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声音的特性 讲义(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声音的特性 讲义(原卷版+ 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2 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梳理】
一、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频率: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例如,当钢尺伸出桌面较短时,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桌面较长时,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二、响度
1.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决定因素: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发声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比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动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轻轻敲鼓,鼓面振动的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2)距离影响:同样的发声体,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三、音色
1.定义:音色也叫音品,它反映了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2.决定因素: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例如,不同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即使演奏相同的音符,发出的声音在音调和响度可能相近,但由于它们自身材料和结构不同,音色就截然不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来。
四、声音特性的应用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特性来辨别不同的声音来源。比如通过听声音的音调高低判断是小孩还是大人在说话(小孩声带振动频率高,音调高);通过响度大小判断声音传播的远近或发声体振动的剧烈程度;通过音色辨别不同的乐器演奏或不同人的声音等。
2.在一些科技领域,如语音识别技术,也需要充分考虑声音的这些特性,以便准确地识别和处理声音信息。
【考点练习】
一、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小慧学古筝时,发现老师把琴弦调紧后音调会变高。你认为音调变高的原因是(  )
A.琴弦振幅变大 B.琴弦振动变快
C.琴弦振幅变小 D.琴弦振动变慢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之间,蝴蝶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是5-6Hz,苍蝇飞行时翅膀100s内振动约为30000-40000次,当它们从你后面飞过时,你将(  )
A.只能听到蝴蝶的声音 B.只能听到苍蝇的声音
C.能听到蝴蝶和苍蝇的声音 D.听不到任何声音
3.如图所示,在甲、乙、丙、丁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用嘴依次吹瓶口,甲的音调最高
B.用嘴依次吹瓶口,丙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甲的音调最高
D.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丁的音调最高
4.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 若这种昆虫的翅膀在 3 分钟内振动了 54000 次, 则它的振动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5. 某同学想探究“吉他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他做了如下操作:按住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琴弦的   ,用相同的力量拨动琴弦。发现:   。
6.小丽学习声音特性后对老师的自己做的乐器非常的感兴趣,于是她在家里也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乐器来吹奏歌曲《菊花台》,如图甲所示,乐器由竹简(A、B两端开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如图乙所示),当她将活塞向上推动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将变   (填“高”或“低”),吹奏时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   产生的。
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1.超声波是一种(  )
A.传播速度很大的声波 B.频率很高的声波
C.振幅很大的声波 D.响声很大的声波
2.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因为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产生的声音属于(  )
A.可听声波 B.超声波 C.次声波 D.不是声波
3.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人类听不到这种声音,是因为人耳不能听到频率   (填“高于”或“低于”)20 000 Hz的声音。
4.大象有自己的“语言”,野生亚洲象在迁徙时经常通过频率小于20Hz的   声波相互交流。研究人员录下象群“语言”,发现以2倍速度快速播放录音时,人耳能听到正常播放时听不到的声音,这是因为快速播放后声波的频率   (变大/变小/不变)。
5.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至   Hz;声呐被称为潜艇的耳目,这声呐大多是   ,有一种叫“水母耳”的风暴预测仪,它是利用   来预测风暴的。(后两个空均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三、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  )
A.响度很大 B.传播速度很大
C.发声体的振动时间长 D.振动频率高
2.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3.不少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听得更清楚,常利用扩音器(俗称小蜜蜂)进行授课,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增大声源的振动频率
4.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的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产生的;鼓面的   越大,鼓声的响度就越大.
