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新媒介技术的充分介入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生产、传播和评价全流程,文学观察增加了新媒介这个重要维度。另一方面,文学整体上不满足于面上的拓展,而是不断在寻求深度和高度上的突破,对时代需求和读者期待做出积极而有力的回应。“媒介”正在成为文学活动的一个关键性要素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曾经提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即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媒介现实:“四要素”是不是有必要升级到“五要素”,将“媒介”列入其中?媒介深刻影响了文学,媒介的变革和读者的阅读方式、审美方式的变化,将反过来主导、推动着文学样态的变革。读者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更是主动参与的创作主体。新媒介时代,文学创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过程。只有通过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充分激荡,文学才能重新激活自身的能动性,扩大边界,不断拓展生长空间。媒介的全面介入,是当代文学生产新的风向。这不仅是一种文学图谱或者情感结构的变化,更是文学生态和文学观念的新变。在新媒介语境下,“写作人人可为”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他们的写作呈现出自传体、真诚性和真实性特征,提供了异质性的经验,风格质朴,清新,将门卫、快递员、清洁工等群体纳入文学的视野,拉近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整体文学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当代文学不断向深处发掘,向高处攀登新媒介语境下,当代文学变得更加鲜活、富有生机,但作家的创作并没有流于表面,也没有醉心于“小打小闹”,更没有完全迷失方向,而是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向深处发掘,向高处攀登,坚持以作品立身,力争为读者提供更为充足而丰厚的精神滋养。当代文学在内容上更善于关注宏大的时代命题,视野也更为开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作家们青睐和瞩目的题材范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活生生的现实进行充分对话,进而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当代作家自觉担负起自己的使命,运用适宜的方式将“传统”引入“时代”,将经过转化的传统引入当代生活之中,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活的部分。尽管“虚拟现实”已经在我们的身边环绕,但是作家们还是自然而然地回到我们历史文化集体记忆中去找寻源流、支点和勇气。从书写的空间而论,当下的乡土文学和城市文学都在呈现新的气象。城乡问题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元问题,城乡文明融合下的新乡土叙事,致力于构建日常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当下的中国乡土文学,更多地被放在城乡文明的双重结构中来理解。在“向城涌进”“在城望乡”之外,当代乡土文学重点关注“城乡融合”。可以说,作家已经观察到城乡融合语境下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从而让乡土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姿态。总之,当代作家一方面不断回到常识世界,进而重申把常识和人性作为写作基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乐于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世界抽离,走向野地,融入天地,对话历史,呈现出面向传统、面向时代、面向世界的写作姿态。(摘编自叶祝弟《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材料二:随着互联网催生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自身开始主动寻求自我更新的渠道。当前的文学生态正发生极其深刻的裂变。这种裂变主要是互联网依托新媒介的兴起带来的,已经构成重要的文学现象。