P、Q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另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
理由如下:
点A表示的数,点B与点A的距离是10,
点B所表示的数是9,
运动t秒后点P所对应的数为,点Q所对应的数为,
①当B是的中点时,,

解得;
②当P是的中点时,则,

解得;
③当Q是的中点时,则,

解得;
综上所述,运动秒或秒或5秒后,B、P、Q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另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线段中点的有关计算,理解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列方程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10.(1)是;
(2)①若C为中点,则C点表示的数为10;②若,则C点表示的数为20;③若,则C点表示的数为0.
(3),,,,,
【分析】(1)根据“蓝青点”的定义可得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蓝青点”;
(2)设C点表示的数为x,分三种情况①若C为中点,②若,③若,分别列方程求解即可.
(3)根据题意,t秒后,P点对应的数为,Q点对应的数为.然后分6种情况讨论.相遇前分,,三种情况,相遇后分,,三种情况,分别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出t的值即可.
【详解】解:(1)∵原线段的长是线段中点分成的短线段的2倍,
∴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蓝青点”.
故答案为:是.
(2)设C点表示的数为x,
①若C为中点,即,
则,
解得.
②若,
则,
解得,
③若,
则,
解得.
综上,C点表示的数为10或20或0.
(3)解:根据题意,t秒后,P点对应的数为,Q点对应的数为.
P、Q相遇前,P点是线段的“蓝青点”,则分三种情况:
①,

解得.
②,即时,

解得.
③,

解得,
P、Q相遇后,Q点是线段的“蓝青点”,则分三种情况:
①,

解得.
②,即,

解得.
③,

解得.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解行程问题.正确的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出P、Q所表示的数,掌握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11.(1),
(2)
【分析】(1)根据定义,构建方程求解;
(2)根据定义,,结合行程公式构建方程求解;
【详解】(1)解:①令美好点表示的数为x,由题知,
解得,
∴的美好点表示的数为;
②令美好点表示的数为y,由题知,,
解得,
∴的美好点表示的数为;
(2)解:根据题意,得

解得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表示;根据定义构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2.(1),12;
(2)①6或0;②3或4或或.
【分析】(1)根据绝对值及偶次方的非负性解答即可;
(2)①设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或,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答;
②由题意得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根据当P、Q相遇时求出t的取值范围,再分两种情况:当点B是P、Q的“友好点”时,有,或;当点P是B、Q的“友好点”时,有或,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答.
【详解】(1)∵,且,
∴,

∴,
故答案为:,12.
(2)①设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为x,
由题意得或,
∴或,
解得或,
∴数轴上点M对应的有理数是6或0;
②由题意得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当P、Q相遇时,,
解得,
∴,
当点B是P、Q的“友好点”时,有(如图1),或(如图2)
或,
解得或,
此时,P表示的数为6或10,均在B的左侧,符合题意;
当点P是B、Q的“友好点”时,有(如图3)或(如图4),

∴或,
解得或,
综上,当B,P,Q三点中有一点是另两点的“友好点”时,t的值为3或4或或.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数轴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绝对值及偶次方的非负性等知识,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
13.(1)19,17;
(2);点M在折线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是
(3)当秒或秒或 秒或17秒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清晰的分类讨论是解本题的关键.
(1)利用路程除以速度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2)先判断相遇点M在上,再根据题意列方程求解即可;
(3)分四种情况讨论:①当点P在上,点Q在上时;②当点P在上时,点Q在上时;③当点P在上时,点Q在上时;④当点P在上时,点Q在上时,再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1)解: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O需要秒,
从点O运动至点B需要秒,
从点B运动至点C需要秒,
则动点P从点A运动至点C需要秒;
动点Q从点C运动至点B需要秒,
从点B运动至点O需要秒,
从点O运动至点A需要秒,
则动点Q从点C运动至点A需要秒;
故答案为:19,17;
(2)解:由(1)可得相遇点M在上,
∴由题意得,
解得,
∴,即点M在折线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是;
(3)解:①当点P在上,点Q在上时,,,
∵,
∴,
解得;
②当点P在上时,点Q在上时,,,
∵,
∴,
解得;
③当点P在上时,点Q在上时,,,
∵,
∴,
解得;
④当点P在上时,点Q在上时,,,
∵,
∴,
解得;
综上:当秒或秒或秒或17秒时.
14.(1);;
(2)
(3)当为4或7或10或16时,、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距离与、两点在“折线数轴”的距离相等.
【分析】(1)由题中条件,利用平方与绝对值非负性,结合非负数的和为的条件求解即可得到答案,再由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表示方法即可得到答案;
(2)设相遇点所对应的数是,相遇时间为,由相遇问题列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3)根据数轴上动点问题,分四种情况:当不在线段上;当在线段上;当在线段上;当在线段上、在线段上;列方程求解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1)解:,

