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不少家长对孩子通读《红楼梦》心存一些顾虑,担心书中涉及的暧昧情节、隐晦情感描写等内容,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然而,教育主管部门早已将《红楼梦》列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指定书目,成为高中生的必读经典。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面世两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红楼梦》能成为经典名著,是一代又一代读者共同选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选择,其中就包括广大少年读者。少年处在成长阶段,无论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还是教育培养的角度,都需要从经典名著中获取滋养,《红楼梦》无疑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仅列入《红楼梦》一部作品,并非意味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经典无须整本书阅读。这是无奈之举,因为中学语文教学课时有限,师生时间、精力也有限,故而仅能选取一部文学作品作为范例。通过精读《红楼梦》,同学们既能积累阅读经验、提升文学素养,又能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之后再去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其他经典,就能事半功倍。
《红楼梦》是一部青春小说,青春是全书的核心话题之一。全书围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群少男少女展开故事,他们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主要人物。对少年读者来说,《红楼梦》所写贾宝玉、林黛玉等少男少女的处境和心态是人性中共有的,因而能超越时空。他们与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属同龄人,无论是黛玉葬花时的敏感多愁,还是宝玉反抗礼教时的叛逆倔强,都能让少年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关于成长的永恒命题,不仅不会过时,反而能帮助孩子理解人性,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对广大少年朋友来说,中学时代正是吸收知识、塑造正确人生观的黄金时期。他们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红楼梦》这部经典名作带给他们的,远不止故事本身。
曹雪芹所写前八十回,故事时间长度为十五年。作者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这十五年间贾府诸人的日常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无论是整个家族的除夕祭宗祠、元宵开家宴,少男少女们的海棠诗社、冬日联诗,还是个人的日常起居、喜怒哀乐,无不精心描绘,内容涵盖礼法、习俗、节庆、园林、饮食、诗词等诸多文化层面。《红楼梦》以生动写实的笔触,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正是绝佳的学习读本。从繁复考究的礼仪规制,到精巧雅致的园林艺术,再到精妙绝伦的诗词歌赋,《红楼梦》里的每个场景都是传统文化的“百科图鉴”。因此在专门的中文教材出现前,《红楼梦》就已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宝藏指南”,其文化含金量可见一斑。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红学研究更是长盛不衰。《红楼梦》耐得住推敲,可以逐字逐句阅读欣赏,借助曹雪芹的生花妙笔,能充分领略作品的文学之美、才情之美、语言之美。尽管《红楼梦》最后没有写完,原著只存前八十回,还留下一些正在修改的痕迹;但就现存的部分而言,仍是一部光彩夺目的文学精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鲁迅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书中的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语言艺术都极具创新性。对于需要提高写作水平的少年朋友来说,《红楼梦》无疑是可资学习的范本,其中许多写作技巧富于独创性,非常巧妙。如中学语文课本里刘姥姥吃鸽子蛋的片段,曹雪芹的写法堪称一绝!同样是看刘姥姥闹笑话,凤姐嘴角藏着算计的笑,宝玉眼里满是好奇与不忍,贾母则带着长辈的慈爱与调侃……仅一个场景,通过众人不同的神态、反应,就把每个人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正是清代学者戚蓼生在《红楼梦·序》中所说的“一声两歌”之妙——仅写一件事,却能同时展现多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实这种技巧在书里随处可见,都值得广大少年朋友学习借鉴。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实际上是在与后人分享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对后世读者来说,这是宝贵的人生智慧和精神财富。虽然过了两百多年,时代变了,但人们面临的许多问题本质上是相通的,比如教育、恋爱、家庭关系等。从少年贾宝玉的叛逆,到中年贾政的无奈,再到老年贾母的权衡,书中不同角色的经历,都能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虽然少年适合阅读《红楼梦》,也能从多个维度有所收获,但毕竟他们涉世未深,对书中复杂的家族关系、宗教隐喻、婚姻观念等内容,很难像成年人那样理解透彻。因而《红楼梦》的阅读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分层级逐次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不同的内容: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从放风筝、斗草、诗社联句等轻松有趣的情节入手,感受古代生活的趣味;等稍长大一些,再去品味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与矛盾冲突;到了高中阶段,就可以尝试通读全书,系统理解这部经典作品的丰富内涵了。
