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二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传统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具象实践。它们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人伦、社会法则的敬畏和尊重,更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尊重他人的美好品质。传统礼仪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并由此衍生出如“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为政以德”等道德要求,从不同层面强调了礼仪对于规范人们行为、帮助个体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想人格的重要性。
在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秩序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传统礼仪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尚礼、制礼,并在全社会推行礼教、礼治,将礼仪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礼尚往来、以礼待人的社会风尚。人们在学礼、遵礼的过程中传承了民族文化基因,增强了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传统礼仪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历经五千年赓续发展,始终承载着协调人伦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形塑文明认同的重要功能。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礼仪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张力的新形态。这一新形态既不是对传统礼制的简单复刻,亦不是对异域文明的全盘移植,而是立足中华文化主体,在文明对话与时代变革中形成的礼仪体系。
从“云端祭祀”到“太空拜年”,从“碳中和婚礼”到“数据伦理准则”,礼仪文化正在重构人类与技术、自然、虚拟世界的相处之道,形成数字化与生态化交织的新语境,重构时代变革中的生活范式。借助科技的发展,礼仪文化在形态上更加异彩纷呈,无论是礼器造型、仪式设计、聚会范式,还是人的姿态语言、服饰搭配,都以美的形式,将传统与现代、“礼”意与技术、观念与实践进行意象表达,或精美绝伦,或轻松活泼,或恢宏大气,或庄严肃穆,以仪式融入审美内蕴,寻求“礼序”与“乐和”相统一,从而观照“和而不同”“以礼化人”“知行合一”的人文情怀,礼仪承载的价值更显丰盈、表现形态日趋完善,成为当代社会美、生活美、科技美的独特形态。
礼仪文化新形态的建构,不能是书斋中的理论推演,而应是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需求的实践创造。一方面,创新礼仪文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创作影视剧、书籍等与之相关的文艺作品,提高公众对礼仪文化“新”的观念形态、生活形态和审美形态的认知与认同。另一方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多面的礼仪教育模式,使人们在礼仪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审美观。此外,建立健全发展中华礼仪文化的相关规范,以社区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自律规范等形式,进一步使礼仪文化落到实处。
(摘编自蒋璟萍、曹淑蓉《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礼仪文化》)
材料二:“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礼”贯穿其中。钱穆先生曾强调“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以“礼”为核心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世界文明的显著标识。传统中国循礼而兴,社会因礼而和,个体也在礼仪的涵养中找到人生意义。因此,礼仪在建构国家制度、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心凝聚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文明的传承,树牢了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的方向标,让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个体来路可寻、未来可期,给国家、社会及个人以文化层面的确定性。因此,礼仪以其对国家社会进步的表征作用,和对民族、人民团结的纽带作用,直接满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了文化自信的养成。
尤其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华文化背后所象征的中国力量。透过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团结之礼、济困之礼、自强之礼、守正之礼让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完成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实现诸多过去一直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同时,从世界层面看,面对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价值追求,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礼仪文化中所包含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正道理念,也以其入理入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增添了更多的确定性。