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8张PPT)苏武传班固学习目标1、了解《汉书》的相关知识及苏武的生平事迹。2、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3、鉴赏体会对比手法、语言描写等对人物塑造的作用。4、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①家庭史书: 《汉书》辞赋: 《两都赋》经学理论: 《白虎通义》②作品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①(虽)才高八斗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为“班扬”;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为“班张”;辞赋: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之一,作《两都赋》作者简介②(却)官卑位低永平五年,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私修国史”。皇帝下诏入狱。幸得其弟班超上书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解情况后,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图书,先后任郎官、校定秘书、玄武司马(都是下级官吏)。章帝后期,班固辞官回乡为母亲服丧。③(竟)含冤被害班固从窦宪北征匈奴以后,进入窦宪幕府,后来,窦宪专权,甚至谋划杀死皇帝,后被和帝一举铲除。班固受到牵连,被进监狱拷打折磨,冤死狱中,卒年61。《汉书》(《前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记录了汉高祖元年至王莽新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性质内容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文学价值:《汉书》与《史记》对比《史记》 《汉书》作者 司马迁 班固、班昭体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时间跨度 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 西汉一代230年左右编修形式 私修 私修后来变成官修体例 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列传、志、表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史记》中的“书”为“志”。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回顾:史书体例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南朝 宋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西晋 陈寿 )纪传体断代史。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汉朝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亲善举动。但双方表面和好的同时,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因此仍然保留着互扣使者为人质的做法,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写作背景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出使原因?扣留原因?归汉经过?羁留历程?苏武投降了吗?不投降,怎样对待苏武?谁又去劝降?探究问题读准字音第一段栘( )中厩( )监 且( )鞮( )单( )于( )遗( )第二段缑( )王阏( )氏( )昆( )邪( )王浞( )弩( )第三段重( )负国訾( )第四段煴( )火第六段窖( )旄( )啮( )旃( )徙( )羝( )廪( )於( )靬( )弋( )缴( )檠( )yíjiùjūdīchányúwèigōuhúnyézhuóyānzhīnǔzhòngzīyūnjiàonièzhānxǐdīlǐnmáowūjiānyìzhuóqíng读准字音第七段棫( )劾( )斧钺( )汤镬( )第八段沾衿( )辇( )yùniǎnhéyuèhuòjīn整体感知奉命出使(第一段)因变被扣(第二段)自杀殉汉(第三段)卫律劝降(第四、五段)北海牧羊(第六段)李陵劝降(第七、八段)获释归汉(第九、十段)请根据故事情节,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拟小标题。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凭借被任用(被动句)都升迁渐渐匈奴屡次互派使者十几批相抵对长辈的尊称(古今异义)jū dīchán使动,让……回判断句yíjiàn第一段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赞许做事合乎情理出使趁机n→v赠送丰厚的礼物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同(前往)财物(古今异义)渐渐倨傲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否定判断句拿着旄节第一段奉命出使翻译—第一段(奉命出使)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yí]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jū dī]侯单[chán]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翻译: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借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移中厩监。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者窥探观察对方的情况。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先后十几批人。匈奴使者来汉朝,汉朝也同样扣留他们以相抵。天汉元年、且程侯单于刚刚被立为单于,害怕汉朝攻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把路充国等人都放回汉朝。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赠送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渐渐锯傲起来,并不是汉朝所期望的。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敢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背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任务“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厚赂单于,答其善意”第二段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zǐ]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zhuó]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 zhī]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派遣正恰逢(于)匈奴中姐姐陷入而不能脱身暗地里率领恰逢一向相熟识私下拜访痛恨暗中用弓弩希望得到财物(古今异义)省略句+状语后置判断句一起因变被扣翻译—第二段(因变被扣)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zǐ]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zhuó]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 zhī]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翻译: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回汉朝,适逢匈奴国内的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候陷没在匈奴中。连同卫律所率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阙氏归附汉朝。