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许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许昌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 (72分 )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一: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文艺史上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情感纽带。做好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优化其国际传播路径,对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就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坚守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将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音乐潮流有机融合。一方面,赋予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以时代意义。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文化,是流淌在时代脉搏中的“活态江河”。应主动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相融通,借力时代议题拓宽传播维度,做到旧谱新解、陈词重唱,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灵感捕捉、元素设计等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培塑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形象,不同国家习俗各异,传统音乐文化 研究者应主动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特性、音乐习惯等,探寻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共通理念,把准受众的文化基调,把握当前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促进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更加生动诠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增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关键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守文化根脉之正,创传播形式之新,构建全景化传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体系。
探索建立数字化传播范式。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开展云音 乐会、云比赛、云培训等,创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呈现形式,利用VR、5G 等技术以及 社交媒体平台等推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并运用人工智能谱曲技术实现古谱今译,推动中 华音乐元素的有效传播。此外,还可以结合青年受众特点,开发“国乐盲盒”“数字音乐 藏品”等年轻化产品,通过产品预售、限量发行等方式激活消费市场,打通体验经济与 文化认同的商业价值转换渠道。
(摘自罗雪迩《推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材料二:
中国传统音乐是涵盖民歌、戏曲、文人音乐等的庞大体系,其在电影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质上是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古为今用”的秘诀在于既延续文化基因的完整性,又符合现代观众的接受心理,即通过解构符号、重构形式、融合技术,在保留文化记忆的根脉基础上,嫁接现代审美的枝芽。
让传统变得“现代”,技术革新与编曲创新是核心手段。这种创作手法始终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保留传统音乐的核心特征,如五声音阶、戏曲板式;二是通过多轨混音、电子调制等现代编曲技术实现音色变化,让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有机融合。《哪吒2》的音乐 既有戏曲韵律、民族器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也结合了交响乐、摇滚和电子音效,创造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心理的音乐语汇。在天元鼎场景的配乐中,对呼麦技法的技术改造体现在 既保留原始喉音的低频振动,又通过旋律变奏与唱法叠加拓展表现维度,配合低沉吟诵的 梵音营造神秘氛围,最终在现代电子音色织体中将压迫感推向极致——低频声波如地鸣涌动,失谐电子脉冲制造神经紧绷感,多层异质声响在空间混响中形成立体声场,以工业级 声效设计实现具有史诗感的审美效果。
