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课件(共39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课件(共39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何为中国根,开卷问乡土
——《乡土中国》导读课

了解《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请你概览这本书的前言、后记、目录等部分,结合前课相关了解,掌握这本书的概况。
费孝通(1910-2005),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费孝通是享誉世界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赫胥黎奖奖章获得者。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1.作者概况
费孝通的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乡土中国》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1.作者概况
他的《乡土中国》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
他的《江村经济》让世界从不同角度定义中国的生产方式;
他的《行行重行行》,怀着一颗“志在富民”的仁心,总结出了包括“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包括浦东、黄河上游、南方丝绸之路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
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定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
他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他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思考、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设想,都将指引着我们坚实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
2.写作背景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
以我个人在社会学门内的工作说,这是我所努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我离开清华大学研究院之后就选择了这方面。二十四年(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山里遭遇了不幸,前妻未获生回,我亦负伤,一直在广州医院度过了春天才北返。
三十七年(1948)2月14日于清华胜因院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论述的是当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费孝通眼中的乡村世界: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费孝通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分享研究成果。
3.写作主旨
(1)社会学: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法的学科,包括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
(2)文体——学术著作:作者根据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的理论著作,著作应对学科的发展或建设有重大贡献和推动作用,并得到国内外公认。学术著作是前人没有阐发过或没有记载过的,第一次出现的文章或书籍。因为它是针对某专一题材的,所以也叫做“专著”。
现在,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即可称为学术专著。
4.题材与体裁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中国》原著目录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5.了解内容框架

明确阅读价值
初学学术话语体系,把握学术文章内核。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排在第一的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为“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高考链接:
1.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2.2022年全国甲卷对《红楼梦》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作文
2.重要概念理解
3.语言运用关联
1.论述类文本
高考题型预测:
探寻社会乡土基因,了解中国传统之根。
阳台种菜
天台种菜
塑料桶种
土地种植
【学习活动一】
盐源皈家堡遗址出土多类炭化种子
天台种菜
第一,中国在过去是一个农耕国家,春种秋收、夏忙冬藏,不遗余力地开发脚下的沃土,是中国人的鲜明特征。
第二,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第三,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地形太复杂,真正用于耕种的土地比较少。所以,勤劳的中国人,物尽其用,见缝插针地耕种。所以中国人很珍视土地。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史禄国先生说: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了。从土里长出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地的束缚,现在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乡土中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体验着现代性,但是“乡土性”的根还存在在我们的社会基因中,了解乡土中国,就是了解传统中国的精神之根,因此我们需要阅读《乡土中国》。
中国 爷爷 外公 奶 奶 外 婆 叔叔 伯父 舅舅 姨妈 姑姑 婶婶 伯母
西方 grandpa grandma uncle aunt 【学习活动二】
我们都经历过走到街上父母要我们叫人的尴尬。我们愣在当场,不知到底该叫什么,叫错了还会被嗔怪。那么,为什么中外会产生这样不同的称呼方式?这反映了中西方家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60页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61页
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 ——百度 百科
中国人的“籍贯”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乡土中国 血缘与地缘》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乡土中国 血缘与地缘》
发展学术思辨能力,提升思维逻辑品质。
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发展我们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学术著作的本质在于“说理”,在于“论证”,这也是未来我们将要在大学乃至人生中所需要的重要素质致以,我们能够从阅读《乡土中国》这部学术著作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因为费孝通先生在文中反复地、多角度多层面地将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将乡村与都市进行对比,将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进行对比,从宏观角度培养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摒弃乡村生活偏见,构建中国和谐明天。
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也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P41
它(乡村)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作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
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面?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又是什么时候起,一想起那日渐荒凉、寂寞的乡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站奋力挤拼的无数的农民工,就有悲怆欲哭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或许,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梁鸿《中国在梁庄》(前言)

探究阅读方法
怎样读《乡土中国》?
第一步:浏览
了解整本书的体例、主要内容、篇章格局。
第二步:略读
学会勾画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圈子”、“横暴权利”等等。并试着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解释。也可以采取思维导读的方式,梳理行文的逻辑结构。
第三步:精读
精读就是认真反复阅读,逐字逐句地进行深入钻研,细读原文,咬文嚼字,并且做到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并对自己不懂的词句做出标记,能够在理解原文重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最好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和作品评价。
第四步:研读
研读就是在通读完全书,并精读过部分章节后,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出的,也可以是参考教材后面附加的问题。
第五步:重读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在不同的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通过每次一的重读,其实是一种“内化”,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灵魂,促进精神的成长。
怎样读《乡土中国》?
第六步:合作
成立小组,选择学习任务,课下合作探究
1.探究文本
(1)小组可以做单元分析任务,把一个单元研究明白,研究透彻。以PPT,读书笔记等的方式在学期末进行小组汇报。
(2)小组可以做结构整理的任务,把每单元的内容做成思维导图,方便其他学生理解与掌握。
(3)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此处可以参考必修上册书本82面的任务三。可以学写小论文,或者根据我们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模块的内容,做调查报告,探讨今日乡村的发展等。
2.链接现实
拓展——影视作品
拓展——乡土文学
由点到点
读懂乡土中国,
让我们
关心今天的粮食和蔬菜,
不忘昨日的来处,
也看清明天的去向!
- 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