具体到文学领域而言,就是网络文学不仅体量庞大,类型众多,读者广泛,而且深度参与影视、动漫等多种类型的跨媒介文艺中,成为当前最活跃、最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文学样式。《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超5亿人,网络文学作品总量超3000万部。这些数量庞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创造的网络文学作品已经超越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总和。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文学创造出眼花缭乱的海量作品,而在于新媒介如何影响文学新变。人工智能让高度专业化的文学创作,变成人人皆可参与的文学活动,也使得人类有机会利用机器从事文学创作。只不过,这种文学创作不再遵循天才论和灵感论,而是遵循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和数据处理。“素人写作”成为新媒介文艺时代的新现象。这里的“素人”指的大多是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的社会大众。素人写作者区别于长期浸润文学之中的作家,其作品因此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示范效应,再加上新媒体传播的便利条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素人写作更多地记录着普通人的劳动与生活,展现他们不为人知的精神状态。显然,素人写作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类型,更对热爱文学的普通的社会大众有着示范效果。它鼓励普通劳动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书写平凡人的事迹,作为新大众文学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不管是人工智能写作还是素人写作,今天的人民群众早已不是曾经的“沉默的大多数”。从对原著作品在新媒介平台的二次创作,到利用AI技术的自主创作,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提高,新媒介环境激发、推动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这种新大众文学依托新媒介环境而出现,但根本上还是人民群众自发创造出的新文艺形态。有理由相信,从新媒介文艺到新大众文学,已经开启“全民创作”的文艺潮流——新媒介赋予人民大众空前有利的自主便捷的文艺环境,人民大众凭借自身的热情和能力,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艺。(摘编自杨毅《从新媒介文艺到新的大众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新媒介技术的充分介入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的方方面面,但材料一作者认为当下没有必要将媒介列入文学活动要素之一,使之升级为“五要素”。B.当代文学在内容上更善于关注宏大的时代命题,视野更为开阔,使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进行充分对话,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C.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作品总量巨大,已超越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品总和,成为当前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样式。D.当下的中国乡土文学以城乡问题为元问题,重点关注“城乡融合”,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从而让乡土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姿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新媒介时代,文学创作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过程,需要通过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充分激荡,不断拓展生长空间。B.