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建筑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叫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和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为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门、窗、墙、瓦、槛、阶、栏杆、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和表现的多样性。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可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但现在许多建筑却片面地求新求异,照搬照抄西方建筑,完全失去了传统精神。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
要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必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拿自己的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充分地应用。
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地可能创造富于特殊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
(摘编自梁思成《我国建筑今后新表现的趋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法式是一代又一代的匠师们创造并严格遵守的,这也使中国建筑自成体系。
B.中国传统建筑需要遵守多种“文法”,使得建筑的表现力和特色不足,有其拘束性。
C.中国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在艺术创造方面,其水准是超越印度的。
D.中国建筑始终表现出我们的传统习惯和趣味,所以我们不应该追求西方的建筑审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古典建筑,大到宫殿庙宇,小到亭台水榭,均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着共同的特性。
B.艺术创造虽然可以接受新的形式,受到外来思想影响,但是不能够完全脱离传统基础。
C.一个国家在建筑上若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征,则会导致国家文化的衰落,甚至消亡。
D.欧美纪念性的建筑有其历史传承,无需效仿,需要我们的建筑师应用自己的艺术遗宝。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表现中国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
A.汉明器陶楼的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之间互不相连。
B.蓬莱阁的骨干是木质框架,墙壁采用砖块砌筑而成,屋顶用瓦片进行覆盖,建筑中设有大量的旋子彩画。
C.南京夫子庙飞虹桥用巨石筑成,两侧桥栏护板上雕有象征“一路连科”“青云直上”的纹饰,图案精美。
D.广州沙面红楼坐北朝南,红砖砌筑,尖顶阁楼;内部悬挂书画,种植花草,配有壁炉,极富浪漫情调。
4.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分别指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滴在大地上重逢
傅菲
雨落在头上,冷冷的。我用手摸摸。密密的圆珠形的雨,从高高的天际落下来,每一滴都很冷。每一滴雨都像破碎的脸孔,无法复原。雨下了好几天,下下停停,停停下下。山路泥泞,也没什么地方可去,我便坐在雨廊里,看雨怎么落下来。雨从一个巨大的筛子中落下,透亮,一滴粘连一滴,形成绵长的雨线。雨线和雨线并不交织,像垂下的璎珞。雨线银白色,密布在我的视线里。两只家燕斜斜地飞,一会儿落在翻耕的田里,一会儿落在电线上。
家燕三月初就来了。短短几天,田野里有了许多家燕,三五只一群,在衔湿泥,在觅食。我家的走廊里,燕子筑了窝。两个,并列,倒葫芦形。燕子去年三月筑窝时,我刚到山里生活。它在上面筑窝,我在下面看书。它们唧唧地叫,把灰黑色的污物拉在我书页上。窝筑了拳头大,杂工老张看见了,扛一根竹杈,说,燕子屎拉在头上,头会变瘌痢。他打算捅窝。我说,窝就是家,它的窝干你什么事了?老张讪讪地笑。它们孵育雏鸟,我也每天看,看它们喂食,看雏鸟试飞。
我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上二十多里路,去小镇苗木市场转几圈。这是每天早上出门干的第一件事。即使不买,我也去。苗木市场在一条旧街道里,冷冷清清,从三月到五月,每天上午都有人卖苗木。无论晴雨,我都带上一件雨披。种苗木是山区人营生之一。雨天,适合种苗木,不用浇水。我种的树苗,都是小苗。乡人便取乐我,说,等这些苗长大了,都不知道要哪一年,要种就要种有年份的苗,长得快,成活率也高。我说,假如有那个福分,我愿意看着一棵苗长大,一年比一年粗壮,一季比一季挺拔,这个过程比什么都有意思。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专注于一个乡人种田。他翻耕,我去看。他耖田,我去看。他撒谷种,我也去看。我还跑到他家,看他育种。那块田,在山坳中间,有一亩多。我站在窗户边上,可以看见田里有没有人。他灌水,我去看;他放水,我也去看。下雨了,我也去看田。秧苗浮在水里,雨打在苗叶上,苗叶卷曲一下,又弹回来。乡人几次问我:“你到底在看什么呢?你真是一个少见的人。”又问:“你是不是想学种田呢。”我说,我想看一粒稻谷是怎样变成一束稻穗的,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让我入迷。
屋前荒地有一块低洼地,绵绵的雨水使得低洼地积了比脚踝还深的水。一次,我在荒地找鸟窝,看见水洼里有很多竹签细的小蝌蚪。我又每天去看小蝌蚪。过了半个月,蝌蚪变成褐黄色,身体呈纺锤形,像发芽的南瓜子,吸附在杂草四周。又过了十来天,蝌蚪成了麻黑色,长出短短细细的幼足,嘴巴扁扁。鸟站在水洼边,吃蝌蚪。又过了半个月,蝌蚪不见了,成了癞皮蛤蟆。小时候,我捞过蝌蚪喂鸭子。用一个竹编的抄网,抄进田沟,把蝌蚪捞到铁桶里,捞了半桶,拎回家,倒在石槽里,给鸭子吃。想想,我当年真是个残忍的人。