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相熟识,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朝暗中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第三段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zhòng]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zī]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只有泄露动手逃跑被动句被活捉审理这个案件把牵连被侮辱才更加对不起牵扯贵族大臣(古今异义)假使“以何” 用什么使动 使…投降一个多月后n→状 在夜里省略句与(之)战情况被动句宾语前置自杀殉汉翻译—第三段(自杀殉汉)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zhòng]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zī]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翻译:一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王室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要动手,其中一个人趁夜逃跑,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战斗。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让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把情况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苏武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牵扯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大臣们商议,想要把汉朝的使者都杀了。左伊秩訾说:“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让他们都投降。”理清这些人物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勾结卫律的部属私候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人物关系:缑王是已经投降汉朝的昆邪王姐姐的儿子,后又随浞野侯陷没匈奴,浞野侯、虞常和卫律原是汉将,投降匈奴,虞常与张胜一向有交情。缑王虞常昆邪王浞野侯卫律张胜汉与匈奴斗争的复杂性第四段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蹈[tāo]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听取供词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即使拔出抱住扶好坑没有火焰的微火同“搯”,叩击,拍打又能呼吸n→v 用车载送意动 认为…豪壮问候逮捕监禁使动 使…污损,辜负n→状,在早上和晚上宾语前置(以何面目)翻译—第四段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蹈[tāo]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翻译: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听取供词。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佩刀来自杀。卫律大惊,自己抱着苏武,骑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了个坑,放进没有火焰的微火,把苏武放在火坑上,叩击他的背使其出血。苏武已经气绝了,半天才又能呼吸。常惠等人哭了,用车载送苏武回营帐。单于很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最核心的理由是哪两个词?自杀情节 自杀原因 他人反应欲自杀引佩刀自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作为一名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由此可看出苏武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苏武作为代表团的正使,副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忠贞不渝、守节受辱、刚烈不屈、国家利益至上第五段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渐渐痊愈通知会同判罪趁 这时使…投降以后判处判处相连坐(治罪)参与谋划“谓何”,说什么比画背叛幸运地满也会这样白白地n→v 滋润用古今异义宾前翻译—第五段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翻译:苏武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用剑斩杀虞常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谋杀单于的亲近之臣,判处死罪。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免罪。”举起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判处有关的人相连坐治罪。”苏武说:“我本来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们的亲属,说什么连坐治罪?”卫律又举剑比画着要杀苏武,苏武不动。卫律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归附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有几万手下,牛马满山,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白白拿身体给荒野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不理他。第五段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做通过怎么同“叛”。背叛主上,背弃双亲状语后置让决定使…相斗你宾前(以何、见汝)状语后置(明知我不降)为什么要见你卫律劝降(4-5)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翻译:卫律又说:“你通过我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假如不听我的话,以后即使想再见我,还能得到这个机会吗?”苏武骂卫律说:“你本是汉朝臣子,不顾恩德道义,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定人的生死,你不平心处理,持守公正,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从旁观看祸败。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就要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翻译—第五段(卫律劝降)为了使苏武投降,卫律采用了哪些手段?你看出了卫律怎样的为人?面对卫律的劝降,苏武是如何应对的?你看出了苏武怎样的为人?“不动”、“不应”“骂律”苏武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以强硬的姿态抵抗视死如归、忠贞不二、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分析对比映衬效果在人物刻画上的运用,试分析其效果。张胜与苏武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而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卫律与苏武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而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第六段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jiào]中,绝不饮食。天雨[yù]雪,武卧啮[niè]雪,与旃[zhān]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lǐn]食不至,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告诉断绝供应囚禁n→v下雨嚼把…当作流放n→v 生子分开…之后官府发给的粮食不来同“弆”,收藏野生果实不可威逼而致屈服同“毡”省略句 使(之)公羊第六段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wū jiān]王弋[yì]射海上。武能网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líng]盗武牛羊,武复穷厄。n→v 拄过了用绳系在箭上射猎n→v结网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n→v用檠矫正供给年盛酒酪的器皿丁灵人陷入困顿古今异义拿着旄节上的牦尾北海牧羊翻译—第六段(北海牧羊)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jiào]中,绝不饮食。天雨[yù]雪,武卧啮[niè]雪,与旃[zhān]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lǐn]食不至,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wū jiān]王弋[yì]射海上。