音乐不仅是中国电影艺术创新的重要元素,更是跨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的通用符号,是突破文化藩篱连接不同国家地区观众心灵的桥梁。《哪吒2》《白蛇传· 情》《长安三万 里》等作品成功“出海”,吸引了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海外观众。在这个过程 中,电影音乐均扮演了关键角色。当然,将传统音乐融入电影并实现国际传播,需要在尊重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创新。
创作者要考虑中外观众审美习惯的差别,在中外元素调和中带给观众“陌生又熟悉”的审美体验。《哪吒2》的音乐采用国际化制作流程,组建了包括传统乐器演奏家、交响乐团和电子音乐制作人在内的团队,跨界合作使中国传统音乐与异域音乐元素在电影中有机融合、浑然一体。以民族音乐与重金属摇滚乐的结合为例,哪吒、敖丙与恶势力决斗的 场景令观众印象极为深刻。酷炫的电吉他和弦诠释了两位年轻人的叛逆与正义感,而龙王 之间的打斗配乐则借鉴了类似外国大片中经典的音乐手法,即通过短小旋律模进或不断叠 加不协和和声重复交织出现的手法,使打斗场面更显紧张激烈,引人入胜。
音乐助力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更体现在情感共鸣的深层建构。近年来这些用传统音 乐与电影共同叙事的优秀作品在海外受到欢迎,证明了有效的文化“出海”是将传统音 乐中的精气神转化为人类共通的审美体验。《哪吒2》角色曲《就是哪吒》传唱海内外, 词曲中无不渗透着哪吒精神的核心:勇敢面对挑战,坚定追求自由。这种“勇敢追自由” 的旋律内核与全球年轻群体的价值追求同频共振。音乐的感染力助力中国故事超越地理边 界:它可以是贵州山间的侗族和声,也可以是内蒙古草原的呼麦震颤,但在国际银幕上,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既有文化独特性,又具审美开放性的中国——一个用音符讲述自信与 创新的东方叙事者。
(摘自刘洁、范佳铭《传统音乐正成为电影叙事的点睛之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情感纽带,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影响广泛 的特点,有“活态江河”之称。
B.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构建全景化传统音乐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有利于增强传统 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C. 文化基因的完整性需要通过“古为今用”的手段来对其进行延续,除此之外,也需 要贴合现代观众的接受心理。
D. 合适的电影音乐可以跨越国界与语言障碍,连接不同国家观众的心灵桥梁,《哪吒 2》等电影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国 际传播需要把控受众文化基调。
B. 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呈现形式的创新, 都有助于数字化传播范式的构建。
C. 中外元素的调和能够给不同国家的观众带来“陌生又熟悉”的体验,这需要充分了 解不同国家观众的审美习惯差异。
D. 虽然音乐与电影的艺术形式不同,但音乐可以融人电影中,与电影一起展开叙事, 为电影作品增加艺术感染力。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封神2》中众人齐唱的《女怀》《鸣岐》两首民歌,不仅具有重要的隐喻作用, 而且凸显出西岐民风淳朴的地域特征。
B.《封神1》的创作团队复原传统音乐音色,将其与现代声场技术结合,呈现对商周 时期的景观想象,构建了史诗级的仪式空间。
C. 戏剧《黛玉葬花》采用混合现实技术构建“数字大观园”,使观众穿梭于虚实交错 的园林装置间,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表演。
D.《白蛇传· 情》通过4K 全景声技术重构传统戏曲的感染力,让海外观众透过音乐 感悟《白蛇传》为爱奉献的精神内核。
4. 材料二提到电影《哪吒2》凭借着对中华传统音乐的运用最终成功“出海”,这印证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 请简要分析。(4分)
5. 复兴中学计划举办电影配乐比赛,比赛要求配乐必须包含国乐元素,请你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此次比赛的举办意义。(6分)
( 二 ) 阅 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色 痴 阿英
高阳产布。清末民初,皆以草木染色。苏木染红,槐米染黄,鼠李染蓝,皂斗染黑,拼色套染,变幻无穷。但工序繁多——采集、过滤、煮染,毫厘之差,颜色便有异。主顾若是苛刻,就会有人说,去留祥佐村,找刘独眼去。
① 刘独眼染的布,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佛面金,与样品无半丝差别,且鲜亮明艳,皂洗日晒摩擦均不脱色。