(摘编自苗怀明《整理少年版〈红楼梦〉的一点思考》)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面世两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非常适合处在成长阶段的少年读者阅读。
B.《红楼梦》用写实手法向读者展现了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C.《红楼梦》不仅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化的绝佳读本,也曾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宝藏指南”。
D.《红楼梦》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即使时代变化,其依然能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精读《红楼梦》后再读《水浒传》等其他经典,就能事半功倍,可见高中生必须先读《红楼梦》。
B.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力,阅读《红楼梦》不应局限于故事本身,应该尝试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C.《红楼梦》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性,是其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的主要原因。
D.高中生可以尝试通读《红楼梦》全书,但无法透彻理解书中复杂的家族关系、宗教隐喻等内容。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介绍《红楼梦》时从艺术成就谈到内容特点,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
B.引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对《红楼梦》的评价,说明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C.最后一段中使用“虽然”“也能”“但”“因而”等词语,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
D.根据青少年实际情况提出分层级逐次阅读这一主张,显示出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
4.请结合材料对“一声两歌”的论述,分析下面这段文字的妙处。(4分)
是日,宝钗在贾母屋里,听得王夫人告诉老太太要聘探春一事。贾母道:“三丫头这一去了,不知三年两年那边可能回家?若再迟了,恐怕我赶不上再见他一面了。”说着掉下泪来。王夫人道:“孩子们大了,少不得总要给人家的。”宝钗听的明白,也不敢则声,只是心里叫苦:“我们家的姑娘们就算他是个尖儿。如今又要远嫁,眼看着这里的人一天少似一天了。”
5.请结合原文,谈谈阅读《红楼梦》对高中生有哪些作用。(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父亲的鱼塘
侯发山
大刚回老家当了乡长。
大家都说他父亲的鱼塘这次怕是要往大处弄,不红火都难。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刚的老家紧邻黄河,村里不少人家都有鱼塘。因为各家的实力不一样,鱼塘的规模也就不尽相同。
大刚到乡政府报到的半个月后,趁着一个周末,他抽空去看了父亲的鱼塘。鱼塘旁边有个简易的房子,父亲吃住都在那里。自打大刚上大学后,村里的房子反倒闲置了,父亲彻底把鱼塘当成了家。
大刚到的时候,父亲刚给鱼喂过饲料,正坐在鱼塘边休息。
看到大刚,父亲显得很平静,淡淡地说:“你去哪里干不好,非得回老家?”
大刚愣了一下,不明白父亲要说什么。
父亲说:“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亲,有的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乡亲,你咋干工作?”
大刚的脸上荡过一丝笑容,心里一热,忙说:“爹,只要办事讲原则,一碗水端平,有啥难干的?”
“说是这样说,做起来可就难了。”父亲叹了口气。
“爹,只要您支持我,就好干。”
“废话!我是你爹,能拖你的后腿?”父亲白了大刚一眼,不满地说。
大刚松了一口气,转移了话题:“爹,咱家这鱼塘有些年头了吧?”
“你出生那年就有了。”父亲黯然说道。
大刚知道戳到了父亲的伤心处,便不作声了。大刚出生时,母亲难产大出血,不治身亡。为了养活他,为了让他有奶粉喝,父亲承包了鱼塘。大刚今年35岁,鱼塘的年龄也是35年。据此推算,那时改革开放起步不久,养鱼赚钱也算是有眼光、有本事。父亲的鱼塘刚开始时是一个,如今发展到了四个,每个鱼塘的面积一千多平方米。与村里其他人相比,父亲的鱼塘算是中不溜的,有比他的鱼塘大的,也有不如他的鱼塘的。父亲脑子活,平时大伙儿有啥事儿都找父亲拿主意。父亲说哪种鱼有市场,大家就下哪种鱼苗。
“爹,我想吃鱼了,打两条鱼吧?”大刚提议道。
“中!”父亲的脸上洋溢出了笑意。
等到父亲拿出渔网,大刚说:“爹,我撒网吧。”
“乡长,乡长,乡下的活儿就得会干,要不然咋领头当这个‘长’?!”父亲畅快地把渔网交给了大刚。
大刚拢起渔网,双臂一抡,借势撒了出去,然后慢慢往回收网。这一网沉甸甸的,差不多有十几条。大刚欣喜地去捡渔网里的鱼,一边捡一边数:“一条,两条……”
父亲厉声说道:“大刚,忘记我的话了吗?”
