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期末检测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界认为,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下列在该遗址发掘出的文物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出土了大量的入骨化石 B.发掘出打制的石铲和蚌器
C.有大型祭坛和多种玉器 D.清理出动物的骨骼和皮毛
2.表1所示为汉代典籍的有关记载。这集中说明,汉代
表1
记载 出处
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匪者,论皆有法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传》
汉正首匿(窝藏隐匿户口)之罪,制亡从之法 《论衡》
方今八月(照例)案比之时,为案验户口次比之也…… 《东观汉记》
A.王国势力逐渐削弱 B.基层治理崇尚法治
C.对秦制的承袭较多 D.政府严格管控人口
3.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制,宗主驱使依附人户为之耕种,依附者不在官府簿籍。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对受田的对象、种类、数量、还受方法等方面,都加以详尽规定。由此可知,均田令的颁布
A.取消了封建依附关系 B.破除了世家大族的影响力
C.推动庄园经济的发展 D.增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
4.杭州在隋朝以前是个仅有1.5万户人口的小镇,大运河贯通后,这里很快就成为江南各地货物北上的集散地。随着四方商贾的云集,杭州城内各种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到唐朝中叶这里有店铺3万余家,港中停泊的商船绵延20余里。由此可见,隋唐时期杭州繁华的重要原因是
A.运河商贸的有力带动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海运和河运日益发达 D.国家政治中心南移
5.王夫之认为:“耳有聪、目有明,心思有睿知……聪必历于声而始辨,明必择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即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他在此强调
A.个性自由 B.行而后知
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
6.19世纪80年代,王韬在其著作中提出:“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他还认为“商富即国富”“(西方国家)恃商为国本”。十余年后,郑观应在其著作中声称:“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这些思想观点
A.突破了洋务思想的局限 B.旨在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C.为变法提供了系统纲领 D.倡导发动反清暴力革命
7.1895年以后,上海出现私人设厂热潮,上海资本家群体不断发展壮大。1898——1913年,经营进口煤铁五金而致富的祝大椿,先后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独资或合资开设了碾米、面粉、缫丝、造纸、棉纺等企业。由此可见,清末民初
A.政府提倡实业救国 B.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D.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8.表2所示为近代著名杂志《东方杂志》民国初年的大事摘编(部分)。这反映了
表2
年份 大事
1916 杜亚泉发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主张调和东西文化
1917 恽代英发表文章《结婚问题之研究》,力主男女婚姻自主
1921 潘公展发表文章《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
A.中国革命的道路日渐清晰 B.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进
C.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 D.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9.1938年5月,中国在日本多地散发了两百万份传单。传单中有郭沫若编写、日本作家鹿地亘翻译成日文的《告日本工人书》《告日本农民大众书》《告日本商者书》,日本反战同盟写的《反战同盟告日本士兵书》等。这反映出当时
A.中日进步力量共同揭露日本侵华战争
B.文化渗透成为突破日军封锁主要手段
C.中国已经逐渐掌握对日作战的主动权
D.日本知识界形成了系统反战理论体系
10.表3所示是加拿大学者雷扎·哈斯马西和美国学者安德鲁·麦克唐纳于2017年联合发表的关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的部分内容。其意在说明中国
表3
1 在财政方面,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获得了更有利的中央政府预算资源
2 在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能享受降分录取并更有机会获得奖学金和减免学费
3 在社会保障方面,少数民族更容易获得如低保之类的社会福利
A.优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B.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权益
C.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发展完善
D.民族聚居地区得到和谐发展
11.公元前626年左右,新巴比伦王国颁行了《新巴比伦法典》,内容涉及婚嫁过程中的财产赠予及其纠纷的处理,如该法典规定:自由民的妻子……死(或遗留)后,她应将她的嫁妆给她丈夫或她想给的任何人。这可用于说明新巴比伦王国
A.王权支配遗产继承
B.女性政治地位较高
C.注重规范民事关系
D.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12.成书于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前言指出,撰写该书是为了向拥有土地及房产者进言,助其聚财致富。书中关于农事管理的内容包括“如何选择你的奴仆”“监督服劳役者”“按季节出售”“检查账目”等。该书可用于说明中世纪后期英国
A.农奴制度的瓦解 B.房地产业的兴盛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3.17、18世纪,东印度公司向英国输入了大量的印花棉布、丝绸、瓷器、漆器等商品,拍卖商、玩具店、杂货店乃至流动商贩等因此获利。18世纪下半叶,英国议会出台法令,对外国商品(包括由殖民地输入的葡萄酒、麻布、丝绸等)加征高额关税。英国议会此举意在
A.主导世界市场 B.加强经济干预
C.鼓励殖民扩张 D.保护国内产业
14.1871年3月18日,国民自卫军占领巴黎后,没有对继续进行破坏活动的反革命分子进行坚决镇压。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是投票选举产生的,行使政治权力是不合法的。同时,他们集中精力筹备巴黎公社的选举,以争取尽快把权力交给巴黎人民选出的机关。这集中反映了
A.巴黎公社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巴黎革命工人斗争经验不足
C.巴黎公社斗争策略具有灵活性 D.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创新性
15.图1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街道拥堵的景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汽车工业的兴起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社会经济的繁荣
D.交通体系的不完善
16.苏联出兵阿富汗之后,美国带头宣布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包括中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呼应了这一举动。1984年,苏联以美国政府放任国内反苏抗议活动和美国地下核设施不安全等理由抵制洛杉矶奥运会,仅10余国响应。这反映出当时
A.核裁军成为美苏争议的焦点 B.体育赛事导致中苏持续交恶
C.美国逐步掌握冷战战略主动 D.奥运会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仁宗当政时期(1022—1063年),在范仲淹等人的推动下,科举考试制度在变化中渐趋稳定与完善,且有不断修补,成为后来历朝宋帝科举取士之模板。进士录取数方面也相对稳定,总的趋势是逐步增加。仁宗朝科举考试内容向重策论转移,即使诗赋命题,也更多地要求与伦理道德、现实政治相联系,同时倡导晓畅通达的科场文风。随着庆历新政之科举变革,朝野上下兴起办学之风,学校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仁宗朝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辈出。究其实质,与制度的相对规范和公正关系密切。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仁宗朝科举制度之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仁宗时期科举制度的演变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仁宗时期科举制度演变的主要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代中叶以后,大量的农民与土地分离,沦为流民。经济、贸易相对繁荣的广东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内陆省份的流民,岭南人口骤增。伴随着对外经贸关系发展而出现的人员流动和货物频繁的流动、仓库的增多、房舍密度的加大、原料货物的囤积,极大地便利了疫病的传播。尤其是伴随中外交往而传入的新疫种————霍乱、鼠疫,在卫生检疫体系和防治隔离措施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迅速扩散,甚至连年发生。
