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康巴什区八年级阶段性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3.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读书月,校文学社准备开展主题为“古诗苑漫步”的诗词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参加,展现青春风采。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写的开场白,完成下面的任务。
诗歌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一代一代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承载( )着我们的情感、记忆和文化。曾在某个时刻,我们蓦然想起一篇名作,感叹自然之绚丽;在当下的某天,我们心中浮现一句诗,拔开了心上的雾ǎi( ),懂得了人情世故;在未来,对前途不知所措时,我们也因读到了某一名篇佳作而倍感震hàn( ),在诗文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潜( )移默化 (2)承载( ) (3)雾ǎi( ) (4)震hàn( )
2.请用楷体字将加着重号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2分)
岁月恒久远,经典永流传!“经”是恒常,“典”是典范,意为恒常的典范。经典,是从悠远时光中走来,历经岁月锤炼的智慧与哲思;是永不过时并能始终散发生机与活力的厚实力量。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在,开拓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格局。让我们与经典来一次美好的遇见,你定会收获满满!
3.班级辑雅组对古诗文进行归类,邀你一起补全下表。(6分)
出处 古诗文名句 批注
《诗经·关雎》 (1)________,(2)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兴”的手法引出君子对于淑女的追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4)___________。 友谊可以穿越时空,缩短距离,让你身处困境也不感到孤独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________,端居耻圣明。 求仕的含蓄告白
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6)________。 情感的抑郁惆怅
知行诗社准备广纳贤才,下面是小李同学拟好的《招聘启事》,请你帮忙一起检查。
招聘启事
同学们,你想在诗的海洋里尽情【A】遨游吗?你想在诗的原野上任意驰骋吗?你想让自己的心灵在诗的花园轻歌曼舞吗?那么,就踊跃加入知行诗社吧。①诗歌不仅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精华。②读好诗,能鼓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鼓舞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③知行诗社自成立以来,就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开展各类活动,我们旨在通过【B】天衣无缝的活动培养朗诵新秀,提高审美修养,让好诗词如春雨般滋润【C】莘莘学子的心田。④加入诗社,你将与我们一起感受生活之丰,体悟文学之美,引发人生之思。来吧!我们期待你的到来,让我们一起打造一个【D】名副其实的诗词王国,打造一个诗歌爱好者的诗意园地!
知行中学知行诗社
2025年4月26日
4.上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邀游 B.天衣无缝 C.莘莘学子 D.名副其实
5.文段中标注序号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① B.② C.③ D.④
五一前夕,学校组织开展了主题为“风雨征程谱华章,共创未来新辉煌”的诗歌朗诵暨读书月主题活动。作为活动主持人,小浦需要完成下列任务,请根据要求协助他。
6.小浦在整理关于“诗歌节奏”参考资料时,不小心弄乱了顺序。请你帮他排列出最合理的顺序,使之成为句意连贯的语段。( )(2分)
①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
②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
③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④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⑤一般而言,诗歌节奏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
⑥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
A.④②⑤①⑥③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⑤①⑥③ D.⑤④①②⑥③
7.小浦准备让同学们配乐朗诵《蒹葭》,请你从下列备选乐曲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推荐给他,以更好地表现诗歌内容和意境。( )(2分)
A.《二泉映月》 ——悲苦辛酸 B.《在水一方》 —— 清逸婉约
C.《战台风》——气势磅礴 D.《彩云追月》 —— 轻快写意
8.活动结束后,小浦创作了一副表达爱国之情的对联,请你帮助修改上联,使其工整。(2分)
上联:回忆那峥嵘岁月,真是生灵涂炭啊,山川都在悲哀低吟,漫长的黑夜何时才是尽头?
