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云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浮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 一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所示为《汉谟拉比法典》对三种契约的规定。这些规定说明了古巴比伦王国
表1
契约 内容
借贷契约 限制年利率最高为20%(谷物)和33.3%(白银)
租赁契约 土地或房屋的租金需按约定支付,若因自然灾害导致歉收,租户可减免租金
雇佣契约 雇佣工人的工资需预先约定,雇主若克扣工资将受处罚
A.社会秩序稳定 B.精细规范民事关系
C.实行商业立国 D.推动契约关系普及
2.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的希腊战俘李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将《奥德赛》译为拉丁文,开创罗马史诗传统;公元前30——公元前19年,罗马诗人维吉尔创作的《埃涅阿斯纪》模仿希腊史诗结构,融入罗马民族起源神话。这反映
A.古希腊文化的创新性强 B.罗马文化落后于希腊文化
C.地中海区域文化的融合 D.史诗成为文化竞争的工具
3.表2所示为某帝国扩张史,此帝国最有可能为
表2
时间 扩张方向
630年——7世纪50年代早期 征服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及波斯帝国
约700年 征服北非
约715年 征服西班牙
A.亚历山大帝国 B.孔雀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4.12世纪,西欧采邑成为世袭并可以通过联姻和继承而得到累积,因此一些封建领主统治着大片的土地。如法国贵族亨利二世作为安茹伯爵之子,继承了诺曼底和安茹,又通过联姻获得阿基坦公国的统治权,使得他在法国直领地的总面积远超法王。这
A.加剧了西欧的分裂局面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削弱了欧洲教会的特权 D.助力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5.古代非洲在较长时间里法律主要以“口头法”形式存在,谚语是其口头法的重要源头之一,非洲谚语“鸡永远无法在鹰的法庭上得到无罪的判决”与西方的“一个人不可以成为自己的法官”的法谚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出非洲人对于法官一职的理解。据此可知,在古代非洲
A.遵循先例是司法审判的重要原则 B.风俗习惯奠定了“口头法”的基础
C.审判公开是司法公平的重要一环 D.司法公正在法律实践中受到重视
6.1469年,西班牙将分散的封建领地整合为统一政权。1480年,伊莎贝拉一世通过设立中央法庭削弱了地方司法权。1492年前后,西班牙王室整合了卡斯蒂利亚的羊毛贸易收入与阿拉贡的地中海港口税收,形成稳定的资金池。这可说明当时西班牙
A.率先摆脱封建专制政治形态 B.具备了向远洋探索的一些条件
C.资本主义发展有了政治前提 D.控制了地中海区域的商路贸易
7.图1所示为拉斐尔(1483—1520)的名作《阿拉贡的约翰娜》,画中紫红色与褐色融合的深色调突出了人物的高贵气质。女子神情安详而略带微笑,眼神深邃柔和,传递出其内在的从容。据此可知,该作品
A.彰显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观念
B.真实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妇女的形象
C.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艺术风格
D.展现了宗教信仰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8.应激压强(人均进口额/人均GDP)可用于表示开埠后承受的压力水平。图2所示为中日开埠后的应激压强比较。这可用于解释
A.近代中国自然经速解体的主因 B.近代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外因
C.晚清中国固守海禁政策的表现 D.近代日本资本输出增强的体现
9.美国南北战争被称作“美国内战”是尽人皆知的,但美国独立战争也被时人视为一场“内战”;美国独立战争常被称作“美国革命”,但人们也将美国内战称作“革命”。下列属于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相同点是,二者都
A.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B.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属于民族独立运动
D.猛烈地冲击了专制制度
10.近代英国作家狄更斯描绘19世纪伦敦的街容街貌时写道:城中工厂密布,林立的烟囱一刻不停地冒着黑烟,致使伦敦上空常年笼罩着令人窒息的黑雾。这体现当时英国
A.城乡差距逐渐加大
B.交通运输方式不断革新
C.工厂加重化工污染
D.工业革命存在消极影响
11.针对巴黎公社运动,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 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还应当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恩格斯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B.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践行了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D.是首次获得胜利的国际工人运动
12.19世纪末,美国政府将印第安儿童安排进由白人管理的寄宿学校,学校向印第安儿童灌输基督教信仰和美国价值观,而印第安部落语言则被禁止。这说明美国
A.试图切断土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B.价值观的重塑充满血腥色彩
C.面临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D.殖民扩张严重破坏乡土文化
13.华盛顿会议期间,英国宣布归还威海卫,日本宣布归还青岛,但均附加了苛刻条件:英国保留刘公岛军事设施使用权,日本保留胶济铁路权益。这
A.暴露了“大国一致”原则的虚伪性
B.意在削弱德国势力范围
C.体现了列强殖民统治形式的转变
D.激起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14.有学者明确指出:面对希特勒主义的威胁,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的孤立主义中清醒过来是那么迟缓;对那些想逃离希特勒统治的欧洲人,他们被无情地关上大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美国中立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