武能网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líng]盗武牛羊,武复穷厄。翻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去,几天都没有死。匈奴人视之为神。于是把他转移到北海边上荒无人烟的区域,让他放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囚禁到其他地方。苏武到北海后,匈奴断绝了他的粮食供应,他就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实充饥。他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寝卧和起身都拿着,旄节上的牦尾全部脱落了。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打猎。苏武能结网,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用擎矫正弓弩,於靬王很喜欢他,供给他衣食。这样过了三年多,於靬王病重,赐给苏武牛马、盛酒酪的器皿、帐篷。於靬王死后,他的手下迁走了。这年冬天,丁令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困顿。“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最能体现他气节的一句话是哪一句?肉体折磨精神折磨第七段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wú]人之地,信义安所见[xiàn]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yù]阳宫,扶辇[niǎn]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第二年(古今)访求趁机向来交好劝说您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白白地同“无”哪里同“现” 表现做跟随受苦皇帝的车子宫殿的台阶被判决(被动句)撞在柱子上把车辕折断宾前(所见安)翻译—第七段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wú]人之地,信义安所见[xiàn]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yù]阳宫,扶辇[niǎn]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翻译: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您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对您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您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前些时候您的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械阳宫去,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撞在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被判决为‘大不敬’,用剑自杀了,皇上赐给二百万钱安葬他。第七段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gēng]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n→v 祭祀地神骑马的宦官上船逃跑追捕去世你妻子改嫁妹妹(古今)何必久久的使…受苦精神恍惚痛恨自己(宾前)被关押在 (被动句)表修饰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gēng]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翻译:您的弟弟苏贤跟随皇帝去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驸马推入河中淹死,宦官骑马逃跑了,皇帝下诏派苏贤去追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喝毒药自杀了。我临来时,您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您的妻子还很年轻,听说已改嫁了。只剩下两个妹妹和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是生是死都不知道。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为什么要这样久久地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被关押在保宫。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翻译—第七段第七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yuè]汤镬[huò],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年纪(古今)没有定规诛灭还为谁守节呢不要再说什么了希望栽培,提拔(古今)官职升到爵位封为成为亲近之臣贡献即使煮着滚水的大锅的确adj→意动遗憾定语后置宾前被动宾前以身许国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yuè]汤镬[huò],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翻译:再说皇上现在年纪老,法令没有定规,有几十家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即便回国也是)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希望您听我的话,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们父子没有什么功业德行,全靠皇帝的栽培,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许国。现在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被杀,也确实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亲一样,孩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怨恨的,希望您你不要再说了!”翻译—第七段第八段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fèn]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一定料想结束在您面前死去罪行严重,无以复加同“诀”,辞别李陵劝降状后(于前效死)v→n 眼泪n→状 向上翻译:李陵与苏武喝了几天酒,又说:“请您一定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料想自己早已是该死的人了!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就在您面前死去!”李陵见他极其真挚诚恳,感叹道:“唉,义士!我李陵和卫律的罪行严重,无以复加!”于是泪水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离开。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wú]人之地,信义安所见[xiàn]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yù]阳宫,扶辇[niǎn]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gēng]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yuè]汤镬[huò],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fèn]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李陵劝降—第七、八段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讨论文中李陵是从哪些方面来劝降苏武的?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有何不同?这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评价?李陵劝降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何以过陵——自己投降的经历(将心比心,瓦解心理年老昏庸,法令无常,滥杀无度——守节不值李陵苏武反驳:(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2)从君臣关系看,犹子事父也,应如此;李陵招降谈家庭谈自己谈汉主肺腑之言(劝降者攻心为上,字字诛心)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谈处境终不得归,信义安所见乎——对汉朝的效忠无人知语言、神态(细节)描写第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谈处境,晓之以理: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那么身在北海不得归汉的苏武,对汉朝的效忠无人得知。