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永川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永川区2024—2025学年下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4分) 扉 zhǔ 沥 qì
2.(3分)C 3.(3分)A
4.(4分)紧扣课文内容,句式基本一致各2分。示例一:《井冈翠竹》以革命信仰点燃星火,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示例二:《陋室铭》以简陋之室映照高洁,让我们铭记宝贵初心。
5.(8分)(1)(3分)C (2)(5分)举例2分,阐释3分。示例一:祥子的“坚韧”主要体现在他为实现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一目标而“三起三落”的奋斗历程(2分)。无论是第一次买的车被大兵抢走,第二次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了,第三次买了车又被迫卖掉,这期间他从未彻底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坚韧”贯穿始终(3分)。
示例二:保尔的“坚韧”展现在革命和战争的过程中,无论是面对战争的残酷,还是身体的残疾(双目失明、瘫痪),他都没有向命运低头(3分)。即使在病床上,他依然坚持写作,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2分)。
6.(8分)(1)(4分)栏目名称、登载内容各2分。示例:①孝行实践站——小行动清单 ②孝心芳名录——榜样力量在传递
(2)(4分)①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②与父母平等相处;③善于和父母沟通交流;④听父母的话但顺从有度;⑤主动关心父母,为父母解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7.(10分,每空1分)①惟吾德馨 ②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④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⑤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8.(3分)B
9.(4分)(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2)(把牡丹)安置在朝南的 位置就能活,让它朝向其他方向就会死。
10.(3分)A
11.(5分)周敦颐(甲文)对牡丹持批判态度(1分),认为世人对牡丹的普遍喜爱,反映了世人追名逐利的庸俗心态,以此反衬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1分)。李渔(乙文)对牡丹持高度赞赏态度(1分),欣赏其“强项”(倔强不屈)、不趋炎附势(“独迟”)、坚守本性(“不肯通融”)的品格,寄托了作者对独立人格、刚直不阿精神的推崇和向往(2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18分
12.(4分)外公卢学礼拒收村民为办事送的鸡蛋,坚持按政策办事。母亲卢翠拒收患者家属塞的红包,保持纯洁医患关系。(各2分)
13.(3分)①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使故事集中连贯。②在活动中自然引出廉洁故事,使家风得以展现和传承。③体现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温馨。(各1分)
14.(5分)主旨:颂扬并倡导传承清廉正直、严守纪律、原则分明的优良家风(2分)。外公和母亲的亲身经历是这种家风在和平年代的生动实践(1分)。引用屈原诗句(“朕幼清以廉洁兮”)深刻揭示了廉洁是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2分)。
15.(6分)象征意义2分,分析4分。①象征清廉品格(1分):“青色粽叶”包裹“洁白的糯米”,象征用严明纪律(青叶)守护纯洁品性(白米),抵御诱惑(1分);“裹得严实,没散一粒”象征严守底线、一丝不苟(1分)。②象征家风传承(1分):“青叶裹米”象征长辈(青叶)对后代(白米)品格的塑造与保护(1分);“裹得严实”象征传承严谨有效(1分)。
(二)22分
16.(4分)(1)忠诚爱国(或:责任担当)——张鹏坚守哨卡10年无怨无悔(或:官兵说“必须守好国土”);(2)创造美好——艾力卡木美化锅炉房并创作油画;(3)苦中作乐——官兵爬坡看云、吹口琴唱歌(或:谈家庭趣事调剂生活)(精神品质、举例各2分,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17.(4分)以工程队“命都难保”的退缩,反衬官兵寸土必守的使命担当;(2分)揭示官兵的坚守不是因条件艰苦,而是源于爱国信仰(2分)。
18.(4分)连用“看”“吹”“唱”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官兵主动寻找生活乐趣的积极心态;“柔情”“心中”等修饰词,暗示歌声承载思乡之情与精神寄托。(各2分)