下联: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欢唱,喜气洋洋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9—11题。(11分)
班级同学制作集录,探究陶渊明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请你参与。
走近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义熙元年,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上任八十多天即辞官回家。
【甲】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再次弄权,这些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乙】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永初二年(421年)诗人五十三岁时,当时他所患疟疾曾一度加剧。重病中他自恐来日无多,便给几个儿子留下了这封带有遗嘱性质的家信。
【丙】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①。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②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③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④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有删改) 【注释】①忤(wǔ):抵触、不合的意思。②僶俛(mǐn fǔ):努力、勉力的意思。③眇(miǎo)然:形容遥远、久远的样子。④役:指从事,“柴水之劳”即砍柴挑水的体力劳动。
9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带月荷锄归 课内迁移: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语境推断
(3)必贻俗患 成语印证:贻患无穷
10.将下面选自【乙】【丙】文段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11.【甲】诗、【乙】文、【丙】文都出自陶渊明之手,虽然文体不同,但都体现了他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三篇作品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点。(4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2—15题。(12分)
黄崖关
赵威
①我登过长城上的许多雄关要塞、烽燧墩台,因为离得近,去天津黄崖关的次数最多。看遍此关四时景致,唯独缺了雪。
②冬日的一天,朔风卷地,寒云飞雪。为了观雪中长城,我来到黄崖关太平寨附近朋友家小住。那天,登高远眺,环顾四野,天山相接,一片苍茫。此时的山已不再是山,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水墨画,长城就像一条盘旋在群山之巅的巨龙静卧雪中。那种浩大,令人惊叹,让思绪飞扬。
③早早起床,观朝霞映雪,却有了一个意外发现。黄崖关名字的由来,因关城东侧的悬崖峭壁岩石多为黄褐色,夕阳西照,金碧辉煌,有“晚照黄崖”之称。但那天早上,发现关城西侧的王帽顶山也有层层叠叠裸露的岩石,在朝霞映照下熠熠生辉。加上白雪覆盖整座山体,有日照金山的恍惚之美,遇见了另一个黄崖关。
④在很多研究长城的学者笔下,黄崖关与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嘉峪关等名关齐名。天津并非长城资源富集之地,长城只扫过北部山区边缘,作为与河北兴隆县的分界。因此,黄崖关就是天津人心中的“八达岭”。
⑤将视线抬升,位于泃河谷地的这处关口是沟通燕山南北的孔道,人称“小雁门关”。泃河在关外拐弯,两侧山体挡住关城视线。为弥补这一缺陷,修筑长城时在泃河拐弯处左岸突兀近百米的馒头山顶建凤凰楼作为观察哨,为黄崖关增添特色。
⑥万里长城百道关,风格各异。黄崖关特色不只有凤凰楼,20世纪80年代重修后的关城内有青砖砌成的八卦迷宫。其创意或来自关城原始布局,史料显示关城构造极具特点。这里是河谷中开阔地带,为提高巷战防御能力,设计者将整座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内街道多作T形连接,或在交叉处故意错位,或在直街上增加拐弯,生人步入关城如入迷魂阵。
⑦有长城的地方,就不乏传说故事。在巾帼楼,据说曾发现顶针、簪子等遗物。相传,蓟镇总兵戚继光主持修建这段长城时,12名河南籍士兵为此献身,家中的妻子见丈夫逾期未归,于是结伴千里寻夫,历尽艰难来到黄崖关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人已去而愿未了,她们忍住心中悲痛,继承丈夫遗志,捐献朝廷所发抚恤金,建造了这座敌台。
⑧如果你领略了这段复原的长城仍犹未尽,体力又足够充沛的话,可以登王帽顶东侧的黄崖天梯,这是连接古长城的通道。登顶后,能够寻得几处古代士兵的生活遗迹,有住房的地基和残墙、坍塌损毁的火池和烟灶、保存完好的石砌水窖等。这些痕迹一下子将我们拉回金戈铁马的岁月,昔日守城将士的生活场景就在眼前,凛凛山风中仿佛也多了一丝温暖。值得一提的是,山顶处有古长城遗址望京楼,高出关城300多米。长城上的望京楼不止一处,前些年我总以为“望京”是虚指,直到有一天,晴空日朗,在离此处不远的三界碑长城,我看到了北京的国贸大厦等标志性建筑。
