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章末评价卷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温度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A.室内舒适的气温是16 ℃ B.洗澡水的温度约为60 ℃C.人的正常体温在37 ℃左右 D.冰的熔点是-2 ℃2.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B.甲、乙温度计的液泡上蘸了酒精,酒精蒸发过程中,甲、乙温度计示数都下降C.甲、乙温度计都可以脱离被测物体来读数D.甲温度计的分度值比乙温度计的小3.小明对生活中的热现象的解释或做法正确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B.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秋天,将湿衣服晾在通风且光照充足的地方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D.冬天,树梢上出现白色的霜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4.将某固态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从c点到d点温度不变,是因为没有继续加热B.50 ℃时该物质可能处于固态C.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D.该物质是非晶体5.如图所示的知识网络结构反映了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呈现出甲、乙、丙三种物态间的变化过程。根据知识网络结构所提供的信息可知,以下论述正确的是()A.由乙状态到丙状态变化时,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两种方式B.示例中雾凇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是凝华现象C.分析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该物质在甲状态时是晶体D.晨露的形成过程与该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过程相同6.随着五一小长假的到来,许多家庭准备趁着假期出去郊游,便携车载冰箱,为郊游中随时畅享冰镇饮料提供了可能。如图所示的车载冰箱,采用环保型制冷剂直流变频压缩机,精准控温 20 ℃ 至-20 ℃。下列对有关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冰箱盖,盖周围的“白气”是冰箱内的水汽化形成的B.冰箱内的白色“粉末”是凝固形成的,这一过程要吸热C.冰棍放入嘴中会有冰凉的感觉是因为冰块升华吸热D.从冰箱内取出的饮料过一会儿外壁出现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7.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液化形成水蒸气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D.深圳市属于淡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8.如图甲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其示数为 ℃。乙图是小雨同学仿照液体温度计原理设计的一个简易气体温度计,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此气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 (选填“液体的热胀冷缩”或“气体的热胀冷缩”);若周围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9.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分布有一定规律。北方生长大量的针叶林,针叶林叶子细小可减小 ,减慢水分蒸发,以适应干燥的环境;南方生长大量的阔叶林,阔叶林叶子宽大,可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蒸发时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以适应高温的环境。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为缓解旱情,在今年春天,很多地区进行了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原理是通过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来实现,如图所示,请完成10~11题。10.将干冰“喷”入冷空气层,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 ,从固体变成气体,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1.在冷空气层飞机门窗紧闭,会有小水珠出现在机窗 (选填“内侧”或“外侧”),这是因为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珠附着在玻璃机窗上,此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2.金属“镓”的沸点高达 2 403 ℃。将固态镓放在手心,很快出现银白色液滴(如图所示),该过程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该过程中金属“镓”的温度始终是 29 ℃。“镓”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可用于制作 (选填“冰箱制冷剂”或“测量高温的温度计”)。 1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出色制冷作用的液氮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和医疗行业。在常压下,液氮的沸点约为-196 ℃,因此在常温下的液氮会发生 (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迅速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达到制冷的效果;冰淇淋周围弥漫着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的实质是浮在空气中的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14.冰鉴是我国的“原始冰箱”(如图所示),是一件双层器皿,鉴内有一缶,缶内装食物,冰鉴是利用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 (选填“吸热”或“放热”)达到保鲜的效果。可利用干冰从周围环境中吸热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从而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小题14分,第16小题10分,第17小题16分,共40分。15.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该时刻的温度是 ℃。 (3)如图乙 a、b所示,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由图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 (4)从实验可得出,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小华和小杰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丙所示,Ⅰ、Ⅱ两种图像(Ⅰ为实线,Ⅱ为虚线)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 16.[探究名称]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问题] 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通过观察图甲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 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 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 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乙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 是否有关。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 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交流与评估] 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 。 17.图甲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2)图甲装置中,采用“水浴法”加热海波的好处是 。(3)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海波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是 min,熔点为 ℃。 (4)图丁为某物质凝固时的图像:①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18 min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②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戊),则试管内冰的质量将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四、综合能力题:本题共18分。18.受强冷空气影响,某地沿海地区最低气温-15 ℃左右,海面云雾升腾,宛若仙境。大海突然“开了锅”,出现“海浩”现象。当比海水温度低得多的寒冷空气流经温暖的海面,引起海水强烈蒸发,水气遇到强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呈现出“白茫茫云雾”的现象,形成了“浩气”。根据相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已有文献资料表明:过冷的水蒸气在有凝结核的情况下,-30 ℃ 以下可以凝结成冰雾,-10 ℃以上凝结的都是水雾,-30 ℃至-10 ℃之间凝结的是冰水混合雾。我国海洋大学的专家认为,当海面的水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微小液滴,漂浮于海面附近而形成雾,此现象规范的名称应该是平流蒸发雾。(1)文章中描述的真正的“海浩”现象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 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这种物态变化伴随着 (选填“吸热”或“放热”)的过程,“平流蒸发雾”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电视台的新闻播报员在播报新闻时,说“1月7日沿海地区最低气温为负15度左右”,小明认为播报员的语言不够科学严谨,“-15 ℃”应该读作 。 (3)小明使用一支玻璃泡装有红色水的温度计测量当地室外的温度,没有成功,请你说说他测量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材料提出改进意见。失败原因: 。 改进措施: 。 第四章 章末评价卷1.C 2.A 3.C 4.B 5.C 6.D 7.B8.-42 气体的热胀冷缩 左9.液体的表面积 加快 吸热10.升华 凝华 熔化11.内侧 液化 放热12.熔化 晶体 测量高温的温度计13.汽化 吸收 小水珠14.熔化 吸热 升华15.(1)自下而上 (2)79 (3)a 98 (4)不变 (5)质量16.温度 液体的种类 液体的表面积 温度 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合理即可)17.(1)B 42 (2)使试管内的海波受热均匀 (3)6 48(4)①晶体 固液共存 ②变多18.(1)凝华 放热 液化 (2)零下15摄氏度 (3)水的凝固点高于当时的气温,水会凝固成冰 选择凝固点低于-15 ℃的液体(如煤油)制作温度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