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别了,不列颠尼亚011997年7月1日,零点的钟声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布: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据统计,6月30日当天现场至少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对此进行采访。一时之间,无数新闻报道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别了,“不列颠尼亚”》了解作者新闻:也称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且能够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客观性准确性新闻是什么?新闻狭义—消息广义通讯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消息新闻评论特写访谈工作通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概貌通讯:也称风貌通讯,是勾勒某一地区、某条战线或某个单位面貌变化的一种通讯。文体知识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2、新闻的结构:文体知识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副标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较发人深思背景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用2、新闻的结构:文体知识新闻标题(消息)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新闻文体知识主标题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引标题副标题▲人民日报2021.05.27文体知识—标题主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引标题副标题▲人民日报2021.05.26文体知识—标题主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引标题副标题▲人民日报2021.05.22文体知识—标题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副标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较发人深思背景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用2、新闻的结构:缺一不可不一定有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文体知识试着找出本篇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思朗读全文,自主预习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2—10段)叙述了中央关于香港政权交接的一系列仪式港督府变迁(4)、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7)、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8)(第11段)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文本脉络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新界沦为英国殖民地,签订的“专条”中明确“以九十九年为期限”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经过两年22轮谈判,在1984年12月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1982年1842年1898年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997年根据声明,香港主权在7月1日0时0分回归中国背景介绍面对如此光荣的时刻,如果是你你会着力描写什么?官方的庄重宣告军队的交接仪式民主的庆祝集会……《中英香港证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本报香港7月1日凌晨电 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报道: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于6月30日午夜举行。23时42分,交接仪式正式开始。...对比两篇报道的标题,请分析两者报道视角。《中英香港证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别了,不列颠尼亚》中方接管香港事务的角度英方撤离香港的角度写英方撤离的视角难度何在?“写英国撤离香港,既不能喧宾夺主,只写中方,更不能对英国痛骂一顿,讽刺挖苦,但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因为对香港回归的报道政治性很强,所以选择英方撤离的角度要非常慎重,既要大涨中国人民的士气,又不能过分张扬伤害他国的感情。而作者在文中将视线聚焦在哪些事物上来达到这样的写作效果呢?不列颠尼亚号由约翰布朗公司在苏格兰建造,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1997年间服役。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选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不列颠尼亚号被设计成可在战时改装成医疗船,但从来没有被真正改装。不列颠尼亚号曾被英女王及其它王室成员使用,作过696次外访及272次英国水域内的探访。也曾经在战争中承担过救援的角色。聚焦事物之一:船①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不列颠尼亚”代指英国或英国的殖民统治。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②倒装句式,突出谓语“别了”,强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隐含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一语双关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司徒雷登》是由毛泽东于1949年8月在新华社发表的一篇文章,名义上是告别司徒雷登,实际上是对美帝国主义的控诉和批判;告诉美国,中国的事由中国人定,不能由外国人管。有力地抨击了美国的“白皮书”和美国政府扶持支持中国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别了一别便是永诀两篇文章都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聚焦事物之一:船除此之外,作者还将视角聚焦在何处?有何深意?聚焦事物之二:旗文中选取了哪几个和旗帜有关的场景?文中选取了哪几个和旗帜有关的场景?第一场景(2-4段)第二场景(5-7段)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6时15分,在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第三场景(8-9段)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一次降旗:今后香港不会再由港督统治。第二次降旗:象征着英国150多年的管治即将告终。第三次降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全文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三次降旗、一次升旗课文中把现实场景的时间写得特别准确,精确到几时几分,且衔接非常紧密,就像照相机连拍一样。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增强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②体现了盼望回归的激动和急切心情。③体现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来之不易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客观性主观性最不像新闻的新闻?五次“最后”撤离、消失主观性表达五次最后不断重复的最后分别有什么内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不断重复的最后分别有什么内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时间上的最后“绝对没有以后”——米字旗以后永远不会在这里升起、彭定康以后永远不会再回来不断重复的最后的内涵作者“不断重复”的目的除表达对于香港将要回归祖国怀抱、英国的殖民统治就要结束的兴奋之情外,更多的是在强调英国绝无卷土重来的可能。“离任”到“末任”再到“末代”的港督“离任”指的是离开所担任的职务但尚有下一任接替的可能“末任”强调最后一任也就是说以后就再无港督这个职务“末代”则指一个朝代衰亡的时期作者从根源上杜绝了英国重返香港的可能——因为英国国力走向衰微,所以即便英国今后有心插手香港事务也没这个能力。“驶离”离开“撤离”多用来指战败方或敌方的撤退离开“消失”不复存在的意思,在中国的国土上,“不列颠尼亚”这艘皇家游轮永远不会存在了。从“撤离”到“消失”,英国迅速逃离香港这个伤心之地的失败者形象生动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驶离”到“撤离”再到“消失”的船“降落”主语是旗子“降下”降下”的主语则是英国士兵有什么比英国人一次次亲手除去英国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的痕迹、亲自斩断自己对香港的念想更让中国人痛快,更令英国人痛心呢?一次“降落”和三次“降下”的旗子显然,“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远不如“7月1日零时”客观、准确、更符合新闻文体的写作原则,但它契合了中国人激动、自豪的心理。作者就是要借此宣告世界,那一分、那一秒对英国来说是结束,对中国来说是开始,在英国“光荣”终结的同时伴随着的是中国“光荣”的开始,是中国的新生,中国走向了新的起点。“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恢复”“冉冉升起”“开始”的中国那么,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英国大势已去、绝无卷土重来的可能呢?为何光强调还不够,还要将中国的欣欣向荣与英国的国力渐衰作对比呢?。1996年5月11日,彭定康在出访北美时竟大放厥词,说道:“英国在1997年以后仍然会过问香港事务50年,中国人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将大错。”还说:“不要让任何人都以为,一过了1997年6月30日,英国人就会‘金盆洗手’,丢下香港不管了!……”[1]1997年6月30日下午,在英方的告别仪式上,彭定康再三强调英国对香港如今的繁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英国对香港的贡献,是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框架结构,使港人能够力争上游,创造美好天地”“香港是一个华人社会,一个典型的华人社会,而又带有英国特色。从来没有一个属地,在脱离殖民管治时,能够像香港这般繁荣昌盛,这般具备文明社会应有的结构和特质”。不死心的侵略者vs现实已为陈迹又从海上去今日英国7时45分降旗子夜时分易帜,7月1日第一分钟,五星红旗升起子夜时分易帜,6月30日最后一分钟,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大英帝国从海上来156年前英国在添马舰东面升旗港督府建筑历史扩建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对比来抒情。《别了,“不列颠尼亚”》通过对比来抒情。“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短短13个字,用了对比手法,却有无穷的意蕴:当年耀武扬威地来,而现在黯然落寞离去。这其中有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有历史的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中国人民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篇新闻在众多新闻稿中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获奖的原因有哪些?小结选材角度新颖。标题一语双关,独具匠心。1挑选富有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2新闻现场与历史交织的纵深感。3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4恰到好处运用对比手法,国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