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评估检测题( 总分 : 100 分 考试时间 : 60 分钟)1. 选择题 ( 每小题 3 分 , 共 39 分)(1) 在“ 双减 ”政策之后 , 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 。小强参加了学 校开设的乐器社团 , 一天他正在练习吹奏竖笛 , 结合刚学习的物理知识明白了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 。A. 嘴唇 B. 声带C. 笛子 D. 笛子内的空气柱(2) 如图 2 - 1 所示 , 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 , 吹奏时 , 优美的埙声的发声物体是 ( ) 。A. 嘴唇 B. 声带C. 埙 D. 埙内部的空气(图 2-1)(3) 关于声音的产生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物体振动停止后 , 还会发出声音C. 只要听不到声音 , 物体就一定不在振动D. 物体振动停止 , 有可能还在发声(4) 下列情景中属于噪声的是 ( ) 。A. 图书阅览室里的吵闹声B. 演奏会里的摇滚乐曲声C. 林间树叶微动发出的声音D. 运动会上啦啦队震天的加油声(5) 关于声现象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闻其声而知其人 ” 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 吹奏笛子时 , 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 , 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C. 公共场合要“ 轻声慢语”, 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D.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6) 关于声现象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 340 m/sB. 电话听筒里的声音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 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是由音调决定的D. 禁止大声喧哗 , 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7) 小淘气发现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 , 在铁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两次响声 。对此 , 合理的解释是 ( ) 。A. 一个是原声 , 一个是回声B. 声音在铁管传播快 , 先听到 ; 在空气中传播慢 , 后听到C. 人耳的错觉D. 外界杂声干扰(8) 国庆节 , 我国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祖国庆生 , 向伟大祖国深情告白 。某校同学 们在操场用嘹亮的歌声演唱《 我和我的祖国》。演唱中涉及的声现象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B. 唱歌时声带的振幅越大 , 歌声响度越大C. “ 歌声嘹亮 ”指的是音调高1D. 通过音色可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9) 校运会百米赛跑中 , 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 运动员到达终点时停表读数为 13. 00 s 。若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 , 则运动员百米的计时成绩可能是 ( ) 。A. 13. 29 s B. 13. 00 s C. 12. 71 s D. 无法确定(10) 最近流行一种音乐棒棒糖 , 只要将棒棒糖的音乐开关打开 , 它就会振动 , 把它含在嘴里时 , 该 振动就能通过骨头传至耳蜗 , 从而听到清晰的音乐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音乐在骨头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m/sB. 音乐棒棒糖的声音是由于舌头振动产生的C. 含着棒棒糖听音乐是为了听到超声波的信息D. 含着棒棒糖才能听到清晰音乐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11) 2023 年 12 月 18 日 23 时 59 分 , 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 6. 2 级地震 。各方力量火速集结 , 紧急驰 援 , 彰显我大国优势 。地震发生时会伴随次声波的发生 , 关于次声波 ,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地震时“ 轰隆隆 ” 的声音是次声波B. 振幅较大的次声波人耳能听到C. 次声波的频率高于 20 000 HzD. 次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2) 小明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 , 小刚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 , 小明听到了两个敲打的声音 。关于 该现象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小明听到的两次声音间隔大于 0. 1 sB. 小明听到的第二次声音的响度比第一次大C. 铁管要足够长才能听到两次声音D.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13) 表 2 - 1 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 , 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 根据表中提 供的信息 ,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表 2 - 1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物质的密度/ ( kg · m - 3 ) 1. 29 1. 43 2 700 7 900 11 300声音传播的速度/ ( m · s - 1 ) 330 316 5 100 5 000 1 300A. 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 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小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2. 填空题 ( 每空 2 分 , 共 26 分)(14) 如图 2 - 2 所示 , 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在竖直方向静止不动 ,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 慢慢靠近并接触乒乓球 , 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 , 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 音 叉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入我们的耳中。(15) 上课铃声响起后 , 同学们走进教室开始上课 。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图 2 - 2 , 铃声是通过 传入同学们耳朵的。(16) 综合分析如图 2 - 3 所示的三个实验 , 可以得到结论 :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图 2 - 32(17) 图 2 - 4 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 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图 ; 响度 相同的是图 。图 2 - 4(18) 衡衡同学在爸爸车库边上看到竖起的一只装油的铁皮桶 , 他好奇地在桶不同部位敲了几下 , 注 意到发出的声音有差别 , 于是衡衡决定探究为何敲桶不同部位声音有差别 ①衡衡敲桶的上部时 , 听到声音比较清脆悦耳 。敲打桶的下端时 , 声音比较沉闷沙哑 , 于是他明白 桶上边发声的音调比桶下边发声的音调 ( 填“ 高 ” 或“ 低”) ; 他通过思考判断出 : 桶内的 油是不满的 , 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②他继续进行探究 , 当他敲打桶发声时 , 用手摸了摸桶壁 , 感觉桶在动 , 这说明桶发声的原因是桶 壁在 , 他再根据物理课学到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 有关 。于是他猜想 可能是下面装了油 , 振动时受油的阻碍作用 , 下部振动得较 ( 填“ 快 ” 或“ 慢”) , 上部没有 浸到油 , 振动得较 ( 填“ 快 ”或“ 慢”) 导致的桶上 、下部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同。3. 实验探究题 ( 每题 10 分 , 共 20 分)(19)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 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①如图 2 - 5 ( a) 所示 ,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 可观察到 , 这 说明了 。②如图 2 - 5 ( b) 所示 , 为了验证①中的探究结论 ,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 , 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 响 , 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 , 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 , 你的改进方法 :;③如图 2 - 5 ( c) 所示 , 敲响右边的音叉 ,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 , 并且泡沫塑料球会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当在月球上敲击右边音叉 , 泡沫塑料球 ( 填“ 会 ” 或 “ 不会”) 弹起 ;④如图 2 - 5 ( d) 所示 ,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 将听到声音 , 并由此推理可知 : 。图 2 - 5(20) 小明和小聪在探究“ 弦发声的音调可能与弦的粗细 、长短及弦的材料等有关 ” 的活动时 。他们 选用的琴弦长度 、材料在图 2 - 6 ( a) 中已标出 , 其中琴弦的直径 ( 即粗细) 关系 : d a = d c = d d < d b , 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 音箱 ”上的松紧程度一致。①若他们想研究“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 ”应选择的两根琴弦是 ( 填“ a ”“b ”“ c ” 或“ d”) 。②若选择琴弦 a 和 d , 则是为了研究 。3③小明选择琴弦 d 和 c 研究“ 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小聪认为他的选择不可行 , 原因是。④图 2 - 6 (b) 是声音输入到水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 。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两个图是。图 2 - 64. 计算题 ( 共 15 分)(21) 雨天的晚上 , 玉红同学看到闪电 8 s 后听到了雷声 , 打雷的地方距离她多远 ( 声音在空气中的 传播速度是 340 m/s)(22) 小明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 , 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 , 若管长 510 m , 两次响声间隔 1. 4 s , 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 , 求 :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②铸铁中的声速。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