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上期永州一中高二期末考试试卷地 理本试卷共 6页,19小题,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75分钟。第 I卷一、选择题(本卷共 16个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葡萄的种植、修剪、疏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 )A.农业结构差异 B.文化习俗相近C.人口分布不均 D.交通联系便捷2.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 )①加快生产智能化 ②增进民族交融 ③推进产业专业化 ④改善生态环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意大利斯基奥产业区拥有悠久的羊毛纺织历史。18世纪毛纺产业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20世纪 70年代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机械制造业取代毛纺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在此过程中,小规模、分散化的企业生产方式助推了城镇化空间的分散,分散式城镇化也支撑了产业区的发展。下图示意斯基奥产业区的主导产业演变与城镇化发展。完成下面小题。3.斯基奥产业区 18世纪毛纺产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技术 B.原材料 C.市场 D.劳动力4.促使斯基奥产业区从毛纺产业集群转型为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是A.原料充足 B.劳动力丰富 C.技术创新 D.产业链延长5.斯基奥产业区 20世纪 70年代后分散式城镇化的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①提高劳动效率 ②区域协作发展 ③增加就业岗位 ④专业化生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地理 第 1页(共 6页){#{QQABKQSl4wgwkhRACI77A0naCgmQkJETLaoOwUAYqAxiyBFIBAA=}#}梅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沿江平原,是具有城镇景观特征的新型乡村聚落。近年来,该村致力于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美好共同体”。图为梅林村 1975年、2000年和 2020年的土地利用图。完成下面小题。6.影响 1975年、2020年该村房屋选址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道路布局、农田分布 B.河流分布、农田分布C.道路布局、河流分布 D.农田分布、道路布局7.相较于 2000年,2020年该村A.工业用地规模扩大 B.农业用地规模扩大C.居住用地布局分散 D.公共建筑用地集中8.在建设“美好共同体”的过程中,该村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发展区域商业中心 B.推动用地多功能协同C.打造大规模工业园 D.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某地在相同母质、相邻地块上发育的水田土壤和旱地土壤剖面层次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在水田土壤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土层是A.耕作层 B.犁底层C.淀积层 D.母质层10.由图可知,相较于水田土壤,旱地土壤A.剖面层次更为复杂 B.表层水气相对占比波动更频繁C.表层淋溶作用更弱 D.表层与大气间的热量交换更少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地理 第 2页(共 6页){#{QQABKQSl4wgwkhRACI77A0naCgmQkJETLaoOwUAYqAxiyBFIBAA=}#}如图所示,内蒙古赤峰市大青山山地阳坡长满了草本植物,阴坡则长满了白桦林和灌木,但该山山顶植被分布差异并不显著。完成下面小题。11.形成该山阴坡和阳坡植被分布不同的直接影响因素是A.土壤肥力 B.光照强度C.土壤水分 D.土壤温度12.该山山顶植被坡向分布的差异并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山顶A.光照条件差异比较小B.坡向土壤肥力差异小C.水热交换频繁D.植被种类较少13.若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山顶植被变化趋势为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森林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本比例上升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森林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本比例上升某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下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 14~16题。14.沿采样点 1至 9方向,沙粒A.分选性由好变差 B.平均粒径由细到粗C.分选性由差变好 D.平均粒径由粗到细15.关于当地冬季昼夜主要风向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A.冬季白天,绿洲“冷岛效应”显著 B.冬季白天,绿洲“热岛效应”显著C.冬季夜晚,绿洲“冷岛效应”显著 D.冬季夜晚,绿洲“热岛效应”显著16.绿洲风对当地绿洲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是因为绿洲风有利于A.降低绿洲居住区噪音污染 B.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C.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 D.