调色配彩,全凭眼力,刘独眼却盲了一只眼。另一只,视力亦极弱。辨色时,他的脸 凑得极近,独眼紧贴上去,脑袋来回移动,状颇可笑。刘独眼制染液,看起来更是腌膜, 一锅色汤,手指蘸水,来回搅动,探温度高了低了;抽手入嘴,啧啧咂吮,说用料多了少 了。天长日久,口唇色渍层叠,貌如厉鬼。但是,无论要求如何刁钻,哪怕是淬火的铁, 初锈的铜,夕云晨霭,雉尾莺头,但凡人间的颜色,刘独眼只消看一眼,便能从染缸拎出 来 。
曾有人怀疑,刘独眼种下染色植物的土中施有异药,遂趁其外出,携竹篓翻入院中盗土,这人一不留神跌倒,压折一小片花。刘独眼怒如疯牛,奔突至其家。那人伏在麦秸垛 上,大气不敢喘。刘独眼看不清,以为没人,②便拔出门闩,将篓子捣得粉碎,又跺上几脚,气冲冲离去。
刘独眼不是没治过眼。某日,一主顾自青岛来,说当地教会医院驻有洋医,擅治疑难 眼疾,但洋医即将回国,欲治须从速。刘独眼听罢,连夜揣钱上路。没过几天,刘独眼就回来了。背上多了个瘦童,她的脑瓜顶一对小黄辫,筷子粗细。 “这么快 ”
“没去。”
“不治了 ”
“钱要养娃。”
女童是半道捡的,取名“小染”。从此,刘独眼更加卖力染布。
忽一 日,小染生了背痈,啼哭高热,急请郎中。郎中说:“恶疾,备木匣吧。”
刘独眼跪求。郎中摆手走出。俄而,屋内大哭。郎中抽了袋烟,又返回,说:“高阳 县城东大街,有马姓名医,或可治此疾。”
刘独眼深鞠一躬。郎中道:“痈疽凶险,神医惜名,未必会收。你定要提我的名字, 他与我交恶,一听我治不好,便肯医了。他素来贪财,钱务必带够。”
刘独眼翻开被套,摸出张薄纸,揣入怀中,取床洁净褥子,兜上小染,上路。纸上文 字密密麻麻,是半生的染布心得。
知情人说:“瞧吧,为了心头肉,舍了命根子。”
服药半月,小染可下炕走动。倒是刘独眼,瘦脱了形,眼眶凸出,如围着几根干草 棍。他不住吁叹,秘方一泄,怎么赚钱养活小染
忐忑等了两个月,市面上并未出现相似染法的布匹。
很久后,刘独眼才听闻,名医捏着那张折起的薄纸,静立不语, 一盏茶工夫,将其熔入了煎药的火焰。
小染痊愈了,欢实蹦跳。那日,刘独眼醒迟,听得窗缝钻进的娇脆笑声。起身,见满 院的花,悉数被小染摘下,零落一地。邻里说,逃不过一场痛揍了。却见刘独眼将小染举起,说:“高处还有一朵,伸胳膊,使劲够。”
小染长成了大姑娘。
小染生得嫩。衣衫用布,都是刘独眼染成。每近酷夏,便以茜草染粉,石榴皮染绿。 这些材料能拦住日头,小染白净得像富家千金。
小染有志气,去省城读书。
其时,传统织机已被铁轮机代替,草木着色早让位于化学染料,但刘独眼仍终日摆弄 染缸 。
有人说媒,来定日子。刘独眼垂头不语。良久,扯开粘连的嘴唇,道:“染匠嫁女, 不想遭人笑话,待我染出正红的布,再商议其余。”
自此,刘独眼院中挂满红布,将黄土墙映出彤彤热意。③一块块布,深浅不一,亮暗 不一,冷暖不一,风中斜飘似帆,日光星点透射,闪若银针,半坡遥望,如巨大红花 摇曳。
半月后,媒人又来。刘独眼答,颜色仍欠火候。两月后再来,又说,还差口气儿。
媒人细忖,刘独眼其实是舍不得小染。
小染毕业才嫁,已是民国二十六年。日军自平津南下,掠走染轧机器,断绝棉纱颜 料。高阳全县以手工织机织布,为八路军缝制棉衣。
布料需染成黄绿色,但土法浸染, 一缸一色,一匹一色,难以统一。人们犯了难,去 找刘独眼 。
④ 刘独眼没日没夜鼓捣,酒腌水泡,盐醋明矾,依着时辰温度、阴晴雾雨随时调整, 一匹匹布,色泽一致,搭在绳上,似千军万马。
寒露过后,八路军来收布,说,战士们的冬衣终于有了着落。
这天, 一个八路军来村里,他说因伤掉队,打听收布者的去向。刘独眼凑过脸,与其握手寒暄,看他身上沾土,便弯腰细细拍打。
八路军眼含热泪。
刘独眼却耳语乡民:“快去喊人,这个八路军,假的,色儿不对。”
小染加入了共产党,南征北战,直到刘独眼临终,才匆匆赶回。
刘独眼指着柜子说:“柜中布,是闲时染出。天青淡青,给外孙;水红桃红,给外孙女。。最底下那块布,留给我自己。”
小染哭成泪人。
人们说,刘独眼染了一辈子布,带入土中的那一块,不知有多奇异。
殓衣上身,出乎意料——未着任何颜色,只是原色,铺展于大地,与万物融为一体
(刊于《金山》2024年第12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先介绍特定的时空背景,写出染布工序的繁琐复杂,为刘独眼出场做铺垫。
B.一主顾告知刘独眼洋医擅治眼疾貌似闲笔,却推动了情节发展,刘独眼和小染的命运因此改变。
C.马名医将刘独眼那张染布心得付之一炬,可见郎中所说的马名医贪财的话是恶意中伤。
D. 刘独眼通过衣服色彩辨认出假扮的八路军的情节,颇具民间故事的传奇色彩。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列举具象唯美并富有意境的事物喻比色调,夸张地写出了刘独眼炉火纯青的技艺。
B.句子②“拔”“捣”“跺”等动作写出刘独眼对盗土人的愤怒,突出了“色痴”形象。
C.句子③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强调了刘独眼染布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表达了真挚无私的父爱。
D.句子④中刘独眼不辞劳苦,日夜赶工的情节,写出刘独眼为民族大义无私奉献,丰富了人物形象。
8. 小说作者曾说:“语言火候的拿捏,直接决定了作品是否‘可口’。”请简要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4分)
9. 小说原定结尾为刘独眼因军服色差而辨认出假八路,后拓展了临终选择原色布入殓的情节,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6分)
