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学段测试初三化学试题说明:1.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中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3.可能用到 相对原子质量:H-1 He-4 Li-7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Cu-64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甘蔗榨汁B.粮食酿醋C.楠木制船D.沙里淘金2.形成化学观念是化学学习的任务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微粒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B.守恒观;12g碳和32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C.元素观:高锰酸钾、氧化汞分别加热都能产生氧气,这两种物质都含有氧元素D.能量观:人类利用的能量一定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3.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冰水共融物 B.O3 C.H2SO4 D.氯酸钾4.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倾倒液体 C.量取液体的体积 D.氧气验满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及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氧气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火箭燃料的助燃剂B.液态氮气是很好的制冷剂C.稀有气体可用作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保护气D.空气质量指数级别越低,空气质量越好6.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用语表述正确的是A.碳酸钾的化学式:KCO3 B.铜离子:Cu2+C.+2 价的钙元素:Ca+2 D.4 个氢原子:2H27.下列有关氧气和“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常温下氧气能与所有金属发生反应B.氧气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都能生成气体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D.动物的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等变化过程都需要氧气的参与8.2025年春晚舞蹈《喜上枝头》的演员们穿着轻盈而鲜艳的服装,是由聚酯纤维(PET)制成的。聚酯纤维又是由对苯二甲酸(C8H6O4)和乙二醇为原料制成的,对于其原料对苯二甲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苯二甲酸中由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4:3:2B.对苯二甲酸由8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C.对苯二甲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6D.对苯二甲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9.某实验小组按图a装置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实验过程中绘制如图 b的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剧烈B.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图b纵坐标y可以表示元素的种类D.集气瓶底部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10.2024年11月27日,我国研发的全球首例大型固态储氢设备出口东南亚。氢化钠(NaH)是一种常见的储氢物质,与水反应能迅速放出氢气和另一种物质,该物质可能是A.Na2CO3 B.NaOH C.H2O2 D.CO2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选项有两个只选1个且正确给1分,有错选不给分。)11.中国空间站的“萨巴蒂尔系统”能将航天员排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水,有关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未发生改变B.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微观粒子数量之比为 1:1D.丙物质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1:412.在探究乙醇的元素组成时,同学们设计如图1装置(烧瓶中充满足量空气且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乙醇燃烧实验,得到曲线如图2、图3。根据图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以上装置可以判断乙醇是否含有氧元素C.乙醇含有氢元素B.乙醇含有碳元素D.乙醇燃烧生成 CO2和水13.“绿色化学”的原则之一是“原子经济性”。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可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原子利用率100%”,这种产物是A.甲醇(CH4O)B.乙醇(C2H6O)C.甲酸(CH2O2)D.乙酸(C2H4O2)14.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B.丙一定不可能是单质C.若3g乙参加反应,则生成17g丙D.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1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B.红磷在装有一定量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C.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D.在密闭容器内加热汞得到氧化汞三、理解与应用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25分)16.(8分)生活、环保、健康等都离不开化学。(1)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乙巳蛇年迎来了首个“非遗版”春节。①写春联。书写时用的墨汁中含有石墨,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 。②包饺子。饺子是除夕当天不可或缺的美食,在制作饺子馅时会用到食盐等调料,食盐主要成分氯化钠是由 构成(填选项)。A.原子 B.分子 C.离子③放烟花。花炮中添加高氯酸钾(KClO4)和铝粉等后,点燃会产生爆炸声和耀眼的闪光,为春节营造了满满的氛围感。高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④看春晚。视觉秀以“金如意”元素点亮开篇,其设计取材于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在制作铜胎掐丝珐琅过程中,胎体经加热后表面会生成一层黑色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北京冬奥会在世界上首次采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该过程须先将气态CO2压缩为液态。从微观角度分析该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3)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直饮水机,其处理水的过程如图所示。①吸附罐中固体颗粒的主要作用是吸附可溶性杂质,则固体颗粒可选用。②紫外线灯管照射的作用是 。17.(11分)“扬帆起航、逐梦九天”,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中国高度”。(1)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的推进剂使用液氢和液氧的组合。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和液氢都具有可燃性的原因是 。(2)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燃料舱内使用的燃料有偏二甲肼(C2H8N2)、液氢等,助燃剂为四氧化二氮(N2O4)、液氧等。发射时C2H8N2与N2O4剧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着陆于火星,对火星地貌、土壤、大气等进行探测。火星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该元素是(填名称)。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CO2约占96%,而O2仅占0.13%。为了人类未来可以移居火星,化学家通过如图所示的过程将CO2转化为O2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该过程生成氧气16g,则理论上有 gCO2 发生转化。(4)2024年10月30日,我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氧气和水是维持航天员驻留空间站的必需物质,如图是空间站内常用水气整合系统的工作原理流程图。