5.如图所示,往7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最右边瓶子发出的是   (选填“1”或“7”)音。
四、音色
1.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节奏不同
2.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制的鼓。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振幅 D.音色
3.智能手机的“语音识别”系统,可以通过对人声音的识别对手机进行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一特性来工作的。
4.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记里鼓车”。当车走一里路程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而发声,当车走到十里路程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不同,可以确定车行驶的路程。
五、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1.南通板鹞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缀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如图。风筝升空后哨口发出低、中、高音,声音的这一特征指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2.在西川中学的运动会中,台上的播音员用优美的声音,高声念出运动会加油稿,这里的“优美”和“高声”描述了播音员声音的特性,分别对应的物理概念是(  )
A.音色、音调 B.音色、响度 C.音调、响度 D.音调、音色
3.男低音歌手独唱时由女高音歌手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音乐课代表把歌起高了,同学没都唱不上去”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闻其声知其人”是指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5.“石磬”是我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被称为“古乐之祖”,演奏时用木槌敲击,“石磬”由于   而发出古朴典雅的乐曲声。如图所示,用同样的力敲击长短不同的石磬,所产生声音的   不同。我们能够区分“石磬”和古筝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后两空填声音特性的名称)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湖北出土的一套战国时期的编钟,依大小排列共65件,能演奏古今乐曲、音域宽广。“音域”描述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速度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震耳欲聋”——音调高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回声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3.古时排萧又叫做“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所以人们都说“参差不齐”,如图所示;其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① ,但所有竹管发出声音的② 是相同的,这是无法改变的。其中的 ①和 ②分别对应的声音的特征为(  )
A.音调 响度 B.音色 音调
C.音调 音色 D.响度 音调
4.蝙蝠能够发出超声,并能利用超声定位;大象能发出次声,并能利用次声进行交流。下列有关蝙蝠和大象发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蝙蝠和大象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在空气中,蝙蝠发出的超声比大象发出的次声传播得快
C.人耳能够听见大象发出的次声
D.蝙蝠发出的超声不能用于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5.2月9日除夕夜,“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携万千观众齐诵《将进酒》,现场欢声雷动,这里的“欢声雷动”用来形容声音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美 D.速度快
6.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  )
A.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其质量有关
B.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
C.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
D.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比敲M处时大
7.遛狗伤人事故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对着狗一按驱狗器开关,狗会迅速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发出的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8.许多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是指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二、填空题
9.古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如图所示,我们看到蝴蝶翅膀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   (选填“低于”或“高于”),我们将这种声波称为   声波;人们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音色”)来辨别黄莺啼声的。
10.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声音的这一特性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分别用小提琴和长笛来演奏,发出声音的   一定不同。

11.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   。离屏风越远的听众,听到的声音越小,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   有关。
12.一只蝴蝶1min内振翅360次,它振翅的频率为    Hz,该频率是在下面表格中   的听觉范围内。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类别 大象 狗 人类 海豚 蝙蝠
听觉频率范围/Hz 1~20000 15~50000 20~20000 150~150000 1000~120000
13.在声音的波形图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音色相同的是   。
14.小明有一个音乐盒,他发现音乐盒主要由滚筒、音板组成,如图所示,滚筒转动时,滚筒上凸起的焊点拨动音板上的金属条发出声音,由同一块金属板切割出的长短不一的金属条,发出声音的   不同,滚筒上凸起程度不同的焊点拨动金属条时,金属条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   不同.