在新媒介语境下,“写作人人可为”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他们的写作呈现出自传体、真诚性和真实性特征,拉近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C.“素人写作”成为新媒介文艺时代的新现象,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他们更多地记录普通人的劳动与生活,展现他们不为人知的精神状态。D.不管是人工智能写作还是素人写作,今天的人民群众早已不是曾经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创造的新大众文学引领着新文艺形态的发展方向。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当代文学不断向深处发掘,向高处攀登”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某作家通过网络与读者在评论区互动,根据读者建议修改情节,作品人气大增。B.一位作家深入乡村体验生活数月,创作了一部反映乡村振兴新貌的长篇小说。C.某知名作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元素,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古老故事。D.一群乡村写作爱好者在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对当下农村进行了深度描绘,充满生活气息。4.材料二引用《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的具体数据具有怎样的论证效果?(4分)5.两则材料都探讨了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但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旅行① 老舍老舍把早饭吃完了,还不知道到底吃的是什么;要不是老辛往他脑袋上浇了半罐子凉水,也许他在饭厅里就又睡起觉来!老辛是外交家,衣裳穿得讲究,脸上刮得油汪汪的发亮,嘴里说着一半英国话,一半中国话,和音乐有同样的抑扬顿挫。外交家总是喜欢占点便宜的,老辛也是如此:吃面包的时候擦双份儿黄油,而且是不等别人动手,先擦好五块面包放在自己的碟子里。老方——是个候补科学家——的举动和老舍、老辛又不同了:眼睛盯着老辛擦剩下的那一小块黄油,嘴里慢慢地嚼着一点面包皮,想着黄油的成分和制造法。吃完早饭,老辛主张先去睡个觉,然后再说别的。老辛、老方全不赞成,逼着他去收拾东西,好赶九点四十五的火车。老舍没法儿,只好揉眼睛,把零七八碎的都放在小箱子里,而且把昨天买的三个苹果全偷偷地放在自己的袋子里,预备到没人的地方自家享受。东西收拾好,会了旅馆的账,三个人跑到车站,买了票,上了车;真巧,刚上了车,车就开了。车一开,老舍手按着袋子里的苹果,又闭上眼了,老辛、老方点着了烟卷儿,开始辩论:老辛本着外交家的眼光,说昨天不该住在巴兹②,应该一气儿由伦敦到不离死兔③,然后由不离死兔回到巴兹来;这么办,至少也省几个先令④,而且叫人家看着有旅行的经验。老方呢,哼儿哈儿地支应着老辛,不离眼珠儿地看着手表,计算火车的速度。火车到了不离死兔,两个人把老舍推醒,就手儿把老舍袋子里的苹果全掏出去。老辛拿去两个大的,把那个小的赏给老方;老方顿时站在站台上想起牛顿看苹果的故事来了。出了车站,老辛打算先找好旅店,把东西放下,然后再去逛。老方主张先到大学里去看一位化学教授,然后再找旅馆。两个人全有充分的理由,谁也不肯让谁,越说越说不到一块儿,越说越不贴题,结果,老辛把老方叫作“科学牛”,老方骂老辛是“外交狗”,骂完还是没办法,两个人一齐向老舍说:“你说!该怎么办?说!”老舍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擦了擦鼻子,有气无力地说:“附近就有旅馆,拍拍脑袋算一个,找着哪个就算哪个。找着了旅馆,放下东西,老方就赶紧去看大学教授。看完大学教授赶快回来,咱们就一块儿去逛。老方没回来以前,老辛可以到街上转个圈子,我呢,来个小盹儿,你们看怎么样?”老辛、老方全笑了,老辛取消了老方的“科学牛”,老方也撤回了“外交狗”,并且一齐夸奖老舍真聪明,差不多有成“睡仙”的希望。一拐过火车站,老方的眼睛快,看见一户人家的门上挂着:“有屋子出租”,他没等和别人商量,一直走上前去。他还没走到那家的门口,一位没头发没牙的老太婆从窗子缝里把鼻子伸出多远,向他说:“对不起!”老方火儿啦!还没过去问她,怎么就拒绝呀!老方向来不大爱生气的,也轻易不谈国事的;被老太婆这么一气,他可真恼啦!老辛笑着过来了:“老方打算省钱不行呀!人家老太婆不肯要你!还是听我的去找旅馆!”老方没言语,看了老辛一眼,跟着老辛去找旅馆。老舍在后面随着,一步一个哈欠,恨不能躺在街上就睡!找着了旅馆,价钱贵一点。老辛放下小箱就出去了,老方雇了一辆汽车去上大学,老舍躺在屋里就睡。老辛、老方都回来了,把老舍推醒了,商议到哪里去玩。老辛打算先到海岸去,老方想先到查得去看古洞里的玉笋钟乳和别的与科学有关的东西。老舍没主意,还是一劲儿说困。“你看,”老辛说,“先到海岸去洗个澡,然后回来逛不离死兔附近的地方,逛完吃饭,吃完一睡——”“对!”