19.(5分)官兵身处极端苦寒的“雪域高原”,却以“挺拔身影”坚守,突出其意志顽强、精神崇高。(1分)“精神的高地”指一代代官兵用忠诚、奉献和乐观筑起的信仰丰碑。(2分)“需要用心体会、攀登”呼吁读者主动理解官兵,以敬畏之心学习其精神,在人生中追求信仰的高度。(2分)
20.(5分)引用细节2分,观点1分,阐释2分。艾力卡木在煤灰弥漫的锅炉房安装电灯、粘贴墙贴、创作油画,将平凡岗位变为文化阵地(2分)。这一行为闪耀着责任与热爱的光芒(1分):他在艰苦中主动创造美好,用微小行动诠释了官兵苦中作乐、坚守使命的精神,证明平凡岗位也能绽放崇高价值(2分)。
四、写作(55分)
21.评分标准
一类卷 (49一55分) 二类卷 (43―48分) 三类卷 (38一42分) 四类卷 (33―37分) 五类卷 (0一32分)
中心确立 切合题意 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 情思独特 符合题意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 感情真挚 较符合题意 内容较具体 中心较明确 感情较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内容不够具体 中心基本明确 有感情 不符合题意 内容空洞 中心不明确
布局谋篇 构思巧妙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过渡合理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过渡较合理 结构较完整 条理较清楚 详略基本得当有过渡 结构基本完整 条理基本清楚 详略不得当 结构不完整 条理不清楚 详略不得当
语言表达 语言流畅 语句生动 词汇丰富 手法多样 语言通顺 语句较生动 词汇丰富 手法较多样 语言较通顺 有少数语病 词汇不太丰富 手法单一 语言基本通顺 有多处语病 词汇不丰富 语句不通顺 有多处语病
卷面书写 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字迹清楚 格式规范 标点较正确 错别字极少 字迹较清楚 格式较规范 标点大体正确 有少数错别字 字迹不够清楚 格式大体规范 标点错误较多 错别字较多 字迹潦草 格式不规范 标点错误较多 错别字较多
注:
(1)无标题或标题不完整扣2分;
(2)字数不足500字,每少50字扣1分,扣到3分为止。永川区2024—2025学年下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阅读使心灵在文字的柔波里沉醉,灵魂在诗意中升华。《驿路梨花》以无私奉献温暖心fēi( ),让我们憧憬人间大爱□《蛟龙探海》以踌躇满志叩问深渊,让我们瞩目伟大壮举; ▲ ;《带上她的眼睛》以科学之翼凝望宇宙,让我们珍惜眼前美好。
阅读使心灵在探索的征途上翱翔,认识在未知中拓展□翻开《海底两万里》,凡尔纳笔下的鹦鹉螺号冲破惊涛□带我们亲历魂飞魄散的深海奇观□巨型章鱼的触手绞缠舷窗,南极冰盖下的生死突围。尼摩船长lì( )尽心血的孤勇,正是人类探索未知的缩影。当合上这本海洋史诗,方知深渊中可歌可泣的搏斗,早已将科学火种点缀成文明星图。
1.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心fēi( ) 瞩目( ) lì( )尽心血 可歌可泣( )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踌躇满志 B. 凝望 C. 魂飞魄散 D. 点缀
3.依次填入文段方框里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 —— B., 。 , , C.。 , , —— D.; , , ——
4.在文段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使之与上下文语意连贯。(4分)
5.整本书阅读(8分)
(1)如果把《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对下面这些人物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刘四爷就是毒辣的太阳,压制着树的生长。
B.曹先生就是一汪泉水,滋养着树的生长。
C.小福子就是寄生在树上的蛀虫,啃食着树的枝叶。
D.孙侦探就是严冬里的暴雪,摧残着树生长的希望。
(2)祥子和保尔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命运也截然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坚韧”这一共同品质。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从中任选一位主人公,分析其如何在奋斗历程中展现“坚韧”这一品质的。(5分)
6.班级开展“孝老敬老”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任务。(8分)
(1)班上需要以“‘小’行‘大’孝”为主题办一期电子板报,仿照栏目一、二,请再设计两个栏目。(4分)
栏目一:孝心微镜头——捕捉身边的温暖瞬间
栏目二:孝言暖语簿——把爱说出口
栏目三: ①
栏目四: ②
(2)同学们探究“孝”的新内涵,他们发现“00后”的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阅读以下文字,写出你的两点发现。(4分)