三、实验题
15.用图所示鼓、鼓槌、碎纸屑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物体振动幅度是否有关。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改变自变量的方式是   ;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   ,观测方式是   ;
(3)实验过程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
16.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
(1)小明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 刻度尺振动发出声音的   发生变化。
(2)小明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刻度尺,刻度尺振动发出声音的   发生变化。
(3)小明在实验时发现:刻度尺伸出桌面太长,无论怎样用力拨动都听不到刻度尺发声,原因是   。
四、简答题
17.不同的昆虫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不同,蜜蜂每秒钟翅膀扇动约300次,蝴蝶每秒钟翅膀扇动8~13次,蜜蜂飞近时我们可以听到它的振翅声,但蝴蝶无论飞多近我们都无法听到它的振翅声。请根据以上材料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蜜蜂与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扇动时发出的声音 2.2 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梳理】
一、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频率: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例如,当钢尺伸出桌面较短时,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钢尺伸出桌面较长时,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二、响度
1.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决定因素: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1)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发声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比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动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轻轻敲鼓,鼓面振动的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2)距离影响:同样的发声体,距离发声体越近,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三、音色
1.定义:音色也叫音品,它反映了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2.决定因素: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例如,不同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即使演奏相同的音符,发出的声音在音调和响度可能相近,但由于它们自身材料和结构不同,音色就截然不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来。
四、声音特性的应用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特性来辨别不同的声音来源。比如通过听声音的音调高低判断是小孩还是大人在说话(小孩声带振动频率高,音调高);通过响度大小判断声音传播的远近或发声体振动的剧烈程度;通过音色辨别不同的乐器演奏或不同人的声音等。
2.在一些科技领域,如语音识别技术,也需要充分考虑声音的这些特性,以便准确地识别和处理声音信息。
【考点练习】
一、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小慧学古筝时,发现老师把琴弦调紧后音调会变高。你认为音调变高的原因是(  )
A.琴弦振幅变大 B.琴弦振动变快
C.琴弦振幅变小 D.琴弦振动变慢
【答案】B
【解析】【解答】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老师把古筝的琴弦调紧后,演奏时,琴弦振动的频率会变快,所以音调会变高,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声学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简单。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之间,蝴蝶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是5-6Hz,苍蝇飞行时翅膀100s内振动约为30000-40000次,当它们从你后面飞过时,你将(  )
A.只能听到蝴蝶的声音 B.只能听到苍蝇的声音
C.能听到蝴蝶和苍蝇的声音 D.听不到任何声音
【答案】B
【解析】【解答】蝴蝶飞行时翅膀的振动频率是5-6Hz,低于人的听觉频率下限,人听不到;
苍蝇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最低约为:,频率最高约为:,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人可以听到,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频率: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为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若物体的振动频率在听觉范围内,则人耳能听到声音,若物体的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外,则人耳听不到。
3.如图所示,在甲、乙、丙、丁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用嘴依次吹瓶口,甲的音调最高
B.用嘴依次吹瓶口,丙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甲的音调最高
D.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丁的音调最高
【答案】C
【解析】【解答】AB.吹瓶口时,空气振动发声,丁中水多,空气柱最短,振动最快,音调最高,故AB不符合题意;
CD.敲击瓶子时,瓶和水振动发声;瓶子中水的多少不同,振动快慢不同,甲水少,振动最快,音调最高,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发声体的长度不同,音调不同。
4.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 若这种昆虫的翅膀在 3 分钟内振动了 54000 次, 则它的振动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该频率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300;能
【解析】【解答】昆虫的翅膀在3分钟内振动了54000次,所以振动频率是为,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能听到。
综上 第1空、 300;第2空、能。
【分析】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题目中声音振动频率为300Hz,所以可以听到。
5. 某同学想探究“吉他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他做了如下操作:按住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琴弦的   ,用相同的力量拨动琴弦。发现:   。
【答案】长度;琴弦越短,音调越高
【解析】【解答】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改变琴弦的长度,控制其他因素如琴弦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所以他应该按住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琴弦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度拨动琴弦,结果发现:琴弦越长,振动评论越低,音调越低;琴弦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综上 第1空、 长度; 第2空、 琴弦越短,音调越高 。