因此,不论国内国外,中国礼仪文化所发挥的正向作用,都让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深刻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我们坚强的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现代礼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奉献、团结等精神基因,是擦亮时代新人底色最好的资源,将其融入时代新人培育全流程、各环节,能够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现代礼仪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这与时代新人培育“以德为先”的价值取向显著契合,明礼、知礼、行礼不仅是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青年的人生必修课。时代新人首先是具有家国情怀的新人。传统礼仪文化要求中华儿女礼遇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身许国,护国佑民”;礼遇家庭,以家礼、家训、家规族约加强家庭教育。虽然爱国教育与家庭教育间通过科考、入仕、兵役等途径达致统一,但家国情怀的滋养更多来自礼仪文化对社会治理刚柔相济基本需求的满足,以及对人的自省自觉践履的激发。同时,礼仪文化为涵养社会风气提供有益滋养,通过对明礼、知礼、行礼的倡导,促进社会关系的协调与社会矛盾的缓解,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树立共同文化价值观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反过来,这种文明风尚的养成也会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自觉树牢理想信念与价值理念,对陈规陋习说不,在双向循环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摘编自蒋璟萍、王颖《以礼仪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包含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人伦等的敬畏与尊重。
B.传统礼仪的“仁义礼智信”衍生出“礼之用,和为贵”的道德要求,强调了礼仪对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性。
C.“礼”贯穿于具有连续性等特点的中华文明之中,以“礼”为核心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世界文明的显著标识。
D.现代礼仪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将现代礼仪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端祭祀”“太空拜年”等现象表明,科技发展使礼仪文化在形态上更加多样,其表现形态已十分完善。
B.建构礼仪文化新形态,可以通过创新礼仪文化的传播方式、构建礼仪教育模式以及建立健全规范等途径实现。
C.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他还强调了礼仪在建构国家制度、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心凝聚方面的作用。
D.中国礼仪文化中所包含的正道理念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中国礼仪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3.下列选项,能体现材料一中“借助科技的发展,礼仪文化在形态上更加异彩纷呈”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学校举办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礼仪规范。
B.某导游为了吸引游客,在讲解景点特色时融入了有关传统礼仪的故事。
C.一款融入了传统礼仪元素的3D游戏让玩家深刻地感受到礼仪文化的魅力。
D.某社区组织志愿者向居民广泛宣传传统礼仪文化知识,倡导文明行为。
4.两则材料都提到礼仪文化,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礼仪文化在当代社会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声 影 侯志明
他身材并不高大,就算年轻挺拔时,身高也不过一米七。他不善言谈,说起话来慢言慢语,稍带激动时低沉有力。
这个人,是我的父亲。
父亲和母亲在成家前就认识,一个村的。①两人一九六○年成婚,不是父亲娶了母亲,而是母亲“娶”了父亲——倒插门。母亲家遭变故,家族需要一个强壮的,最好还是一个大户人家的男人来顶门立户。这一希望只能寄托在母亲身上,因为母亲是这个家族最大的孩子。而这两点,父亲恰恰都具备。父亲的亲人自然都是反对的,理由很一致: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去做别人的儿子,白养了。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母亲说,你父亲总有他的原则、主见和办法,他和你爷爷说:“是你的儿子,走在天边也是,不是你的儿子,守在身边也没用。”
爷爷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就力排众议,支持了父亲的决定。
一九六一年,是牛年,他们的第一个子女——我的大姐出生了。生下孩子后,家里更加困难,食不果腹,只好回到我们的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生了四个子女,两女两男,父亲是爷爷奶奶的幺儿子、老儿子。在我们家有句话:“老儿子大孙子,全家人的命根子。”家庭地位不一样。因此,满打满算,父亲倒插门的日子不到两年。
父亲和母亲生了五个孩子,两女三男,我是五个孩子中的老二,男孩中的老大。或许因为我是长子,父亲似乎有点儿偏亲偏爱我。②晚上去街坊邻居家串门子,这家出那家进,他总是拉着我的手一同去。出远门走亲戚,他带我的时候要多。第一次去县城、第一次住旅店、第一次下饭馆,都是他带着我。
孩子多,生活苦,父母发愁的事肯定不少,惹他们烦恼的事、生气的事也肯定不少。母亲气急了会哭,父亲气急了会和手里的东西过不去,把气撒到正在干的活儿上,但不会打我们。比如,他正在扫院子,如果我们惹了他不高兴,他会瞪眼吼几声,咬着牙露出凶相,然后把所有的力气用到扫帚上,对着地使劲地戳。戳累了,他会扔掉手里的东西,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来发一会儿呆、喘一会儿气,然后像什么也没发生,该干什么又去干什么。面对子女,他有时也会举起手,做出恶狠狠的打人动作,不过他举起的手从来不曾落到我们身上、头上。但终究还是有一次例外。
我大概十岁时,生产队为了不让各家各户的猪跑到地里糟蹋庄稼,出了一个“政策”:在庄稼地里,每发现一头猪并把它赶回去,告诉猪的主人,再告诉队长,队长和主人核实后,就会奖励他两角钱——队里垫付,年底结算时还由猪的主人出。我那时候精明得很,利用周日的一个中午就赶走了两头猪。那时的四毛钱,不得了,一个漂亮的作业本才一毛钱,一个削笔刀才八分钱,一支铅笔才二分钱。
晚上吃完饭,我按捺不住兴奋,报告了重大收获。父亲坐在炕沿,听完皱起了眉头,问我:“钱呢?”我就赶紧双手递了过去。③他没接钱,而是在我手上狠狠打了一巴掌。钱掉在他的腿边,他拿起来,把它拿到油灯上点着了,烧到一多半,他又使劲把它扔在了地上。接着说:“猪可以赶,钱不能挣,谁家也不是故意的,谁家也不容易!有的钱可以挣,有的钱不可以挣。赢了猫儿输了牛,以后怎么做人?”