大刚懵懂地看着父亲。
父亲指了指水桶里的鱼,说:“小鱼放回塘里。”
大刚忙把小鱼扔回鱼塘,说:“爹,我想起您的捕鱼经了,叫作‘留余’(留鱼)。”
“大鱼小鱼一锅端,不留后路,那叫养鱼吗?”父亲依然气呼呼的。
大刚的眼神亮了一下,说:“老爹,您这话说得有道理。”
瞅着大刚的表情,父亲警觉地问道:“儿子,你心里是不是还藏着话?”
大刚知道这事瞒不住,长痛不如短痛,便说:“爹,上面让我负责拆迁黄河边的鱼塘……”
父亲打断大刚的话,指了指眼前的鱼塘:“啥?啥?要拆鱼塘?”
“要建黄河湿地。”
“黄河湿地?”父亲睁大了眼睛,满脸的问号。
大刚说:“天然的湿地里面有鱼有虾还有水草等各种生物,它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而鱼塘里的鱼种比较单一,生态系统结构也较为单一,含有饲料和鱼类排泄物的水排放到湿地,会造成湿地水体氮、磷等化学物质超标。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被破坏以后,也有可能会破坏其他生物的栖息地,譬如,有些水鸟喜欢在湿地栖息,如果湿地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些鸟就可能失去家园。”
父亲低下头,来回搓着手,没有说话。
大刚继续说道:“黄河湿地的好处有很多,保护水源和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蓄水滞洪,维护生物多样性,还可以开发生态旅游……”
父亲看了看自己的鱼塘,还有远处乡亲们的池塘,重重地叹口气,转身走向自己的小屋。大刚看到父亲是含着眼泪走进小屋的,心里一沉。只听“哐当”一声,父亲关上了小屋的门。大刚走过去,轻轻推了推,门没开,父亲从里边给插上了。大刚叫道:“爹,爹。”屋里没有应声。
大刚隔着门软着声音说:“爹,您的鱼塘,还有乡亲的鱼塘,都是辛辛苦苦建起来的,经营了多年……别家的不说,就说咱家的,从小到大,我的吃喝穿戴,还有学费,都是这鱼塘的功劳。爹,儿理解您的心情……”
父亲没有说话。大刚又要开口,忽然传来父亲的啜泣声,那啜泣的声音越来越大。
大刚没有再敲门,坐在鱼塘边,看塘里的水,看水中的鱼儿。直到日头西斜,父亲才把门打开。
“鱼做好了,难道还让我给你端过去?”听到父亲的声音,大刚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的笑容如同眼前鱼塘里的水花,波光粼粼。
后来,在父亲的带领和影响下,黄河边的鱼塘全都拆除了。
再后来,父亲当上了黄河湿地公园的义务讲解员。讲解之余,他不忘给游客讲他的“留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大刚回家乡工作并引发乡亲们的猜测开头,以鱼塘全都拆除结尾,形成强烈反差,具有讽刺意味。
B.“大刚知道戳到了父亲的伤心处”一段,插叙母亲难产身亡、父亲承包鱼塘等情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大刚松了一口气”,是因为父亲表示支持他的工作;而“转移话题”则是想借机告诉父亲拆除鱼塘的事情。
D.听了父亲的话,大刚眼神一亮,并夸赞父亲,可见大刚想“大鱼小鱼一锅端”是故意做给父亲看的。
7.关于小说中大刚劝说父亲拆除鱼塘、建黄河湿地部分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啥?啥?要拆鱼塘?”“黄河湿地?”,一连串的疑问,表明父亲听到拆除鱼塘、建黄河湿地后的吃惊与不解。
B.“父亲低下头,来回搓着手,没有说话。”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听了大刚的解释后内心被触动。
C.大刚继续向父亲说黄河湿地的好处,话未说完,父亲就转身走向自己的小木屋,此时父亲不想再听大刚解释。
D.从看到父亲“含着眼泪”时心里一沉,到听见父亲啜泣声时坐在鱼塘边,可见大刚对父亲的心疼和理解。
8.小说两次写大刚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4分)
9.某刊物在转载本篇小说时把标题改为“留余”,和“父亲的鱼塘”相比,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 、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材料三:
臣光曰从街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注]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四: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注]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和魏国。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光A曰B从街之说C虽反D覆百端E然F大要合G从者H六国之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蚕,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一样,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B.使,假使,与《齐桓晋文之事》“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的“使”意义不同。
C.为,音wèi,介词,替,与《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为”读音、意义均相同。
D.速,快,迅速,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对秦的贡献,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支撑。
B.材料二最后一句暗含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当世及后世君主:如不以史为鉴,汲取教训,还会重蹈覆辙。
C.材料三认为韩、赵、魏三国是齐、楚两国的屏障,齐、楚两国攻打韩、赵、魏三国无异于自撤屏障。
D.材料四认为秦国极强盛,灭掉六国称帝及迅速灭亡,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4分)