【分析】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多个影响因素共同决定某个物理量,琴弦音调高低和琴弦的长短、材料、横截面积等有关,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改变琴弦的长度,控制其他因素如琴弦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
6.小丽学习声音特性后对老师的自己做的乐器非常的感兴趣,于是她在家里也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乐器来吹奏歌曲《菊花台》,如图甲所示,乐器由竹简(A、B两端开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如图乙所示),当她将活塞向上推动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将变   (填“高”或“低”),吹奏时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   产生的。
【答案】高;振动
【解析】【解答】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竹筒和活塞组成乐器,发声时空气柱在振动。将活塞向上推动时,空气柱变短,振动频率变大,音调变高。
【分析】发声体长度越短,音调越高;吹乐器时,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
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1.超声波是一种(  )
A.传播速度很大的声波 B.频率很高的声波
C.振幅很大的声波 D.响声很大的声波
【答案】B
【解析】【解答】A、在相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是超声波的特点,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的振动频率超过20000Hz,属于频率很高的声波,B符合题意;
CD、超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听声范围内,人不能听到,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超声波的频率高,人耳不能听到。
2.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因为蝴蝶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5~6次,产生的声音属于(  )
A.可听声波 B.超声波 C.次声波 D.不是声波
【答案】C
【解析】【解答】频率是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翅膀每秒振动5~6次,频率为5~6Hz,而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声音的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超过20000Hz是超声波,人不能听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3.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人类听不到这种声音,是因为人耳不能听到频率   (填“高于”或“低于”)20 000 Hz的声音。
【答案】超声波;高于
【解析】【解答】 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人耳无法听到。
综上 第1空、超声波; 第2空、高于。
【分析】1、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2、声音能传递信息的实例:利用声呐(超声波)测海深、利用雷达定位、利用B超探测婴儿信息。
4.大象有自己的“语言”,野生亚洲象在迁徙时经常通过频率小于20Hz的   声波相互交流。研究人员录下象群“语言”,发现以2倍速度快速播放录音时,人耳能听到正常播放时听不到的声音,这是因为快速播放后声波的频率   (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次;变大
【解析】【解答】(1)大象有自己的“语言”,野生亚洲象在迁徙时经常通过频率小于20Hz的次声波相互交流。研究人员录下象群“语言”;
(2)发现以2倍速度快速播放录音时,人耳能听到正常播放时听不到的声音,这是因为快速播放后声波的频率变大。
【分析】(1)我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2)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大小有关,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据此分析解答。
5.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至   Hz;声呐被称为潜艇的耳目,这声呐大多是   ,有一种叫“水母耳”的风暴预测仪,它是利用   来预测风暴的。(后两个空均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答案】20000;超声波;次声波
【解析】【解答】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 至20000Hz。声呐大多是超声波,风暴属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时伴随着次声波。“水母耳”的风暴预测仪,它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
综上 第1空、 20000;第2空、超声波; 第2空、超声波。
【分析】1、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2、声音能传递信息的实例:利用声呐(超声波)测海深、利用雷达定位、利用B超探测婴儿信息,地质灾害发生时伴随着次声波。
三、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声音“震耳欲聋”是指它的(  )
A.响度很大 B.传播速度很大
C.发声体的振动时间长 D.振动频率高
【答案】A
【解析】【解答】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震耳欲聋”是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很大,是形容声音的响度。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大小指响度。
2.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答案】A
【解析】【解答】调节收音机的音量,也就是改变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声音的响度这一特性,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大小指响度,又叫音量。
3.不少老师在上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听得更清楚,常利用扩音器(俗称小蜜蜂)进行授课,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增大声源的振动频率
【答案】B
【解析】【解答】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听得更清楚,常利用扩音器(俗称小蜜蜂)进行授课,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声音的响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4.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的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产生的;鼓面的   越大,鼓声的响度就越大.
【答案】振动;振幅
【解析】【解答】敲击鼓面,鼓面上的小纸团在跳动,听到鼓声,小纸团跳动,反应发声的鼓面在振动,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鼓面的振幅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
5.如图所示,往7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最右边瓶子发出的是   (选填“1”或“7”)音。
【答案】相同;1
【解析】【解答】敲击的力度相同,瓶子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最右边瓶子装水最多,水的质量最大,敲击时最难振动,振动最慢,音调最低,最右边瓶发出的是“1”音。
【分析】发声体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发声体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四、音色
1.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节奏不同
【答案】C
【解析】【解答】解:由于二胡和小提琴振动物体的材料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和其他选项内容无关.