解得,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如图所示:

解得;
(2)解:设相遇点所对应的数是,相遇时间为,则
,解得,
相遇点所对应的数是;
(3)解:由(1)知;;,
,,
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从点运动到点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走完用时为秒,走完用时秒;
动点从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着“折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从点运动到点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走完用时为秒,走完用时秒;
当不在线段上时,如图所示:
则由、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距离与、两点在“折线数轴”的距离相等得到,解得;
当在线段上时,如图所示:
则由、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距离与、两点在“折线数轴”的距离相等得到,解得;
当在线段上时,如图所示:
则由、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距离与、两点在“折线数轴”的距离相等得到,解得;
当在线段上、在线段上时,如图所示:
则由、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距离与、两点在“折线数轴”的距离相等得到,解得;
当为4或7或10或16时,、两点在“折线数轴”上的距离与、两点在“折线数轴”的距离相等.
【点睛】本题考查数轴综合问题,涉及数轴表示有理数、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表示方法、非负数的和为零的条件、数轴上动点问题、相遇问题等知识,根据题意,数形结合列方程求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5.(1)10,4
(2)
(3)4,,10
【分析】(1)根据点在各段的运动速度结合公式:时间路程速度即可得到动点从点运动至点需要的时间,分析点在每段上运动需要的时间即可解答;
(2)分析可知当,两点在处相遇时,点在段,再求出两点相遇所用时间,最后计算出点所对应的数即可;
(3)根据题意可分情况讨论:①当点在段时,点在段,此时大于8,小于4,不符合题意;②当点在段时,点在段,根据列出方程并求解;③当点在段时,点在段,根据列出方程并求解;④当点在段时,点在段时,小于8,大于8,不符合题意;⑤当点在段,点在段,根据列出方程并求解;⑥当点在段,点在段,根据列出方程并求解.
【详解】(1)解:由题意可知,动点在、、段的速度均为4单位秒,在段的速度为2单位秒,在段的速度为8单位秒,
,,
动点从点运动至点需要的时间为(秒,
动点从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在,,段的速度为3单位秒,段的速度为1.5单位秒,在段的速度为6单位秒,
动点从点运动到点需要(秒,从点运动到点需要(秒,从点运动到点需要(秒,
(秒,


此时点对应的点是4;
故答案为:10,4;
(2)由(1)可知,,两点在处相遇时,点在段,
动点由点经过点到点点用时为(秒,
动点从点到点用时为(秒,
6秒到秒动点的路程,
相遇的时间(秒,
点的路程,
点所对应的数;
(3)①当点在段时,点在段,此时大于8,小于4,不符合题意;
②当点在段时,点在段,
若,则,,

解得:;
③当点在段时,点在段,
若,则,,

解得:(舍去);
④当点在段时,点在段时,小于8,大于8,不符合题意;
⑤当点在段,点在段,
若,则,,

解得:;
⑥当点在段,点在段,
若,则,,

解得:.
综上所述,当为4或8.8或10时,,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与,两点在数轴上相距的长度相等.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解题关键是读懂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本题难度适中,是中考常考题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