(三)阅读Ⅲ (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 耕田,纵平使游学。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 其妇而弃之。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 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丧,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 平亦以故后去。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负 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 ”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 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 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 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平遂至修武降汉, 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俱 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於是汉王与 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 ”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遂与东伐项王。至彭城,为楚所败。引而还,收散兵至荥阳,以平为亚将,属於韩王信,军广武。
(节选自《史记陈平传》)
材料二: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 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 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 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 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节选自《资治通鉴 · 汉纪》)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陈平惧A诛B乃封其金C与印D使使归项王E而平身间F行杖剑亡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既,已经,以后,与《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的“既”意思相同。
B. 因,通过,经由,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思不同。
C.引,带领,引导,与《苏武传》“引佩刀自刺”的“引”意思相同。
D. 诚,果真,与《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的“诚”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陈平少年时期家中贫穷,喜欢读书,出外求学,他的哥哥陈伯平常在家种地,他 的嫂子因此恼恨陈平不看顾家庭,不从事劳动生产。
B. 张负看到陈平门外的车轮印迹,认为陈平很有才华,把孙女嫁给他,告诫他的孙 女说,要恭谨侍奉丈夫、哥哥、嫂嫂。
C. 船夫怀疑陈平是逃亡的将领,身上藏有金玉宝器,就打算杀掉他,陈平解开衣服, 赤裸着上身帮船夫撑船,船夫看他一无所有,才没有动手。
D. 陈平用全部金钱在楚国军队中施行反间计,扬言说,钟离昧等众位将领始终得不 到封地为王,他们想和汉王结为一体,来消灭项王并且瓜分他的土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
(2)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14. 张负说:“像陈平这样仪表堂堂的人哪里会长久贫寒卑贱呢 ”请结合材料分析其道理 所在。(5分)
(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唐 · 岑参
联步趋丹陛②,分曹限紫微③
晓随天仗④入,暮惹御香归⑤。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①左省:门下省。杜拾遗:即杜甫。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从安史之乱叛军的囹圄 中脱身,见到唐肃宗,任左拾遗。此时岑参任右补阙,“拾遗”“补阙”均为谏官。②丹陛:皇宫的红色 台阶,借指朝廷。③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④天仗:皇 帝的仪仗。⑤惹:沾染。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
15.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与杜甫同朝为官,两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和谐有加,本诗即两人唱和之作。
B.颔联诗人铺写“天仗”“御香”,描写朝官的日常履职场景,隐含对官场生活的感慨。
C.颈联中,诗人见庭院落花倍感神伤,目睹飞鸟心生羡慕,抒发诗人对时事和自身境遇的无限感慨。
D.尾联是诗人对当时政治清明的由衷赞美,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朝廷的高度认同。