B.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爆发的根源C.法西斯侵略没有危及美国利益
D.美国的目的是维持世界的均势
15.英国末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于1947年3月到达印度后,形容自己犹如坐上了一艘着了大火,且装满火药的轮船,如不迅速采取措施,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这体现出
A.二战促进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B.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面临危机
C.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D.英国自愿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16.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联合宣言,提出要采取集体谈判策略,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这些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集团参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谈判。此后,集团成员不断增加。据此可知,七十七国集团
A.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导致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解体
C.缓和了全球冷战的紧张局势
D.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7.20世纪70年代,以哈耶克为首的学者认为国家对于市场分配机制的人为干预会使得社会丧失前进的动力;社会公平应当是相对公平而不是财富分配上的公平,应当提倡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据此可知,这些主张提出的目的是
A.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B.恢复自由市场活力
C.维护社会分配公平 D.强化国家经济干预
18.有学者评价苏联某一时期的改革:领导人逐渐迷失了改革的方向,混淆了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和苏联模式的个性,在变革苏联模式的同时,抛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据此推断,他评价的这场改革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布拉格之春”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对公民和外邦人进行界分的地方主义的做法变得不合时宜。到公元前4世纪,以亚历山大帝国为代表的帝国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当时的斯多亚学派认为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国家,而每个人都拥有理性,都是世界公民。到罗马时代,斯多亚学派通过构建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回应不断扩张的国家,自我世界由不断扩张的疆土所占据。
————摘编自高景柱《世界主义的三次浪潮:一个观念史的考察》
材料二
康德为世界和平设置了限定条件:世界公民、普遍友好、共和制。他认为世界公民不得是儿童、妇女,且必须享有某些财产并可以养活自己。康德认为一个世界公民享有不会由于自己来到另一个土地上而受到敌视的权利。康德还主张建立共和政体,通过法律来保障公民自由。他还主张建立超越主权国家观念的“普遍的国家联合体”。但康德的公民世界限于“文明的文明世界”,而“野蛮民族”被排除在外。他还认为:德意志民族有权在这个世界舞台上争取一个杰出的地位。
———摘编自单波、叶琼《世界公民交往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矛盾性》
材料三
七十多年来,联合国在推动全球公民概念发展并适应全球化的现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全球公民身份正在寻求扩大范围并推动决策过程民主化,从而对社会的基本方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全球公民的目标是捍卫人类尊严、促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团结。
——摘编自[智利]米歇尔·巴切莱特《全球公民: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多亚学派世界公民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德世界公民理念的悖论,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德世界公民理念的影响。(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全球公民出现的意义。(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传统印度洋贸易体系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持续至15世纪欧洲殖民势力介入前。其中阿拉伯与波斯商人将非洲象牙、黄金与阿拉伯香料运往东方。明代郑和下西洋将中国海舶航线延伸至东非沿岸,推动瓷器、丝绸等商品流通。西方则输出东非象牙、黄金、罗马玻璃、奴隶等商品。
——整理自黄冬秀、李大伟《古代中国与印度洋贸易:见证文明互动交融》等
材料二
1510年,印度果阿成为葡萄牙在亚洲地区的行政中心。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今属马来西亚)。马六甲是香料的集散中心,也是那些在爪哇、印度洋和南海航行的船只经常停靠的港口,它还是印度船只和中国帆船的停靠的港口。1515年,葡萄牙占领霍尔木兹海峡,控制了波斯湾;1557年,葡萄牙占领了中国沿海的澳门;1570年左右,葡萄牙人到达日本长崎。
——摘编自[美]阿图罗·吉拉尔德斯《贸易:马尼拉大帆船与全球化经济的黎明》
材料三
