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 11 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第 1 课时 暴增的垃圾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 11 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第 1 课时 暴增的垃圾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第 11 课《变废为宝有妙招》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第 1 课时 暴增的垃圾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暴增的垃圾’这个话题。
同学们,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你们是否感到震撼?这些垃圾无处不在,它们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威胁着动植物的生存。今天,我们必须正视‘暴增的垃圾’这一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讲授新课
第一模块:暴增的垃圾
生活垃圾
见过地点:小区垃圾桶、街道垃圾站、城市垃圾填埋场 。
来源:家庭日常生活产生,像食品包装、用过的纸巾、废旧衣物,以及外出购物的塑料袋等 。
工业垃圾
见过地点:工厂周边、工业废弃物处理场 。
来源:工厂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例如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产生的废渣,化工企业的废料等 。
医疗垃圾
见过地点:医院垃圾暂存点、专业医疗废弃物处理机构 。
来源:医院诊疗活动产生,包括用过的注射器、输液管、棉签、废弃的药品、感染性敷料等 。
建筑垃圾
见过地点:建筑工地、拆迁现场、建筑垃圾消纳场 。
来源:房屋新建、拆除、装修过程中产生,像废弃的砖块、混凝土块、砂浆、门窗等 。
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垃圾?你知道这些垃圾是怎么来的吗?
调查一下家庭和学校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场所 家 班级 学校
重量 1.5 千克(假设家庭一天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如厨余、包装等 ) 3 千克(班级同学产生的废纸、塑料瓶、零食包装等 ) 200 千克(学校多个班级及办公区域产生的垃圾总和,含纸张、废弃物品等 )
发现总结
垃圾量差异:学校因人员集中、活动多,产生垃圾量远大于家庭;班级作为学校组成部分,垃圾量也多于单个家庭,体现人员规模对垃圾产出的影响 。
类型特点:家庭垃圾多为厨余、日常包装;班级和学校有大量废纸(作业、打印纸 )、文具包装、饮料瓶,反映不同场所垃圾构成差异,也说明校园可回收物(纸张、塑料瓶 )占比较高,回收利用潜力大 。
环保启示:校园垃圾量大,做好分类回收、减少浪费(如纸张双面用 )很关键;家庭也可优化消费,减少过度包装垃圾,共同助力垃圾减量 。
调查统计后,你发现了什么?
你见过类似的场景吗?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我见过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小巷,垃圾随意堆积在路边、角落,散发着难闻气味。当时觉得很痛心,好好的居住环境被破坏,也担忧垃圾影响周边生态,希望大家都能重视环保,守护美好家园 。
分小组调查一下,你生活周边有没有随意丢弃、堆放生活垃圾的情况。通过看新闻、翻阅报纸、网络搜索等途径,了解你居住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迅速扩大的“垃圾家族”,其危害可不仅仅是挤占我们的生存空间。
填埋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会渗透到土壤中、地下水里,对填埋场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垃圾焚烧会产生多种致癌物质,特别是露天焚烧垃圾,对人、动物、植物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垃圾的超长“寿命”
电池:约100年
混合废塑料:约30万年
玻璃瓶及玻璃制品:约100万年
垃圾还有哪些危害呢
垃圾的危害远不止一处!它们不仅占用宝贵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还可能污染水体和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及人类健康。此外,垃圾焚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更是大气污染的元凶之一,加剧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多数废弃物中都有可再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果不充分利用,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上海世博会活动场馆的座椅是用废弃
的牛奶盒制成的。大家想想,我们平时随
意把牛奶盒扔掉是多大的资源浪费呀!
