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班级筹备“传承中华美德”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探究“信”的内涵】
1. 第一组同学撰写了下面发言稿,请帮忙完善。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短短几字,道出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其蕴含的智慧隽永深邃。孟子亦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寥寥数语,将诚信的真谛与天地大道相联结,指明诚信乃立身之本,意味悠长。这些穿越千年的智慧箴言,如璀璨星辰,始终高悬于历史的苍qióng( ),提醒我们将诚信二字深深镌刻进灵魂。人生漫漫征途,诚信不可或缺。愿诚信之石,chù( )立在岁月的每一个角落,高大坚固,永不减损。
(1)语段中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2)语段中两处拼音分别对应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2. 有同学围绕“诚信”写了一副对联,其中字词拿不准,请帮他选择。(只填序号)
上联:诚信善良,___________勿忘松作范 下联:拼搏刻苦,治学当以竹为___________
①立品 ②成功 ③镜 ④师
【探寻“和”的深意】
3. 第二组同学搜集了下面材料,请根据要求梳理。
中国文化崇尚“和”,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诸如此类,都离不开“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___________,还被认为是___________,更被尊奉为___________。
“和是和睦,人与人之间应以礼相待。友好相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不同,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1)在第一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短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只填序号)
①修德养性的关键 ②国家共处的原则 ③社会交往的准绳
(2)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再写一个句子,从不同角度阐释“和”的深意。
【辨析“礼”的意蕴】
4. 第三组对“礼”字的演变进行溯源,请你完善解说词。
解说词:同学们,看右图字形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偏旁为“礻”的汉字多和①___________有关。偏旁为“衤”的汉字多和②___________有关。由此可以推测,“礼”的造字本义是③___________。
5. 第四组同学在古诗文中辨析“礼”的意蕴,请你补充诗句。
“礼”是优雅的风度,如《诗经·关雎》中君子以器乐取悦淑女,“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礼”是含蓄的表达,如《诗经·子衿》中女子借对方服饰表达思念之情,“⑤___________,悠悠我心。纵我不往,⑥___________?”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垂钓表达求仕之意,“坐观垂钓者,⑦___________”。“礼”能营造安宁的环境,静之美就在“曲径通幽处,⑧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之中。泱泱中华,礼仪之美永不褪色!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的断想
梁晓声
①我曾问儿子:“是不是经常盼着自己快快长大?”
②他摇头断然地回答:“不!”
③我也曾郑重地问过其他的小朋友们同样的话,他们都摇头断然地回答并不盼着自己快快长大,说长大了多没意思哇。现在才是小学生,每天上学就够累了。长大了每天上班岂不更累了?连过年过节都会变成一件累事儿。多没劲啊!瞧你们大人,年节前忙忙碌碌的。年节还没过完往往就开始抱怨——仿佛是为别人忙碌为别人过的……
④是的,生活在无忧无虑环境之中的孩子是不会盼着自己快快长大的。他们本能地推迟对任何一种责任感的承担。而一个穷人家庭里的孩子,却会像盼着穿上一件新衣服似的,盼着自己早一天长大。他们或她们,本能地企望能早一天为家庭承担起某种责任。《红灯记》里的李玉和,不是曾这么夸奖过女儿么——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⑤我从童年起,就是一个早当家的穷人的孩子。