我本来觉得我们这么穷的家,这样做一定会得到父亲表扬,没想到他却破天荒地打了我。当钱到手时,父亲居然可以不动心,甚至视如废纸。我想,烧这四毛钱时,父亲的心里一定很痛苦,但是他有他的原则。从这深深的刺痛中,我受到了莫大的教育。
类似的事还发生过一次。那时,父亲是村里的会计,有一年冬天,夜很深了,父亲仍在扒拉着算盘算账。我睡了一觉醒来,问:“这么晚了还不睡?”
他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
“多了还是少了?”
“多出两毛,不知道给谁少算了。”
“多了,那好呀!”
他说:“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也挣不到的!”
面对金钱,即使渴盼万分,也能淡然自若,不起贪念、不存私心,是件不容易的事,哪怕别人永远不知道。这件看似小得不能再小、钱也少得不能再少的事,我认为是父亲树立的一个足够高的样板或者标高。而我们认为的标高,也不过是父亲的底线,他常说:称东西看秤星,做事情凭良心。
父亲在去世的前一年,生活已经几乎不能自理。于是我们就请了一个远方的亲戚和母亲一起来照顾父亲。那次,我回来的第二天,父亲向我“告”母亲的状,母亲则向我“诉”父亲的苦,我就坐在那里听着笑。他们说着说着真生气了,母亲就去了姐姐家。晚上,做好晚饭,准备和父亲一起吃,他忽然用有点儿含糊的语音问我:“你妈呢?”我装作很自然地告诉他:“你还想着我妈呀?你们俩生气,我妈被你气病,住医院去了。”我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的变化,却发现他忽然艰难地抬起右手,艰难地揪住我的耳朵,睁大眼睛盯了一会儿,说:“你骗我,她去你姐家了,我还不了解她!”我以为他说完了,不料他放下手,声音有点儿颤抖而尖厉地说:“可惜你还是个当官儿的,实事求是就那么难?”
父亲的这句话让我大为震惊。我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他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
④这句话如果算是以他的原则和灼见对我的又一次教育,那应该是最后一次。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是家中的老儿子,是全家人的命根子,他的家庭地位不一般,他在母亲家倒插门不到两年,便又回来了。
B.父亲平日不善言谈,但对孩子十分疼爱,从不打孩子。即便那次狠心打了“我”,也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
C.冬日的深夜,身为会计的父亲为两毛钱而认真算账,父亲以身示范,让“我”明白了做事情要凭良心的道理。
D.最后一次相处时,父亲通过日常的琐事教育“我”做事要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这种真知灼见令“我”印象深刻。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引号和破折号突出了父母的“倒插门”婚姻,交代了父母过往的生活,体现了父母婚姻的特殊性。
B.句子②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疼爱,也表现了“我”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C.句子③运用了“打”“拿”“扔”等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对“我”告发行为的强烈不满,塑造了父亲的形象。
D.句子④语气强烈犀利,情感真挚,既表达了“我”对父亲教育的认可,又突出了父亲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著名文学家梁晓声将“文化”描述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作者在文中表示父亲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但从父亲的言行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这种表现。(4分)
9.关于这篇文章的标题,有人认为用“声影”较为贴切;有人认为文本不涉及“声影”,而是围绕父亲展开叙述,将标题改为“父亲”更为合适。对此,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①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②,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③,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④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⑤,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⑥者哉!