16. 本诗曲折隐晦,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班级设计黑板报时,同学们对版面装饰意见不一:有人想画满图案,有人主张留白。此时可用《老子》中“ , ”说明具体图案可提升设计美感,而空 白处能赋予灵动意境。
( 2 ) 高适 《燕歌行》 中 ,“ , ” 两句通过时空对照 ,叙写思妇与征人相隔两地、音讯难通,只能在漫长时光中独自承受思念煎熬的悲苦。
(3)古代诗人善借“鸥鸟”意象寄寓情志。杜甫通过“ ”的日常景象,暗含闲适恬淡的心境;而黄庭坚则以“ ”之句,直抒超脱尘俗的隐逸之志。
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文字,完成18~22小题。
在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之际,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 司联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于2024年6月8日在湖南博物院推出“生命艺术—— 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研究团队根据多重考古信息和多年的研究成果,第一 次将马王堆这个古老的汉代墓葬转化为一个精妙绝伦的“宇宙模型”。 马王堆汉墓中每一 处设计和图案,都仿佛是自然规律对它的生动诠释,引领着我们创造那古老而深邃的宇宙之道。
展厅搭建了全景声学系统,将编钟、编磬、丝竹、管弦等传统乐器的声音与自然界各类采集的音频结合,创造出与场景 A 的声音空间。我们从“时空”“阴阳”“生命”三大数字空间出发,( 甲)。“时空”揭示了马王堆汉墓的神秘结构,呈现了埋藏地底的千年文物,为观众构建了一个丰盈而浪漫的世界。漆器、帛书悬浮流转,化为数字日月与星河;编钟低鸣,揭开序幕,丝竹轻跃、鼓乐奏响,弦音随星象攀升,化为渺渺余响。在名为“阴阳”的数字空间,漆器上的云纹于纱幔处流淌成星河,阴阳双龙破幕冲天。匿身于象征天圆地方的“生命”球幕空间之中,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T 形帛画在此 展开“地、人、天”三界的巨幅;帛画中的飞升仪式,恰是汉代人对生命“化入苍穹” 的浪漫想象。
湖南博物院还将“元宇宙展厅”搬到了长沙市五一广场地铁站内,让通勤者与“西汉宇宙” B 。这场数字沉浸展览,以数十万量级的参观人次证明:学术深度与审美享受可以同生共存。
正如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所言,那件被无数次扫描的素纱禅衣,( 乙 ) , 但数字世界赋予了它文明的坚韧。数字化,让两者在一代代文博工作者的掌心内碰撞,迸发出更丰沛的生命力——这或许正是博物馆的未来。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时空”“阴阳”“生命”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B.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的“池子” 里度过。
C.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翠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 出檐。
D.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19.请在文中A 、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仿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其修辞方法,句式一致,用语贴切,表达流畅。(5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视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中有句经典台词:“当生活给你酸涩的柑橘,就将其酿成 糖浆,泡一杯温暖的茶。”这体现了困境中积极突围的人生态度;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 为强行将酸涩转化或许掩盖了生活的本真滋味,忽视了直面苦涩所需的勇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 (3分)C
2 . (3分)A
3. (3分)B
4. (4分)①坚守中国特色,《哪吒2》保留戏曲韵律及民族音乐元素。②与当代主流价值观念相融通,《哪吒2》与交响乐、电子音效等现代审美相结合,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③主动了解不同国家的音乐 习惯,《哪吒2》的音乐采用国际化制作流程,使中国传统音乐与异域音乐元素相融合,带给观众独特体验。
④探寻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共通理念,《哪吒2》角色曲《就是哪吒》渗透着“勇敢追自由”的旋律内核,与 全球年轻群体的价值追求相统一。(每点1分。)
5. (6分)①有利于青年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延续,加深中学生对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②推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有效传播,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③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传统国乐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