①我经常跟爸爸、妈妈说“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②我很爱我的父母,但是他们有错的时候我也会想办法告诉他们。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
7.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中华儿女身上厚重的家国情怀维系着文明的薪火传承。说到“家”,刘禹锡身居陋室,却说“斯是陋室,① ”(《陋室铭》),不为物役,坚守本心;花木兰战功显赫,但她“可汗问所欲,② , , ”
(《木兰诗》),辞官不就,愿回故乡;岑参“③ , ”(《逢入京使》),以请入京使者捎信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挂念。说到“国”,李商隐用“④ , ”(《贾生》)借古讽今,表达对晚唐皇帝崇佛媚道、不顾国计民生的批判;而陆游在“⑤ , ”(《游山西村》)诗句中,借写农人备酒待客来展现农村丰收的欢悦气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牡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①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②乎?”
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③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④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武后:指武则天。下文中的“人主”也指武则天。②八千之辱:唐朝韩愈诗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③俾(bǐ):使。④肮脏(kāngzāng):高亢刚直的样子,意为不屈不厄。
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B.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杨振宁《邓稼先》)
C.予初不服是论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D.人主不能屈之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9.翻译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
10.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段通过比较菊、牡丹、莲的不同品性,以突出莲的“君子”品格。
B.“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生动描绘了莲花洗涤后更加妖艳动人的姿态。
C.乙段引用武后贬牡丹的故事,是为了证明牡丹开花比其他花都晚。
D.甲段语言以散句为主,散中有整,自由灵动;乙段以议论为主,缺乏生动性。
11.【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牡丹”,对牡丹的情感态度却大相径庭。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两位作者笔下的“牡丹”所寄托的不同志趣。(5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8分)
粽香里传承好家风
本报记者 吴君
①五月五,端午节。湖北秭归,屈原故里。
  ②盘过1小时山路,再转10分钟轮渡,梅晓莉从秭归县回到老家屈原镇。梅晓莉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当地人来说,“端午比年大”。只不过,在秭归县纪委监委工作的她,工作忙,有好一阵没回过老家。
  ③“今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不必要的活动更少了,节假日时间有保障了。”梅晓莉说,节前几天,她就和家人打电话,约好“这次一起包粽子”。正说着,转过一处山弯,家到了。
  ④门上挂着艾草。院坝上,外公外婆淘洗着糯米,等候多时的老人见到孩子,脸上溢出笑容。母亲停下手上的活儿,唤梅晓莉坐到一起。
  ⑤一家三代人,一边包粽子,一边聊家常。
⑥学着长辈的动作,梅晓莉拿起两片粽叶,一头一尾排列好,折叠成漏斗形,放入糯米,拇指压紧,再将粽叶裹紧,用绳子绑起来,一颗粽子就包好了。
⑦外公卢学礼开了口——
  ⑧“再紧一点,这样水煮才不会散。”91岁的卢学礼,对彼此包的粽子要求严格、指导细致。
  ⑨不仅是包粽子要严。
  ⑩卢学礼是抗美援朝老战士,荣立过两次三等功。回到家乡后,卢学礼也不忘当兵时的纪律。
   “刚转业那会儿,我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有人曾提着一篮鸡蛋来家里,求我办事。”卢学礼说,那时生活困难,鸡蛋并不易得,自己把东西退了回去,“按政策能办的事,不送鸡蛋也要办;不符合政策,哪怕是送座金山也不能办。咱是共产党员,不能开这个口子!”
