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积累·运用(共23分)1 (4分).①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基础理解能力②掌握速读技巧和批注方法③文学鉴赏与批判思维能力④建立个人读书笔记系统2.(2分)①经典品读②组织同学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分享3.(6分)(1)(2分)zài;gèn(2)(2分)撼;缀(3)(2分)C4.(8分)①濯清涟而不妖②落红不是无情物③化作春泥更护花④万里赴戎机⑤关山度若飞⑥斯是陋室⑦惟吾德馨念⑧念天地之悠悠5.(3分)C二、阅读 鉴赏(共47分)6.①雄壮②车子到了塔里木河边③坚韧顽强④茂密7.(1)(3分)选择设计①“胡杨迎头伫立的姿势,不就是一种抗争,(停顿)一种无声的呐喊!”理由:设计1在“抗争”后停顿,将“抗争”和“呐喊”分开,突出了胡杨的两种特质,使情感表达更清晰、更连贯,符合句子的逻辑结构和情感层次。7.(3分)②句恰当。根据文章第5段“我们的车子到了塔里木河边,没看见河水,倒先看见河边有大片胡杨林,林边的河流就是塔里木河。那是一个胡杨王国,每一个臣民都安宁平和地生存在自己的国家里,四周一片安宁”可知,塔里木河生长着一大片胡杨树,数量很多。“一棵一棵”体现了胡杨树的数量很多,生长面积之广,中间断开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8. (5分)“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应该是热情赞美的,理由是:文章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拟人,生动地描绘了胡杨树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长,表达了对胡杨树顽强生命力的深深敬佩。此外,作者还通过胡杨树的精神品质,隐喻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应有的坚韧不拔,进一步深化了对胡杨树的赞美之情。9.(3分)B项不正确。文中对“儿子”形象的塑造主要采用间接描写(如校长回忆、老太太讲述),而非直接描写。10.(4分)文中第14段设置悬念:校长看到老太太满头银发,而三年前她有乌发。此悬念引发读者对老太太迅速衰老原因的猜测。其妙处在于:1激发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2增强情感张力,表现老太太隐忍与奉献精神;3深化主题,体现“化悲痛为力量”的人生境界;4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将回忆与现实交织。11.(5分)泰戈尔名言意为:面对痛苦,仍需乐观回应。文中,老太太丧子后未沉沦,而是种花、服务村民,将悲痛化为大爱。她虽遭“痛吻”(丧子之痛),却“报之以歌”(种花、奉献),展现乐观与坚韧。这正是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大爱的写照,彰显人性光辉。12.(2分)A项“当”分别指“在”“应当”“承当”,不相同。B项“去”前为“离开”,后为“距离”。C项“自”前为“从”,后为“自己”。D项“以”均表“用”,完全相同。答案:D。13.(2分)(卖油翁)见他射十箭中八九箭,只微微点头。14.(3分)康肃公的“笑”可理解为会心的笑。他通过卖油翁的表演,明白了“熟能生巧”与“人外有人”的道理,不再自矜,以笑表示认可与自嘲。15.(4分)甲文启示:任何技艺需长期练习方能精通,且不应因一技之长而骄傲自满。乙文启示:做人应诚实,不可靠欺骗手段谋取利益,否则终将败露。16. (3分)A、B、C项均正确。D项错误在于将“南陌”杏花误解为实写被碾成尘,实则为借南陌杏花之污浊反衬北陂杏花之高洁。故选D。17. (2分)【甲】诗借“不畏浮云”与“身在最高层”,表达诗人高瞻远瞩、不畏权贵、坚持改革政治理想的豪情与自信。【乙】诗借北陂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之高洁,反衬南陌杏花“碾成尘”之污浊,体现诗人坚守清白、孤傲不屈的情怀。18. (4分)示例一(支持):我赞同“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花来”。祥子在北平屡遭打击:车被大兵抢走,钱被孙侦探敲诈,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自杀。最终,他沦为行尸走肉。这说明,在黑暗社会中,个人奋斗难以成功。示例二(反对):我反对“沙漠里养不出牡丹花来”。保尔历经战争、伤病、瘫痪、失明,仍坚持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实现人生价值。这表明,恶劣环境中仍可成功。综合分析,两种观点均可成立。需结合人物经历,言之成理即可。三、感悟 表达按河南省中招标准进行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分品文字之趣,赏文学之美。七年级准备策划“漫赏文华”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策划。