第二层至“存亡不可知”。谈家庭,断其思亲之念:如果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第三层至“何以过陵”。谈心情,将心比心。以自己来作对比,陈述自己当初投降的心情,以此拉近与苏武的关系,瓦解苏武的心理防线。第四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谈汉主,断其忠君之想: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剑拔弩张场面激烈绵里藏针把酒言欢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有何不同?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李陵: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卫律劝降时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兼施。叙述自己投降后享受的荣华富贵,其骄奢无耻之状,跃然纸上,可见作者对其不耻。 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措辞和态度为何迥然不同这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评价? 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卫律是因罪逃亡,主动投降匈奴,为的是荣华富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表现对其不齿的态度,行文多用贬抑之语,且以苏武的正气凛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字少卿,西汉名将、文学家,飞将军李广长孙。擅长骑射,爱护士卒。初以祖勋,授予侍中,迁骑都尉。天汉二年,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投降之后,也并不为匈奴真心出力,始终对故国心怀眷恋;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元平元年,老死于匈奴。李陵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措辞和态度为何迥然不同这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评价? 李陵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从李陵的话语中,我们能够体会其内心的酸涩、忧愤,他对汉虽有不满、怨愤,却也时时感到惭愧,作者对他寄予了同情,并未把他视作十恶不赦的叛臣看待。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于叙事中寓论断对比衬托中更凸显出苏武矢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苏武传叹李陵敬苏武择利而愧择义而乐经历类似对比衬托第九段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寻求欺骗说看守他的人详细陈述说明按照责备环顾道歉确实存在(古今)与(之)俱(省略句)宾前(具自)获释归汉翻译理解文本—第九段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①欺骗说②详细地陈道:称述说明③书信④按照⑤责备⑥道歉⑦确实还活着翻译:汉昭帝即位,过了几年,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则谎称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拜见,得以夜里见到汉朝使者,自己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情况。他让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时,射下一只雁,脚上系着一封用缮帛写的信,说苏武等人在某大泽中。使者大喜,按常惠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环顾左右,大惊,对汉朝使者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第十段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召集会见同“已”死亡总共≈“于”,在总共当初年等到单于召集会见苏武的随行人员,除去以前已投降的和已死去的,跟随苏武回国的共有九人。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都城长安。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以壮年出使,等回国时,胡须和头发都已变白了。译文获释归汉被扣留(被动句)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一部分(1段)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1层(2、3):虞常谋反,苏武因变被扣第2层(4、5):卫律逼降,苏武不屈第3层(6):流放北海,杖节牧羊第4层(7、8):李陵劝降,完全失败第三部分(9、10段)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第二部分(2—8段)遭遇:梳理脉络95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写作特色总结苏武形象忠君爱国、忠贞不渝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大义凛然坚韧不拔、爱憎分明总结苏武形象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1.以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1)语言描写:(2)动作描写:引佩刀自刺。复举剑拟之,武不动。(3)细节描写: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②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③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愿勿言。”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②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写作特色史家笔法和文学语言的结合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三种对照: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诚爱国。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3.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单于和卫律逼降副使张胜的屈降朋友李陵的劝降幽武置大窖:绝饮食,天雨雪北海无人处:天气寒冷,廪食不至总结:人物形象的塑造正面描写:语言、行动、神态等细节刻画人物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烘托其他人物的对比映衬——张胜、李陵、卫律单于和卫律逼降副使张胜的屈降朋友李陵的劝降北海无人处廪食不至天气寒冷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苏武忠君爱国、忠贞不渝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大义凛然坚韧不拔、爱憎分明4.详略得当写人时,有详有略苏武张胜、卫律、李陵单于、汉使者……主人公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叙事内容 详略安排 呈现信息天汉元年 出使匈奴 详 详写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苏武被扣押匈奴的原因,苏武三次劝降未果,流放北海的经历;略写苏武在流放期间的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具体过程。匈奴内乱,牵连苏武,苏武自杀 卫律劝降,苏武不降 北海牧羊 五六年后 得衣食 略 三年后 复穷厄 略 出使十余年 李陵劝降,苏武不受 详 始元六年 苏武归汉 略 4.详略得当①写人 ②叙事艺术特色1、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3、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自然、社会)4、详略得当(写人、叙事)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 班固名家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