故选C.
【分析】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
2.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制的鼓。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振幅 D.音色
【答案】D
【解析】【解答】由于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质和结构等因素决定的,而铃和鼓的材质不同,所以能通过音色来辨别铃声和鼓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是辨别发声体的依据。
3.智能手机的“语音识别”系统,可以通过对人声音的识别对手机进行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一特性来工作的。
【答案】音色
【解析】【解答】智能手机的“语音识别”系统,可以通过对人声音的识别对手机进行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人声音的音色这一特性来工作的。因为不同人的声音音色不同,通过识别音色,系统可以判断出说话者是否是手机的主人,从而决定是否解锁手机。
送综上第1空为因素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主要涉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而音色则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的人或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这是识别不同声音的主要依据。
4.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的计程车“记里鼓车”。当车走一里路程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鼓,鼓面由于   而发声,当车走到十里路程时,车上的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的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     不同,可以确定车行驶的路程。
【答案】振动;音色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发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出的;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鼓和镯的发生。
故填写:振动;音色
【分析】声音的产生条件-物体振动,辨别不同物质不同材料的原因-音色不同。
五、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1.南通板鹞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缀满大小不一的哨口,如图。风筝升空后哨口发出低、中、高音,声音的这一特征指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哨口大小不一,使哨口发出低、中、高音,则指的是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调,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2.在西川中学的运动会中,台上的播音员用优美的声音,高声念出运动会加油稿,这里的“优美”和“高声”描述了播音员声音的特性,分别对应的物理概念是(  )
A.音色、音调 B.音色、响度 C.音调、响度 D.音调、音色
【答案】B
【解析】【解答】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声音优美是指播音员声带发声的品质好,指的是音色;高声念出运动会加油稿,是指播音员声带振动的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
故选B。
【分析】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3.男低音歌手独唱时由女高音歌手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答案】D
【解析】【分析】低音和高音是指声音的音调,独唱和轻声伴唱是指声音的响度,所以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故应选D。
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音乐课代表把歌起高了,同学没都唱不上去”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闻其声知其人”是指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响度;音调;音色
【解析】【解答】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乐课代表把歌起高了,同学没都唱不上去”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闻其声知其人”是指每个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分析】音调和响度是常放在一起考的一对声音的特性,要注意二者分别指声音的高低和大小,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决定。
5.“石磬”是我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被称为“古乐之祖”,演奏时用木槌敲击,“石磬”由于   而发出古朴典雅的乐曲声。如图所示,用同样的力敲击长短不同的石磬,所产生声音的   不同。我们能够区分“石磬”和古筝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后两空填声音特性的名称)
【答案】振动;音调;音色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用木槌敲击,“石磬”由于振动而发出古朴典雅的乐曲声。用同样的力敲击长短不同的石磬,石磬振动的快慢不同,频率不同,所产生声音的音调不同。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可以凭借音色区分。我们能够区分“石磬”和古筝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音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音调、音色、响度的区分.要掌握音调、音色、响度的影响因素,知道质量大、体积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湖北出土的一套战国时期的编钟,依大小排列共65件,能演奏古今乐曲、音域宽广。“音域”描述的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速度
【答案】C
【解析】【解答】图中,编钟的厚薄和大小不同,敲击后振动的快慢不同,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指编钟的音域宽广,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发声体的大小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震耳欲聋”——音调高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回声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答案】A
【解析】【解答】A.“震耳欲聋”是声音的响度大,不是音调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声音在山谷间来回反射,形成的回声,故B正确,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隔墙有耳”是固体能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是不同人发声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别不同人的声音,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声音的大小指响度;声音被返回时再次听到,是回声现象;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
3.古时排萧又叫做“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所以人们都说“参差不齐”,如图所示;其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① ,但所有竹管发出声音的② 是相同的,这是无法改变的。其中的 ①和 ②分别对应的声音的特征为(  )
A.音调 响度 B.音色 音调
C.音调 音色 D.响度 音调
【答案】C