(2)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4分)
14.根据四则材料,概述秦国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客之江宁①
韩翃
春流送客不应赊②,南入徐州见柳花。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千闾万井③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楚云朝下石头城④,江燕双飞瓦棺寺。
吴士风流⑤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从来北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味可人。
[注]①本诗是作者送友人到江宁任职的作品。江宁:今江苏南京。②赊:延缓。③闾:里巷的门,指城市。井:田地,指乡下。④石头城:古城名,在今南京市清凉山。⑤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头照应题目,首句用拟人手法直言送别,次句以“见柳花”寄寓送别之意。
B.第三、四句虚实结合,通过“看淮水”“问王家”写出了友人在南京的生活状态。
C.五、六句中“无多事”和“山翠”,分别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角度描写南京。
D.末尾两句描述北地和江南富于特色的美食,劝慰友人不要有生活方面的顾虑。
16.这首诗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同为写南京的佳作,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上,李教授引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诫大家在漫长的科技创新之路上要持之以恒,切勿有始无终。
(2)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说明了“回廊”和“屋檐”所表现出的古代建筑之美,《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则以文学化的语言对此进行了描述。
(3)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圣”杜甫看到的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恢宏的气象,而宋朝词人张孝祥看到的则是“______,______”的水天相映的景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历史上,人们常将个人的荣耀与整个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②有“光耀门楣”之说。③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④门楣之上凝聚的绝不是土木之重。⑤先辈们把仁善之德、教化之意,⑥被凝练成隽永深刻的文字,⑦高悬于门楣之上以作家风家训。
门楣载家国,梁柱承文脉。古老的匾额以及与之相关的楹联、家谱等文化符号,烙印下( )的家风,成为流淌在子孙后代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镌刻于精神上的独特印记。______。广东揭阳新寮村“崇德堂”后巷两侧的门楣上的“潜光”和“隐德”字样,不仅是揭阳黄氏传承千年的家风,也是“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生的写照。在荣誉面前,黄旭华始终谦虚地表示,党和国家给予自己的表彰奖励是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肯定和鼓励,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员。他为了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奉献了毕生精力。
门内,是文章礼乐、家族缅延;门外,是山河壮丽、家国万里。门楣之上,那些千百年时光雕刻下的横竖撇捺,把仁善之德、家国大义高悬,让家风家训、民风正气留传,古韵悠长、厉久弥新。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亘古不变 B.一脉相承 C.薪火相传 D.不绝如缕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门楣之上的故事,常被一代代后人描上新彩、赋以新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B.门楣之上的故事,一代代后人赋以新说、描上新彩,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C.一代代后人为门楣之上的故事描上新彩、赋以新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D.一代代后人为门楣之上的故事赋以新说、描上新彩,使之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21.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
22.请结合黄旭华的事迹,谈谈你对“崇德堂”门楣上的“潜光”和“隐德”两个词语的理解。(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火爆全网。浙江杭州西湖断桥边,总能遇见游人拿着课本比对景色;四川剑门关售票处前,总能听到游人背诵《蜀道难》的声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很多人的文化情结。课本里的古迹如群星璀璨,目之所及不只是纸张和铅字,而是中华文化的具象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6 7 11 12 15 19 20
答案 B B A C C C D B D A
答案解析:
1.B解析:“揭示了小说的主旨”错。
