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那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边塞诗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讽刺边塞生活边塞风光燕歌行感征战之苦,抒卫国之志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边塞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01分析诗歌意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0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0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04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走近作者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大器晚成人生逆袭解读题目“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在今河北省北部。“燕歌”即燕地的歌谣“歌行”属于“歌行体”。例如“长恨歌”“琵琶行”,属“古体诗”。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平仄格律比较自由。诵读诗歌燕歌行 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交代了时间、事件和写作缘由。为整首诗提供了环境背景。开元:唐玄宗年号元戎:主将。指当时的御史大夫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但他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守珪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和: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词,作为酬答。理解诗意唐玄宗定语后置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译: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将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纵横驰骋,天子又破格赐予他们褒奖和恩宠。汉家:以汉代唐。烟尘:烽烟尘土,指代战争。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非常:特别。赐颜色:给予褒奖恩宠 颜色:面容,脸色借代一、二句交代战争的方位及性质,即卫国战争三、四句似褒实贬,为下文因骄傲轻敌而惨败埋下了伏笔。对偶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就唐代诗人自身而言,本朝人叙写本朝事有诸多不便。古人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涉及讽刺、暴露一类的诗篇则不能指名道姓、直陈其事、直述胸臆。诗人们采用以汉代唐的借代手法去达到讽喻的目的。“以汉喻唐”现象在边塞题材中出现得最多,是因为唐代和汉代的边塞都有亟待解决的游牧民族问题。思考:为何唐诗多“以汉代唐”?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其二,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拥有雄厚国力的朝代,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渴望出现的大一统局面。汉代的强盛,不仅当时威振四方,而且影响久远。我们仅从中国的语言文字自汉代始被冠以汉字、汉文、汉语之称,并传诸后世,就足可见汉代威名影响之大。回顾历史,唐代人认为: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媲美的只有汉朝。唐代诗人喜欢以汉朝比拟本朝,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继承,也是唐代人对自己的高度自信与自许。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译:军队敲锣打鼓前往山海关,军中各种旗帜在东北沿海一带连绵不断。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浩瀚的沙海,匈奴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撞击伐:敲击旌/旆:旗帜羽书:羽檄,插有羽毛的文书,表示紧急军事文书。(檄文:指古代用于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瀚海:沙漠(瀚海阑干百丈冰)猎火:战火五、六句渲染了出师时威武壮观、声势浩大的场面“榆关”——“碣石”——“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七、八句:夸张“飞”写出了军情危急“照”说明敌人来势凶猛,规模很大——战争局势的紧迫。“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赏析“飞、照”二字。二者都运用了夸张手法。“飞”,飞行,校尉的紧急文书飞奔沙漠,体现了军情危急,与上文将士们恃勇轻敌形成呼应;“照”,照耀,写战火把山照红了,说明敌人来势凶猛,规模很大,侧面写出了“汉将”的措手不及,初入战场就陷于被动。思考问题炼字题:字意+句意+(手法)+内容分析+情感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边烽突起,慷慨出师第一层(1-8句)出师借代对偶夸张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译: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人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骤雨。战士在前线厮杀伤亡惨重,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凭陵:逼压,仗势欺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同风雨交加。(比喻)军前:战场。半死生:生死各半,伤亡惨重。第九句写塞外的辽远、荒凉、肃杀;第十句用比喻手法写敌人凶猛,暗示汉军战败的结局手法:对比。战士浴血奋战,将军沉湎声色,暗示兵败原因情感: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对恣意享乐的将领的愤怒和讽刺。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译:北方沙漠到了深秋尽是枯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的士兵越来越少。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之围。穷秋:深秋,晚秋。腓:枯萎。当:承受(胜)关山:指边境的险要关口。前两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意象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烘托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情感)对比。(手法)将领受朝廷恩遇,却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蕴含诗人愤慨之情。(情感)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力尽关山 轻敌失利第二层(9-16句)失利自然条件恶劣(山川萧条极边土)气候条件恶劣(大漠穷秋塞草腓)敌人凶猛善战(胡骑凭陵杂风雨)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唐军战败原因对比借景抒情对比比喻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译:士兵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很久,妻子落泪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啼哭。少妇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远征将士驻守蓟北,只能枉自回首故乡。铁衣:代指将士。(借代)玉箸: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城南:唐代长安城住宅区都在城南。空:白白地。相思离别。将思妇与征人对照着写,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久”: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思念亲人之悲,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译: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早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飘飖: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绝域:极远的边地。苍茫:荒凉。寒声:凄凉的声音。刁斗:军用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环境恶劣战事惨烈刁斗是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又名“金柝”、“焦斗”。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被围不归两地相思第三层(17-24句)被围对照比喻借代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译: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是为了功勋受赏。你没看见沙场拼杀战斗多么苦;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纷纷:表示多。死节:为国献身的志节。李将军:指李广。前两句:反问,突出强调,增强语气。冒进贪功轻敌的将军,与保家卫国的战士们的质朴、善良、勇敢形成鲜明对比(讽刺)。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爱兵如子(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用兵如神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史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用典、对比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唐军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赞美士兵们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的精神,谴责当朝将领好大喜功、不恤士卒、不思作战的行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殊死搏斗怀念李广第四层(25-28句)死斗反问用典、对比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力尽关山 轻敌失利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殊死搏斗 怀念李广出征:失利:被围:死斗:按战事发展顺序事:人:出师 - 失利 - 被围 - 死斗对比士卒效命死节——将领侍宠贪功士卒浴血奋战——将领纵情声色古时李广——今之汉将景:塞外秋景:大漠、枯草、孤城、落日等总结主旨出兵时的金鼓震天——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情:慷慨悲壮燕歌行(并序)总结主旨1、讽刺和批判了将领们的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且不恤士卒。2、赞颂士兵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传达对边境安定、百姓安居的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高适《燕歌行》抒出征之豪情;惜战士之辛苦;怜思妇之断肠;赞战士之死国;讽将帅之骄逸;盼边地之和平。集大成这首边塞诗不只有豪情壮志,不只有闺怨乡愁,还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强大国势下隐藏矛盾的担忧和冷峻分析。高适不仅是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人,还是敏锐的军事家和清醒的政治家。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1、诗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4、善用典故。2、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艺术特色3.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课外延伸掌握边塞诗答题方法常用意象意象: ①景物(大漠、雪山)②战事意象(烽火狼烟)③地名(玉门关)④乐器(羌笛)等文体知识: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①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雨雪、风沙。②战事意象:金鼓、旌旗、铠甲、烽火、狼烟、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飞雁、箭飞马走。③地名: 胡、羌、羯、夷、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④乐器: 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比喻、夸张、用典、虚实结合等风格: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诗人: 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王翰等内容情感意象: ①景物(大漠雪山)②战事意象(烽火狼烟)③地名(玉门关)④乐器(羌笛)文体知识:边塞诗①赞美边塞奇丽风光、异域风情。②抒发从军报国的豪情壮志。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念之情。④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战士的同情。⑥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比喻、夸张、用典、虚实结合等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风格: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诗人: 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王翰等理解性默写《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是: , 。《燕歌行》中, , 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后妇。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 , ”。《燕歌行》中, , 两句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中,“ , “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燕歌行》中,“ , ”这两句写出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官兵处境的险恶。《燕歌行》中,“ , ”两句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燕歌行》中,“ , “两句写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燕歌行》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诗句是: , 。《燕歌行》中,描写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极其不利的两个因素是: , 。在《燕歌行》中, , ,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 , 的凄凉与悲壮。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中,“ ”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从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