【解析】【解答】萧声是由于竹管内空气的振动产生的,不同长度的竹管内空气柱长短不一样,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也会不同;音色主要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的,同一个乐器音色是相同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蝙蝠能够发出超声,并能利用超声定位;大象能发出次声,并能利用次声进行交流。下列有关蝙蝠和大象发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蝙蝠和大象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在空气中,蝙蝠发出的超声比大象发出的次声传播得快
C.人耳能够听见大象发出的次声
D.蝙蝠发出的超声不能用于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案】D
【解析】【解答】A.所有的声音都是振动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
B.在空气中,蝙蝠发出的超声和大象发出的次声传播速度相同,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C不符合题意;
D.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用超声波测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相同介质中,速度相同;真空不能传声。
5.2月9日除夕夜,“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携万千观众齐诵《将进酒》,现场欢声雷动,这里的“欢声雷动”用来形容声音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美 D.速度快
【答案】A
【解析】【解答】欢声雷动,用来形容声音很大,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声音的大小是响度。
6.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  )
A.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其质量有关
B.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
C.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
D.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比敲M处时大
【答案】B
【解析】【解答】A、同一小质量的钟,不同长度处的音调不同,所以声音振动频率与物体振动长度有关,敲击不同质量的钟的相同位置,振动频率不同,所以振动频率与质量有关,A错误;
B.音调越高,声音频率则越大,P处的音调比N处的音调高,则P处的声音频率比N处的大,故B符合题意;
CD.振幅与声音的响度有关,题目中只有声音的振动频率条件,无法判断振幅条件,CD错误
故选B。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7.遛狗伤人事故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对着狗一按驱狗器开关,狗会迅速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发出的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答案】D
【解析】【解答】超声驱狗器是利用超声波驱赶狗,狗能听到超声波,而人听不见。
A.超声波的频率很高,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的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超声波在生活中应用,超声波是声波的一部分,是人耳听不见、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它和声波有共同之处,即都是由物质振动而产生的,并且只能在介质中传播。同时,它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许多动物都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
8.许多诗句中涉及的关于声现象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乡音无改”是指音调未变
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是指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答案】C
【解析】【解答】A.“乡音无改”是指音色未变,故A错误;
B.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是指响度,故B错误;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钟的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二、填空题
9.古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如图所示,我们看到蝴蝶翅膀在振动时,却听不到因翅膀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   (选填“低于”或“高于”),我们将这种声波称为   声波;人们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音色”)来辨别黄莺啼声的。
【答案】低于;次;音色
【解析】【解答】 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 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黄莺的啼声。
综上第1空、低于;第2空、次;第3空、音色。
【分析】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 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人耳听不到。
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辨别发声的主体。
10.歌曲《东方红》简谱中有如下片段: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声音的这一特性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分别用小提琴和长笛来演奏,发出声音的   一定不同。

【答案】音调;频率;音色
【解析】【解答】 其中的数字符号表示声音的 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 小提琴和长笛来演奏,发出声音的 音色一定不同。
综上 第1空、 音调;第2空、振动频率; 第3空、音色。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1.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   。离屏风越远的听众,听到的声音越小,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   有关。
【答案】音色;远近
【解析】【解答】(1)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语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
(2)离屏风越远的听众,听到的声音越小,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分析】(1)声音的特点叫音色,由发声体的结构特点决定;
(2)根据响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
12.一只蝴蝶1min内振翅360次,它振翅的频率为    Hz,该频率是在下面表格中   的听觉范围内。人类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类别 大象 狗 人类 海豚 蝙蝠
听觉频率范围/Hz 1~20000 15~50000 20~20000 150~150000 1000~120000
【答案】6;大象;不能
【解析】【解答】据题可知,蝴蝶振动频率为6Hz,在大象的听觉范围内,在人类听觉范围之外,所以人类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综上 第1空、 6; 第2空、大象; 第3空、不能。
【分析】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声音振动频率为1s振动的次数。
13.在声音的波形图中,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音色相同的是   。
【答案】甲乙;甲丙;甲乙丙
【解析】【解答】根据声音的波形图,甲乙图像,振动次数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响度和振幅有关,图中,甲丙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音色相同时,声波图像相同,图中,甲乙丙的图像相同,音色相同。
【分析】声音的音调和频率有关,声音的响度和振幅有关,声音的波形图相同, 音色相同。
14.小明有一个音乐盒,他发现音乐盒主要由滚筒、音板组成,如图所示,滚筒转动时,滚筒上凸起的焊点拨动音板上的金属条发出声音,由同一块金属板切割出的长短不一的金属条,发出声音的   不同,滚筒上凸起程度不同的焊点拨动金属条时,金属条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   不同.