老舍听见这个“睡”字高兴多了。“明天再到查得去不好么?”老辛接着说,眼睛一闭一闭地看着老方。“海岸上有什么可看的!”老方发了言,“一片沙子,一片水,还有什么?”“古洞有什么可看,”老辛提出抗议,“一片石头,一群人在黑洞里鬼头鬼脑地乱撞!”“古洞里可以看地层——”“海岸上可以吸新鲜空气——”“古洞里可以——”“海岸上可以——”两个人越说越乱,谁也不听谁的,谁也听不见谁的。嚷了一阵,两个全向着老舍来了:“你说,听你的!别再耽误工夫!”老舍一看老辛的眼睛,心里说:要是不赞成上海岸,他非把我活埋了不可!又一看老方的神气,哼,不跟着他上古洞,今儿晚上非叫他给解剖了不可!他揉了揉眼睛说:“你们所争执的不过是时间先后的问题——”“外交家所要争的就是‘先后’!”老辛说。“时间与空间——”老舍没等老方把时间与空间的定义说出来,赶紧说:“这么着,先到外面去看一看,有到海岸去的车呢,便先上海岸;有到查得的车呢,便先到古洞。我没一定的主张,而且去不去不要紧;你们要是分头去也好,我一个人在这里睡一觉,比什么都平安!”“你出来就为睡觉吗?”老辛问。“睡多了于身体有害!”老方说。“到底怎么办?”老舍问。“出去看有车没有吧!”老辛拿定了主意。三个人先到了火车站,到海岸的车刚开走了。于是又跑到汽车站,到查得的汽车票全卖完了。“怎么办?”老方问。老辛没言语。“回去睡觉哇!”老舍笑了。【注】①老舍曾于1924年至1929年留英任教,这篇小说写于留英期间。②巴兹:英国著名的温泉小城,现一般译为巴斯。③不离死兔:英国城市布里斯托尔。不离死兔是老舍的译法。④先令:英国旧货币名。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对老辛的描写侧重于其外交家的身份,老辛吃面包擦双份黄油等细节,突出了他爱占小便宜的特点。B.老方是个候补科学家,他一心关注与科学有关的东西,为人极度冷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表露心情。C.老太太门上挂着“有屋子出租”的牌子,实际没有房子租给老方一行人,她为自己的失误向老方他们道歉。D.老辛和老方为旅行安排争吵不休,最后决定分头行动,却因车票问题未能按计划出行,小说结局出人意料。7.下列对“老舍”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舍”吃完早饭,要不是被老辛浇了半罐子凉水,差点在饭厅里睡起觉来,可见“老舍”较为随意的生活态度。B.“老舍”在收拾行李时,偷偷把买的三个苹果放在自己的袋子里,准备自己享用,体现出他作为普通人的小私心。C.面对友人的争论与“你说,听你的!别再耽误工夫”的询问,“老舍”的回答谁都不得罪,展现出圆滑的处事特点。D.文中的“老舍”嗜睡慵懒,旅行中全程始终处于困倦状态,苹果被抢也毫无反应,他性格懦弱,为人消极避世。8.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与作者老舍的名字相同,这有何作用?(4分)9.老舍被称为“幽默小说家”,本篇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马伸,字时中,东平人。靖康初,孙傅以卓行荐召。及汴京陷,金人立张邦昌,集百官,环以兵胁之,俾推戴。众唯唯,伸独奋曰:“吾职谏争,忍坐视乎!”乃与御史吴给共为议状,乞存赵氏,复嗣君位。邦昌既僭立,贼臣多从臾之,伸首具书请邦昌速迎奉元帅康王。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而银台司视书不称臣辞不受。伸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爱一死,正为此耳,尔欲吾称臣邪?”即缴申尚书省,以示邦昌。邦昌得书,气沮谋丧。明日,议迎哲宗后孟氏垂帘,追还伪赦,乃遣李回等迎康王。高宗即位,上知其有忠力于国,擢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邦昌及其党王时雍等。所过州县,诹察吏之贤否与民利疚,以次列上于朝。伸自湖、广将入奏黄潜善、汪伯彦不法凡十有七事,草疏已具,朝廷方召孙觌、谢克家,乃先奏:“觌、克家趋操不正,在靖康间与王时雍、王及之等七人结为死党,附耿南仲倡为和议,助成贼谋。有不主和议者,则欲执送金人。觌受金人女乐,草表媚之,极其笔力,乃负国之贼,宜加远窜。”不报。伸又进疏。疏入,留中。明日,改卫尉少卿。伸以论事不行,辞不拜,录其疏申御史台,且叠上章言:“臣言可采,即乞施行,若臣言非是,合坐诬罔之罪。”移疾待命。旬日,诏伸言事不实,送吏部责濮州监酒税。时用事者恚甚,必欲杀之,以濮迫寇境,故有是命。趣使上道,伸怡然袱被而行,死道中。或曰王渊在濮,潜善密嗾其不利于伸。天下识与不识皆冤之。(选自《宋史·马伸传》,有删改)材料二:臣所以有谏君之义何?尽忠纳诚也。《论语》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人怀五常,故知谏有五。讽谏者,智也,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此智之性也。顺谏者,仁也,出词逊顺,不逆君心,此仁之性也。