一个下午过去了。一天过去了。雨还没过去。路面漫上水,漂着腐烂的树叶。雨在下,已经第八天了。我戴了一顶宽斗笠出门,在四处荒山野道走走。斗笠越戴越重,我在一棵树下,把斗笠解下来,甩了又甩,水甩出弧线,抛洒出去。雨滴在我头上,冰凉。斗笠轻了,我再戴上头。雨细长如丝,绵密,随风飘忽。走了一圈,有些失望,我什么也没发现。雨水过多,加速了落叶的腐烂。也因为积水,有几棵去年冬种的含笑树,也死了。野草的葱茏,显得厚颜无耻。鸟,我一只也没看到。家燕躲在巢里,做起了居家夫妻。倒是看到一只野兔惊慌失措地跑,撅起屁股,毛发全湿。春天,并不完全意味着新生,也有死亡和腐烂。死亡的,腐烂的,一并入土。生长的,继续生长。
在坍塌的斜坡上,为了保持水土,我种了泡桐和七节芒。这两种都是疯狂生长的植物。泡桐还是光溜溜的,树叶还没发出来,紫白的花缀满了枝丫。大雨来一次,花瓣落一地。太阳开一天,地上的花瓣枯黄几分。一个雨季结束,泡桐将长出了肥厚宽大的叶,花却一朵也不剩。任何一棵树,都是这样的:死亡一部分,生长一部分。或者说,一边死亡,一边生长。生命的成长伴随着严苛的死亡,这是节律,谁也无法逃脱。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在《春晓》里这样写道。年少时读,觉得那么唯美动人,现在读来,有了别样的况味。中年人的况味,茫茫尘世的况味,时间碾压万物的况味。似乎一切都那么无可奈何。一个敏感万物生死的人,惋惜心远远多于惊喜心。每一场雨的到来,既是对大地的馈赠,也是对大地的清洗。雨落在地上,既是润物,也是劫难。雨在天空编织着优美的雨线,婀娜,雨声响亮,把人惊醒,把斑蝥惊醒,把草木惊醒。我们看到的每一场雨,都十分盛大。当雨落下来,其实每一滴雨,都是极其孤独的。但大地的繁荣,都是雨的馈赠。雨滴和雨滴在大地重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便燕子排泄在“我”的书上,“我”也不愿让杂工老张捅燕子窝,因为“我”不相信老张的迷信说法。
B.在种苗木一事上,乡人们的“取乐”并不能改变“我”的想法,反而表现出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
C.“一个下午过去了,一天过去了”这一对时间的描写突出了“我”因雨下不停而不便出门的烦躁心理。
D.“我”戴着一顶宽斗笠冒雨出门,却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我”没有在荒山野道中感受到太多的生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着重写景,描写了雨的触感、形状、颜色,画面感强,段尾写雨中家燕斜飞,与后文接紧密。
B.文章将腐烂的落叶、死亡的含笑树与茂盛的野草进行了对比,凸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无限悲凉之感。
C.文章最后引用孟浩然的诗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的感悟,又引出下文作者对雨的复杂感受。
D.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且意蕴丰富,能够引导读者在情景中展开理性思考。
8.从文章标题“雨滴在大地上重逢”来看,本文的写作对象应该是“雨”,但文章第2至5段并没有将“雨”作为主要写作对象,对此你怎么理解?请简要分析。
9.本文是一篇自然文学作品,作者傅菲在自然文学的创作实践中,试图去解密自然文明,他说“自然文明的高级之处,在于指导我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于自然,指导我们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请简要分析本文表现出的自然文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先至A平城B兵C未尽到D冒顿E纵精兵F四十万骑G围帝H于白登七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庙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祭祀时起的名号,如太宗、仁宗等。
B.但,只、仅的意思,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但”意思不同。
C.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事。
D.亲戚,文中指内外亲属,包括父母,与《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的“亲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高祖准备攻打匈奴,先派人出使匈奴以侦察军情,冒顿单于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实力,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B.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C.匈奴冒顿屡次侵犯汉朝边境,成为北方边患。高祖忧虑,刘敬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可以不用战争使匈奴臣服,被皇帝采纳。
D.汉景帝时,皇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提出的挑选百姓在边塞定居、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给边塞之民以实惠等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2)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
14.为巩固北方边境,防备匈奴屡次入侵,刘敬向高祖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①
柳宗元
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
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
赐环②留逸响,五马助征騑。
不羡衡阳雁,春来前后飞。
【注】①朗州,今湖南常德,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此地;刘二十八即刘禹锡,与窦常均为柳宗元好友。②环, 圆形玉器,谐音“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酬和之作,身在朗州的窦常员外同时给两个人寄了书信。
B.前两句中“投荒”“一纪”“荆扉”等词,点出诗人偏居一隅和贬谪生活的艰辛。