增加绿洲地区阳光照射强度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地理 第 3页(共 6页){#{QQABKQSl4wgwkhRACI77A0naCgmQkJETLaoOwUAYqAxiyBFIBAA=}#}第 II卷二、非选择题(共 3小题,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陈嘉豪发现,关中盆地(左图)粮食种植历史悠久,渭河是主要的灌溉水源。渭河宝鸡段为峡谷,河道弯曲。历史时期,宝鸡及周边地区曾经洪水频发。右图示意宝鸡所在区域的一处典型沉积剖面。20世纪中期,关中盆地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以春季为甚。1974年,宝鸡峡水利工程建成,缓解了关中盆地的缺水问题,使粮食产量提升至陕西省总产量的 65%。(1)根据沉积剖面,判断宝鸡古洪水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段,并从水系特征角度分析历史时期宝鸡及周边地区洪水频发的原因。(6分)(2)指出古洪水事件发生前后宝鸡所在区域的气候差异,并就古洪水事件发生前说明判断气候特征的理由。(6分)(3)解释 20世纪中期关中盆地春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宝鸡峡水利工程的建成对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8分)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地理 第 4页(共 6页){#{QQABKQSl4wgwkhRACI77A0naCgmQkJETLaoOwUAYqAxiyBFIBAA=}#}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2023年 2~3月北半球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产生重要影响。沙尘强度、传输路径等又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图 1为 2023年 2~3月北半球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距平(相对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图。图 2示意 2023年春季两次沙尘天气中部分城市日最高 PM10质量浓度变化(图 2a)和高、低压中心位置(均为当日 17时)的变化(图 2b)。图 1图 2(1)根据海平面气压距平分布的主要特征,分析沙源地气候异常暖干的原因。(6分)(2)说明持续偏暖偏干对沙源地地表物质的影响。(4分)(3)据图 2-a,指出与 3月相比,4月沙尘传输强度和路径的特点,结合图 2-b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8分)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地理 第 5页(共 6页){#{QQABKQSl4wgwkhRACI77A0naCgmQkJETLaoOwUAYqAxiyBFIBAA=}#}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4分)某校高中地理探究小组设计模拟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实验装置为一个长 1.5米、宽 0.5米的倾斜水槽,槽内铺设不同物质模拟地表(如松散沙土、黏土、覆盖植被的土壤)。通过调节水流速度(如水泵流量)和槽体倾斜角度,观察流水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方案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序号槽内松散沙土区域出现了明显的沟谷地貌,黏土区域的探究 当水槽倾斜角度固定为 15°,水流侵蚀痕迹较沙土区域更浅,而覆盖植被的土壤区域仅出一 速度较快时现轻微侵蚀痕迹探究 保持水槽倾斜角度不变,仅增加水沟谷加深且下游堆积物增多二 泵流量时将水槽倾斜角度从15°调整为10°, 沙土区域沟谷深度较原实验略微增加,但沟谷形态更宽探究同时将水泵流量提升至原来的 1.5 浅;下游堆积物总量增加 40%,且出现明显的“粗沙—三倍时 细泥”水平分层现象(1)根据探究一实验结果,说出影响流水侵蚀强度的自然因素,并说明植被在流水侵蚀过程中的作用。(4分)(2)根据探究二实验结果,能否直接证明“流量越大,流水侵蚀强度越大”?请说明理由。(4分)(3)分析探究三实验结果“沙土区域沟谷深度较原实验略微增加,但沟谷形态更宽浅”的产生原因。(4分)(4)说出探究三下游堆积物出现明显的水平分层现象的实验结果的形成机制。(2分)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地理 第 6页(共 6页){#{QQABKQSl4wgwkhRACI77A0naCgmQkJETLaoOwUAYqAxiyBFIBAA=}#}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地理参考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 16题,每题 6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 48分)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号答A C A D B D A B D B C C B D B C案1.A【解析】传统农业县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当地农民收入较低,建水县葡萄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综上,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农业结构差异,A正确;文化习俗相近、交通联系便捷不是主要原因,BD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该地区人口分布状况,C错误。故选 A。2.C【解析】由材料“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建水县务工,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增进民族交融、推进产业专业化发展,②③正确;由材料“葡萄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可知,邻近五县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从事葡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环节,故人口流动对建水县加快生产智能化作用不大,①错误;数万劳动力流入建水县,会加剧当地人地矛盾,不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④错误。