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峨眉山月歌李白导入新课美丽的峨眉山导入新课整体感知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整体感知——教学目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 《蜀道难》 等。整体感知——作者简介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峨(é)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李白在二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四处游历。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整体感知——创作背景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羌(qiāng)整体感知——初读诗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整体感知——再读诗歌古诗28字中,有5个地名,你能找出来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整体感知——品析诗歌峨眉山月半轮秋① ,影②入平羌③江水流。①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半轮,半边,半个。②影:月影。③平羌( 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峨眉山顶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整体感知——理解诗意夜发④清溪⑤向三峡,思君不见下⑥渝州⑦ 。④发:出发。⑤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⑥下:往,到……去。通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⑦渝(yú)州:今重庆一带。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很想念你却很难相见,恋恋不舍地到渝州去。整体感知——理解诗意0102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精读细研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平羌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精读细研——诗文赏析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精读细研——诗文赏析全诗仅28个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丽。构思精巧,不着痕迹,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使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了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精读细研——诗文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1.首句点明此诗的时令是什么?2.为什么不是“峨眉山秋半轮月”?“秋”字有什么妙处?3.“半轮”有什么作用?秋季把“秋’字放在后面是为了归韵。秋高气爽,月亮显得特别明亮、皎洁,用“秋”来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作为意象,含有“团圆”之意,“半轮”月寓意未能团圆,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寂之情。精读细研——诗文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此句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按照生活经验,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都是不动的,诗人为什么会要月在“流”?这句的“入”和“流”都有什么妙处?①“入”是“映入”,“流”是流动,诗人通过“入”和“流”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月光映入江中,又随江水流走的美景;②通过月光的“流”,点明了诗人夜间行船之事。精读细研——诗文赏析“入”“流”两个动词,写出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精读细研——诗文赏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的画面。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精读细研——诗文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中诗人直接抒情的词是什么?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情感。直接抒情:思君。诗人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精读细研——诗文赏析1、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地点出行程, 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精读细研——合作探究2.《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精读细研——合作探究3、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精读细研——合作探究4、《峨眉山月歌》是怎样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 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尽了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精读细研——合作探究5、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精读细研——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全诗通过对月的描写和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等五个地名的连用,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出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课堂小结——诗文主旨拓展延伸“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拓展延伸静夜思李白 (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月亮的古诗:拓展延伸宿建德江孟浩然 (唐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拓展延伸枫桥夜泊张继 (唐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拓展延伸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1)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古典诗歌的意象拓展延伸(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3)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拓展延伸2、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理解性默写。(1)《峨眉山月歌》中描写峨眉山中月影与江水同流动的妙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峨眉山月歌》中抒发诗人江行思念友人之情,情深境美,令人陶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峨眉山月歌》构思精巧,历来为人所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全诗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布置作业——课堂检测3.“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两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写出了月映青衣江的美景,同时暗中点明秋夜行船之事。布置作业——课堂检测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峨眉山月歌》.mp3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之《峨眉山月歌》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