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海淀区七年级练习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是工具,也是伙伴,帮助我们解决疑惑,探索未知,遇见更好的未来。为助力同学们更好地认识AI,使用AI,初一年级准备开展“AI赋能生活”交流分享会。下面是同学们将要分享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完善。
第一部分:与AI共舞
①2025年春晚舞台上,一曲《秧bot》令万众(zhǔ)目。机械臂舒展如云,仿生关节柔韧似水,人工智能算法精准捕捉传统秧歌的“颤、扭、摆、蹬”精髓,赋予古老艺术以科技之光。当非遗秧歌邂逅智能算法,文化传承的密码被重新破译【甲】当民间艺术融入数字基因,中华美学的边界被再次拓展。
②202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素有城市符号之称的“北京雨燕”以动态飞行器的形式惊艳登场。这是结合动态装置技术【乙】运用AI算法生成的独特视觉形态,赋予了传统意象新的时代感。看着舞台上“振翅翱翔”的“雨燕”,我们憧憬着今后艺术领域更多的跨界合作能赋予城市符号新的美感。组委会表示,这一设计不仅呼应了电影节“新质光影,美美与共”的主题,也展示了AI在艺术领域的创新应用。
③由国家博物馆制作的《“艾”看文物》视频中,虚拟员工艾雯雯和“活”起来的鹰形陶鼎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借助AI技术,陶鼎不仅能“说话”,还能像鹰一样活动身体,肚子、腿足、尾巴都能动起来。文物遇见AI,让我们瞬间穿越时空,(áo)游在文物的海洋中,感受到文物鲜活的生命力。
④AI点亮城市符号,AI展现非遗艺术,AI唤醒沉睡文物,科技与文化共舞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盛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在人文与科技的和鸣里,我们正以创新之姿,让中华文化守得住根脉,跟得上时代,看得见未来。这,正是文明传承最美的姿态。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zhǔ目 ②憧憬 ③应用 ④áo游
2. 【甲】【乙】两处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句号 【乙】顿号 B. 【甲】分号 【乙】顿号
C. 【甲】句号 【乙】逗号 D. 【甲】分号 【乙】逗号
3. 作为总结句,文段中画线句有一处存在问题,请根据语境进行修改。
4. 小智同学想要写一副对联来表达自己观赏AI艺术节目的感受,但有几处用词不太确定,请你帮助他补全。( )
人文和科技①________,②________人机相融密码
传统与现代和鸣,谱写文明互鉴③________
A. ①舞动 ②破解 ③乐曲 B. ①共舞 ②解锁 ③乐曲
C. ①共舞 ②破解 ③华章 D. ①舞动 ②解锁 ③华章
第二部分:与AI共跑
①4月19日,北京亦庄的春风送来了一场特殊的竞技——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事直播中,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天工”大步奔跑,“小顽童”紧追不舍,“旋风小子”超级努力,“0306小巨人”蹒跚追赶……他们在二十一公里的赛道上跨越坡道,转过弯道,用踉跄而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技术的边界。
②官方结果显示,共有6支队伍顺利完赛,这证明了我国人工智能在电池续航、控制算法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同时,马拉松比赛通过真实场景的极限测试,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赛事形成的“需求—研发—验证”闭环也激发产业链协同创新,驱动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机器人“跑马”不仅可以①________技术成熟度,还能②________行业标准的建立,进而③________技术创新的脚步。
5. 结合上下文内容,依次填入①②③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检验 ②推动 ③加快 B. ①推动 ②检验 ③加快
C. ①推动 ②加快 ③检验 D. ①检验 ②加快 ③推动
6. “逐日行者队”“旋风小子队”“亦马当先队”“天工队”“小巨人队”……人形机器人战队的名称响亮而富有寓意。请选出你最喜欢的战队名称,参考下面的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
我喜欢“逐日行者队”。因为“逐日”源自“夸父逐日”的神话,而“行者”又契合机器人“行走”的核心能力。这个名称象征了战队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探索精神。
第三部分:与AI共创
7. 同学们常使用AI生成图片,来帮助自己理解学习内容。下面是大家使用AI创作配图后的一些体验,其中四字词语或修辞方法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随时待命,随时生成,随时调整,这还不能满足我们日常的制图需求吗?
