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乐山市普通高中2026届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 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人类食物分析技术指出:依食物特性可将食物分为C3、C4 两类,C3 类植物与稻米、小麦以及坚果类植物有关,C4类植物包括粟、黍等作物。下表为兴隆洼、红山、夏家店下层文化食用C3、C4 类植物占比情况,据此可推知该时期兴隆洼文化 (距今约8000—7500年) 红山文化 (距今约6500—5000年) 夏家店下层文化 (距今约4200—3200年)C3 14.7% 0% 0%C4 85.3% 100% 100%A.食物结构单一 B.已经摆脱采集渔猎C.农业缓慢发展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2.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通知周襄王参加。孔子编修的《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于河阳”(“狩”在古代是以打猎为主的一项隆重礼仪)。此后,出现了许多类似的记载,如1127年,“钦徽北狩”,1900年“太后西狩”。此类记载旨在A.维护传统秩序和价值观念 B.坚守历史书写的既有范式C.突出古代狩猎的政治意义 D.传承并延续周朝礼乐文化3.关于汉代长沙国,《汉书·地理志》记载长沙国领十三县;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揭示汉初长沙国远比《汉志》里的长沙国为大,其南境基本上辖有《汉志》桂阳、零陵二郡。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A.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B.中央集权加强C.地方管理体制混乱 D.豪强势力膨胀高二历史试题 第1 页(共6页)4.下表为唐天宝(742年)以前敦煌县受田情况(据敦煌当地出土的官府统计文书整理)户主姓名 应受田(亩) 已受田(亩) 未授田(亩)不详 101 32 69邯寿寿 131 44 87不详 81 28 53索誉才 131 18 113张玄均 231 75 165不详 101 36 65不详 344 74 270不详 131 37 114不详(母王) 51 26 25董思勗 131 45 86杨法予 101 39 62余善意 151 28 123史料可用于印证该地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人地矛盾日趋尖锐C.边疆治理陷入瘫痪 D.均田制度难以维持5.《太平寰宇记》所录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增五十九县,绝大多数是在江淮以南,其中闽新置十三县,南唐新置二十六县(内有十八县在江西境内),吴越与蜀各置五县。至北宋统一南北,从后周、北汉治下的北方得户100万,从南方诸国原辖区得户230余万。材料所述南北差异主要源于A.南北自然条件差异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D.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6.清代,包括音韵、文字、训诂、校勘的乾嘉考证之学极盛一时。乾嘉的学术群体研究古代传承的典籍,其工作是注解和疏证,不在理念与思想,是清代学术成就的巅峰。考证之学代替了义理之学。这一现象A.反映了近代科学实证精神兴起 B.表明心学之弊得以纠正C.折射出政治压力阻碍学术自由 D.说明学术空疏风气盛行7.在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女性参与人数之多,为历史之罕见,产生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和行动。1898年,中国第一份女报《女学报》正式创刊,从主编到主笔都是妇女,她们公开提出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妇女参政等主张。这些现象A.得益于革命形势的发展 B.反映了女权意识逐步觉醒C.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D.使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共识8.《中医与西医:一位美国医生在华三十年》是美国医生爱德华·胡美的回忆录,全书共有32个小目,从不同视角记录了他20世纪早期在湖南长沙从事医学工作期间的种种经历和见闻。以下摘录最能说明01 伟大的旅程 06“他不懂医” 08 医疗竞争对手 10“先生,我来谢谢您” 19“他赶走了瘟疫” 20“看护和守卫的专家” 28 卫生改革 29“城市的救星”A.西医被中国民众普遍接受 B.中西医结合展现强大生命力C.国人对西医态度逐渐改观 D.西方的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9.1936年8月,红军在甘肃与宁夏交界的豫旺、海原一带的回民聚居地区,帮助当地回民建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二者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这一做法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反映了政权建设的新探索10.据统计,1950年中国城市人口为6169万人,1957年为9949 万人。新增城市人口中,约60%来自中西部农村,他们向东北、华北工业城市的迁移。该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国家调整工业布局C.土地改革释放农村劳动力 D.三大改造顺利完成11.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客运总量仅为25.4亿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743亿人公里。2012年,我国客运总量达到380亿人次,客运周转量达到33383 亿人公里。该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经济市场化加速了人口流动C.现代交通网络体系日益完善 D.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活力12.古埃及把大量的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上,为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金字塔作为陵墓,准备丰厚的随葬品。法老还修建众多神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由此可知,古埃及A.神灵崇拜影响建筑风格 B.宗教信仰推动生产发展C.法老借助神权获取财富 D.