(选自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删改)
材料二: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①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选自苏轼《王定国诗集叙》,有删改)
[注]①言筌:诗歌语言雕饰的痕迹。②羚羊挂角:羚羊以角挂树而眠,故无迹可寻。③凑泊:捉摸的意思。④山谷:黄庭坚,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自号山谷道人。⑤声闻、辟支之果:佛教术语,指小乘佛法的境界。⑥大乘正法眼:佛教术语,指大乘佛法,文中借指高超的境界或见识。⑦变风变雅:《诗经·国风》和《诗经·小雅》有正有变,反映太平盛世的诗是“正风”“正雅”,反映王道衰微、政治混乱的诗是“变风”“变雅”。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末流A甚者B叫噪C怒张D殊乖E忠厚F之风G殆以骂H詈为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指探究、推究,与《促织》“而心目耳力俱穷”中的“穷”意思相同。
B.海内,指国内,与《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中的“四海”意思相近。
C.就,指接近,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中的“就”意思不同。
D.而,表示转折关系,但是,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不涉及逻辑推理的思路、没有诗歌语言雕饰的痕迹,这样才是上等的诗歌。
B.近代诸公作诗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
C.严羽认为,近代诗中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也有可取之处,如江西诗派的诗就值得学习。
D.苏轼认为,古今以来杜甫的诗可以称第一,因为他终身不被重用,却不忘报效君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4分)
(2)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4分)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者对作诗的看法,请分别简要概括二者的主要观点。(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明月何皎皎 [两汉]佚名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夜泊牛渚①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②谢将军: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他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高咏,谢尚大力赞赏他。袁宏从此声名大报,后官至东阳太守。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月何皎皎》中皎洁的明月引发了诗中主人公的忧愁,使他夜不能寐,这与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异曲同工之妙。
B.《明月何皎皎》中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人,将诗中主人公内心翻腾的愁情推向了顶点,以至于再也无法忍受,泪水不禁“沾裳衣”。
C.李诗首句点明地点、时间,紧扣标题;次句从大处落墨,描写牛渚的夜景,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了压抑的氛围。
D.李诗可谓是失意之作,诗人虽然自负才华,发出“余亦能高咏”的感叹,但无奈无人能赏识自己,言语中流露出对未来的失望、对怀才不遇的惆怅。
16.这两首诗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善用夸张的手法,创作了许多瑰丽动人的诗句。如《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句,透露出诗人遇赦的喜悦;又如《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峰之高、山崖之险。
(3)古人将酒分为“清酒”和“浊酒”,并常在诗词中借此意象来表情达意。如含有“清酒”或“浊酒”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据统计,②截至目前,③全国各个艺术院团累计创作杂技剧超过300余部,④众多佳作陆续走进观众视野,⑤给人们留下深切印象。今年,众多杂技剧作品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标志着杂技剧创作趋于成熟,显示出中国杂技艺术( 甲 )。
二十年间,这一新生剧种何以迅猛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杂技历史 A ,可追溯至先秦角抵,历经汉唐百戏,传承千年。传统杂技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审美趋向 B ,讲究奇、难、险、美,蕴含着创新性发展的天然基因。
杂技剧的出现不是 C 的,中国杂技经历了从单个节目到主题晚会,再到杂技剧的演变过程。“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杂技主题晚会的鼎盛时期,虽然主题晚会赋予了杂技一定的思想内涵,但作为晚会内核的杂技节目仍以技巧展示为主。随着社会文化消费方式趋于多元,单一技巧表演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观众对艺术的更高期待。”将传统杂技从单纯的技巧表演拓展为综合的艺术表达方式,既是杂技发展的内在需求,( 乙 )。“杂技剧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诞生,是观演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杂技剧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与地方文旅发展高度契合。许多杂技剧( 丙 ),将当地民俗、历史、代表人物、自然景观等融入剧中,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杂技剧不仅是杂技艺术的展示形式,也是地方文化形象的展示窗口。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章第二段说传统杂技“讲究奇、难、险、美”,请任举一个例子来简要说明传统杂技具有“奇、难、险、美”中的任意一个特点。(4分)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3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爱因斯坦说:“问题的产生往往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夸赞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却很少夸赞他人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传统礼仪的‘仁义礼智信’衍生出‘礼之用,和为贵’的道德要求”错误,主客体颠倒,原文是“传统礼仪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并由此衍生出如‘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为政以德’等道德要求”)
2.B(A项,“其表现形态已十分完善”错误,原文是“礼仪承载的价值更显丰盈、表现形态日趋完善”。C项,“他还强调了”错误,原文是“因此,礼仪在建构国家制度、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心凝聚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文明的传承”,这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钱穆先生“强调了礼仪在建构国家制度、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心凝聚方面的作用”。D项,“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错误,原文是“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增添了更多的确定性”)