   母亲卢翠接过了话头——
“严格要求,这是我们的立家之本。”卢翠边包粽子边说,“你外公经常说,拿了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心理防线慢慢就松了。”
   卢翠是一名产科医生。“刚工作时,有患者家属偷偷塞红包,恳求‘多关照’。”卢翠将包好的粽子归在一起,“你外公经常提醒我,战场上,纪律就是生命线;和平年代,清廉就是护身符。”不收红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医患关系纯洁,救人才能心无旁骛。”卢翠说。
   粽叶青,糯米白,梅晓莉手中的粽子一个个扎紧。不一会儿,最后两片粽叶用完,糯米还未完全见底。“这些米得留着,给邻居们送去,不能浪费。”卢学礼提醒。
   听着长辈们清清白白的故事,梅晓莉有自己的体会—— 
“作为秭归人,我爱看屈原的诗。”梅晓莉说,“《楚辞》有句‘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这是最早提到廉洁一词的诗。外公也说,一辈子要保持干净的本色。”
晌午,锅里的粽子煮好了,青色粽叶散发清香,把洁白的糯米裹得严严实实,没有散出一粒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6月1日)
12.在包粽子的过程中,外公卢学礼和母亲卢翠主要讲述了哪些故事?请简要概括。(4分)
13.“包粽子”这一活动贯穿全文,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3分)
14.结合外公、母亲的经历和引用屈原的诗句,分析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旨。(5分)
15.文章结尾写道:“青色粽叶散发清香,把洁白的糯米裹得严严实实,没有散出一粒来。”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句话的象征意义。(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22分)
乐守神仙湾
宋鹏
①神仙湾,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让我满怀仰望,又望而却步。
②神仙湾边防连驻守在喀喇昆仑山口,海拔5380米,即便是盛夏,山脊上依旧冰封雪裹。由于海拔极高,神仙湾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50%,紫外线强度却高出了50%。这里远离城镇,远离乡村,离繁华很远,离天空很近。
③如此苦寒之地,怎会有“神仙湾”这样听起来惬意逍遥的名字?
④1956年6月,新疆军区某步兵团一支小分队,在狂风积雪中,经过数天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这处云雾缭绕的无名雪山,并在山脚下安营设卡。次日清晨,朝霞映照雪岭,晨晖中薄云飘荡,官兵钻出帐篷,每个人的眉毛和胡须上都挂着白色的霜花,像是“白胡子神仙”……“神仙湾”由此而得名。
⑤早就耳闻神仙湾边防连组建的艰辛和过往的辉煌。让我好奇的是,如今的连队官兵是什么样子?几天接触下来,我感受到“喀喇昆仑钢铁哨卡”果然不凡。
⑥在这里,工作、事业和理想,是官兵经常交流的话题;家庭、爱情、经历,则是守防生活最好的调味剂;都市、城镇和老家的乡村,也是他们业余时间谈兴浓的地方。
⑦巡逻途中发生的故事,有时也能让大家会心一笑。比如,下士小王第一次骑马磨破了皮,上等兵艾买尔丁巡逻时帽子被风吹跑了三四百米远,途中偶遇一群野驴或黄羊……往往是说者绘声绘色,听者认真专注,宿舍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这份对生活的热爱,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中绽放的光芒。
⑧连队干部告诉我,多年前哨卡实施部分营房改建工程,将工程承包给了一个地方工程队。不料地方工程队只在哨卡撑了一宿,人就全走了。人走了,留的话实在:“这地方命都难保,挣钱干什么?”官兵说,不管这里多么荒寒遥远,因为是祖国的领土,我们必须守好,一寸都不能丢。
⑨神仙湾有着独特的浪漫。这里有浩瀚如海的天空,云彩仿佛触手可及。夜晚星星像撒落在雪山上的宝石,在夜色里眨着迷人的眼,大山就在夜色里沉默着。
⑩在没有风的时候,官兵喜欢爬上山坡看云彩,吹起柔情的口琴,唱着心中的