故本题选 C。3.A【解析】18世纪毛纺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毛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A正确;虽然原材料是毛纺产业的基础,18世纪原材料供应没有出现变化,不是导致 18世纪毛纺产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B错误;材料中没有表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条件发生明显变化,且实现规模化发展很可能是使用了相应的机械,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CD错误。故选 A。4.D【解析】原料充足、劳动力丰富会使得毛纺产业规模扩大,但不能直接促进产业集群转型,AB错误;技术创新能促进产业发展,但毛纺和机械制造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仅有技术创新不能直接促进产业集群转型,C错误;图中可看出,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产业链更长,产业结构更复杂多样,可推测毛纺产业集群注重发展上下游产业、造纸印刷业、机械维修与制造业等,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D正确。故选 D。5.B【解析】分散式城镇化促进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同类型企业加强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从而提高劳动效率,①正确;分散式城镇化推动了中小企业分散布局,能充分利用各地的区位优势,在不同区域形成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④正确;区域协作发展是对区域的影响,不是对中小企业的影响,②错误;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通常与生产规模扩大、对劳动力需求增加有关,而分散式城镇化的形成并不能促进中小企业生产规模扩大,③错误。故选 B。6.D【解析】由图可知,1975年的居住用地零散分布在农田之中,故该村房屋选址的主要因素是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答案和解析·地理 第 1页(共 4页){#{QQABKQSl4wgwkhRACI77A0naCgmQkJETLaoOwUAYqAxiyBFIBAA=}#}农田分布;2020年居住用地沿主干道分布,该村房屋选址的主要因素是道路布局。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 D。7.A【解析】由图可知,相较于 2000年,2020年该村工业用地规模扩大,A正确;农业用地规模缩小,B错误;居住用地布局趋于集中分布,C错误;公共建筑用地基本维持不变,面积略有扩大,分布较为分散,D错误。故选 A。8.B【解析】由材料可知,梅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沿江平原,是具有城镇景观特征的新型乡村聚落,不适宜发展区域商业中心,A错误;打造大规模工业园会侵占更多农业用地,可能造成环境污染,C错误;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且靠近杭州主城区,不适宜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D错误;推动用地多功能协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符合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美好共同体”的愿景,B正确。故选 B。9.D【解析】耕作层是水田中直接进行耕种作业的土层,人类的灌溉、施肥、耕作等活动对其影响极大,比如施肥会改变土壤养分,耕作会改变土壤结构,A错误。犁底层是长期耕作过程中,因犁耕等作用形成的紧实土层,受人类耕作活动影响明显,B错误。淀积层会因水田中水分下渗,携带的物质在此沉积,而水田的水分管理等人类活动(如灌溉、排水)会影响水分下渗过程,进而影响淀积层,C错误。母质层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其性质主要由成土母质决定,在土壤发育初期就已存在,受后期人类在水田的耕作、灌溉等活动影响最小,D正确。故选 D。10.B【解析】水田有田间水层,水分相对稳定;旱地没有持续水层,受降水、蒸发等影响,表层水气相对占比波动更频繁,B正确。故选 B。11.C【解析】内蒙古年降水量较少,该山阳坡比阴坡热量更充足,蒸发更大,土壤水分更少,植被以草本为主,C正确;土壤肥力会影响植被长势,但不会影响植被类型,故 A错;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影响蒸发,不是直接因素,故 B、D错。故选 C。12.C【解析】影响植被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由上题可知,该山阴坡和阳坡分别是白桦林、灌木和草本,主要是水分差异造成的。山顶附近各坡向面积均较小,各坡向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强,导致区域差异小,植被差异小,因此海拔较高的空旷的山项植被坡向分布的差异并不显著,主要是因为水热交换频繁且深入,C正确;各坡向光照条件和土壤肥力存在差异,不是山顶植被坡向分布差异不显著的主要原因,A、B错误;山顶植被种类与植被坡向分布的差异关系较小,即使植被种类单调,各坡向若自然条件差异大,植被分布仍会差异明显,D错误。故选 C。13.B【解析】山麓植被为地带性植被,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内蒙古,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山顶和山麓相对高度越大,山顶植被与地带性植被差异越大。若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则内力作用趋于平缓,塑造地貌的力量以外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的总体效果是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于平坦,故大青山山顶海拔变低,相对高度会变小,直至夷为平地,故与山麓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排除 C、D;该地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因此草本比例上升,最后与基带一致,排除 A,B正确。