B. 在与AI对话过程中,我绞尽脑汁不断修改指令,终于让它生成了令我满意的画面。
C. AI能玩转各种风格!无论是写意的还是写实的,它都能绘声绘色地为你描画出来。
D. AI不愧是数字时代的小老师!它绘制的一张活板流程图让我顿时清楚了印刷步骤。
8. 小智分享了自己使用AI生成图片的经历。他在学《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时,尝试用图片帮助同学们理解成语“群蚁排衙”的意思,使用AI生成了如下图片。请针对小智的实践,写出你对AI生成配图的思考,并用上关联词“虽然……但是……”。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二、古诗文阅读(共24分)
(一)(共6分)
9. 默写。
(1)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香远益清,①______,②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4)古诗中的很多句子寓理于景,启人深思,如“①______,②______”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二)(共9分)
阅读龚自珍的两首《己亥杂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0. 诗歌常用比喻形象地传情达意。《己亥杂诗》(其五)首句用“①________”一词,把“离愁”比作江水,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写出诗人愁绪的②________;《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中,以万马沉寂无声的状态比喻人们③________,诗人借此表达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悲愤哀叹。
11.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比较两首诗画线句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共9分)
阅读《活板》和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畔,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材料】
①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为868年唐代的《金刚经》,其单版雕刻、整版印刷的工艺已高度成熟。宋辽金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开封、杭州、建阳、成都、临洮等多个印刷中心,书籍版式逐渐规范化。这一时期金属版首次出现,用来印刷纸钞和广告,十分精美。元代更发展出朱墨双色套印技术,通过单版分次施色来实现彩色印刷的突破。一套木制雕版可以保存并使用一二百年,印制如“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随需随印,能满足长时间、大印量的需求。但是,雕版印刷也有着制版周期长、费用高的局限性。
②北宋时,毕昇最先使用了活字印刷,解决了雕版制版周期长、灵活性差等问题,让人类第一次实现了文字在排版上的自由重组。刻制一套活字,不仅能印刷当时要出的书,以后还能重新组合字印来印刷其他书。但当时活字印刷的普及还面临技术限制。活字印刷常遇到一版内原文和注释字印大小不同的情况,使得字块之间间隙不同,因此印刷时易错位。这一问题,因缺乏持久有效的固定技术,始终难以解决。相较而言,雕版的印刷质量更高,所以雕版印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流,经常用来印制经史典籍。此外,活字印刷在成本上的优势不明显。清乾隆时期的总管内务大臣金简做过统计,刻一部《史记》,雕版印刷需用银一千四百五十余两。刻活字版一套,用银可到雕版印刷的95.8%。虽然理论上活字可以重复使用,降低成本,但活字印刷还有检字、排版、校对、固版、解版等工序,人工成本还会增加。尽管如此,印制周期短始终是活字印刷的优势。因此,到宋代时中国印刷术形成了“雕版主导,活字补充”的技术格局。
③自唐代起,中国印刷技术向朝鲜、日本等地传播,后传入波斯、埃及等地,不仅构建了世界印刷史的基本框架,更推动了人类知识传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皆为板本 舍己为人 为富不仁
B. 薄如钱唇 厚此薄彼 义薄云天
C. 火烧令坚 军令如山 令人捧腹
D. 瞬息可就 一挥而就 功成名就
13. 下列对文章和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活字以“每韵为一帖”贮藏,是为了印刷时选字快捷。
B. 毕昇的活字“为予群从所得”,证明技术已经被推广。
C. 宋辽金时期用金属版印刷出来的纸钞和广告十分精美。
D. 中国印刷技术向世界多地传播,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
14. 综合文章和材料来看,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虽有①_______、印制周期短等优点,但因②_______、成本优势不明显,未能普及;而雕版印刷因能满足长时间和大印量需求、③_______等优势,一直占据印刷术的主导地位。这样,宋代印刷术形成了“雕版主导,活字补充”的技术格局。比较两文介绍的两种印刷术各自的优劣,你获得的启示是:④_______。
三、整本书阅读(5分)
15. 有人说:“命运一半在环境,一半在自己手中。”请结合《骆驼祥子》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的相关经历,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15分)
阅读《深潜无声》,完成下面小题。
深潜无声
①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与黄旭华握手,然后亲手搬开他面前的椅子,搀扶着有些佝偻的老人来到第一排,请他坐到身边合影。
②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温和的言语……外表看起来质朴温润的黄旭华,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人生的大海之中。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求学报国