C.诗人写“赐环”“五马”,既含感激之情,也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畅快心境。
D.诗人不羡慕冬止衡阳、春则北返的雁,这表达了他居于偏地却旷达自适的豪情。
16.本诗颔联用典抒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烂柯人”的典故同样抒情,处于相似境遇的两位诗人借以抒发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详写了自己的孤独凄凉,没有亲近的亲戚,没有应门的童仆,自己只能“ , ”。
(2)《石钟山记》中“ ,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
(3)白鸥作为“闲客”,具有与人亲善,温柔敦厚,以及自由不受拘束的形象特点,如黄庭坚《登快阁》中“ ”;杜甫《客至》中“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 ① ,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在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创作、填写大量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 ② ,齐头并进。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
凡有井水处,皆能诵柳词,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连帝王将相都 ③ 。他的词多反映青楼女子的内心世界和下层人民的悲欢离合,笔法细腻,感情深挚,雅俗共赏,每每流传甚广。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缺失爱情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 ④ ,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的历史上,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位深入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18.请在文中横线序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意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我举着杯子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正聊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原来,他打开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我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视频里,老刘开心地笑着,一脸阳光……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D.看过石砲沟几十年,这里的山形是没有变化的——峰巅隆起,沟谷下沉,绵延起伏。四十多年前是这样子,四十多年后依旧如此。
2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觉得哪种表达效果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到他人的误解,我们也会无意中误解他人。面对生活中的“误解”,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请你写一篇文章,讲一讲你在“化解误解”方面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所想,让那些有类似经历的同学读了你的文章以后受到启发。
写作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也不要写成书信体。
②不少于8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
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C 3.D 4.①“文法”指惯例、法式,即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遵循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②“词汇”指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5.①保持中国建筑的“文法”,不片面追求标新立异,不照搬照抄西方建筑。
②提炼传统建筑中的中国质素,增加对传统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③建筑师参考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充分地应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使得建筑的表现力和特色不足,有其拘束性”错。原文是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和表现的多样性”。
C.“其水准是超越印度的”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可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D.“所以我们不应该追求西方的建筑审美”错。从材料二原文“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拿自己的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充分地应用”可以看出,中国的建筑要传承自己的传统和趣味,但是也没有提到不应该追求西方的建筑审美,只是强调不能生硬的照搬照套,要创造合适自己的建筑。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一个国家”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是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建筑,而不是一个国家。