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 二力平衡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教案
课 题 二力平衡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并掌握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受力特点。 (2)科学思维: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够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3)科学探究: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4)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责任感。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1)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 “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的核心特征,并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2)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分析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并能通过受力示意图进行准确表达。
媒体教具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实验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实验器材套装,包括小车、托盘、砝码、细绳、滑轮和水平面轨道,供学生亲手操作,探索二力平衡的条件。 (3)《初中物理实验指导手册》,提供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
教法学法 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调整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复习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它告诉我们当一个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定律的具体内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平衡力的概念。 效果预期:通过复习关联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体几乎都受到力的作用。那么,这些受力的物体是否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吗? 学生活动: 回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生: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思考并举例说明实际生活中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所举例子中的受力物体做出初步的受力分析,并尝试画出简单的草图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先前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的主题 ——平衡力与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 一、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活动: 深入讲解平衡力与平衡状态的概念。 教师:什么是平衡状态呢?其实,它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使物体保持这种状态的两个力,我们称之为平衡力。 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步骤: 首先,使托盘两边的砝码质量不相等。 然后,调整托盘使两边的砝码质量相等。 最后,让砝码质量相等但改变小车的方向,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 记录实验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形式以便于分析。 表格如下: 实验步骤现象砝码质量不等小车加速运动砝码质量相等小车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扭转角度释放小车开始转动
学生活动: 听取教师讲解,理解平衡力及平衡状态的基本定义。 小组分工合作,按照实验步骤动手操作。 仔细观察每个实验步骤下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直观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二力平衡的过程,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师活动: 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如何根据物体的状态判断其所受二力是否平衡。 实例 1:一个放置于桌面上不动的书本。 教师:这个书本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可以知道书本所受的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是平衡的。 举例说明已知一个力的情况,如何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解另一个未知力。 实例 2: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时所受空气阻力。 故事引入:假设有一位总质量为 80 千克的跳伞者正在以恒定速度下降,那么他所遇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是多少呢?方向又是怎样的? 解答演示:根据二力平衡原理,这里的重力()与空气阻力相互抵消,因此,方向向上。 再次给出应用题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例题 3:一辆质量为 1.4 吨的小汽车在平坦道路上做匀速行驶,已知地面给予车辆的摩擦力相当于其自身重量的十分之一,此时需要多大的牵引力才能维持当前状态? 解决思路:首先计算出汽车自重以及由此产生的摩擦力,然后依据二力平衡关系得出所需牵引力的具体数值。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思路,积极参与讨论。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例题解析。 反思自己对于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程度,并尝试寻找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对今天学习的核心内容做一个简要总结。 物体若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说明作用在其上的两力达到了平衡状态。 探究过程中发现,为了实现二力平衡,必须满足 “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四个条件。 强调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前者指的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一对力;后者则分别施加于不同物体之间。 回顾实验中使用的器材及其选择理由。 使用小车而非木块主要是因为前者与桌面摩擦较小,更容易观察到明显的运动变化。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提示回顾整节课的重点知识。 自主归纳总结今天学到的关键点。 如果有疑问及时向老师提问澄清。 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性的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作业布置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选择生活中一个实例,分析该实例中的物体所受的二力是否为平衡力,并说明理由。尝试画出力的示意图,并对照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验证。 (2)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以下问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要求计算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说明物体处于何种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