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导入新课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读诗句整体感知岑参,原籍南阳,后迁居江陵,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整体感知——了解作者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整体感知——了解作者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整体感知——创作背景边 塞 诗思想内容: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整体感知——文体知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诗题意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整体感知——诗题解读强欲qiǎng岑参cén shēn遥怜lián应傍bàng整体感知——重点生字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整体感知——朗读诗歌强欲登高去,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句意: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无人送酒来。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后来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句意: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整体感知——理解诗意遥怜故园菊,怜:可怜,怜惜。故园:家乡,故乡。句意: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的九月菊花,整体感知——理解诗意应傍战场开。应:应该,大概。傍:靠近、接近。句意:那九月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整体感知——理解诗意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整体感知——理解诗意精读细研强欲登高去1.此诗的时节是什么?2.诗人为什么“强”欲登高?“强”字包含了什么情感?“强”是勉强的意思,包含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但是诗人因思念长安故园,以及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根本无心过节,透出些凄凉之意。九月九日重阳精读细研——赏析诗文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诗人什么情感?修辞:用典。“遥怜故园菊”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有次过重阳,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而诗人在战乱之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这两句是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无菊可赏,与前面“强欲登高去”的感伤苦闷相照应实际上是在写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精读细研——赏析诗文“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遥怜故园菊”一句作者渲染离家之远,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更见思乡之切。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应傍战场开。”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加以抒发。精读细研——赏析诗文“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句中“遥”和“傍”字的表达效果。“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想之切。“傍”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之情。精读细研——赏析诗文应傍战场开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包含诗人什么情感?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坚贞不屈的菊花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精读细研——赏析诗文描述诗歌最后一句所描写的画面。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寂寞地开着。精读细研——赏析诗文这首诗写得平直朴素,实则构思精巧,耐人寻味,既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又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精读细研——赏析诗文课堂小结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主题思想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理解性默写。(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怜应傍战场开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故园菊布置作业——课堂检测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作者运用想象,描写了在战争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重阳节;“登高”、“送酒”、“赏菊”布置作业——课堂检测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运用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作用: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表现了诗人在战乱行军途中的凄苦境况。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①对菊花的怜惜;②对故乡的思念;③对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关切);④对和平的渴望。布置作业——课堂检测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行军九日.mp3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