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的特点:间、梁、柱、门、窗、墙、瓦、槛、阶、栏杆、庭院、夹道等,是构成一个建筑或一组建筑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D.“配有壁炉,极富浪漫情调”是西式建筑的特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由材料一“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可知,“文法”指惯例、法式,即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遵循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由材料一“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可知,“词汇”是指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中国建筑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叫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和表现的多样性。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可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要保持中国中国建筑的“文法”,不片面追求标新立异,不照搬照抄西方建筑。
由材料二原文“要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必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可知,要增加对传统习惯和趣味的认识,提炼传统建筑中的中国质素。
由材料二原文“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充分地应用”可知,中国的建筑师参考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充分地应用。
6.D 7.B 8.①第2至5段所写的燕子筑窝、“我”去苗木市场、看乡人种田、看蝌蚪都发生在雨季,都与“雨”有关;
②第2至5段写“我”想要看燕子、苗木、稻谷、蝌蚪慢慢生长,表现了雨中大地的繁荣;
③第2至5段不直接写“雨”而写与“雨”有关的其他事物,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9.①春天,生命是无时无刻不在生长的;
②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
③生长与死亡都是自然的生命现象;
④生命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死亡,这是自然规律;
⑤雨水,能够滋润生命,也会毁坏生命。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A.“因为‘我’不相信老张的迷信说法’错误。“我”对燕子窝的维护是出于对小动物的保护,“我”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B.“反而表现出他们急功近利的思想”错误。原文第 3 段只是叙述了“我”和乡人们种苗木的关注点不同,“我”享受的是种树的过程,乡人们关注的是种树的成活率,这不能体现出乡人们“急功近利”。
C.“突出了‘我’因雨下不停而不便出门的烦躁心理”错误。这一对时间的描写说明雨下了很久,从前后文来看,“我”并没有感到烦躁,而是感到伤感。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凸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无限悲凉之感”错误。此处的对比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惋惜,但并未达到无限悲凉的程度。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家燕三月初就来了。短短几天,田野里有了许多家燕,三五只一群,在衔湿泥,在觅食。我家的走廊里,燕子筑了窝”“我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上二十多里路,去小镇苗木市场转几圈……从三月到五月,每天上午都有人卖苗木。无论晴雨,我都带上一件雨披”“有一段时间,我特别专注于一个乡人种田。他翻耕……”“屋前荒地有一块低洼地,绵绵的雨水使得低洼地积了比脚踝还深的水。一次,我在荒地找鸟窝,看见水洼里有很多竹签细的小蝌蚪。我又每天去看小蝌蚪……”可知,第2至5段所写的燕子筑窝、“我”去苗木市场、看乡人种田、看蝌蚪都发生在雨季,都与“雨”有关;
从“它们孵育雏鸟,我也每天看,看它们喂食,看雏鸟试飞”“我说,假如有那个福分,我愿意看着一棵苗长大,一年比一年粗壮,一季比一季挺拔,这个过程比什么都有意思”“我说,我想看一粒稻谷是怎样变成一束稻穗的,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让我入迷”“我又每天去看小蝌蚪。过了半个月,蝌蚪变成褐黄色……”可知,第2至5段写“我”想要看燕子、苗木、稻谷、蝌蚪慢慢生长,表现了雨中大地的繁荣;
从“家燕三月初就来了。短短几天,田野里有了许多家燕,三五只一群,在衔湿泥,在觅食……”“从三月到五月,每天上午都有人卖苗木。无论晴雨,我都带上一件雨披”“下雨了,我也去看田。秧苗浮在水里,雨打在苗叶上……”“屋前荒地有一块低洼地,绵绵的雨水使得低洼地积了比脚踝还深的水。一次,我在荒地找鸟窝,看见水洼里有很多竹签细的小蝌蚪”可知,第2至5段不直接写“雨”而写与“雨”有关的其他事物,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这几段都体现了“我”对生命成长的关注,体现了“大地的繁荣,都是雨的馈赠”。
9.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通过叙述燕子、苗木、稻谷、蝌蚪的慢慢生长和感慨“大地的繁荣,都是雨的馈赠”,表现了春天,生命是无时无刻不在生长的;
从“他打算捅窝。我说,窝就是家,它的窝干你什么事了?老张讪讪地笑。它们孵育雏鸟,我也每天看,看它们喂食,看雏鸟试飞”“小时候,我捞过蝌蚪喂鸭子。用一个竹编的抄网,抄进田沟,把蝌蚪捞到铁桶里,捞了半桶,拎回家,倒在石槽里,给鸭子吃。想想,我当年真是个残忍的人”可知,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
从“春天,并不完全意味着新生,也有死亡和腐烂。死亡的,腐烂的,一并入土。生长的,继续生长”可知,生长与死亡都是自然的生命现象;