一、积累·运用(共23分)【学情调查】1.学校梳理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过程,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空缺信息补充完整。 (4分)2010年9月,一年级新生开始学习拼音识字时,只能阅读带注音的童谣绘本,此时的阅读能力如同一株刚破土的幼苗。2012年6月,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3500字考核后,幼苗生长出两条枝干————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基础理解能力。2015年3月,学生掌握速读技巧和批注方法,阅读树新增议论文与古诗文两条分枝,形成完整的“知识树”主干结构。2018年9月,开展整本书阅读项目后, “知识树”绽放出文学鉴赏与批判思维两朵花苞。2020年6月,通过建立个人读书笔记系统,这棵阅读之树终于结出创造性解读与跨学科联想的智慧果实。① ② ③ ④【活动策划】2.老师制定了活动计划表,请你帮助他再设计一个活动,完成表格。 (2分)“漫赏文华”语文研学活动计划表活动名称 设计意图 活动内容活动一: 咬文嚼字 鼓励同学们识记更多汉字 以年级为单位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活动二: 声临其境 提升同学们的朗诵能力 每位同学选择一篇文章进行朗读设计,并录制音频活动三: ①. 提升同学们的鉴赏能力 ②【活动实施】3.请你和小语一起完善为“咬文嚼字”活动的开场白。(6分)中国汉字是形、音、意三者完美的结合体,有着丰富且深邃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文明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 的文化奇观。汉字形美如画,书写起落有致,每一笔都像是精心描绘,点画之间,力透纸背,震hàn人心;汉字音美如歌,四声抑扬,讲究平仄,极具韵律,若跳动的音符,和谐悦耳;汉字意美如诗,从形神到意会,意蕴丰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连zhuì成文,散发着诗意的清香。汉字是东方的明珠瑰宝,亘古以来与中华文明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互相成就。汉字不断,中华文明才会绵延不绝。(1)请结合语境,为其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承载( ) 亘古( )(2)请结合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对应的汉字。(2分)震hàn人心( ) 连zhuì成文 ( )(3)请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横线处。 ( )(2分)A.耐人寻味 B.家喻户晓 C.无与伦比 D.锲而不舍4.小语想在“诗文风华”栏目的背景PPT 中加入一些古诗文,请你帮他补写(8分)歌以咏志,诗以传情。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① ”(《爱莲说》)即使身处污浊环境,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龚自珍“② ,③ ”[《已亥杂诗》(其五)],即使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读木兰诗,从“④ ,⑤ ”中,我们感受到木兰身跨战马,奔赴战场时的飒爽与果敢; 《陋室铭》中“⑥ ,⑦ ”将陋室与自身品德作对比,这是对自我节操和情趣的肯定和骄傲;陈子昂“⑧ ,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合歌》),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表达生命短暂、时不我待之情。这些浓烈的情感都让我们沉醉。5.语文老师在发言中给同学们分享了一些阅读方法,帮助老师完成发言稿请你将四个比喻句放下面语段中,最合适的顺序是 ( ) (3分)读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游,当我们翻开书页,不妨先以“鸟瞰式”阅读总揽全局, ,先观其脉络架构,知晓章节布局与文章主旨;继而以“深耕式”阅读细品字句, ,在字词句的肌理中感悟思想的温度;偶有困惑之处, ,旁征博引以解疑窦;而读完后,更需沉淀思索,将书中精粹化作养分, 。同学们,请用心灵阅读,让灵魂生长。①仿若潜入幽涧,探寻每一块鹅卵石的纹理②如酿一坛美酒,让书籍化作思想的玉液琼浆③如同立于山巅,俯瞰江河奔涌④便如蜜蜂采蜜,穿梭于百花之中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④②二、阅读 鉴赏(共47分)(一)语文之美,美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传递真挚的情感。