【答案】音调;响度
【解析】【解答】 同一块金属板切割出的长短不一的金属条 ,金属条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变低, 金属条振动的幅度不同 ,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
综上 第1空、 音调;第2空、响度。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三、实验题
15.用图所示鼓、鼓槌、碎纸屑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物体振动幅度是否有关。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改变自变量的方式是   ;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   ,观测方式是   ;
(3)实验过程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
【答案】(1)物体振动幅度;使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震鼓面
(2)声音的响度;通过听觉感知声音的大小变化,或者使用声级计测量声音的分贝值
(3)显示鼓面的振动幅度
【解析】【解答】探究声音的响度的影响因素时,
(1)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是否有关时,自变量是振幅的大小;改变敲鼓的力度,可以改变鼓的振幅;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时,自变量是振幅,因变量是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大小,可以通过听觉感知声音的大小,或者使用声级计测量声音的分贝值;
(3)敲鼓时,用碎纸屑的振动幅度反应鼓的振幅,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分析】(1)敲击鼓的力度不同,振幅不同;
(2)探究响度和振幅关系时,通过声音大小变化,反应响度的不同;
(3)鼓面上的碎纸屑可以反应鼓面振动。
16.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
(1)小明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 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刻度尺, 刻度尺振动发出声音的   发生变化。
(2)小明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刻度尺,刻度尺振动发出声音的   发生变化。
(3)小明在实验时发现:刻度尺伸出桌面太长,无论怎样用力拨动都听不到刻度尺发声,原因是   。
【答案】(1)响度
(2)音调
(3)刻度尺的振动频率小于20 Hz
【解析】【解答】(1)实验时,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改变拨动刻度尺的力度,刻度尺的振幅不同,声音的的大小变化,即响度发生变化;
(2)拨动刻度尺力度相同,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刻度尺振动快慢变化,则频率变化,音调受振动频率的影响,声音的音调改变;
(3)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Hz,当刻度尺伸出桌面太长,拨动刻度尺时,振动慢,若振动频率小于20Hz,人听不到刻度尺的声音。
【分析】(1)发声体的振幅改变,响度改变;
(2)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改变,音调改变;
(3)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Hz,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人不能听到。
四、简答题
17.不同的昆虫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不同,蜜蜂每秒钟翅膀扇动约300次,蝴蝶每秒钟翅膀扇动8~13次,蜜蜂飞近时我们可以听到它的振翅声,但蝴蝶无论飞多近我们都无法听到它的振翅声。请根据以上材料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蜜蜂与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扇动时发出的声音
【答案】(1)音调
(2)次声波无法被人耳听到
【解析】【解答】(1)蜜蜂与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2)由于蝴蝶翅膀的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次声波,则人听不到蝴蝶翅膀扇动时发出的声音。
【分析】(1)发声体的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2)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波,人不能听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