3.C(除了C项,A项、B项、D项都没有体现出“借助科技的发展”,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传统礼仪的内涵、功能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礼仪文化的守正创新,强调礼仪文化新形态的建构方式等。②材料二侧重论述“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强调礼仪在国内、国际上的重要作用及意义,还提及现代礼仪对培育时代新人文化自信的作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5.①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秩序。当代社会通过对明礼、知礼、行礼的倡导,促进社会关系的协调与社会矛盾的缓解,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②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传统礼仪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人们在学礼、遵礼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增强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③助力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现代礼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奉献、团结等精神基因,将其融入时代新人培育全流程、各环节,能够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6.D(“最后一次相处时”错误,应该是父亲去世前,他最后一次“以他的原则和灼见”对“我”进行教育,文章并未提及那是“我”与父亲的最后一次相处)
7.D(“语气强烈犀利”错误,句子④语气较为平淡,并非强烈犀利)
8.①父亲为人正直,做事有原则、有底线。父亲面对金钱能淡然自若,不起贪念、不存私心,为两毛钱而熬夜算账,告诫子女做事要凭良心,体现了父亲是一个能够自我约束的人,是一个自觉坚守原则的人。②父亲善良纯朴,为他人着想。当“我”通过告发他人而获得金钱时,父亲破例打了“我”,并教育“我”“谁家也不容易”,表现了父亲对他人的体谅,体现了父亲是一个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有修养的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9.示例一:标题用“声影”较为贴切。①“声影”二字给人一种朦胧、悠远的感觉,为文章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怀旧氛围,暗示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如同声音和光影一般,虽已远去,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能引发读者深思。②“声”可以象征父亲的话语、声音等,“影”可以象征父亲的形象、行为举止等,它们伴随着“我”的成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声影”为标题,突出了父亲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示例二:标题用“父亲”较为贴切。①文章主要围绕父亲展开叙述,讲述了父亲倒插门的经历以及他对子女的教育的故事等,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展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和高尚品质。以“父亲”为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让读者一目了然。②标题“父亲”能够更直接地表达“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无论是父亲对“我”的偏爱,还是他对“我”的教育,都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以“父亲”为标题,更有利于读者感受到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10.BDG[(原文标点)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11.A(“而心目耳力俱穷”中“穷”的意思是穷尽、用尽,两个“穷”意思不同)
12.C(“近代诗中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也有可取之处,如江西诗派的诗就值得学习”错误,江西诗派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诗的,没有沿袭古人的诗法,江西诗派的诗并不合于古人的作品)
13.(1)(这样的诗)难道不精巧吗?终究不是古人那样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得分点:“工”“盖”“歉”各1分,句意1分)
(2)以我的观察来看,这只是理解《诗经》中的“变风”“变雅”罢了,哪里能看到《诗经》的正统气象呢?(得分点:“特”“识”“正”各1分,句意1分)
14.①材料一认为,作诗需要别样的才能和意趣,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要重视诗的意趣和韵味,主张沿袭唐朝时的某些诗法。(2分)②材料二以杜甫为例,提出作诗应发于情理、止于忠孝的观点,强调了诗歌的忠孝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作诗需要别样的才能,这与学问的多少没有关系:作诗需要别样的意趣,这与抽象的说理没有关系。然而不多读书,不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就不能达到诗歌艺术的极致境界,所谓不涉及逻辑推理的思路、没有诗歌语言雕饰的痕迹,这样才是上等的诗歌。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盛唐的诗人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不可捉摸,好像空中的声音,形貌的色彩,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对这个问题有特别的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样的诗)难道不精巧吗?终究不是古人那样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而且他们的作品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全篇读完,也不知主旨何在。他们的末流更严重,(写诗时)叫嚣发怒、气势张扬,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几乎以谩骂攻讦为诗。持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一种厄运了。
那么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吗?回答说:有可取的。我取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罢了。本朝初期的诗还在沿袭唐人:王黄州(王禹偁)学白居易的诗风,杨文公(杨亿)、刘中山(刘筠)学李商隐的诗风,盛文肃(盛度)学韦苏州(韦应物)的诗风,欧阳公(欧阳修)学韩退之(韩愈)的古诗体,梅圣俞(梅尧臣)学唐人平淡的诗风,到了苏东坡(苏轼)、黄山谷(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诗,学习唐人的诗风就发生了变化。山谷道人(黄庭坚)在字句上更是下了很深的功夫,他那套诗法后来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等人,唯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又稍稍接近清苦的诗风,江湖派诗人大多效仿这种诗体,一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不知道他们仅仅进入声闻、辟支的小乘境界,哪里像盛唐诸公达到了大乘正法的境界呢!
