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永川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永川区2024—2025学年下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A D B C D A C B D B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第16题15分,第17题13分,第18题7分。
16.(15分)
(1)②是实物史料。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③是实物史料。唐朝以黄、绿、蓝、褐、紫等釉色为装饰的低温多彩釉陶,俗称“唐三彩”,其造型以马、骆驼、人的形象最为生动传神。这一成果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艺,且反映了唐代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水平。④是图像史料。唐朝都城长安是以隋朝大兴城为基础扩建而成的,规模宏伟。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规划井然有序。(4分,答对2点即可)
(2)特点:①农业发达:图中“越南占城稻的引入”,小麦、水稻、棉花、蚕桑、茶叶的广泛种植说明农业发达。②手工业兴盛。图中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发展,说明手工业兴盛。③商业繁荣。市舶机构的设置说明海外贸易的繁荣,商业城市数量较多,这些都说明了商业的繁荣。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成为粮食主要产区,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6分,答对3点即可)
(3)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大量种植。(3分,答对3点即可)
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2分,答对2点即可)
17.(13分)
(1)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
作用: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维持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转。(3分)
(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行省权力大而不专;犬牙交错和以北至南。(3分,答对3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答对2点即可)
(3)策略:因地制宜,因教顺俗,恩威并施。
说明:因地制宜: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置台湾府管理台湾;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8.(7分)参考示例
观点: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
论述: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活字印刷技术不断改进。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蒙古西征等途径传到欧洲。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代人们制成指南针,并逐步用于航海。后来,指南针经过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永川区2024—2025学年下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同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隋朝的大运河,首次贯通南北,“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据此分析,这项工程
A.保证了长治久安 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加重了百姓负担 D.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
2.隋炀帝过度残暴的征敛,导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规模起义,仅存在了几十年隋朝宣告灭亡。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贞观之治”。这表明了
A.唐朝开启了全新制度 B.依法施政是成败关键
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D.统治者决定历史兴衰
3.下图为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画面当中上层社会的妇女们有的穿着男装,有的穿着“胡服”,骑着马恣意前行。这一作品反映当时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马术竞技广泛流行
C.宫廷生活奢侈浪费 D.男女地位完全平等
4.“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唐朝灭亡之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C.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D.宦官外戚专权的产物
6.“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A.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B.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C.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D.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7.下表所示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的文武出身人数统计情况。这反映出宋代
出身/时间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至宋钦宗 合计
武将任正职(人) 3 6 6 7 0 22
文官任正职(人) 2 1 6 22 32 63
A.主张精简政府机构 B.重视军队的战斗力
C.改革发展教育制度 D.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某班开展“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完成8-9小题。
通过观察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的历史信息,可以了解到当时我国
北宋货币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大金货币
A.民族交融加强 B.政治制度创新 C.边疆文化发展 D.社会治理完善
9.右侧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
A.金属铸造水平提高
B.十分重视海外贸易
C. 商贸繁荣程度超过唐代
D.商业活动突破坊市界限
10.辛弃疾执笔为舟,载沉浮离合,他的词忠愤激昂似风雷激荡,将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波澜凝成永恒的绝唱。这表明他的作品
A.体现科学探究精神 B.凝聚爱国主义情怀
C.强调个人兴趣爱好 D.内容夸张充满想象
11.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停靠贸易,不得再进宁波,不准进入浙江海口,只开广州一口通商。这一政策
A. 禁止了中国的对外交往 B. 造成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
C. 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D. 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2.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明清时期,全国的制瓷中心在
A.成都 B.景德镇 C.佛山 D.漳州
13.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满足了底层百姓对通俗娱乐的需求。这说明明清小说的发展得益于
A.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B.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C.商人地位显著提高 D.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14.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一组资料。据此推断,该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资料类型 名称
绘画 明代《倭寇图卷》(局部)
论文 《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贡献》
实物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锐意改革促发展 B. 悬壶济世医天下
C.抗击侵略卫主权 D.传播文化助交流
15.2024年7月27日,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整个北京城平面成凸字形,由一条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的中轴线纵贯,形成了布局均衡、左右对称的巨大建筑群。这体现了北京城的规划理念是
A.中正和谐 B.以民为本 C.等级森严 D.中西合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第16题15分,第17题13分,第18题7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5分)某班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古代经济”为主题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 研史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杜甫《忆昔》(其二) 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的曲辕犁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① ② ③ ④
(1)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示例任选二则史料,指出其史料类型(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并说明其体现的历史信息。(示例除外)(4分)
示例:①是文献史料。杜甫《忆昔》一诗展现了唐玄宗开元时期农业丰产丰收、公私仓廪充实、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局面。
【任务二 读地图】
宋代经济分布图
(2)根据地图信息,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任务三 析著作】
材料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5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执大政”的宰相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之长官、副长官或其他高官。决策与行政权责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有明确分工。这样可以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在治理上理而不乱,既加强了皇权,又可以在皇权削弱时维持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转,以求王朝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郑学檬《国家的统一与治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及其作用。(4分)
材料二
元朝形势图(1330年)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5分)
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因教顺俗,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统治和管理的策略。任选一个策略,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18.(7分)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史实,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