⑥有时我瞧着自己的儿子,在心里默默地问我自己:我十二岁的时候,真的每天要和比我小两岁的弟弟到很远的地方去抬水么?真的每天要做两顿饭么?真的每个月要拉着小板车买一次煤和烧柴么?那加在一起可是五六百斤啊!在做饭时,真的能将北方熬粥的直径两尺的大铁锅端起来么?在买了粮后,真的能扛着二三十斤重的粮袋子,走一站多路回到家里么……
⑦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残存在记忆之中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情形都是真的。而又当然是真的,不是梦……
⑧由于家里穷,我小时候顶不愿过年过节。因为年节一定要过,总得有过年过节的一份儿钱。不管多少,不比平时的月份多点儿钱,那年那节可怎么个过法呢?但远在万里之外的四川工作的父亲,每个月寄回家里的钱,仅够维持最贫寒的生活。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体恤父亲。他是一名建筑工人。他这位父亲活得太累太累,一个人挣钱,要养活包括他自己在内一大家子七口人。他何尝不愿每年都让我们——他的子女,过年过节时都穿上新衣裳,吃上年节的饭菜呢?我们的身体年年长,他的工资却并不年年涨。他总不能将自己的肉割下来,血灌起来,逢年过节寄回家呵。如果他是可以那样的,我想他一定会那样。而实际上,我们也等于是靠他的血汗哺养着……
⑨穷孩子们的母亲,逢年过节时是尤其令人怜悯的。这时候,人与鸟兽相比,便显出了人的无奈。鸟兽的生活是无年节之分的,故它们的母亲也就无须在某些日子将来临时,惶惶不安地日夜想着自己格外应尽什么义务似的。
⑩我讨厌过年过节完全是因为看不得母亲不得不向邻居借钱时必须鼓起勇气又实在鼓不起多大勇气的样子。那时母亲的样子最使我心里暗暗难过,我们的邻居也都是些穷人家。穷人家向穷人家借钱,尤其逢年过节,大概是最不情愿的事之一。但年节客观地横现在日子里,不借钱则打发不过去。当然,不将年节当成年节,也是可以的。但那样一来,母亲又会觉得太对不起她的儿女们。借钱之前也是愁,借钱之后仍是愁,借了总得还的。总不能等我们都长大了,都挣钱了再还。母亲不敢多借。即或是过春节,一般总借二十元。有时邻居们会善良地问够不够,母亲总说:“够!够……”许多年的春节,我们家都是靠母亲借的二十元过的。二十元过春节,在今天看来仿佛是不可思议之事。当年也真难为了母亲……
记得有一年过春节,大约是我上初中一年级十四岁那一年,我坚决地对母亲说:“妈,今年春节,你不要再向邻居们借钱了!”
母亲叹口气说:“不借可怎么过呢?”
我说:“像平常日子一样过呗!”
母亲说:“那怎么行?你想得开,还有你弟弟妹妹们呢!”
我将家中环视一遍,又说:“那就把咱家这对破箱子卖了吧!”
那是母亲和父亲结婚时买的一对箱子。
见母亲犹豫,我又补充了一句:“等我长大了,能挣钱了,买更新的,更好的!”
母亲同意了。
第二天,母亲帮我将那一对破箱子捆在一只小爬犁上,拉到街市去卖。从下午等到天黑,没人买。我浑身冻透了,双脚冻僵了。后来终于冻哭了,哭着喊:“谁买这对儿箱子啊……”
我将两只没人买的破箱子又拖回了家。一进家门,我扑入母亲怀中,失声大哭……
母亲也落泪了。母亲安慰我:“没人买更好,妈还舍不得卖呢……”
母亲告诉我,她估计我卖不掉,已借了十元钱。不过不是向同院的邻居借的。而是从城市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向从前的老邻居借的,向我出生以前的一家老邻居借的……
如今,我真想哪一年的春节,和父母弟弟妹妹聚在一起,过一次春节,而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牙全掉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也咬不动了,只有看着的份儿。弟弟妹妹们已都成家了,做了父母了。往往针对我的想法说:“哥你又何必分什么年节呢!你什么时候高兴团聚,什么时候便当是咱们的年节呗!”
是啊,毕竟,生活都好过些,年节的意义,对大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我现在也就不太把年当年,把节当节了,正如从来不为自己过生日。便是有所准备地过年过节,多半也是为了儿女高兴……
6.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对“年节”的情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7. 按要求赏析句子。
(1)从下午等到天黑,没人买。我浑身冻透了,双脚冻僵了。后来终于冻哭了,哭着喊:“谁买这对儿箱子啊……”(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母亲不敢多借。即或是过春节,一般总借二十元。有时邻居们会善良地问够不够?母亲总说:“够!够……”(母亲为什么反复回答“够”?)
8. 文章开头叙述“我”与儿子及其他小朋友的对话,有何作用?