材料二: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认为“《国风》抒发男女之情却不过度放纵,《小雅》表达怨愤指责却不悖乱礼法”,以我的观察来看,这只是理解《诗经》中的“变风”“变雅”罢了,哪里能看到《诗经》的正统气象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了,然后“变风”这种诗体就从人们的情感中产生出来了;虽然世道衰败但先王的教化尚未完全消亡,因此这些诗歌还能在礼义的范围内有所节制,(人们)认为这比那些毫无节制的作品要好罢了。至于那些从情感出发却最终归结于忠孝大义的诗歌,难道能和“变风”“变雅”相提并论吗!古往今来的诗人众多,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的功夫)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15.C(“为全诗营造了压抑的氛围”错误,应该是为全诗营造了开阔宁静的氛围,这首诗虽然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惆怅,但情感并不沉重压抑,反而有一种飘逸洒脱之感,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不羁的风格)
16.①《明月何皎皎》运用了动作描写。诗中主人公忧愁难眠,便“揽衣”而起,先在室内“徘徊”,后在月下“彷徨”,又“引领”望故乡而不得,最后回到房内,流下伤心的泪水。这些行动细致地刻画了诗中主人公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②《夜泊牛渚怀古》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尾联中,诗人想象明朝离开牛渚时的情景,秋风萧瑟,枫叶飘落,孤帆远挂,以寂寞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不遇知音的伤感落寞之情。(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一首诗,学生若答心理描写等也可给分;第二首诗,学生若答用典、想象和联想、咏史怀古、借景抒情等也可给分)
17.(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示例一: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示例二: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示例三: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每空1分,若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均不给分。第(3)题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也可给分]
18.A源远流长 B密不可分 C一蹴而就(每处1分,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给分)
19.①奇:柔术演员以奇异的方式扭曲身体,将自己装进小巧的木箱中,肢体如无骨般灵动变幻。令人惊叹世间竟有这般超乎想象的技艺奇观。②难:抖空竹艺人让空竹在长杆顶端高速旋转,同时做出抛接、缠绕等高难度动作,每一次精准操控都在挑战肢体协调与力量把控的极限。③险:空中飞人在高空中从一个秋千飞跃向另一个秋千,以抛物线轨迹完成惊险的空中对接,让观众的心随之悬于半空。④美:绸吊表演者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在彩色绸缎间翩然起舞,身体舒展如蝶,光影流转间,人与绸带交织成一幅幅灵动绝美的艺术画卷。(每点4分,任意答出一点,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20.③处,改为“全国各个艺术院团累计创作杂技剧超过300部”或者“全国各个艺术院团累计创作杂技剧300余部”。⑤处,改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每处2分,修改正确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21.甲: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丙:巧妙地融合了地域特色(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22.中国杂技剧因为有创新基因、有发展需求且契合地方文旅发展,所以二十年间得以蓬勃发展。(句子包含因果关系的给2分,表达简洁流畅给1分。字数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强调了“问题的产生”的重要性,将其置于“问题的解决”之上。第二部分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夸赞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现象反映出大众普遍关注结果,忽视了问题产生阶段的价值。解决问题是对已知困境的应对,而提出问题则是主动探索未知、开辟新领域的开端。提出问题是推动人类认知边界拓展、科技文明进步的关键驱动力,我们不应因重视解决问题的“果实”,而轻视提出问题这颗“种子”的力量。在写作时,重点应放在提出问题的重大意义上。“往往”“常常”等词语说明存在一般性规律,但并非绝对,给写作留出了适度的辩证空间。
(二)参考立意
①从认知发展角度分析:提出问题是认知深化的开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拓展和深入的,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引导我们去探索答案,从而推动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
②从创新创造角度分析:新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创新的前奏。在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当人们提出独特新颖的问题时,就为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新事物开辟了道路。
③从个人成长角度分析: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提出问题能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知识漏洞、拓宽思维边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往往能在成长道路上不断汲取养分,实现自我提升。
④辩证立意分析:材料虽然强调问题产生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问题解决的意义。两者相互依存,问题产生为问题解决提供方向,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可能引发新的问题。问题的产生与问题的解决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人类发展之路,在重视问题产生的同时,不可轻视解决问题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