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则复前,以礼进退,此礼之性也。指谏者,信也,质相其事而谏,此信之性也。陷谏者,义也,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此义之性也。孔子曰:“谏有五,吾从讽之谏。”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去而不讪,谏而不露。(选自班固《白虎通义》,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同院无肯A连名者B伸独持C以往D而银台司视E书F不称G臣H辞不受。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爱,吝惜,与“秦爱纷奢”(《阿房宫赋》)的“爱”意思不同。B.凡,总共,共,与“轩凡四遭火”(《项脊轩志》)的“凡”意思相同。C.“趣使上道”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的“趣”意思不同。D.却,退下,与“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却”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金人攻占汴京后,立张邦昌为皇帝,威胁朝廷官员推戴张邦昌,大家都唯唯诺诺,只有马伸挺身而出。B.宋高宗即皇位,捉拔马伸为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杀张邦昌及其党徒王时雍等人。C.马伸因得罪权臣而被贬到濮州任监酒税,但他没有愤怒,而是愉快起程,却没想到被黄潜善派人杀害。D.在朝就积极献策,竭尽忠诚;离开朝廷后不要肆意议论朝廷的是非,即使提出批评和建议也不显露自己的锋芒。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用事者恚甚,必欲杀之,以濮迫寇境,故有是命。(4分)(2)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此智之性也。(4分)14.有人说马伸属于材料二中所说的“陷谏”,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这一说法?请简要分析。(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初秋即事 寇准古邑端居夏景多,炎飙经雨自收威。莲衰小渚秋光淡,蝉噪平林夕照微。冷句每招江客和,深心终约岳云归。晚凉却近南亭立,独看沙鸥向浦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上句“古邑”点明地点,“夏景移”点明季节,下句描绘出秋雨过后暑气消退、天气转凉的景象。B.颈联“冷句”“深心”既展现出诗人高洁、孤傲的情怀,也传达出了诗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苦闷。C.尾联写诗人独自立于南亭看沙鸥飞翔,无人相伴;同时也暗含诗人向往归隐、淡泊宁静的心境。D.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将初秋时节的自然之景与诗人的心境巧妙结合。16.同样是描写秋天的景致,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和本诗的颔联却是两种不同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说明。(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浙江文旅为了吸引游客,选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配在天姥山直上云霄、遮天蔽日的图片旁,以吸引更多游客参与登山活动。(2)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和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都写到树木,前者“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杭州的美丽,后者“__________”一句则写尽了扬州的荒凉。(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商量的口吻邀朋引伴,展现了田园生活中淳朴的邻里关系,尽显率真之趣。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以前,我一直认为树的路在地下。一棵树要想往高处长,它就得拼命地把根往深处扎,在泥土与岩石中左冲右突,开僻出一条路来。然而,一个偶然机会,我发现树的另一半路竟然在天空。那是两年前的一个秋后,我手里端着个照相机,像恋旧的鸟一样在即将销失的村里久久盘桓,想把整个村庄都装进镜头里带走。