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 (3分)C
7 . (3分) A
8. (4分)①古朴凝练,兼用文言词汇,如“皆以”“俄而”“良久”等。②简洁明快,多用短句。③善用修辞,如“眼眶凸出,如围着几根干草棍”,恰到好处,使语言古朴中不失灵动。(答出一点得2分,两
点得3分,三点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9. (6分)①丰富人物形象:刘独眼一生痴迷于对色彩的极致追求,最终却选择原色入土,鲜明对比中 体现了他对于色彩本质的领悟——原色是万色基础,褪去雕饰方显纯粹。“色痴”既指刘独眼对色彩的痴迷, 也有对他执着精神的赞美,刘独眼“色痴”的形象更有深度。②巧妙安排情节:染色技艺高超的刘独眼留 给自己的竟是原色的布,令人意外;这一选择又与其待人的赤诚博爱相符合,实是情理之中,安排巧妙。
③深化主旨,耐人寻味:无任何色彩的原色也是融入大地、与万物一体的颜色,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包含 了有无转化的深沉哲理,也表达了真正的博爱精神。(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 . (3分)BDE (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一人拿着带着 剑从小路逃走了。)
11 . (3分)C (引佩刀自刺,是举起。)
12 . (3分)D(原文是大多,而不是全部。)
13. (8分)(1)等到陈平长大成人该娶媳妇了,富有的人家没有谁肯把女儿嫁给他,娶穷人家的媳妇 陈平又感到羞耻。(及,耻各1分,句意2分。)
(2)汉王说:“好!”于是汉王拿出四万斤金交给陈平,让他任意去做事,不过问他开支情况。(与, 恣各1分,句意2分。)
14 . (5分)
(1)颇受贵人赏识,门外有很多贵人留下的车轮印迹。
(2)跟随项羽入关破秦国,赐他一级的爵位。
(3)汉王召见他,任命他做都尉,主管护军一职。
(4)受到汉王重用,施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君臣关系。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及以上5分。) 译 文 :
(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
15 . (3分)D(解析:尾联是反讽写法,而D项将其解读为“由衷赞美”“积极乐观”,与诗歌实际表达 的委婉讽谏之意相悖。)
16. (6分)①对无聊空虚的为官生活的厌倦、厌恶。颔联表面写朝官的显贵,但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 仗入朝,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染上一点“御香”而归,“晓”“暮”两字说明这样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对于想要建功立业的诗人来说,怎能不感到厌倦甚至厌恶呢。
②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年华浪费于无聊朝政的感伤、无奈,对报国无门的悲愤。颈联的“悲”字 浓缩着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感受,诗人悲愤着白发已生,花儿已落,徒劳羡慕着翱翔天际的飞鸟,联系安史 之乱中国家满目疮痍的背景,再加上前两联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悲愤之情油然而生。
③对文过饰非的唐王朝的失望与讽刺。尾联诗人悲愤至极,遂作反语,为什么会“谏书稀”呢 因为 只有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认为“无阙事”,拒绝纳谏,因此才会有作为谏官的岑参、杜甫的深深 失望。(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6分)(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3)但见群鸥日日来此心吾与白鸥盟
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 . (3分)D(A 项中“三害”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 项中“池子”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C 项中的 引号表示引用;D项里的引号与题中的引号一样表示强调。)
19 . (2分)相得益彰 不期而遇
20. (4分)马王堆汉墓中每一处设计和图案,都仿佛是对自然规律的生动诠释,引领着我们探寻那古 老而深邃的宇宙之道。
解析:第一处“自然规律对它”语序不当,主客颠倒,应改为“对自然规律”;第二处“创造”与“宇 宙之道”搭配不当,应把“创造”改为“探寻”或“探索”。(每处2分。)
21. (4分)甲:逐步揭开马王堆的神秘面纱 乙:实体或许脆弱
22. (5分)在千里江山的灿烂画卷,线条的色彩在流转中汇集成音符,山河草木齐奏共鸣。(句式2分, 修辞2分,语意连贯1分。)
23 . (60分)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