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课件(共37张PPT)+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课件(共37张PPT)+ 素材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夜上受降城闻笛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结合写作背景,正确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能结合诗句的涵义领悟诗歌的意境;
4、背诵诗歌。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整体感知——走近作者
唐初名将张仁愿 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本诗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本诗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整体感知——创作背景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xiáng
zhēng
fēng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①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不知何处吹芦管②,一夜征人③尽望乡。
②芦管:芦笛。
③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不知何处吹起芦笛,惹得征人们一夜都在望乡。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回乐烽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精读细研
前两句: (写景)
月下景色,凄凉萧瑟。
后两句: (抒情)
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两句诗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诗人将沙比作雪,将月光比作冰霜,描绘出一幅独特的边塞月夜图,寓情于景,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渲染受降城之夜的空寂凄清,烘托心境的愁惨凄凉。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为结尾思乡情愫的生发做铺垫。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简要赏析诗歌第三句。
第三句写声,照应标题中的“闻笛”。“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一夜征人尽望乡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结尾两句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结尾两句由视觉转向听觉,由眼前之景引向心中之情,在万籁俱寂中,忽然的芦笛声彻底唤醒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戍边战士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前两句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凄神寒骨之感油然而生。诗人通过描写这寒气逼人的景物渲染了自己愁惨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自己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第三句写声,照应标题中的“闻笛”。“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第四句紧承上句的“吹芦管”,直接写情。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字又道出了他们无一例外都在望乡,充分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切。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诗歌语言优美,把景物、声音和情感三者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又真切地抒发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精读细研——诗歌品读
《峨眉山月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前者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后者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精读细研——合作交流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主题思想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课堂小结
积累拓展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各种各样的感情。
积累拓展
2.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3.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的情怀。
4.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
寄托于月亮的感情主要有:
1.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积累拓展
2.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积累拓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积累拓展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积累拓展
布置作业
1.理解性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景色,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乐烽前沙似雪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外月如霜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2.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边塞的寒冷和凄苦,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
3.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和“望”两字的表达效果。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都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点明诗歌主旨,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布置作业——课堂检测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