①电解水的过程,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为 。②甲烷的化学式为CH,,CH,中数字"4”的含义是 。③由上述流程图可知,空间站通过物质循环获得水的途径共有 (填数字)条。④氧气循环再生过程中需要定期补充一定量的水,可能的原因是 。18.(6分)氢气作为新能源有很多优点,制取和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上一种制取H2的方法为,其生成物CO2和H2在一种新型催化剂作用下进一步反应,其反应微观过程模型示意图如图1,从该示意图可以判断生成物C与D的分子个数比为 。(2)利用太阳能将水转化为氢能是一种理想的途径,某种光分解水的循环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该循环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3)锂氮化合物LixN可用于化学储氢,Li,N中锂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2,则x= 。(4)镁铜合金(Mg2Cu)是一种储氢材料,将镁、铜单质按比例在高温下熔炼得到上述合金。熔炼时需要通入氩气,目的是 。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生成MgH2,MgH2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Mg(OH)2沉淀,并释放出H2,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四、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0分)。19.(12分)实验室制取氧气中,可供选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写出仪器的名称:② 。(2)若用高锰酸钾氧气,发生装置可选用 装置(填序号,下同)。(3)若C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该装置的优点是 。若用图G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填“a”或“b”)口进入。(4)实验室选择AD装置制取氧气,收集完氧气后,应进行的操作是先 再熄灭酒精灯。(5)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的方法制取甲烷气体,已知甲烷难溶于水,比空气的密度小,制备甲烷的发生装置应选用 装置,要收集甲烷气体,可以选用装置 (填一种即可)。(6)某小组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了甲图所示的自动供氧器为衰弱的老年人吸氧使用,该装置利用两种化学药剂【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和二氧化锰】同时加入反应罐中制取氧气。回答下列问题:①制氧机工作时发生了两步反应:第一步:;第二步: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反应产生氧气。从反应的基本类型看,两步反应都属于 反应。②供氧器停止产生氧气时需添加药品,这时在加药口注入的试剂是 ;A.过碳酸钠 B.二氧化锰 C.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③过滤罐对氧气起到清洁湿润的作用,若用乙图所示的装置代替过滤罐,这时应将反应罐的氧气出口与乙图中的导气管 (a 或 b)管相连接;20.(7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1)实验一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二通过对比,发现木炭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燃烧剧烈程度不同,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剧烈程度不同的原因 。(3)实验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将盛有红磷的燃烧匙在酒精灯上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 ,放热。正确选择药品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可以用铁代替红磷实验B.红磷要足量C.产物不能为气体(4)从反应析,以上三个反应的相同点是 (填序号)。A.都是分解反应B.都放出热量C.产物常温下都是固体D.都是化合反应21.(9分)学习了“过氧化氢制氧气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之后,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活动中,对“硫酸铜(白色固体)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探究】(1)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评价改进】(2)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继续探究】乙同学补做以下实验,进而确认了甲同学的实验结论。(提示:)(3)若上述实验中 m1:m2 = (填最简整数比),则证明反应前后铜离子质量没有发生变化。【讨论交流】(4)大家认为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得到上述实验结论:在甲同学实验的基础上,将乙同学实验的烧杯B中的溶液蒸发、干燥得到白色固体,再称得其质量为 g,然后将白色固体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5)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肝块作催化剂,分别加入 10mL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稀溶液后,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的变化、如图乙中曲线 a、b 所示。①结合实验和曲线a、b分析,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 。②从曲线a、b的变化可以看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加猪肝块催化的过氧化氢完全反应所用的时间大约是 s(填“30”“65”或“120”)。③曲线a、b最终达到相同的压强,说明 。22.(12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得人们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进入了“定量”研究的阶段,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从定量的角度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探究一: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1)甲实验所做的是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该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2)乙实验是先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碳酸钙粉末(CaCO3)接触,反应结束后发现天平的指针 (填“偏左”“偏右”或“不偏转”)。(3)交流讨论:①乙实验的反应 (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②为达到实验目的,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中丙、丁实验装置来改进乙实验,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装置为 ,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探究物质组成。木糖醇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新型甜味剂。【提出问题】木糖醇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提供资料】①浓硫酸是干燥剂,能够吸收水分。②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③碱石灰能够用来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定性实验】(4)完善表格【定量实验】查阅资料可知,经权威实验证明木糖醇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为进一步确定木糖醇的元素组成,取6.08g木糖醇样品进行如图的探究(假设图中每一步反应都能充分进行)。【实验分析】(5)在实验前,需要先通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6)实验时将6.08g木糖醇样品放入A装置中使之充分燃烧,待反应物消失后继续通入氮气直至室温,称量发现B装置增重4.32g,C装置增重8.8g,则木糖醇中含有的碳元素质量是 g,除定性实验确定的元素外,还含有 元素,其质量为 g。五、分析与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5分)23.(5分)氧烛主要应用于军事和医疗急救。使用时按压启动装置,产氧药块中的镁持续氧化放热,产生热量使氯酸钠(NaClO3)分解(氯酸钠化学性质和氯酸钾相似,分解后氧元素全部转化为氧气),生成的氧气经过滤装置后由出口排出。(1)氯酸钠(NaClO3)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2)若氧烛装置内含有1065g氯酸钠,请计算理论上氯酸钠能分解产生O2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