⑨登望京楼,整个黄崖关长城一览无余,我的思绪随着长城起伏,飘往高天……
(刊载于《秦风网》2024.2.23,有删改)
12.黄崖关除了盘旋在群山之巅静卧雪中的长城,承载传说故事的巾帼楼外,还有哪些独特的景观?请简要概括。(3分)
13.文章中写巾帼楼的传说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3分)
14.请从修辞、用词、情感等角度,任选一种,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此时的山已不再是山,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水墨画,长城就像一条盘旋在群山之巅的巨龙静卧雪中。
15.有读者评价赵威的《黄崖关》一文,不仅有人性的美好,还有穿越漫漫烽烟的历史共鸣,还有与历史产生情感连接的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请结合文章,分析以上读者的评价。(4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18题。(11分)
学校将组织“科技助力内蒙古传统文化传承”主题研学活动,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搜集整理了以下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任务:
【材料一】典籍中的草原智慧
在蒙古族传世典籍《蒙古秘史》中,记载了古代游牧民族适应草原环境的独特科技。为应对严寒气候,牧民发明了 “火撑子”(金属制火炉)与 “毡帐编织法”,通过羊毛毡的密度调控实现帐内温度平衡;《阿勒坦汗传》详细记录了传统 “五畜放牧法”—— 根据马、牛、羊、骆驼、山羊的食性差异规划草场,体现了生态循环的科学理念。这些源自游牧生活的智慧,至今仍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启示。
(摘自:《蒙古族科技史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传统蒙古包 智能蒙古包(2024 年改良版)
框架:木质结构,手工搭建 框架:轻质合金+碳纤维,自动升降系统(搭建时间缩短 80%)
保暖:羊毛毡覆盖,人工通风 保暖:纳米保温材料+智能温控系统(室温自动维持 18-22℃)
能源:煤炭/牛粪生火 能源:太阳能板+储能电池(满足照明、取暖、烹饪用电)
监测:人工观察 监测:物联网传感器(实时追踪风速、雨量、土壤湿度)
【材料二】智能蒙古包的科技升级
注:截至 2024年,内蒙古全区已有 32% 的牧户使用智能蒙古包,草场利用率提升 25%,碳排放减少 40%。
(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24年牧区科技发展报告》)
【材料三】当非遗遇见3D打印
(地点:通辽市非遗工坊,传承人苏日娜与科技团队对话)
科技人员:“我们扫描了您制作的皮画模具,通过3D建模技术,可以把传统纹样转化为数字模型。”
苏日娜:“(1) ?”
科技人员:“一方面,高精度模型能永久保存非遗技艺细节,比如您在鹿皮上雕刻的‘查干萨日’(白月节)图案;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环保树脂打印缩小版模具,让游客体验皮画制作;还能开发成文创产品,比如钥匙扣、摆件。”
苏日娜:“太好了!(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2024年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访谈整理)
【材料四】草原文化的数字传播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文化“走出去”:
建立“草原文化数字博物馆”,收录2.3万件文物的3D扫描数据,全球用户可在线观看胡服骑射俑、契丹文金印等珍品;
开发“蒙古语智能翻译APP”,支持语音识别、实时互译,累计下载量突破500万次,助力非遗故事跨语言传播;
短视频平台“草原号”开设“游牧生活Vlog”专栏,无人机航拍的转场迁徙、AI复原的古代那达慕大会等视频,海外播放量超1.2亿次。
(摘自《内蒙古日报》,2024 年 8 月 20 日)
16.根据材料,补全以下横线处的内容(3分)
四则材料从不同维度展现 “内蒙古传统文化与科技” 的融合:材料一挖掘_____①_____中的游牧科技,材料二呈现_____②_____的现代化改造,材料三记录 ③ ,材料四展示文化传播的数字突破。
17.请补全材料三中的对话。(3分)
18.阅读以上材料后,请你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发言稿,准备在小组交流中分享你的感悟与思考 。 (5分)
(四)名著阅读。(6分)
  学校准备开展“探寻经典,助力成长”主题读书月活动,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完成八年级必读书目《经典常谈》相关的任务。
19.下面是两位同学在阅读《经典常谈》一书时遇到的困惑,请你参考书籍目录,结合书中内容,帮助其中一位同学解惑。(3分)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小语:我对自己的姓名用字很感兴趣,我该选择本书中的哪一篇展开阅读呢?