小语打算将这篇美文录制成音频,请你和他一起完成6-8题(15分)胡杨王族①在干旱的戈壁或者沙漠中,如果出现伫立的植物,那往往是胡杨。不论远近,胡杨看上去都像一只手,似乎上抓天空、阳光和空气,下抓土地、风和飞落的鸟儿。它们的枝条像指缝,风或从中迅疾穿过,或猛烈吹刮出声响。有时候哪怕被狂风撕扯得粗粝斑驳,也一动不动经历着生与死的无声更迭。②与其他植物相比,胡杨是最耐旱和耐涝的树种,它们扎根于缺水的地方,不论高矮粗细,都在春天长出绿色叶子,在秋天又悄无声息地凋零。入冬后的寒风大雪疯狂肆虐,胡杨似乎被挟裹着倒了下去,但是当寒风大雪过后,就看见一棵棵胡杨还站立在原来的地方。③在新疆沙雅县有一棵200余年的胡杨树,当地人称其为树王。它的树干通直,高度有近20米。最奇特的是树叶,因为那一带极为干旱,周围的小胡杨树只长着狭小的叶片,但那棵树王枝条上的叶片,却长得圆润翠绿。当地人说,胡杨的根能延伸数十米,而且有极强的忍耐力,能从根部萌生幼苗,所以树王附近的小胡杨树,都是树王的子女。当风沙呼啸而来时,A.胡杨迎头伫立的姿势,不就是一种抗争□一种无声的呐喊□④在新疆见到的最为壮观的胡杨,是在塔里木河边。那天,我们的车子出库车向草湖方向行驶,走不多远,便看见成片的胡杨林立在前面,像是欢迎的队伍一般正在等候着我们。胡杨,这西部大地上的雄性之树,往戈壁或沙漠中一站,不管扎根之处的沙石被大风吹走了多少,甚至连根也已裸露出来,还掉了皮,断了支系,但仔细一看,还稳稳地立着。⑤不远处是塔里木河,我以为耐旱的胡杨与河流没有关系,不料朋友说,怎么能没有关系呢 沙漠中的河流流淌向哪里,胡杨就跟随河流长到哪里。胡杨靠根系吸收水分,只要地下水位在4米左右,便可从容存活。说话间,听到一阵流水的声音,空气中也传来一股湿意。我们的车子到了塔里木河边,没看见河水,倒先看见河边有大片胡杨林,林边的河流就是塔里木河。那是一个胡杨王国,每一个臣民都安宁平和地生存在自己的国家里,四周一片安宁。⑥平时,胡杨的树身和枝干都是斑驳的,看上去像是快要枯死,但是在春天,胡杨犹如得到了宽容,于是发芽生绿,又焕发了一次生命。显示出了一种撼人的生机——粗大的绿色叶茎和斑驳的树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像是一位画家画到这里突发灵感,在树身上涂了几块绿颜色。⑦因为胡杨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赞颂,所以胡杨在人们的认知中始终保持着一致的形象,人们对胡杨的生命给予充分的肯定, “胡杨”二字因此变得像符号。代表着积极向上的品质。胡杨原本就是普通的树,而且像所有树一样,并不具备精神和意志的外在表现,但人们给予了它们精神,所以它们便变成了人们赞颂的一种树。⑧我们的车子缓缓开进了胡杨林。塔里木河绕着这片胡杨林而过,悄悄流淌向下游。一条河和胡杨,像是听从一个命令,一起向沙漠深处延伸而去。塔里木河是一条寂静的河,它的流动几乎不发出任何声响,但在沙漠中,你又时时能感觉到它的流动,对空无一物的沙漠吟唱。顺着河道走,就会发现胡杨绵延开了一片葱绿,将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⑨进了胡杨林,脚下的沙子变得松软起来,仔细一看便发现了奥秘———这块土地在生长了胡杨的同时,也得到了胡杨的保护。浓密的胡杨像一张大网,将脚下的土地裹住。所以,在胡杨林里,你很少看见起伏的沙丘和坎坷不平的沙坎。⑩B.胡杨一棵一棵在这里伫立。从外表上看,它们都很刚强,似是坚持着什么。它们到底在坚持着什么呢 这块土地,似乎要让生长在它上面的生命都挺立起坚强的身躯,不为迎接什么,只要挺立起来就完成了任务。这种使自己的躯体成为一种象征的姿态,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吧。(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4月1日有改动)6.【梳理内容,体会胡杨形象】请阅读④-⑨段梳理作者观赏胡杨的路线,并根据摘抄句子,概括胡杨形象,完成下表格。(4分)路线 摘抄句子 概括特点向草湖方向行驶 胡杨,这西部大地上的雄性之树。 ①② 那是一个胡杨王国,每一个臣民都安宁平和地生存在自己的国家里,四周一片安宁。 安宁平和缓缓开进了胡杨林 一条河和胡杨,像是听从一个命令,一起向沙漠深处延伸而去。 ③进了胡杨林 浓密的胡杨像一张大网,将脚下的土地裹住。 ④7.【品析文句,进行朗读设计】请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线的 A、B两个句子。(6分)(1)小语读到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时,发现标点遗失了,不利于揣摩情感,以下是他的两种标点设计,请帮他选择最恰当的一种,并阐明理由。(3分)①胡杨迎头伫立的姿势,不就是一种抗争 一种无声的呐喊 ②胡杨迎头伫立的姿势,不就是一种抗争,一种无声的呐喊!小语读到第⑩段画线的句子时,他不知该如何停顿。以下是他的两种朗读设计,请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种,并阐明理由。(3分)①胡杨/一棵一棵/在这里伫立。②胡杨/一棵/一棵/在这里伫立。8.