歌。天上的云朵,巍峨的山,蜿蜒的河,细长的巡逻路……这种在艰苦中发现美好、
创造美好的能力,使这片苦寒之地也能让人感到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这里,我也和官兵一样,斗志昂扬,顾不上高原反应,向着高高的哨楼迈进。寒风在山间呼啸,打到脸上生疼,然而我的心中,升腾着难以言说的激动与豪迈。
哨楼上,头戴钢盔、手握钢枪的哨兵,正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哨长张鹏来自宁夏中卫,今年是他在神仙湾的第10个年头。我问他:“来这个地方当兵,你后悔过吗?”他面带微笑而又神情坚定地说:“能在喀喇昆仑高原为祖国站岗,能让人自豪一辈子。”
室外寒风呼啸,锅炉房里温暖如春,我见到一个黑脸汉子正在往锅炉里添煤。他是下士司炉工艾力卡木。趁着烧锅炉的闲暇间隙,他给锅炉房安装了明亮的电灯,在墙壁粘贴了便于打理的墙贴,门上也安装了他自己缝制的迷彩门帘。艾力卡木还发挥在大学学习美术的专长,构思创作了一幅幅展现部队守防生活的油画,给锅炉房增添了文化气息,让锅炉房变得亮堂又温馨。如今的锅炉房,不仅是一个供热的地方,还是连队文化建设的一块小阵地。
交谈中我得知,每天清晨,当战友还在睡梦中,艾力卡木就已经早早起床,在锅炉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锅炉房里,高温、煤灰弥漫,可他没有一丝抱怨。每天,他都认真地添煤、清灰、检查风机设备,就连修水管、电路等,也都一丝不苟。每个见到他的人,都会被他那乐观阳光的笑容感染着。
走进神仙湾,走近官兵,我才发现他们心灵深处的东西,远比此前理解的丰
富、深刻。在我心里,一茬茬神仙湾官兵守望雪域高原的挺拔身影,就仿佛是一座
座精神的高地,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攀登。
(选自《解放军报》2025年5月22日,有删节)
16.神仙湾官兵的精神品质体现在多个层面。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提炼两个关键词概括其精神品质,并各举一例说明。(4分)
示例:乐观豁达——官兵巡逻时笑谈帽子被风吹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第⑧段插入“地方工程队撤离”的叙述有何作用?(4分)
18.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⑩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在没有风的时候,官兵喜欢爬上山坡看云彩,吹起柔情的口琴,唱着心中的歌。
19.结合全文,探究文末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5分)
一茬茬神仙湾官兵守望雪域高原的挺拔身影,就仿佛是一座座精神的高地,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攀登。
20.艾力卡木将锅炉房改造成“文化阵地”,这一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请结合第 、 段内容,以“平凡中的光芒”为题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短评。要求:观点明确,引用文中细节,阐释有力。(5分)
【平凡中的光芒】
四、写作(55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少年追随父亲来到深山老林,看到周围都是陡峭的山坡,不由眉头紧皱,问父亲道:“找了半天,怎么找不到一条可以行走的路,路究竟在哪儿呢?”
  “你若站着不动,面前就是有路,也等于没有路。”父亲指着少年的脚下,说道,“只有当你迈开双脚,就会发现,你的周围到处都是路。”
生活中、学习中的你,是否也有过“找不到路”的时刻?是停滞不前,还是勇敢迈步?
请以《路是“走”出来的》为题,写下你开辟属于自己成长之路的经历与感悟。
要求:(1)重点记述一两个典型事件,在叙事中注意抓住重要的细节、场景。
(2)恰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4)不少于500字。
(5)不得套写、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