9. 本文内涵丰富,涉及贫困、亲情、责任、尊严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生活中这种行为会“吃掉”你的大脑
①短视频以其独特的形式吸引着大量青少年,然而,这种娱乐方式却可能对青少年的大脑产生深远负面影响,尤其体现在深度思维的破坏上。
②短视频内容通常简单直白,搭配明快动感的背景音乐,构成高强度的视听刺激。观看时,青少年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这不仅带来快乐满足感,还影响大脑注意力与奖赏机制,极易使人上瘾。加之短视频平台的“回音室效应”算法,不断推送青少年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愈发难以自拔。
③从神经发育角度来看,前额叶负责注意力、推理决策、情绪情感、社会认知等高级皮层功能。而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在外界因素刺激下不断修剪和连接,短视频便是其中之一。其快速呈现和即时满足的特性,让青少年期望迅速获得信息和快乐,导致耐心降低,专注时间缩短,难以长时间深入思考和学习。长期沉迷短视频,大脑会形成“蜻蜓点水”式的注意力分布,在学习等活动中频繁切换注意点以追求新刺激,致使注意力稳定性变差,容易分心、走神。相关研究表明,过度使用快节奏的短视频,与注意力缺陷障碍症状相关联,儿童过度接触短视频会增加出现注意力缺陷症状的风险,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完成认知任务时反应时间延长、准确率降低等。
④短视频多为碎片化信息,青少年长期观看,习惯了被动接受,逐渐懒得主动思考,这对前额叶的认知功能发展极为不利。当面对复杂问题时,他们难以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⑤另外,过度沉迷短视频,一方面减少了青少年与人的真实互动,阻碍其情绪识别和情感体验能力的发展,影响前额叶对情绪的感知和理解;另一方面,短视频刺激产生的多巴胺长期处于高水平,会使多巴胺受体数量下降,导致情绪调节失衡,青少年易出现情绪波动、冲动等问题,影响前额叶对情绪的控制功能。同时,过度依赖短视频社交,使青少年减少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影响其沟通能力、同理心等社交技能的发展,进而影响前额叶在社交认知和行为调节方面的功能发展,最终在真实社交场景中出现障碍,难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海市卫健委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发布)
【文本二】
①如今,短视频对青少年深度思维的破坏不容忽视。短视频内容的碎片化和娱乐化,使青少年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和即时满足,缺乏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思考。例如,很多历史、科普类短视频只是选取一些片段或简化的知识点进行呈现,青少年在观看后以为自己了解了相关内容,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遇到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
②而且,短视频的算法推荐机制会强化青少年已有的兴趣和观点,让他们陷入“信息茧房”。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青少年接触到的信息单一,思维逐渐固化,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观点和论据都很相似,缺乏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与他们长期受短视频影响有很大关系。
③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短视频,培养他们的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鼓励他们进行深度阅读、思考和实践,以弥补短视频带来的思维缺陷。
(节选自《短视频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影响分析》)
10. 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内容,下列关于短视频对青少年影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减少观看短视频的时间,青少年的深度思维能力就能立刻恢复正常。
B. 短视频中的历史、科普类内容虽碎片化,但能帮助青少年快速掌握大量知识。
C. 青少年长期沉迷短视频,不仅影响思维能力,还可能在真实社交中出现障碍。
D. 短视频的娱乐化特点对青少年深度思维的破坏比碎片化信息的影响更大。
11. 短视频是如何破坏深度思维的 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
12. 下面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某短视频承告期末要求于物理学知识的视频,时长仅15秒,内容是简单展示了物体在斜面上的滑动现象,没有对背后的物理原理进行任何解释。观众看完后,只是对物体滑动的画面有印象,对于其中涉及的摩擦力、重力等知识仍然一知半解,也不想去深究。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子路问强①,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②,死而不厌③,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④,强哉矫⑤!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⑥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选自《礼记·中庸》
【注释】①强:强大。②衽金革:用兵器甲盾当枕席。③死而不厌:死而后已。④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⑤矫:坚强的样子。⑥道:坚持操守。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 (2)男有分___________ (3)宽柔以教___________