③出身于医生世家的黄旭华,原本是立志从医的。日寇入侵后,家乡附近的学校关闭了。为了寻找一张安静的书桌,14岁的他在大年初四就辞别父母兄妹,走了整整4天的崎岖山路,找到聿怀中学。但日本飞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这所躲在甘蔗林旁、用竹竿和草席搭起来的学校也坚持不下去了。此后的四五年间,他经广州,至湖南,出广西,越贵州,到重庆,几度辗转,艰难求学。
④黄旭华曾问老师:“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疯狂?想轰炸就轰炸,想登陆就登陆,想屠杀就屠杀。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到处流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为什么中国这么大,我却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
⑤老师沉重地告诉他:“因为我们中国太弱了。”
⑥黄旭华下了决心:“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学造船,将来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抵御外国的侵略。”
⑦1945年,黄旭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国立交通大学学习造船专业,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
①_______
⑧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中国曾寄希望于前苏联的技术援助,然而前苏联领导人傲慢地拒绝了。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毛泽东主席发誓:“我们自己干!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⑨就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
⑩中央组建了一个29人的造船技术研究室,黄旭华作为技术骨干入选。苏联专家撤走了后,全国没有一个人懂核潜艇是什么。
“我们想了个笨办法,从国外的报刊上搜罗核潜艇的信息,仔细甄别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黄旭华回忆说。但准不准确,谁也不知道。
恰好,有人从国外带回了两个仿真核潜艇儿童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把玩具打开,拆解发现玩具里排列着的设备,和他们构思的图纸基本一样。
当年还没有计算机,黄旭华他们就拿着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各项数据。他们分成两三组,有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算,直到各组数据完全一致才行。
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核潜艇发射导弹,要从水下把导弹推出去。这一瞬间发射的动力、水的压力与浮力,都会挑战潜艇的稳定性,这就需要船的重心极准。黄旭华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个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记录在册。施工完成后,拿出来的管道、电缆、边角余料,也要过磅,登记准确。黄旭华称之为“斤斤计较”。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的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交付使用。作为祖国挑选出来的1/29,黄旭华从34岁走到了知天命之年,把最好的年华铭刻在大海利器上。
②_______
中国研制核潜艇不仅是要解决有无的问题,更是出于战略的需要。核潜艇只有深深地、静静地隐蔽于海洋中,才能对敌人产生真正的震慑力,而极限深潜试验是检验艇的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1988年初,第一代核潜艇在南海做极限深潜试验。
这个试验有多危险呢?
“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潜入水下数百米后,承受的水的压力是1吨多重。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黄旭华当时已是总设计师,知道许多人对深潜试验提心吊胆:“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比我们的好得多,1963年进行深潜试验,不到190米就沉掉了,艇上129个人全找不到。而我们的核潜艇没一样东西进口,全部是自己做出来的,一旦下潜到极限深度,是不是像美国的一样回不来?大家的思想负担很重。”
“我要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试验,咱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去把实验数据完整地拿回来!”黄旭华一字一顿、语气坚定地对整个研究团队说。队员中弥漫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
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根管道,每一条焊缝,黄旭华都亲自检查,确保万无一失。100米、200米、250米、26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170多名参试人员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接近极限深度时,艇开始一米一米地下潜,全艇渐渐归于寂静,只有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咔哒、咔哒”声。这时,黄旭华依然镇定自若,在听取测试人员各项实测数据的报告后,他果断地决定:继续下潜!