那棵伟岸的沙朴就是在此时进入我的视野的。拍树冠的时候,我的心不由得砰然一动,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棵树生命深处的隐秘世界。那棵沙朴的树冠可以用“硕大无朋”来形容,主干高耸,侧枝纷披。因为是深秋,树叶早已落尽,这就更显出枝干的虬曲与苍劲。扭结,弯曲,多么类似我们不平坦的生命与心灵历程。你看,那一枝,它本来是向北面伸展的,可是长着长着,路被另一根更强悍的枝干挡住了,于是,它不得不折腰——向东发展;然而,东面的空间也已被别人率先占领,无奈之下它只得曲线图存——向南突围……在经历了几番搏斗与失败之后,那被严重扭曲的肢体在天空中留下一个大大的“Z”字。凭感觉,我猜测那根树枝要走完那段曲折的路程,起码也得上百年的时间。其间的求索与挣扎、选择与痛苦,并不亚于我们人类历史上那次举世闻名的长征。18.文中第一段和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19.文中画横线处句子若改为“于是,它不得不向东发展”,两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瓷乐器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陶埙,距今有7000年之久,是现存最早的吹奏乐器,也是瓷乐器的前身。此后, ① ,比如唐代的瓷瓯,明代的瓷笛、瓷箫。虽然这些瓷乐器多已失传,但 ② ,比如《乐府杂录》中就记述了唐代乐师善用瓷瓯进行奏乐,“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明清文献也有很多关于瓷笛、瓷箫的记载。现代瓷乐器的复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千年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一直致力于瓷乐器的研制。1985年,在受唐代“瓷瓯”的启发下,经过对原料的不断打磨与工艺的改进,率先由景德镇研制出以瓷盘为原材料的新型打击乐器“瓷瓯”。瓷乐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③ 。从选材、制坯、修坯、素烧、施釉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操作,这是确保其音乐性与观赏性得以实现的关键。用陶瓷制作乐器本就不易,让瓷乐器的各项音乐指标达标更难。制作瓷乐器,需要运用各种物理和声学知识。瓷器本身的胎质、厚度、烧结度、重量等都会对音准、音色、音质产生影响。有时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烧成的瓷乐器,音高不准或音色不好,只能弃之。瓷乐器从满足观赏需求到成为可演奏的乐器,需要匠人们付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每件瓷乐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下列句子中的“相当”与文中加点的“相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剑鱼攻击人类的情况并不常见,但它一旦被激怒,就会变得相当危险。B.巡边35年,他在边境线上留下了13万余千米的足迹,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C.为了确保乡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资源,他们四处奔波。D.乒乓球首局比赛中,两位选手实力相当,比分从9平一路战至11平。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自然中的风雨常常给我们的心灵以触动,令我们思绪纷飞。风雨也可以是生命中的助力,还可以是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在风风雨雨中,我们体验,探索,升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但材料一作者认为当下没有必要将媒介列入文学活动要素之一,使之升级为‘五要素’”说法错误,材料一作者对此没有明确表态,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2.D。(“他们创造的新大众文学引领着新文艺形态的发展方向”说法错误,这种新大众文学只是一种新文艺形态,还称不上引领。)3.A。(A项体现的是媒介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没有体现材料一“当代文学不断向深处发掘,向高处攀登”的观点。)4.①通过列举《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中的具体数据,直观地展现了网络文学的庞大体量、众多类型及广泛读者,增强了论据的可信度。