小言:我很想了解杜甫的创作经历和诗歌特点,我应该选择本书中的哪一篇展开阅读呢?
我想对 说,你可以选第 篇,理由:
20.学校要进行《经典常谈》新书推介会,特邀请同学们设计“腰封”。请你仿照《水浒传》的腰封示例,为《经典常谈》设计一个腰封。(3分)
【知识链接】腰封也叫书腰,是包裹在书籍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腰封上面可印与该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一般是书籍的内容、评价、影响等)。
三、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青春年少的我们,常漫步于自然风景,欣赏四季花开花落;穿行于街头巷道,体察市井众生百态:徜徉于茫茫书海,领略文字奇妙世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行走的过程,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让我们奋发,使我们成长。
请以“行走于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
3.不得抄袭、套作。
4.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康巴什区八年级阶段性测试
语文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2分)① qián ② zài ③霭 ④撼
2. (2分)岁月恒久远 经典永流传
3.(6分)
(1)关关雎鸠 (2) 在河之洲 (3)海内存知己 (4)天涯若比邻
(5)欲济无舟楫 (6) 悄怆幽邃
4.(2分)B
【评分说明】多选错选不给分
B.使用不当,“天衣无缝”原意是指上天神仙所穿的衣服没有衣缝,后用来比喻诗文自然浑成,或事物周密完美,无人为造作的痕迹。语段中用来修饰“活动”,用错对象。
5.(2分)D
【评分说明】多选错选不给分
A.有误,语序不当,应将“不仅”“也”后面的内容互换;
B.有误,搭配不当,应将“鼓动”改为“重燃”;
C.有误,语序不当,应将“有组织”与“有计划”调换顺序;
6.(2分)C
【评分说明】多选错选不给分
②句首先点明节奏是诗歌的生命,为首句;④句承接它讲诗歌节奏变化的整体情况;⑤①句承接④句中“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⑥句再举一种节奏变化情况;③句最后总结。故排序为②④⑤①⑥③。
(2分)B
【评分说明】多选错选不给分
《蒹葭》营造了蒹苍露白、秋水澄明、清幽纯净的意境,这一意境和“清逸婉约”相配。
8.(2分)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山川悲吟,长夜漫漫。
【评分说明】(作答相近即可得分)
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结合上联内容,可用“忆峥嵘岁月”与“看九州方圆”相对,“生灵涂炭”与“普天同庆”相对,“山川悲吟”与“江河欢唱”相对,“长夜漫漫”与“喜气洋洋”相对。
二、阅读(40分)
9.(1)扛着、背负 (2) 详细地、详尽地 (3)遗留、留下、招致
【评分说明】共3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翻开书本阅读,一旦有了收获,就会高兴得连吃饭都忘记了。
【评分说明】共4分。其中(1)2分,省略句1分,准确翻译关键词:乃、无论,表述通顺1分;(2)2分,准确翻译关键词:开卷、得、欣然,表述通顺。
11.示例:相同点:都体现了陶渊明对宁静美好田园生活的热爱。
不同点:①【甲】诗主要侧重于表达自己在田园生活中对理想的坚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②【乙】文通过虚构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安宁和谐的社会;③【丙】文主要是在重病中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对子女的愧疚、关爱以及对子女未来的担忧,还有对兄弟情义的期望 。
【评分说明】共4分,总结相同点得1分,不同点结合三篇文章分析,每篇诗文答出一点即可,各得1分。表述不通顺流畅的酌情扣分。
【丙】文译文: 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即受穷苦,家中常常贫乏,不得不在外四处奔波。我性格刚直,无逢迎取巧之能,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自己为自己考虑,那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祸患。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辞去官场世俗事务,因而也使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
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我常常说,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伏轰氏以前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单纯,见识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时光逐渐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复过去的那种生活,希望又是多么渺茫!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
