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友好学校第七十九届期末联考高一历史本试卷共20题,满分100分,共6页。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古代埃及制定该历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揭示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 B.彰显法老对于科技文化的重视C.指导农业以合理地安排农事 D.探索自然奥秘以神化专制统治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3.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西欧的城市如法兰克福、伦敦、威尼斯、热那亚、巴黎、佛罗伦萨等都是这一时期兴起的。西欧城市兴起最伟大的意义是( )A.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B.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C.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古代非洲和美洲都孕育了独特而灿烂的文明。下列关于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其活动区域主要在非洲北部B.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极大地扩大了耕地面积,其兴起于今天的秘鲁地区C.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信息和调兵遣将,都城在特诺奇蒂特兰D.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古代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体现当时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5.日本幕府政治始于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结束于1867年江户幕府的倒台,历经近700年。在这一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这表明日本幕府统治时期()A.天皇丧失了国家元首地位 B.天皇与幕府分享国家权力C.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D.武士集团掌握国家所有权力6.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主张( )A.三权分立 B.人民主权C.社会契约 D.君主立宪7.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7年美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本国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A.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B.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C.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8.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是()A.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亚洲 B.亚洲地区经济结构变化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9.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的一声炮响,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有关“十月革命”的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导者:列宁 B.性质:反帝爱国运动C.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影响: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10.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C.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导致了苏俄实现工业化1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这说明(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经济全球化形成1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受了沉重打击。为应对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新政的特点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彻底消除了经济危机C.建立法西斯专政 D.恢复商品货币关系1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这些措施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工人的权益得到了较大的保障B.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法律保障C.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人民的支持D.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1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15.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推动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有①科学技术的发展②跨国公司的推动③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世贸组织的建立()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6.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多次演变。下列关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D.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了多极化格局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化学工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合成染料、塑料、橡胶和纤维等新兴化学工业迅速崛起。德国的电气工业也发展迅速,西门子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成为电气工业的巨头。在钢铁工业方面,德国采用了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钢铁的质量和产量。1913年,德国的钢产量达到1833万吨,超过了英国的778万吨。(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1)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改革?(2分)(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并说明这种体制特征在中国是怎样被改变的。(6分)(3)上述材料和问题能为调整经济体制提供哪些借鉴?(6分)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材料二: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1)根据材料一,指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4分)(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4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6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前,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经济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新马克思主义流派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帝国主义化,其结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贫富两极分化,新自由主义流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长远的利益;秩序转型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摘编自吴志鹏等《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材料反映了部分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认识,对这些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即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友好学校第七十九届期末联考高一历史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C 2.B 3.D 4.D 5.C6. C 7.A 8. B 9. B 10.C11. C 12. A 13. D 14. A 15. D 16.C二、材料题17.(1)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6分,任答三点)(2)新兴化学工业迅速崛起,电气工业发展迅速,钢铁工业技术革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注重技术创新,发展速度快等特点。(6分任答三点)18.(1)罗斯福新政。(2分)(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分)改变: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后期,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90年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完善。(4分)(3)不同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等。(6分)19.(1)核心:反对苏联扩张(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4分)(2)变化:由战略攻势转为战略防御。(4分)(3)原因:经济陷入困境;国内反战和平运动高涨;霸主地位动摇。(6分)20.示例一新马克思主义流派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贫富两极分化”,我认为这个观点符合史实。(2分)理由:经济全球化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民族利己主义色彩。期间,西方国家通过“炮舰政策”、奴隶贸易、鸦片贸易等恶劣行径,将广大亚非拉国家强行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来,形成了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由此所构建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受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及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等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严重束缚着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面临诸多问题,为人类文明发展增加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10分)示例二 新马克思主义流派和新自由主义流派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均存在片面性,我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2分)理由: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利有弊。对发达国家来说,它们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等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参加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来,其廉价劳动力和原料优势使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面临诸多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来完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繁荣,但由于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使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劣势地位。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