终于,极限深潜试验成功了。在全艇参试人员的欢呼声中,黄旭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即兴挥毫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黄旭华,这位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成为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
他成了母亲遥远的信箱号码
从1938年离家求学,到1957年出差广东时回家,这19年的离别,母亲没有怨言,只是叮嘱他,父母年纪大了,你要常回家看看。
黄旭华满口答应,怎料这一别竟是30年。
“我既然从事了这样一份工作,就只能淡化跟家人的联系。他们总会问我在做什么,我怎么回答呢?”于是,对母亲来说,他成了一个遥远的信箱号码。
直到1987年,老母亲收到了一本《文汇月刊》。她仔细翻看,发现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章中没有提及具体姓名,但提到了“黄总设计师”和“他的妻子李世英”。母亲认出了那个30年未归的“忘恩负义”的三儿子,她赶紧召集一家老小,郑重地告诉他们:“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体谅……”
这句话传到黄旭华耳中,白发苍苍的他哽咽得不能自已。
第二年,黄旭华去南海参加极限深潜试验,抽时间匆匆回了趟家,终于见到了93岁的母亲,此时父亲已经带着遗憾和误会离世多年。带着未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愧疚,黄旭华在墓前长跪不起……
“忠孝不能两全,您后悔吗?”
面对采访,他轻声但笃定地回答:“对国家尽忠,是我对父母最大的孝。”采访室一片寂静,如浩瀚的深海。
时至今日,我辈年轻人在面对黄旭华时,很容易以为,像他这样天赋过人、聪明勤奋的佼佼者,是国家和时代选择了他。然而走近他才会懂得,是他选择了这样的人生。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2014年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写的歌词,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1945年“弃医从船”的选择,与1958年隐姓埋名的选择,1988年一起深潜的选择,是一条连续的因果链。
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千钧的力量!
(取材于许陈静、高秀英等人的文章)
16. 文章截取了黄旭华人生的四个片段,展现了他不平凡的“深潜”人生。请在文中①②处为相应片段拟写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18.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黄旭华的形象,既有概括性的叙述,又有对外貌、行为、语言等的具体描写。请从手法和人物特点两个角度,结合语境,给下面两个句子做批注。
语句 批注
此后的四五年间,他经广州,至湖南,出广西,越贵州,到重庆,几度辗转,艰难求学。 手法:①________ 人物特点:②________
“我既然从事了这样一份工作,就只能淡化跟家人的联系。他们总会问我在做什么,我怎么回答呢?” 手法:③________ 人物特点:④________
19.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千钧的力量”的理解。
五、作文(40分)
20. 25000,记录了黄文秀驻村一年汽车仪表盘上增加的里程;10,象征十全十美的完满,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2,是人生第一个本命年的年龄,是我们成长的“路标”……生活中一定还有一些数字对你有特殊的意义,它们演绎着生动的故事,散发着悠长的情味。请以“数字里的情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答题纸上。
(2)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5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校名或师生姓名。
海淀区七年级练习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1~8题答案】
【答案】1. ①瞩 ②chōng ③yìng ④遨 2. B
3. AI展现非遗艺术,AI点亮城市符号,AI唤醒沉睡文物,科技与文化共舞。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盛宴”。 4. C 5. A