上海世博会环保座椅
这些垃圾中哪些是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生活垃圾的是( )
A. 建筑工地上的废钢筋
B. 家庭中的剩菜剩饭
C. 医院里的废弃针管
答案:B
解析:A 选项属于建筑垃圾;C 选项属于医疗垃圾;B 选项是家庭日常生活产生的,属于生活垃圾。
垃圾焚烧会产生( ),对人和动植物造成严重伤害。
A. 有益气体
B. 致癌物质
C. 氧气
答案:B
解析:A、C 选项不符合实际,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的致癌物质,B 选项正确。
下列垃圾中,属于可回收再利用资源的是( )
A. 废电池
B. 废纸盒
C. 腐烂的蔬菜
答案:B
解析:A 选项属于有害垃圾;C 选项属于厨余垃圾,不可回收;B 选项废纸盒可以回收再利用,属于可回收资源。
课堂练习
判断题
垃圾只会挤占我们的生存空间,不会对环境造成其他危害。( )
答案:×
解析:垃圾还会污染土壤、地下水,焚烧会产生致癌物质等,该说法错误。
我们身边的垃圾在不断增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
答案:√
解析:垃圾暴增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会带来诸多危害,该说法正确。
多数废弃物中都有可再利用的资源,我们要注意回收利用。( )
答案:√
解析:回收利用可回收资源能减少浪费和污染,该说法正确。
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垃圾在不断暴增,它们不仅挤占空间,还会造成污染。很多垃圾有超长 “寿命”,危害很大,但其中不少是可回收资源。让我们从现在起,减少垃圾,重视回收。
课堂总结
11.变废为宝有妙招
暴增的垃圾
垃圾类型:生活、工业、医疗、建筑等
现状:数量暴增,挤占空间
危害:污染环境,资源浪费
可回收:废弃物中的宝贵资源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时以 “暴增的垃圾” 为核心,是第 11 课的基础内容。教材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等不同类型的垃圾,了解其来源;通过调查家庭和学校一天的垃圾产生量,让学生直观感受垃圾的暴增;结合生活场景和活动园调查,展现垃圾挤占生存空间的现状;阐述垃圾的危害,如填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焚烧产生致癌物质等;“知识窗” 介绍不同垃圾的超长 “寿命”,强调垃圾危害的持久性;最后指出多数废弃物中有可回收资源,不充分利用会造成资源浪费。教材旨在让学生认识垃圾暴增的现状和危害,了解可回收资源,为后续学习变废为宝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垃圾,但对垃圾的类型、产生量及深层危害认识不足。他们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了解较少,缺乏对可回收资源的识别能力。通过本课时学习,需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切实感受垃圾暴增的问题,认识其危害,树立减少垃圾、回收利用资源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认识到垃圾问题是国家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垃圾暴增,增强对国家环境治理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道德品质,认识到减少垃圾产生、合理利用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从自身做起,践行环保行为。 法治观念:了解国家关于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白乱倒垃圾等行为是不合法的,树立依法处理垃圾的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在认识垃圾暴增危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责任意识:认识到垃圾暴增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减少垃圾、回收资源是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的表现,培养对环境和未来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垃圾,了解其来源。 帮助学生感受垃圾暴增的现状,认识到垃圾暴增对环境和生存空间的挤占。 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知道多数废弃物中有可回收资源。