【把握主旨,确定感情基调】在朗诵过程中你和小语对本文的感情基调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5分)感情基调,就是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情感色彩。感情基调往往贯穿于文本始终,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小语认为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应该是平实自然的,理由是:这篇文章用大量的笔墨介绍了胡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而且我认为树就是树,它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其生物本能。比如胡杨,它扎根、挺立,都是为了能在沙漠中生存,是它进化的结果。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应该是热情赞美的,请你阐述理由。(二)语文之美,美在平凡生活中的人性之光。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 (12分 )怒放的白菊花许昭兰①她不顾劝阻,只身前往碗底村。早上七点出发,坐两小时动车,转三小时汽车,再走个把小时山路,才到碗底村。碗底村原名是什么,已无人记得。村民们只知道,村子很小,指甲盖大的地方,四周缠着山,犹如扒光米饭照见的粗陋碗底。②她直接寻到村学校。校长正在给孩子们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她站在窗外认真听,眉毛一挑,心想如果是她把剑弄丢了,她会直接跳下河,找剑去。③校长上完课,一眼瞥见教室外头杵着个人,满头银发被风撩拨着,仿佛风中怒放的白菊花。校长问:“您找谁 ”她笑着说:“我找你。”校长愣住。她又说:“我想来这里当老师。虽然我退休了,但教孩子没问题的。”说着,她从包里掏出教师证和六七张优秀教师奖状。④校长看看奖状,省优秀教师,日期却是十几年前。校长很为难:“您今年多大 ”她说:“63 岁。”校长又说:“您这岁数该是享福的时候,咋巴巴来受这份苦 ”她眨巴着眼说:“人总得有追求不是 ”校长将她安置在学校宿舍,就想好好地劝她。⑤她把包搁床上,四周打量。她掏出手机:“喂,儿子,我到了……不累不累,你老妈身子骨硬朗着呢……挺好的,校长人不错,还给我找了间宿舍歇腿……你忙你的,挂了哈。”⑥孩子放学, 日头也放了学,校长张罗着弄了三样菜,她吃得很香,吧唧吧唧,校长却羞愧得脸通红。⑦饭后,校长又苦心地劝起她来:“这里冬天冷得钻心,夏天蚊虫乌泱泱的,少吃短穿,苦着嘞。”可她纹丝不动,倔得像根拧不动的钢筋。校长没辙了,心里却松动了,这学校就他一人,兼着老师、校长。他几次想走,又几次把自己骂醒,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折弯了他的翅膀。⑧校长宿舍隔壁,就是她的宿舍,中间隔着一堵木板墙。睡前她在隔壁讲电话,声音飘入校长耳里:“儿子,校长同意我留下了,哈哈哈,我也觉得太好了……那是,你妈没有办不成的事……放心,我会照顾好自个儿,你也是。晚安。 ”⑨她似快乐的金箍棒,把孩子们的欢乐搅动起来,校长常常听见孩子们一浪一浪的笑声。校长想象着她上课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的样子,也哧哧地笑了。⑩每晚校长都能听见她跟儿子讲电话,家长里短,芝麻绿豆,絮絮叨叨。校长挺有感触的,给母亲的电话也勤了些。 她一待就是两年。她像勤恳的老牛,耕耘这块贫瘠的土壤,结出智慧的果实。她精气神一直很好,但再好,也是老人,终于有一天,她像一片被风扯落的树叶,倒在讲台上。 校长急匆匆地将她送进镇医院。她挂着点滴,人还在昏迷。校长慌了神,想起她的儿子,忙从她身上掏出手机,轻易找到她儿子的号码,把电话拨过去。嘟——“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校长每隔五分钟打一次,连续打了三次,依旧无人接听。 第四次,校长正准备再打时,突然看到了屏保图中那年轻人的脸。校长觉得这人好眼熟,突然一个名字在脑海里炸开来,他想起那名字的主人六年前来到碗底村任支书,修路搞农业,带着村民们从泥泞里一步一步走出来。这所学校,就是他一手筹划起来的。 校长再看看病床上的她,满头银发无神地耷拉在耳旁,校长的鼻子里如同灌了浆,眼泪直淌。他清楚地记得,三年前,那个年轻人在去县城为村民们购置种子的路上,出了车祸,一位老太太趴在了无生气的躯体上,哭得撕心裂肺,那老太太有着满头的乌发。(选自《百花园》2020年第5期,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①段划线句交代了碗底村位置偏远,暗示了此地的生活状况。B.作者塑造“儿子”这一形象时运用直接描写,刻画出一心为民的年轻村干部形象。C.题目中“怒放”一词具有力量感,体现出老太太强大的精神力量。D.文章中的语言描写体现口语化和方言化的特点,既有生活气息也符合人物身份。10.悬念是一种通过对情节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写作技巧。请选择文中的一处悬念,分析其妙处。 (4分)11.泰戈尔在《飞鸟集》中说: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三)语文之美,美在思想。