6. 示例:我喜欢“亦马当先队”。队名谐音为“一马当先”,并且“亦”暗合了比赛的举办地“亦庄”。队名寓意战队将在亦庄“半马”赛中勇往直前,努力拼搏。 7. C
8. 示例:虽然AI能够让我们的展示图文并茂,但是其准确性有待提高。
二、古诗文阅读(共24分)
(一)(共6分)
【9题答案】
【答案】 ① 衣冠简朴古风存 ②.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③. 亭亭净植 ④.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 示例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⑥. 柳暗花明又一村 示例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共9分)
【10~11题答案】
【答案】10. ①. 浩荡 ②. 强烈深重 ③. 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的情形。
11. 示例:前诗画线句运用间接抒情,借“落红”自比,写花朵悄然离枝消融于泥土却能更好呵护花树,含蓄地表达诗人虽远离官场也依然心系国家命运、甘愿为国奉献的情怀。后诗画线句运用直接抒情,以“我劝”二字直接呼吁上天不拘泥于旧制广降人才,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打破陈规、广纳贤才的热切期盼。
(三)(共9分)
【12~14题答案】
【答案】12. D 13. B
14. ①. 印制灵活 ②. 缺乏固定技术(或:难以解决印刷错位问题) ③. 印刷质量高 ④. 要理性看待科技发展的成果
三、整本书阅读(5分)
【15题答案】
【答案】示例:祥子遭孙侦探勒索血汗钱不敢抗争,被虎妞骗婚束手就擒,因小福子自杀一蹶不振。懦弱而缺乏主动决断的性格,致使祥子被生活的一次次变故一步步推向了绝境,由一个健壮、勤劳、充满活力的青年最终堕落为自私、懒惰、颓废的末路鬼。
四、现代文阅读(共15分)
【16~19题答案】
【答案】16. 示例:①“我们自己干”②生死关头,一起深潜
17. 示例:画线句以声衬静,写出了潜艇内所有人寂然无声的状态,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或:间接表现了人们紧张不安的心理),反衬出黄旭华从容不迫、沉着淡定的大将之风。
18. ①. 概括性叙述 ②. 坚韧顽强,求学报国 ③. 语言描写 ④. 严守原则,舍家国
19. 示例:“无声”是指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严守国家机密,淡化与家人的联系,为祖国核潜艇事业默默奉献,不为大众所知;“千钧的力量”是指黄旭华给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句话表现了黄旭华无私奉献、成就卓越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其精神与成就的崇敬与赞美。
五、作文(40分)
【20题答案】
【答案】例文:
数字里情味
外婆家的座机号码末尾是“7”,这个数字像一枚生锈的铜钥匙,总能打开我记忆的闸门。
小时候住外婆家,每天傍晚七点整,夕阳准会漫过厨房的纱窗,在青砖地上淌成一片金河。外婆总在这时系上蓝布围裙,把装着七个白瓷碗的竹篮往灶台上一放。“七七四十九,多吃饭饭长肉肉。”她边说边往我碗里舀肉汤,老花镜滑到鼻尖上,镜片反射着煤油灯昏黄的光。那时的七个碗,盛着腊肉炒笋、清蒸鲈鱼,还有我最爱的梅干菜扣肉,蒸汽里飘着的都是外婆的味道。
三年级转学到城里那天,外婆把七个煮鸡蛋塞进我的书包。“每天吃一个,到周末外婆就来看你。”她站在月台上挥手,蓝布衫被风吹得鼓鼓的,像只展翅的灰鸽子。火车开动时,我数着窗外掠过的白杨树,突然发现书包里的鸡蛋在轻轻颤动,像藏着七颗跳个不停的心跳。
去年外婆中风后,右手再也握不住锅铲。我每周日下午七点准时出现在病房,带七个刚出炉的桃酥。她躺在病床上,浑浊的眼睛盯着墙上的日历,手指在被单上画着圈。“以前你总嫌我做的桃酥太甜,”她说话时嘴角会歪向一边,“现在想甜,也做不出喽。”我把桃酥掰成小块喂她,碎屑粘在她花白的胡须上,像落了层雪。
上个月整理旧物,我翻出外婆的食谱本,最后一页用红笔写着:“囡囡七岁生日,要做七个小蛋糕。”字迹被水渍晕开,像朵盛开的红梅。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我突然想起外婆总说,七是巧数,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相会,七夕的月光能把牵挂照得亮亮的。
如今外婆的病房里,永远放着一个青瓷盘,里面摆着七个水果。七点的夕阳透过玻璃窗斜切进来,在盘沿镀上金边。我知道,这个数字早已不是简单的计数,它是外婆的体温,是时光酿的酒,在岁月里越存越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