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肇东四中2024-2025下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央视《探索·发现》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有关原始人生活场景在专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劳动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大汶口人学会制作蛋壳黑陶D.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2.商朝时期,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但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即使无血缘关系也一般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内外服制延续B.王权统治加强
C.贵族政治式微D.社会形态巨变
3.在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用于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说明先秦时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
C.已出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D.华夷观念开始受到冲击
4.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出现并发展②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③手工业分工细密
④货币流通广泛⑤涌现出一批工商业中心城市⑥培植了水稻和粟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
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顺应变革潮流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D.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7.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
A.推恩令五经博士河西四郡九品中正
B.大一统算缗告缗黄老无为贤良方正
C.中外朝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凿空西域
D.刺史制度独尊儒术党锢之祸春秋决狱
8.西汉后期,权臣霍光上奏皇太后,以《春秋公羊传》“周襄王不能事母”之例,力证皇帝刘贺为不孝之人,并将之废黜。东汉光武帝以公羊学“子以母贵”“原则,免去废后郭氏之子刘强的太子之位,改立阴皇后之子刘阳为太子。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传统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C.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D,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现实政治
9.关于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作品表述正确的是()
A.首创纪传体通史体例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C.上起黄帝下至汉光武帝D.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10、孝文帝对北魏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若当下再“因循”旧制,便无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孝文帝决定“稽参古式,宪章旧典”,以移风易俗、实现文德之治。孝文帝做出的这一决定()
A.强化了鲜卑民族文化的地位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促进了北方地区统一的进程D.全盘否定鲜卑旧制
11、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在这一理念下,为管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
A.设立西域都护府B.设置理藩院
C.设置羁縻府州D.设立宣政院
12.北魏吏部尚书崔亮说:“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书,尚书据状,量人授职,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可见九品中正制是由州郡中正负责推荐,将各品第人物的详情上报吏部,再由吏部授予职位。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是对察举制的继承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央集权
C.使人才选拔制度趋于完善D.使选官用人之权脱离了君权
13.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有利于()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4.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汉朝的中朝B.元朝的中书省
C.唐朝的门下省D.明朝的内阁
15.研究发现,气温每变化1℃,我国的农作物产量就变化10%左右;年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近三千年来的气温变化情况。以下可用此图解释成因的现象为()
注:图中横线(23℃)代表2006年我国海面温度
A.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邑B.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C.元朝蒙古人大规模西征D.明朝初年政治中心北迁
16.《唐律疏议》中规定:“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唐太宗还告诫巡视州县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这说明唐太宗()
A.推行均田,鼓励垦荒B,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17.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圣”和“诗仙”
C.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数学成就的记载最为丰富
D.医学名著《千金方》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8.“收敛藩镇,权归于上,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禁防纤悉,特与古异,而威柄最为不分。”材料描述的是()
A.秦朝统一后推行的郡县制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现象
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的措施D.汉初实行郡国制
19.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是金灭南宋的重要保障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
20.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能挽救北宋灭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A.涉及范围广领域宽B.实现了富国强兵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D.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21.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这一变化()
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B.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D.加强了行省对地方的管理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①出现商人②白银广泛流通
③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⑤东京、临安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A.①②B.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②④
23.《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4.《朱子语类》写道:“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B.阐述宗教哲学
C.维护封建道德D.规范人际关系
25.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由此可知,宋代图书市场的活跃主要得益于()
A.大一统的社会局面B.科举制度的完善
C.活字印刷术的应用D.印刷技术的普及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中央官制、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意义。(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9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北宋初期,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也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于是王安石便被推上了历史的潮头。经过王安石变法,宋王朝不仅做到了财政收支相抵,且有盈余;军事力量也有所加强。但是不论变法措施在形式上多么完善,都会因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并且广大老百姓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及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B C A D B C D A B C B A C B C A C B A D B D C D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1、(1)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6分)
意义:分散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分工明确,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2)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4分)
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5分)
2.(1)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10分)
(2)内容:学习汉族的礼仪;仿照汉人官制,建立官僚体系;继承并推广儒学。(6分)
(3)原因:商鞅变法时的秦孝公和北魏的孝文帝坚决变法,而王安石变法时宋神宗对变法摇摆不定;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比较彻底,但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不彻底。(4分)
3、示例一: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
示例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
示例三: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
综上所述,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法,既要看到其积极,又要看到其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