示例:因关城东侧悬崖峭壁岩石在夕阳西照下金碧辉煌而得名的 “晚照黄崖” 景观,关城西侧王帽顶山在朝霞映照下有日照金山之美的景观,还有作为观察哨的凤凰楼、青砖砌成的八卦迷宫、连接古长城的黄崖天梯以及山顶的望京楼等。
【评分说明】共3分,要紧扣“独特景观”,表述要有具体的地点词,还要交代景观的独特之处即景观的修饰语,答出3点满分,每点1分,只答出地点词不得分。
示例:①增添了黄崖关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这个传说故事,展现了古代士兵及其家属为修建和守护长城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精神,突出了长城背后蕴含的坚韧、爱国等精神内涵;③从侧面反映了黄崖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见证了许多它见证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历史变迁。
【评分说明】共3分,从内容丰富与吸引力方面(1 分):主题内涵方面(1 分):对表现对象作用方面(1 分)进行分析,每点一分。若表述不完整,可根据要点酌情给分。
示例1:修辞手法角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山” 比作 “水墨画”,把 “长城” 比作 “巨龙”。将山比喻成水墨画,抓住了雪后群山色彩淡雅、轮廓朦胧的特点,生动地描绘出了山的优美形态和独特意境,给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把长城比作巨龙,十分形象地突出了长城蜿蜒起伏、气势磅礴的形态,“盘旋”“静卧” 等词进一步强化了长城的动态与静态之美,让长城的雄伟壮观跃然纸上,也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示例2:用词角度:“雄伟壮丽” 一词高度概括且精准地描绘出了山和长城组合而成的画面给人的震撼感受,突出了其宏大的气势和壮美的景致。“静卧” 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城赋予了人的姿态,使其更具形象感,生动地表现出长城在雪中安静、沉稳的状态,营造出一种静谧、悠远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壮美。
示例3:动静结合角度:“山” 被描绘成一幅静止的 “水墨画”,体现出静态的美,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而 “长城” 被比作 “巨龙”,“盘旋” 的动态与 “静卧” 的静态相结合,动静相衬。这样的描写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既有静态的沉稳,又有动态的活力,增强了景物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场景更具艺术感染力。
示例4:情感表达角度:此句融情于景,作者通过对山和长城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雄伟壮丽”“巨龙” 等词语都透露出作者对黄崖关雪景中长城的赞叹和敬畏之情,展现了作者对这一自然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喜爱,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欣赏美景时内心的震撼与感动。
【评分说明】共2分,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明确赏析角度且准确的得一分,分析要紧扣文本且合理得一分。若表述不完整,可根据要点酌情给分。
示例:巾帼楼传说中,士兵妻子千里寻夫,继承遗志建敌台,坚贞爱情与坚韧精神触动作者,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古代士兵生活遗迹见证昔日艰辛,作者通过对这些遗迹的观察和想象,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他感受到将士们为了守护家园、保卫边疆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黄崖关历史传说等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延续,作者了解传说参与传承,与历史产生情感的连接;黄崖关是长城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作者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说明】共4分,四点即可,每点一分。从读者评价角度紧密结合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内涵。若回答要点完整,但表述不清晰或对文本的结合不够紧密,可酌情扣分;若完全没有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不得分。
典籍(古代典籍);居住文化(蒙古包);非遗技艺的科技改造(3D打印或3D建模)
(每空 1 分,共 3分)