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15题(11分)【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选自欧阳修《卖油翁》)【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③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④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⑤,其术乃败。(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引手:伸手。④研:碾细,磨碎。⑤信然:确实这样。信,确实。1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的 ( )(2分)A.当世无双/但当涉猎 B.睨之久而不去/相委而去C.自钱孔入/自以为大有所益 D.以钱覆其口/蒙辞以军中多务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14.甲文文末康肃公的笑,有人认为是尴尬的笑,有人认为是会心的笑,还有人认为是嘲讽的笑,请结合文本说你的理解。 (3分)15.甲乙两文讲述的故事生动形象,且寓意深刻。请谈谈你从两文中分别得到的启示。 (4分)(四)语文之美,美在诗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5分)【甲】 【乙】登飞来峰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纵被春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④碾成尘。【注释】①此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bēi):池塘。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④南陌:指道路边上。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甲】诗第一句,诗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想象自己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属于虚写。B. 【乙】诗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次句“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艳的照人光彩。C.作为登高抒怀之作, 【甲】诗中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D.【乙】诗的三、四句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杏花被风吹落,似漫天飞雪,纷纷落在地上被碾作尘土的凄美景象。17.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请你分别概括。 (2分)(五)语文之美,美在经典。一部部优秀的经典名著,让我们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4分)18.“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这句话比喻恶劣的环境让人难以成功,甚至无法生存。你是否赞同这句话。请结合《骆驼祥子》或《钢铁怎样炼成的》中有关人物的经历,说说你的看法。 (4分)三、感悟 表达19.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30分)(1)对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鲁迅先生来说,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是一缕芬芳;对端木蕻良来说,亲手种下的白菜,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温暖了你的心房。请以“记忆里的那一缕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2)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 “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照片、一件 作品、一次经历、一种心情、一首歌、一本书。请以“晒晒我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补全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docx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