故选 B。14.D【解析】由沙漠向绿洲方向的沙漠风呈递减趋势,由风带动的沙物质大颗粒先沉积下来,小颗粒后沉积,因此由沙漠向绿洲方向即图中沙粒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平均粒径由大到小。题目图示的分选系数由采样点1至9方向呈现“小—大—小”的变化,意味着对应的分选1性呈现“好—差—好”的变化。究其原因,采样点1沙粒平均粒径大,采样点9沙粒平均粒径小,其分选性均较好;过渡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答案和解析·地理 第 2页(共 4页){#{QQABKQSl4wgwkhRACI77A0naCgmQkJETLaoOwUAYqAxiyBFIBAA=}#}带区域同时受到沙漠风和绿洲风的影响更为突出,带来两个方向的沙物质沉积更明显,相对1和9采样点来说分选性较差。故正确答案是D。15.B【解析】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可以知道冬季白天绿洲的温度较沙漠高,这主要是绿洲内部由于存在人类取暖等活动,与沙漠地表相比气温相对较高,形成相对低压区;沙漠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气温相对较低,形成相对高压区,在冬季白天绿洲相对于沙漠而言,“热岛效应”显著。在冬季夜晚,人类活动减弱,绿洲气温没有白天高,沙漠与绿洲气压恢复平衡,局地环流减弱,两者趋于平衡,与材料中给出的“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信息一致。故正确答案是B。16.C【解析】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可见过渡带对于风沙的防护作用明显。结合材料信息与题目图示情况可知,过渡带区域对绿洲风的衰减作用较沙漠风小,因此过渡带的存在可有效阻止沙物质由沙漠搬运至绿洲,但有利于沙物质由绿洲搬运回沙漠,即明显有利于绿洲风带动沙物质向沙漠方向运移,减轻绿洲的风沙灾害,C选项正确。绿洲风并不能降低绿洲区的噪音污染,A选项错误;绿洲风给绿洲周边地区带来的降水有限,达不到选项中所说的丰富程度,B选项错误;阳光照射强度在绿洲和沙漠地区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绿洲风而改变,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是C。二、非选择题(17题 20分,18题 18分,19题 14分)17.【答案】(20分)(1)距今约 3200--3000年。(2分)渭河宝鸡段上游支流多(或答"渭河宝鸡段上游为羽状/扇形水系");南北支流汇水量大(或答"上游来水量大""上游汇水面积大");河道弯曲(或答"河道狭窄"),排水不畅。(任答两点给 4分)(2)古洪水事件发生前气候暖湿,古洪水事件发生后气候冷干。(2分)理由:古洪水事件发生前宝鸡所在区域:土层深厚;其中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或答"在古土壤中还有陶片、木炭屑等");说明该时期成土作用较强(或答"土壤形成所需时间较短""风化作用较强""成土过程较快");利于耕作(或答"气候适宜人类生存/文明发展")。(任答两点给 4分)(3)原因:①人口增多(或答"城市发展"),区域用水需求激增(或答"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多")。②春季降水较少(或答"春季少雨""春季为旱季"),渭河处于枯水期(或答"河流径流量小""河水水位低")。③气温回升快(或答"春季蒸发旺盛""作物生长快""正值作物返青期"),作物生长需水量大(或答"灌溉用水量大")(任答 3点给 6分)作用(有 3个得分点,每点 1分,任答两点给 2分):①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或答"雨季/丰水期蓄水""解决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1分);②保障灌溉用水(或答"保障旱季灌溉""增加/稳定农业用水供应""减少洪涝灾害",1分;若仅摘录文字材料中的"缓解缺水问题"或答"工业生活用水增多",不得分);③避免因缺水造成粮食减产绝收(1分)。18.【答案】(18分)(1)中高纬度大陆以负距平为主(1分),反映出大陆高压变弱,东亚冬季风减弱,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使沙源地气温偏高(2分);西北太平洋以正距平为主(1分),反映出海上低压变弱,水汽输送减弱,使沙源地降水偏少。(2分)(2)温度持续偏高,地表提前解冻(2分);降水偏少,蒸发偏强,土壤水分快速减少,导致地表物质干化、疏松。(2分)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答案和解析·地理 第 3页(共 4页){#{QQABKQSl4wgwkhRACI77A0naCgmQkJETLaoOwUAYqAxiyBFIBAA=}#}(3)特点:4月沙尘向下风方向传输强度弱;向南传输路径远(且出现回流路径),对南京、福州沙尘强度影响大。(4分)原因:4月高低压中心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小;冷高压东移南下(入海,高压后部偏南风引起沙尘回流)。(4分)19.【答案】(14分)19.(1)影响因素:土壤、植被等。(2分)作用:植被通过根系固结土壤,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水流速度,从而降低侵蚀强度,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2分)(2)不能。(2分)理由:实验中仅改变流量,保持坡度不变,没有控制其他变量(如地表物质组成)完全相同,故不能直接证明结论。(2分)(3)虽然坡度减小会减弱流水侵蚀能力,但流量的大幅增加使流水侵蚀能力总体有所增强,所以沟谷深度略微增加(2分);坡度减小,水流速度减慢,流水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相对增强,使得沟谷在向深处侵蚀的同时更多地向两侧拓宽,所以沟谷形态更宽浅。(2分)(4)流量增加延长泥沙搬运的距离,但坡度减小使下游流速递减更显著,分选作用更明显。(2分)永州一中 2025年上期高二期末考试·答案和解析·地理 第 4页(共 4页){#{QQABKQSl4wgwkhRACI77A0naCgmQkJETLaoOwUAYqAxiyBFI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