②有力地证明了网络文学已成为当下最活跃且最有影响力与生命力的文学形式,进而说明新媒介对文学领域产生的显著影响。(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新媒介改变了文学生态和观念,同时强调新媒介影响下当代文学在内容和书写空间上对深度和高度的追求,突出作家的使命文学的精神滋养作用。②材料二侧重描述新媒介时代文学生态的裂变,如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写作、素人写作等新现象,强调新媒介开启了“全民创作”的文艺潮流,突出人民群众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作用。(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6.A。(B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表露心情”错误,文中老方面对老太婆的拒绝,也感到生气,发火了。”C项,“她为自己的失误向老方他们道歉”错误解读,老太太向老方他们说“对不起”,不是为自己的失误表达歉意,而是拒绝老方他们。D项,“最后决定分头行动”不合文意。)7.D。(“性格懦弱,为人消极避世”解读错误,小说中并没有具体事迹突出表明“老舍”软弱不坚强,“老舍”同老方、老辛二人的交往与旅行过程,也表明他没有消极避世的倾向。)8.①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增强了小说的可信度。②使读者更容易代入作者的视角,去感受小说的内容,增强阅读沉浸感。③小说内容部分取材于作者经历,用真实姓名,减少了铺垫,简化了叙事。(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给分)9.①“擦双份儿黄油”“先擦好五块面包”,这一夸张、荒诞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行为的滑稽,具有幽默感。②老方是个候补科学家,一边盯着剩菜饭,啃着面包皮,一边想着黄油的制造,科学家的专业与老方的市井形成反差,制造出幽默感。③“科学牛”“外交狗”“睡仙”,这些具有调侃性质的绰号,语言幽默。④“古洞里可以——”“海岸上可以——”,通过反复,模拟吵架的无序感,二人的争吵如同孩童摔跤,也取得了幽默的效果。(每点2分,任答三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DH[(原文标点)同院无肯连名者,伸独持以往,而银台司视书不称臣,辞不受。]11.D.(都是“退下”的意思)12.C。(“却没想到被黄潜善派人杀害”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中“或曰王渊在濮,潜善密嗾其不利于伸”可知,“被黄潜善派人杀害”只是人们的猜测)13.(1)当时当权的人非常愤怒,一定想杀掉他,因为濮州靠近敌人边境,所以有这一命令。(关键点:用事,当权;恚甚,非常愤怒,“甚”状语后置;迫,靠近。关键点各1分,语意理解1分)(2)发现祸患的苗头,深入洞察事物本质,在事情尚未彰显就委婉劝告,这是由智的性质决定的。(关键点:萌,苗头;讽告,委婉劝告;此智之性也,判断句。关键点各1分,语意理解1分)14.①张邦昌僭立皇帝位后,马伸冒死上书,拒不称臣。②发现孙觌,谢克家参与奸党活动,于是不顾朝廷召用二人,上奏要求将其法办。(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马伸字时中,东平人。靖康初年,孙傅以卓越德行推荐马伸。等到汴京陷落,全人立张邦昌为皇帝,集中百官,用军队威胁他们,使他们推戴张邦昌。众人唯唯诺诺,唯独马伸挺身说:“我的职守是上谏争论,忍心袖手旁观吗?”就与御史吴给共同写议状,请求保存赵氏,恢复嗣君的皇位。张邦昌已僭立皇帝位,贼臣多随从献媚他,马伸首先写好文书请张邦昌赶快迎奉元帅康王。谏院没有肯与他迷名的人,马伸独自拿着文书前往,但银台司看到文书上没有称臣,拒辞不接受。马冲拂动衣袖斥责说:“我今天不错一死,正是为了这个,你想要我称臣吗?”银台司立即把马伸(的奏书)交付尚书省,给张邦昌看。张邦昌得到马伸的奏书,气温谋表,第二天,讨论迎接哲宗皇后孟氏垂帘听政,追还伪赦令,于是派李回等人迎接康王回朝。宋高宗即皇位,皇帝知道马伸有忠义之心效力于国家,提拔他为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以诛杀张邦昌及其党徒王时雍等人。马伸所过州县,询问考察官吏是否贤能和百姓的利害病端,以便依次排列向朝廷上奏。马伸从荆湖,广南(回来后)将要入朝上奏黄潜善、汪伯彦不法行为共十七事,草疏已经备办,朝廷正召用孙觌,谢克家,于是首先上奏:“孙觌、谢克家旨趣操行不端正,在靖康年间与王时雍、王及之等七人结为死党,依附耿南仲倡导和议,助成奸贼的谋划。有不主张和议的人,就打算捉住送给全人。孙觌接受金人的女子乐队,起草章表献媚金人,极其笔力之所能,是有负于国家的奸贼,应该加以流放远地,”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马伸又进疏。