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关注高二历史试题 第3 页(共6页)13.西欧晚期城市兴起,商人和手工业者建立行会,为保证每个行会成员的共同生存,行会制定了规章制度,禁止行业内部的竞争,用尽了一切可能的手段来为所有会员提供平等的机会。西欧行会的建立A.瓦解了封建庄园经济 B.推动了资本主义兴起C.有利于规范商业秩序 D.保障了城市自治权利14.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式大袍系列,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反映了A.文化交流丰富生活美学 B.西方文化强势扩张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东西方审美趋同化15.《超重》是英国作者伯纳德·帕特瑞吉在1919年3月26日创作的漫画。漫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面带微笑,充满期待,躬身将一个写有“国际联盟”字样的粗大且沉重的橄榄枝交给了一只和平鸽。该漫画说明A.英国反对建立国际联盟 B.美英争夺战后世界领导权C.国联方案包藏美国野心 D.一战使和平观念深入人心16.二战后美国拒绝加入联合国难民署。欧洲发生首次难民危机之后,美国逐渐意识到加入联合国难民署、援助东欧等共产主义国家难民能够弱化共产主义,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以联合国难民署为依托开展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逐渐放弃了以往的难民宽容政策,转而制定更为严格的难民准入标准,加强对难民的限制。由此可知,战后美国的难民政策A.受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影响 B.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C.受制于国内经济形势变化 D.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敦煌偏远,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古老写卷没有及时为中国学者所知。1907高二历史试题 第4页(共6页)年和1908年,藏经洞精华先后被斯坦因和伯希和攫取到手,运往伦敦和巴黎。无论斯坦因还是伯希和,在他们攫取到这些古老写卷的时候,就对它们的学术价值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可是当时的中国学者对他们拿去了多少东西,却了然无知。甚至在1908年8月伯希和经过北京时,缪荃孙得知此事后只说了一句“奇闻也”。1909秋,伯希和再度来到北京,随身携带着敦煌写本四部典籍、古文书等。可能是伯希和把这样珍贵的材料出示给要求观看的北京学者,并允许大家拍摄、抄录,还答应把带回巴黎的卷子照相寄来,受到京师一批硕学鸿儒的盛情款待。在招待会上,恽毓鼎代表中国学者的致词,把敦煌遗文的失而复得,看作是整个中外学界“欣慰同深”的事情,对伯希和表现出“以德报怨”的高尚态度表示感谢。20年代,敦煌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影响最大的应当是陈垣的《敦煌劫余录》一书和陈寅恪的《〈敦煌劫余录〉序》一文。《敦煌劫余录》这个书名,包含了对斯坦因、伯希和的强烈批评意识,据说当时有人劝陈垣在序中不要直接提伯希和的名字,陈垣回答说:“用‘劫余’二字尚未足说明我们愤慨之思,怎能更改!”———摘编自荣新江《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材料二 1959年,埃及决定在尼罗河上游修建规模宏大的阿斯旺水坝。但修建水坝将会淹没、毁坏举世闻名的阿布辛拜勒神庙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努比亚古代遗址。为了保住这一绝世遗产,埃及向联合国求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呼吁下,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等遗址群行动得到51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世界各地的专家云集上埃及阿斯旺地区,耗资8000万美元,用了10年时间,对巨大的神庙进行精确测定和计算,编号分割成1000 多块,整体迁移到200 米外的高处新址,成功地按原样复原,并继续保持其每年两次的“日照奇观”。搬迁后的阿布辛拜勒神庙和它下游至菲莱岛的许多遗迹一起作为努比亚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摘编自马海兵《保护文物,埃及与时间赛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坦因和伯希和攫取敦煌古老写卷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学者对斯坦因和伯希和攫取敦煌古老写卷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人类为保护埃及努比亚古代遗址所做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高二历史试题 第5 页(共6页)神命脉所系、价值追求所向。———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华文明的特性”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材料二中国能源转型为全球能源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676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十年来,中国向全球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推动新能源技术快速迭代,有力促进全球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中国持续扩大开放合作,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核电、水电、新能源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接连建成投产,2023 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中国新能源产业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能源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需要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稳中求进。 ————摘自《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能源发展趋势并谈谈你对能源安全的认识。(7分)乐山市普通高中 2026 届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1-5 CABDD 6-10 CBCDA 11-15 DDCAC 16. B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17.(1)背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西方国家展开文化掠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或中国完全沦为双半社会);中国学术研究严重滞后(或中国受传统学术的影响,对敦煌写卷的价值认识不够);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6 分)(2)从晚清时未引起高度重视并对掠夺行为表示“以德报怨”的感谢,到民国时积极参与敦煌学研究并批评西方的掠夺行为。(4 分)原因:民族意识的增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学术文化的近代化;敦煌学研究的深入等(6 分)(3)努力:埃及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大力援助;世界各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采用科学方法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等(任答两点 4 分)认识: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加强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大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等(2 点 4 分,3 点 5 分)18.示例 1论题: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绵延的内生动力(2 分)阐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源于其以创新求变应对挑战的智慧。在制度创新上,秦朝用法律治理国家,以“郡县制”打破分封桎梏,首创中央集权体制,为中国开创了此后两千年沿用的政治体制;唐宋时期,科举制突破门阀垄断,构建流动的治理体系,为中国的政治文明注入了新的力量,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政治智慧。在技术创新上,中华文明更是长期领先世界,铁犁牛耕技术为农耕文明的发展奠基。活字印刷与火药技术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明清以来,《农政全书》总结农业经验,京杭大运河优化资源调配,均以实用创新维系庞大帝国的运转。(8 分)综上可知,中华文明不断创新,使制度、技术保有活力。这种以创新突破困境、以变革延续传统的特质,正是中华文明跨越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核心密码。(2 分)示例 2论题:包容特质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2 分)阐述: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深植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混融,实现文明互鉴。佛教石窟艺术在云冈、龙门绽放异域风采,却以中国化的飞天重塑信仰表达。唐宋时期,长安城西市汇聚粟特商队、波斯胡姬,海上丝路载来伊斯兰星盘与印度数学,而中华文明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将其纳入自身体系。明清士大夫以“格义”之法会通西学,《几何原本》译介与《坤舆万国全图》绘制,展现文明对话的胸襟。包容性更体现为对边疆的“因俗而治”。唐朝羁縻州府尊重突厥习俗,清朝盟旗制度保留蒙古传统,西藏金瓶掣签融合政教逻辑。这种“多元一体”的治理智慧,使农耕、游牧、山地文明在碰撞中互补,避免文明断裂。(8 分)综上可知,中华文明不以消灭差异求统一,而以尊重多样性谋共存,故能如江河汇流,生生不息。(2 分)示例 3论题: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2 分)阐述: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不仅在于中华文明发展始终坚持主体性,也在于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兼收并蓄、发展创新。两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葡萄、石榴西域物质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引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儒家思想吸收佛教精髓,产生理学,对中国思想与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士大夫阶层积极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开拓了国人视野。(8 分)总之,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秉承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采取开放的姿态与包容的胸怀。我们应该坚持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以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更高的文明。(2 分)19.(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蒸汽机的使用与推广);煤炭开采技术的提高;运输条件的改善。(2 点 4 分)第二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电力的广泛运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的创制);石油勘探与开采技术的进步;产业升级的需要。(2 点 4 分)(2)趋势:持续科技创新;加强开放合作;发展清洁能源。(4 分)认识: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结合;坚持能源科技创新(或积极研发替代能源);提高储能技术水平;强化能源安全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任答两点 3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