17.(1)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1分)
(2)以前担心老手艺没人学,现在年轻人能用手机‘玩’皮画,还能看到每一道工序的3D演示,传承更有希望了! (2分,内容上能表达出非遗技艺传承有希望即可)
18.本题采用等级赋分的评分方法,共5分
等级 分数区间 等级描述 参考示例
一类 4 - 5 分 观点明确且深刻,紧扣材料中科技与内蒙古传统文化融合主题(至少两则材料),清晰阐述科技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深度融合内蒙古特色元素,如蒙古包、皮画、游牧生活等,内容丰富且具地域代表性。 语言富有感染力,通过生动表述、有力句式和充沛情感,展现对科技助力传统文化发展的认同与展望。 同学们,读完这些材料,我心潮澎湃!智能蒙古包结合现代科技,让传统居住文化更环保高效;3D 打印让非遗皮画走进大众视野。科技为内蒙古传统文化装上翅膀,使其跨越时空,飞向世界。我相信,科技与文化持续相拥,将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二类 1 - 3 分 观点有体现,但不够明确或阐述较浅显,对科技与内蒙古传统文化关系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能提及部分内蒙古特色元素,但运用不够充分,缺乏深度和广度,未能全面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3. 语言感染力不足,表述较为平淡,难以展现对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感悟。 材料里说了很多科技的事,像蒙古包变智能了,还有 3D 打印皮画。感觉科技对文化传承有点用,希望以后能更多利用科技,让内蒙古文化被更多人知道。
19.示例1:我想对小语说,你可以选第一篇,理由:《说文解字》第一详细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构造与本义,其中对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解读,能帮助你理解姓名用字的字形演变、字义渊源,比如你的姓名中某个字的最初含义、造字意图,从而深入体会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示例2:我想对小言说,你可以选第十二篇,理由:《诗第十二》系统梳理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诗,朱自清在文中分析了杜甫“沉郁顿挫” 的风格特点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阅读该篇能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如安史之乱对其诗歌的影响)、艺术特色(如叙事与抒情结合),以及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评分维度 一类(3 分) 二类(1-2 分) 三类(0 分)
篇目选择 准确对应篇目(1 分) 篇目选择错误,但理由部分有合理分析(0 分) 篇目选择错误且无合理解释(0 分)
理由阐述 结合书中具体内容(如篇目中的核心观点、举例),清晰说明篇目与问题的关联,逻辑完整(2 分) 能提及篇目相关内容,但分析笼统、缺乏具体依据(1 分) 理由与篇目无关,或未结合书中内容(0 分)
语言表达 语言通顺,有条理 语言基本通顺,存在少量语病或逻辑漏洞 语句不通,无法传达有效信息
20.参考示例:
“向导”:这是一本引领读者漫步经典长河的指南。朱自清先生以生花妙笔,深入浅出地解读《说文解字》《诗经》《史记》等经典,带我们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探寻典籍里的智慧密码,是走近经典世界的绝佳向导!
评分维度 一类(3 分) 二类(1 - 2 分) 三类(0 分)
内容概括 准确涵盖《经典常谈》核心内容(如介绍经典范围、通俗解读特点等),体现书籍价值(2 分) 能提及部分内容,但概括不全面或不准确(1 分) 内容与《经典常谈》无关(0 分)
语言表达 语言流畅,有感染力,符合推介语特点(1 分) 语言基本通顺,缺乏感染力(0.5 - 1 分) 语句不通,无法传达有效信息(0 分)
本题横线处可填的内容很多。根据材料及提示,既可以写实,也可以写虚;实可写自然景物,虚可写“行走于青春之路上”,可写青春成长故事;“行走于艺术长廊里”,可写灵魂受到熏染淘洗的历程;“行走于仁爱温馨里”,可写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行走于梦想道路上”,可写追求奋斗的过程……,但要扣住“行走”二字,体现成长的过程。
选材构思:例如,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次行走的经历。人的一生都在行走,生命不息,行走不止。行走过程中,你可能会被自然界一处风景所吸引,可能曾流连于街头巷道中小贩的吃喝,可能与画展、艺术展或是音乐会邂逅,抑或是亲吻那让你泪流、心欢的优美文字或故事传说,在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中体悟到拥有亲情、友情的美好……选自己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行走经历为写作对象,将自己的身之所历倾泻于文字,展现自己身处其中时的目之所见、心之所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