奏疏入内,留在朝中。第二天,马伸改任卫尉少卿。马伸因论事不被采纳,辞谢不接受官职,抄录他的奏疏呈送御史台,又多次上奏章说:“我所说的可以采纳,就请求施行,如果我所说的不对,应当按欺骗蒙蔽治罪。”以称病为由请求辞官,并等待朝廷命令。十天后,诏令马伸所说的事不符合事实,送吏部责令他到濮州任监酒税。当时当权的人非常愤怒,一定想杀掉他,因为濮州靠近敌人边境,所以有这一命令。当权者催促马伸上路,马伸安适愉快地整理行装而上路,死在道路途中,有人说王渊在濮州,黄潜善秘密促使他对马伸下手。天下认识或者不认识马伸的人都认为马伸冤屈。材料二:臣子有规劝君主的义务的原因是什么呢?《论语》说:“是为了尽忠和表达真诚。爱护君主,怎能不为之操劳呢?忠于君主,又怎能不给予教诲呢?”人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因此有五谏。讽谏属于五常中的智,发现祸患的苗头,深入洞察事物本质,在事情尚未彰显就委婉劝告,这是由智的性质决定的。顺谏属于五常中的仁,用温和委婉的语言提出建议,不违背君主的心意,这是由仁的性质决定的。窥谏属于五常中的礼,作为臣子,观察君主的脸色不好,就应该暂时停止劝谏,等待君主高兴就可以再次上前提出建议,整个过程都应该遵循礼仪和规矩,这是由礼的性质决定的,指谏属于五常中的信,“指”是切中事物的本质而劝谏,这是由信的本质决定的。陷谏,讲的是义,直接指出国家的祸害,立志忘我,为了君主不惜牺牲生命,这是由义的本质决定的,孔子说:“劝告别人有五种方式,我选择用含蓄隐晦的方式劝告。”侍奉君主,在朝就积极缺策,竭尽忠诚;退隐就反思自己的过错,离开朝廷后不肆意议论朝廷的是非,即使提出批评和建议也不显露自己的锋芒。15.B(“也传达出了诗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苦闷”说法错误,“每招江客和”表明诗人并不缺乏知音)16.①“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中,诗人选择了落木、群山、江水、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空旷、寂静、清幽的氛围,展现了秋天的壮美。②“莲衰小渚秋光淡,蝉噪平林夕照微”通过描写莲叶凋零、秋光微弱和蝉鸣声稀疏,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秋意氛围,展现了秋天的萧寂。(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17.(1)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2)云树绕堤沙/烟柳画桥 废池乔木(3)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字、漏字等该空不给分)18.①“开僻”修改为“开辟”,②“销失”修改为“消失”,③“砰然一动”修改为“怦然一动”。(指出一处并修改正确给1分,两处给3分)19.原句将沙朴树枝人格化,(1分)更能突显沙朴树枝在不平坦的生命历程中痛苦求索,坚强突破的品格。(3分,意思答对即可)20.1985年,在唐代“瓷瓯”的启发下,经过对原料的不断打磨与工艺的改进,景德镇率先研制出以瓷盘为原材料的新型打击乐器“瓷瓯”。(每处2分,“在受唐代‘瓷瓯’的启发下”句式杂糅,“率先由景德镇研制出以瓷盘为原材料的新型打击乐器‘瓷瓯’”成分残缺且语序不当,其他修改方法符合语法要求即可给分)21.①不同的瓷乐器陆续出现 ②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它们的记录 ③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2.A(A项,副词,表示程度高,与文中加点的“相当”意义、用法相同;B项,动词,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C项,形容词,适宜、合适;D项,动词,两方面差不多)23.【写作提示】材料以三组含“风雨”的诗词切入,“夜来风雨声”借春晓落花写自然风雨与时光流转,“斜风细雨不须归”以渔翁独钓展现人在风雨中的从容,“夜阑卧听风吹雨”则将风雨转化为家国情怀的精神符号。这暗示“风雨”既是客观自然现象,更是生命境遇的隐喻。材料进一步点出“风雨”的双重性:既可是“生命中的助力”,也可是“生活中的艰难险阻”。人并非被动承受风雨,而是在与风雨的互动中“体验,探索,升华”。这要求写作者跳出对风雨的单一判断,转而聚焦于个体的精神成长:如何在自然风雨中感悟自然之美,在人生风雨中提炼超越苦难的智慧,在时代风雨中建构责任与担当,等等。写作时可从诗词意象出发,结合历史人物、现实案例或自我经历,将“风雨”的具象与抽象意义结合,落脚于“在风雨中成就生命厚度”的核心命题。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参考立意:①风雨里藏着生活的答案;②让风雨推着我们往前跑;③闯过风雨,找到真正的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