———摘编自李永宸、赖文《岭南古代瘟疫流行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西方文明影响的不断深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官方缺乏专门管理民众健康事务的机构和职能的局面,逐渐在岭南地区设立了掌管医疗卫生事务的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业的防疫研究机构,效法日本等国,创建公共卫生法规,开展以清洁消毒、检疫隔离、人工免疫乃至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卫生防疫举措,以提升民众卫生习惯和意识、改善环境卫生为基本内容的群众性卫生运动。
摘编自余新忠《明清以来的疫病应对与历史省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中后期岭南地区瘟疫流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岭南地区官方的防疫做法。(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扫盲运动由以冬学“快速识字”为主转为以创办常年业余学校为主。1954年3月,教育部和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1954年组织农民常年学习的通知》,提出在扫除文盲运动中,应采取集中与分散、常年学习与季节性学习、农民的生产互助组织与文娱组织相结合等形式。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民的学习组织通过配合合作化运动,将学习与生产统一起来,逐步走向稳定。持续多年的扫盲教育极大提升了农民识字率。脱盲后的农村广大青壮年劳动力以纯朴高昂的激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摘编自范兴旺《新中国三次农民扫盲运动及其历史意义(1949——1960)》
材料二
自1960年独立以来,塞内加尔政府领导人的宣言和行动表明,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国家经济发展与扫盲教育工作密不可分。多年来,塞内加尔建立了开展扫盲教育的专门机构,如基础社区学校和扫盲教育中心,致力于减少文盲人口数量,不断加大扫盲教育的力度,持续完善国家扫盲教育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扫盲教育计划,加强扫盲教育师资培训,以确保扫盲政策落到实处。塞内加尔扫盲教育在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文盲率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扫盲教育经验和教训为其他非洲国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摘编自崔璨《撒南非洲独立后扫盲运动的举措、成效与反思:以塞内加尔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叶中国农村扫盲运动发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塞内加尔扫盲运动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与塞内加尔扫盲运动的历史启示。(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纽带,更是文明交融的桥梁。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和火药通过这条路线传入中亚、波斯、阿拉伯和欧洲;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宗教思想也随之传播。与此同时,印度的数学、阿拉伯的天文学、波斯的音乐与艺术也深刻影响了东亚文明。这种交流不仅推动了技术的革新,还重塑了各地区的文化认同与社会结构,使分散的文明在碰撞中实现了共生与创新。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公元1000年之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围绕“文明交流与互动”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高二期末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1. C 2. D 3. D 4. A 5. B 6. A 7. C 8. B 9. A 10. B 11. C 12. D 13. D 14. B15. B 16. C
17.(1)特点:渐趋稳定完善;录取人数相对稳定;考试内容向重策论转移;与教育协同发展;选拔效果显著;影响后世。(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主要原因:巩固统治、选拔人才以应对社会治理等需求;范仲淹等士大夫的推动;边境危机、社会危机加剧;封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宋仁宗的大力支持。(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特点:出现新疫种;传播迅速;出现频率较高。(2分,答出两点即可)
成因:岭南人口(包括流民)增多,流动性大,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条件;岭南沿海地区对外经贸频繁,便于疫病的传播;外来疫病的传入;疫病防治体系的落后;战争及社会动乱的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评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疫情产生的危害;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卫生意识和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岭南地区公共卫生的近代化发展;为近现代中国防疫提供了借鉴;(4分,答出两点即可)由于存在制度缺失等不足,清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疫病问题。(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9.(1)背景:冬学识字动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秩序的稳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一五”计划制定并实施;三大改造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政府主导;建立专门扫盲机构;持续完善扫盲政策;加强扫盲教育师资培训;注重成效。(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启示:国家应重视扫盲,从政策、资源等方面保障,引领扫盲工作;扫盲要契合国家发展阶段与实际需求,才能持续有效;完善体系建设,保障扫盲工作规范、高质量推进,提升扫盲效果;扫盲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劳动力参与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应长期坚持;各国扫盲成果交流分享,共同推动全球扫盲事业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一
论题: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桥梁作用。(2分)
阐述:作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明交流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拉伯帝国组织学者将希腊等文明的典籍系统译介成阿拉伯文。这些成果后来传入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思想资源。阿拉伯人将印度数字引入阿拉伯并最终将其传入欧洲,推动了现代数学体系的建立。伊本·西那的《医典》传入欧洲以后被翻译成拉丁语,成为欧洲大学的标准教科书。此外,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教随阿拉伯商队传播至东非、东南亚,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伊斯兰文化。(8分)
总之,阿拉伯帝国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开放的文化政策,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文明格局。(2分)
示例二
论题: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