16世纪70年代,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的马尼拉,马尼拉成为中国瓷器销往美洲和西班牙的重要中转站,新开辟的中国漳州月港—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墨西哥)—利马(秘鲁)的航线,形成了著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国瓷器经此航线大量进入墨西哥并换回白银,西班牙商人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刘昌兵《瓷上交融:明清克拉克瓷器装饰的源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印度洋贸易与16世纪葡萄牙人在亚洲地区构建的贸易网络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积极影响。(6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50年美国确立了联邦政府资助基础研究的法定职责,美国还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的三方协作,将计算机技术延伸至商业和民用通信领域,形成了军民两用的技术扩散模式。1958年,美国成立国家宇航局,制定、实施美国的太空计划并开展太空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在资金、人力和资源方面全面投入支持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至1969年,美国共培养出2.3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摘译自[美]斯图尔特·莱斯利《冷战与美国科学!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的军—产—学复合体》等
材料二
二战后,苏联科研体系以科学院作为核心机构,研究方向和资源分配由苏共中央决定。其国际技术合作主要限于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苏联与美国同步开发大型电子计算机,但其应用场景主要服务于核武器研发、航天工程等军事领域。而苏联的民用技术如汽车制造、化工长期沿用过时工艺。尽管苏联的研发投入在20世纪60年代已超过美国,但其科研产出仅为美国的1/3至1/2。
——整理自田浩《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推动科研事业发展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科研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云浮市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4. A 5. D 6. B 7. A 8. B 9. A 10. D 11. C 12. A 13. C 14. A15. B 16. D 17. B 18. D
19.(1)历史背景:古希腊城邦制度衰落;亚历山大帝国等大型帝国出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古希腊哲学理性思想的影响(对理性的重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推动。(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悖论:对公民资格的限定较为狭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将“野蛮民族”排除在外);存在民族主义倾向。(4分,答出两点即可)
积极影响:强调法律保障公民自由和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政治在近代欧洲的发展;为后世全球治理、国际合作与和平构建提供了理论启发。(2分,答出一点即可)
消极影响:强调德意志民族优越,为殖民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埋下隐患;无法实现广泛的人类团结,难以构建真正包容的世界秩序;加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偏见。(4分,答出两点即可)
(3)意义: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与跨国合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相互理解,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有利于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4分,答出两点即可)
20.(1)相似之处: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丰富;参与主体多元;贸易网络(商品、资金)都具有流动性与互补性;均以海洋为纽带。(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之处:
贸易性质不同:传统印度洋贸易以和平的商业往来为主,而后者以暴力占领与掠夺为主;经济影响不同:传统印度洋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多元化,而后者服务于葡萄牙殖民经济商品生产较为单一;经济主导力量不同:传统印度洋贸易以阿拉伯、波斯及中国商人为主导,后者以欧洲殖者为主导。(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积极影响:
对世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跨文明的交流;(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对欧洲: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对中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1.(1)举措:立法保障与政府支持;促进多方协作;促进军民融合;设立专门机构;培养专业人才。(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国家统一规划;国际科技合作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军事应用导向明显;民用技术滞后;科研产出效率较低。(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冷战对峙的国际环境;美国及西方对苏联的技术封锁。(4分,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