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刻理解垃圾暴增带来的多方面危害,不仅仅是挤占空间,还有污染等长期影响。 引导学生将对垃圾问题的认识转化为减少垃圾产生的实际行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类型垃圾的图片、垃圾暴增的场景视频、垃圾危害的实例图片、可回收资源的图片等。 调查记录表:供学生记录家庭和学校一天的垃圾产生情况,包括垃圾类型、大致数量等。 垃圾类型卡片:上面写有不同垃圾的名称及所属类型,如 “废报纸 —— 生活垃圾”“废钢材 —— 工业垃圾” 等。 实验道具:模拟垃圾填埋和焚烧的简单装置(教师操作),展示垃圾处理的危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堆满垃圾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暴增的垃圾’这个话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认识多样的垃圾 教师活动:发放垃圾类型卡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识别卡片上垃圾的类型,并说说这些垃圾可能来自哪里。展示多媒体课件中不同类型垃圾的图片,补充讲解各类垃圾的特点和来源,如医疗垃圾多来自医院,含有病菌等。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卡片上的垃圾,将其归类到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类型中,并分享自己对这些垃圾来源的了解,如生活垃圾来自家庭日常生活,建筑垃圾来自建筑施工场地。在交流中加深对不同类型垃圾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卡片讨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垃圾及其来源,为了解垃圾产生量和危害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感受垃圾的暴增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填写调查记录表,调查家庭和学校一天产生的垃圾情况。组织学生汇总调查结果,提问:“从调查结果看,我们身边的垃圾多吗?这说明了什么?” 展示垃圾堆满街道、填埋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垃圾暴增挤占生存空间的现状。 学生活动:认真完成调查,记录家庭中每天产生的果皮、塑料袋等垃圾,以及学校里的废纸、塑料瓶等。汇总后发现垃圾产生量很大,意识到垃圾正在不断暴增。观看视频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如觉得垃圾太多会让生活环境变糟。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调查和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垃圾暴增的现状,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部分:认识垃圾的危害与可回收资源 教师活动:用模拟装置演示垃圾填埋(展示有毒物质渗透)和焚烧(展示释放有害气体)的过程,讲解垃圾的危害。介绍 “知识窗” 中垃圾的超长 “寿命”,强调其危害的持久性。展示可回收资源的图片,提问:“这些垃圾中哪些可以再利用?不利用会有什么损失?” 学生活动:观察模拟实验,了解垃圾填埋和焚烧对环境的危害,如污染土壤、空气等。学习垃圾的 “寿命” 知识,认识到垃圾危害会长期存在。讨论可回收资源,如废报纸、塑料瓶、金属等,明白不回收会造成资源浪费。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知识讲解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垃圾的多种危害和可回收资源的价值,树立减少垃圾、回收利用的意识。
三、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生活垃圾的是( ) A. 建筑工地上的废钢筋 B. 家庭中的剩菜剩饭 C. 医院里的废弃针管 答案:B 解析:A 选项属于建筑垃圾;C 选项属于医疗垃圾;B 选项是家庭日常生活产生的,属于生活垃圾。 垃圾焚烧会产生( ),对人和动植物造成严重伤害。 A. 有益气体 B. 致癌物质 C. 氧气 答案:B 解析:A、C 选项不符合实际,垃圾焚烧会产生有害的致癌物质,B 选项正确。 下列垃圾中,属于可回收再利用资源的是( ) A. 废电池 B. 废纸盒 C. 腐烂的蔬菜 答案:B 解析:A 选项属于有害垃圾;C 选项属于厨余垃圾,不可回收;B 选项废纸盒可以回收再利用,属于可回收资源。 判断题 垃圾只会挤占我们的生存空间,不会对环境造成其他危害。( ) 答案:× 解析:垃圾还会污染土壤、地下水,焚烧会产生致癌物质等,该说法错误。 我们身边的垃圾在不断增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 答案:√ 解析:垃圾暴增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会带来诸多危害,该说法正确。 多数废弃物中都有可再利用的资源,我们要注意回收利用。( ) 答案:√ 解析:回收利用可回收资源能减少浪费和污染,该说法正确。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垃圾在不断暴增,它们不仅挤占空间,还会造成污染。很多垃圾有超长 “寿命”,危害很大,但其中不少是可回收资源。让我们从现在起,减少垃圾,重视回收。
板书设计
暴增的垃圾 垃圾类型:生活、工业、医疗、建筑等 现状:数量暴增,挤占空间 危害:污染环境,资源浪费 可回收:废弃物中的宝贵资源
教学反思
本课时通过调查和实验,让学生认识了垃圾的暴增及危害。但学生对可回收资源的识别还不够清晰,后续可开展 “可回收资源识别大赛”,强化学生对可回收资源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好垃圾分类,培养减少垃圾的习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