14.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15. 翻译下面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6. 甲乙两文体现了儒家不同方面的理想追求。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二)(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7. 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18. “诗缘情而托物”,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四、名著阅读。(5分)
19. 有同学阅读《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制作了主题词云图(下图)。请从中选取1-2个关键词,结合上述任一本名著和个人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汲取的知识或精神力量。
五、作文。(50分)
20. 任选一题作文。
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才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巷陌,才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才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才把握前进方向。很多时候,我们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一些事情。
(1)请以“走过,才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投稿校刊“成长印记”专栏。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演讲稿,投稿校刊“思想火花”专栏。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针对性和感染力。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班级筹备“传承中华美德”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探究“信”的内涵】
【1题答案】
【答案】(1)juàn liáo
(2)穹 矗
【2题答案】
【答案】 ①. ① ②. ④
【探寻“和”的深意】
【3题答案】
【答案】(1)①③② (2)示例1:“和”是和平,国与国之间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示例2:“和”是和谐,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
【辨析“礼”的意蕴】
【4题答案】
【答案】 ①. 祭祀、祈福 ②. 衣物、服饰 ③. 祭祀神灵以祈求庇佑。(意思对即可)
【5题答案】
【答案】 ①. 窈窕淑女 ②. 琴瑟友之 ③. 窈窕淑女 ④. 钟鼓乐之 ⑤. 青青子衿 ⑥. 子宁不嗣音 ⑦. 徒有羡鱼情 ⑧. 禅房花木深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①童年时顶不愿意过年(讨厌过年),因为贫穷导致年节成为经济负担;②成年后,不太把年当年,把节当节了,因为生活改善后淡化形式了。
7. (1)“冻透”“冻僵”“冻哭”三处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我”卖箱子的艰难,表现了“我”想靠卖箱子缓解过年经济窘迫却无能为力的无助与伤心。
(2)母亲反复回答“够”,因为母亲不敢背负过多债务,怕无法偿还;贫穷迫使她低头借钱,但强烈的自尊心让她不愿显露更多窘迫,“够”字体现了她的自尊与坚强;因为邻居们也都是穷人家,母亲不愿给邻居带来困窘,“够”字体现了她的善良。
8. ①文章开头叙述“我”与儿子及其他小朋友的对话,表现生活在无忧无虑环境中的孩子对“成长”的态度;不盼着自己快快长大,他们本能地推迟对任何一种责任的承担;②将他们与穷人家的孩子对“成长”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穷人家的孩子“盼着自己早一天长大”的态度;③为下文作者作为穷人家庭的孩子早当家的经历做铺垫;④以对话形式开篇,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 示例:从文章中我读到了尊严和责任。作者童年时期,家庭经济贫困,母亲为让家人过好年,不得不向穷邻居借钱,当邻居善良地问“够不够”时,母亲以“够”为善意的谎言回应,极力维护她面对同情的自尊;作者作为穷人家的孩子,在过年时为减轻母亲负担去卖箱子,过早承担家庭责任,成年后作者“不太把年当年”,但又“为儿女准备年节”,延续了责任,经济的贫困并没有压垮我们,反而让我们在困境中收获亲情,彰显尊严,传递责任。
【10~12题答案】
【答案】10. C 11. (1)干扰大脑与注意力:高强度视听刺激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影响注意力、耐心降低、注意力不集中;(2)阻碍知识与思维发展:内容碎片化,让人被动接受,难以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3)限制思维发展:算法推荐形成“信息茧房”,使青少年接触信息单一,思维固化,缺乏批判性和创新思维;(4)影响情绪与社交,间接阻碍思维:沉迷短视频减少真实互动,影响情绪调节和社交技能发展。
12. 文本一指出短视频多为碎片化信息,青少年长期接触这类信息会习惯被动接受,逐渐懒得主动思考。此物理知识短视频时长仅15秒,只展示物体滑动现象,不解释背后物理原理,内容呈现碎片化。观众看完后仅对画面有印象,对知识一知半解且不想深究,反映出他们在面对碎片化信息时,缺乏主动探索和深入思考动力,这与文本一观点相符。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11分)
【13~16题答案】
【答案】13. ①. 同“举”,推举 ②. 职分,职守 ③. 教育、教化
14.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15. 所以每个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16. 甲文描绘了“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图景,展现了儒家构建人尽其能、物尽所用的仁爱社会的理想追求;乙文借孔子与子路论“强”,阐释君子的强大是中和、独立、坚持操守,表现了儒家以道德完善来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追求。
