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课时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01
大单元
03
大视野
06
对点练
04
微探究
05
划重点
02
新课标
目录 CONTENTS
01 大单元
单元知识结构
走进社会生活
丰富的社会生活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
认识社会生活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人的社会化
养成亲社会行为
感受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的特点
青少年的正确做法
如何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生活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
网络改变世界
营造清朗空间
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正确利用网络
传播网络正能量
02 新课标
【法治观念、道德修养】
  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和识别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和远离伤害。
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参见课程标准 P7、P12)
单元学习指导
03 大视野
导入一:热点速递(可选)
苏州高新区新升社区开展“我心中的幸福社区”主题活动,孩子们化身为社区规划师实现自己的规划理念,真正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进行分组后,孩子们通过协作逐步将自己的蓝图化为实景。“我在这里要搭一个公园!”“我来把停车场扩建一下。”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娱乐休闲等不同角度构建着社区的每处细节,从一块块普通的积木中可以看到未来社区的幸福场景。
“孩子们化身社区规划师,为建设幸福社区出谋划策”,从中我们受到什么启发?
5月25日,“童心向党 筑梦未来”活动发布了2025年上海市“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徐汇区逸夫小学的唐艺桓作为红领巾讲解员,累计讲解近百场,受众千余人次,还积极参与敬老院慰问等公益活动;上海市位育中学的孙楷庭在科研上成绩显著,其关于视障群体困境解决方案的项目获得市政协提案委高度肯定;徐汇区园南小学的陈梓宁堪称“环保小卫士”,他积极回收废电池、制作废旧材料收纳盒,他向班级同学宣传“白色污染”危害,并推广纸盒替代塑料袋的环保方法,得到师生一致称赞。
新闻中这些好少年的行动和 “社会” 有什么联系?
导入二:多维交流(可选)
04 微探究
请你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并说说你和这些人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能不能找到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这能说明什么道理?
任务探究一

同学
邻居
老师
奶奶
爸爸
妈妈
外公
公交司机
医生
在社会中,我们会与父母、同学、老师、邻居、医生、公交车司机等很多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任务探究一感悟
链接教材:
1. 如何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1)人是社会的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相应的位置。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线,那么,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就形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1.小陈同学具有哪些身份,分别由哪种社会关系决定?
2.在你的社会关系网络图中,是否存在跨类型关系(如既是同学又是邻居)?这种双重关系如何影响你的行为?
任务探究一
2025年,徐汇区全力推进“无废城市” 创建。某中学学生小陈化身“环保多面手”:在家里,她是女儿,和母亲一起把厨余垃圾变成肥沃堆肥;在社区,她是居民,加入“环保小纵队”走街串巷宣传垃圾分类;在学校,她是生物社团成员,与同学设计的“校园废旧电池回收装置”,还被市教育局选为环保推广范例。多重身份下,她用行动编织着个人与社会的绿色纽带。
任务探究一感悟
链接教材:
1. 如何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例如,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是老师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任务探究一感悟
链接教材:
2. 社会关系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
社会关系依据其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
以血统或生理联系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血缘关系
以空间与地理位置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地缘关系
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行、同事等。
业缘关系
任务探究二
情境一
2025年3月,小陈同学参与 “未来社区规划师” 项目。在政府搭建的 “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 平台上,她通过社区调研发现老年人有健身需求,她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课所学的3D建模知识,设计出 “适老化智能步道” 方案(含防滑感应地砖、心率监测扶手)。该方案经专家评审后,被纳入当地社区改造一期工程,小陈也因此获得 “青少年创新实践奖”。她在日记中写道:“原来社会给了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而我们的创意真的能让社区变得更温暖。”
2.小陈的创意落地离不开学校知识教学和政府实践平台,这体现了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何作用?
1.小陈在学校学到的3D建模知识、政府提供的实践平台,分别属于社会对个人的哪类支持?
任务探究二感悟
链接教材:
3.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我们的衣食住用行、学习和娱乐等方方面面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任务探究二
情境二
今年暑假,小陈随家人游览某景区时发现,部分游客随意丢弃垃圾,导致溪流堵塞、植被破坏。景区虽设有分类垃圾桶,但缺乏引导标识,清洁人员配比不足。
返程后,小陈在周记中反思:“当游客只图个人方便时,美丽的自然景观会被破坏,这不仅影响他人体验,也损害当地依靠旅游业的居民生计。原来个人行为真的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上述材料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任务探究二感悟
链接教材:
3.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也就没有社会生活。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05 划重点
1.如何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2.社会关系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重点)
重点梳理
06 对点练
1. 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小网”,正是由于这样一个个的“小网”无限地延伸,才组成了社会这张漫无边际的“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这启示我们需要( )
A.融入社会生活
B.沉浸在个人的生活圈子,不与他人接触
C.不接触复杂的社会生活
D.只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
历年真题
A
1.【解析】考查点: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C说法错误;B、D说法错误;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故选A。
历年真题
2. “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别人创造的,由别人传授给我们……”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个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
B.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C.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D.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人做出各种牺牲
历年真题
B
2.【解析】考查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题干中的材料说明了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人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密不可分的。A观点错误。C不符合题意。D“做出各种牺牲”说法绝对。故选B。
历年真题
3.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列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C.个人可以完全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D.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历年真题
C
3.【解析】考查点: 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分析题干中的名言可以看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线,那么,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就形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A、B、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C项说法错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C。
历年真题
4.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下列选项对应的社会关系正确的是( )
①妈妈和李阿姨是同事——业缘关系
②爸爸和姑姑——地缘关系
③张叔和小邵是同乡——血缘关系
④我和小华是邻居——地缘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历年真题
B
4.【解析】考查点: 本题考查社会关系的类型。社会关系依据其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其中,业缘关系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地缘关系是以空间与地理位置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可见,妈妈和李阿姨属于业缘关系,我和小华属于地缘关系,①④对应正确。爸爸和姑姑属于血缘关系,张叔和小邵属于地缘关系,②③对应不正确。
历年真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苗苗是小学教师,她的爱人是一名医生,一直忙碌在一线。居家隔离期间,她一手支撑着整个家庭,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一手坚持上“网课”,做好班级管理和语文线上教学工作,并主动承担了区“空中课堂”的录课任务。 张苗苗用自己的担当守护好家庭,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1)张苗苗具有哪些身份?
(2)结合材料,谈谈应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历年真题
5.【答案】
(1)张苗苗具有教师、妻子、母亲等身份。
(2)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张苗苗老师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②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线,那么,各种关系相互交织,就形成一张“大网”,每个人包括张苗苗老师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③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张苗苗老师在家庭、学校等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的身份。
历年真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