2.B解析:A项,“必须先读《红楼梦》”错;C项,“主要原因”错;D项,“无法透彻理解”错。
3.A解析:“从艺术成就谈到内容特点”“由浅入深”错。
4.“一声”:指探春将要远嫁(聘探春)这件事。(1分)“两歌”:①表现了贾母对探春的不舍和心疼,(1分)②表现了王夫人处事冷静和全面,(1分)③表现了宝钗对众人各奔东西的伤感。(1分)
5.①《红楼梦》是一部青春小说,高中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读懂人生,理解人性,学会面对生活。②《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百科图鉴”,高中生能从中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③阅读《红楼梦》能够帮助高中生积累阅读经验,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④阅读《红楼梦》,高中生可以从中学习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方面的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6.C解析:A项“形成强烈反差,具有讽刺意味”错;B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错;D项“故意做给父亲看”错。
7.C解析:“此时父亲不想再听大刚解释”错。
8.①第一次笑,大刚听到父亲为自己担心,内心充满感动;②第二次笑,大刚听到父亲的声音后,得知父亲理解支持自己的做法而欣慰。
9.“父亲的鱼塘”更好:①鱼塘不仅是父亲生活的依靠,也是他情感的寄托,“父亲的鱼塘”体现了鱼塘之于父亲的重要意义;②小说以父亲承包、经营、拆除鱼塘为主要情节,“父亲的鱼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父亲为建黄河湿地拆除鱼塘,表现了父亲顾全大局的形象,赞美了父亲以及乡亲们朴素的环保意识和高尚的情怀。
“留余”更好: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留鱼(余)”是父亲的打鱼经,与建黄河湿地的目的相符,使父亲带领乡亲们拆除鱼塘的情节合情合理;③“留余”与结尾呼应,点明了小说主旨。
10.BEH
11.C解析:A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连词,假使/介词,让;C项,音wéi,动词,做/介词,替,给;D项,形容词,快,迅速/动词,招致。
12.D解析:“无法改变”错,根据原文“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可知作者认为行仁义是自保的办法。
13.(1)各国诸侯都归附听命,战胜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强盛。
(2)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
4.①秦国广纳贤才;②六国不爱惜百姓;③六国不团结;④秦国顺应大势,百姓渴望安定。
15.B解析:“虚实结合”错,应为“虚写”。
16.①本诗采用想象的手法,(1分)描写南京的名胜古迹、山川景色、社会生活,(1分)祝福友人在南京生活悠闲惬意,能取得卓著的政绩。(1分)②《桂枝香·金陵怀古》采用实写和借古讽今的手法,(1分)通过对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叹,(1分)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警示统治者不要重蹈前朝覆辙。(1分)
17.(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2)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3)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18.语句:④;修改为:门楣之上凝聚的绝不只是土木之重/门楣之上凝聚的绝不止土木之重语句:⑥;修改为:凝练成隽永深刻的文字(或者语句:⑤;修改为:先辈们的仁善之德、教化之意)
19.D解析: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20.A
21.“缅延”改为“绵延”;“留传”改为“流传”;“厉久弥新”改为“历久弥新”(本题共4分,找对一处得1分,修改正确得1分)
22.①“潜光”就是默默耕耘,潜心钻研。(1分)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不为外界所知。(1分)
②“隐德”就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1分)黄旭华不看重荣誉,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国家的核潜艇事业。(1分)
23.参考立意:①行万里路,感受中华文化之美;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③知行合一。
【参考译文】
材料三:
臣司马光说:合纵、连横的说法虽然反反复复头绪很多,然而从最主要的方面来看合纵,是符合六国利益的。从前,先王封立大量封国,亲抚各国诸侯,使他们拜会、探访来相互交往,举行飨宴来增进欢乐友好,实行会盟来增进团结联合,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他们能同心协力共保国家。假使当初六国能凭借信义相互亲善,那么秦国虽然强暴,六国又怎么能被灭掉呢!韩、赵、魏三国是齐、楚两国的屏障,而齐、楚两国则是韩、赵、魏三国的基础;它们形势上相依托,表里间相依赖。所以韩、赵、魏三国进攻齐、楚,是自己砍断自己的根基;而齐、楚两国攻打韩、赵、魏三国则是自己撤掉自己的屏障。哪里有自己撤去屏障来讨好盗贼,还说“盗贼将会怜爱我而不攻击我”,这难道不是荒谬吗!
材料四:
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只有秦国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来议论的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