(二)(4分)
【17~18题答案】
【答案】17. 上阕通过“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冷清孤寂的意境,渲染诗人困厄中的愁绪。
18. 本词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梅花喻人,梅花凋零在地、碾踏为尘,仍然香气不改,表现了词人独立不倚、坚持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四、名著阅读。(5分)
【19题答案】
【答案】示例1:《经典常谈》,选取阅读、四书五经。《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告诉我们经典应如何阅读,对于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意义。
示例2:《钢铁是怎样炼成》选取执着、理想。保尔以“解放全人类”为理想,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未放弃“战斗”。他选择文学创作实现理想,先用硬纸板做成框子来写作,后来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用生命写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的执着,让我明白人生路上所遇到的磨砺,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我们应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奋斗。
五、作文。(50分)
【20题答案】
【答案】例文一:
走过,才懂父爱如山
夏日的蝉鸣裹着热浪,将我的思绪卷回那个暴雨倾盆的傍晚。我站在教室门口,望着瓢泼大雨中模糊的校门,攥紧书包带的手沁出冷汗。
“爸肯定不会来接我。”我咬着嘴唇,想起今早因他忘记给我带水杯而爆发的争吵。那时我摔门而出,留下一句“你根本不在乎我”的控诉。此刻雨幕中,其他同学陆续被家长接走,空荡荡的走廊里只剩我孤零零的身影。
忽然,雨帘中浮现一个摇晃的影子。那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洼,黑色雨衣被狂风吹得翻卷,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衬衫。当那双沾满泥水的运动鞋停在我面前时,我闻到雨衣下飘来的淡淡药油味——父亲关节炎犯了。
“等急了吧?”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塑料袋裹了三层的保温杯。杯壁还带着他胸口的温度,我拧开盖子,枸杞红枣茶的甜香混着父亲身上特有的青草气息扑面而来。
回家的路上,父亲执意把伞倾向我这边。雨水顺着他佝偻的脊背滑落,在路灯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我想起十二岁那年发高烧,他背着我冒雨跑了两公里到医院;想起中考前夜,他悄悄在我书桌旁放下热牛奶又轻轻退出的身影;想起每次争吵后,餐桌上总会多出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
“爸……”我轻轻扯了扯他湿透的衣角,“您膝盖疼不疼?”父亲愣了一下,随即咧开嘴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月光:“不碍事,你小时候发脾气不肯走路,爸不也背着你走了三条街?”
雨渐渐小了。路灯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父亲的影子依然高大,稳稳地护着我的小影子。原来那些被我误解的“不在乎”,都是他笨拙却深沉的爱。走过这场雨,我终于读懂了父亲沉默的背影里,藏着怎样滚烫的温柔。
例文二:
在行走中读懂生命的馈赠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行走中读懂生命的馈赠”。
人生如逆旅,我们皆是行人。但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走了多远,而在于是否在行走中学会凝视脚下的土地,聆听内心的回响。
十五岁的苏轼在眉山老家读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彼时他尚不知这句话将伴随他一生。二十一岁进京赶考,他走过汴京的繁华,也见过黄州的荒凉;经历过乌台诗案的至暗时刻,也在岭南瘴疠之地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旷达。正是这些跌宕起伏的“走过”,让那个锋芒毕露的少年,最终成长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居士。
行走的意义,在于打破认知的茧房。哥白尼走过中世纪的教堂穹顶,才敢质疑“地心说”;徐霞客用三十年踏遍九州,方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袁隆平在稻田里走了半个世纪,才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每一次出发都是对固有认知的颠覆,每一步跋涉都在拓展生命的边界。
但行走从不是简单的位移。有人走了万里路,灵魂却仍在原地踏步;有人足不出户,却能在典籍中完成精神的远游。真正的行走,是带着思考的跋涉,是用心感受每一阵风、每一片云的温度。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忽然读懂“悠然见南山”的禅意;王维在终南山的暮色里,终于明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
同学们,我们正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或许前路会有迷雾重重,会有荆棘丛生,但请记住:每一步脚印都是成长的印记,每一次跌倒都是重生的契机。当我们走过青春的迷茫,走过成功的狂喜,走过失败的苦涩,终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最后,我想用泰戈尔的话与大家共勉:“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我们。”让我们带着敬畏与好奇出发,在行走中读懂生命的馈赠,在跋涉里遇见星辰大海!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