从“生命的成长伴随着严苛的死亡,这是节律,谁也无法逃脱”可知,生命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死亡,这是自然规律;
从“雨落在地上,既是润物,也是劫难”可知,雨水,能够滋润生命,也会毁坏生命。
10.BDG 11.B 12.B 13.(1)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
(2)现在匈奴人屡次在边塞放牧狩猎,来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 汉军人少时就入侵。 14.①与匈奴和亲。②赠送财物。③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
“帝先至平城”,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
“兵未尽到”,主谓结构,句意完整,D处断开。
“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主谓结构,“四十万骑”修饰“精兵”,G处断开。
故BDG三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都是只、仅的意思。句意: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只是因为我的老祖母刘氏已经年老体衰,气息微弱。
C.正确。
D.正确。句意:而是想保全家人及亲戚保护财产。/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错误,原文有“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可知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的直接原因是他怀疑王黄、赵利与汉朝有密谋。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诚”,如果;“妻”,以女嫁人、做妻子;“奉遗”,赠送财物。
(2)“数”,屡次,多次;“候”,窥伺、侦察;“则”,就。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可概括出,与匈奴和亲。
结合“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可概括出,赠送财物。
结合“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概括出,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
参考译文:
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准备去攻打他。他派人去侦察匈奴,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前往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发动全部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正月,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金厚礼贿赂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现在即使得到汉朝的土地,而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赵利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赵利的部队却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高祖出了包围圈。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匈奴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高祖非常担忧。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士兵因战争已很疲劳,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用计策做长远打算。”高祖说:“怎么做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陛下按时节将汉朝多余而匈奴缺少的东西,经常慰问赠送他们,再顺便派能说善辩的人士用礼节奉劝他们。这样可以不用战争便使匈奴逐渐臣服。”皇帝说:“好。”冒顿去世后,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皇帝派诸侯王的女儿做单于的阏氏。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上书说:“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入侵。这样持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境的安全,派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境,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最大恩惠。然而现在远方的戍卒守卫边塞,一年一轮换,不了解匈奴的作战能力。不如选一些人长期居住在那里成家立业,从事耕作,并且防备匈奴的入侵,利用地形建成高城深挖沟堑。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每个城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边塞的百姓,如果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就不可能使他们长久居住在危险困苦的边地。匈奴入侵时,有人能阻止他们入侵,(敢于从匈奴手中夺回所抢掠的财物),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所掠夺的人口。像这样(边塞的百姓受到这种待遇)乡里之间就会相互救助,攻击匈奴时不避死亡。这样做不是对皇上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亲戚保护财产。这样做,利益将传到后世,陛下将得到圣明的美名。”皇上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15.D 16.①柳宗元借庄周梦中化蝶的恍惚写自己面对返京诏令的将信将疑,借被囚十九年的苏武终归长安写自己被贬十年终得归京的兴奋喜悦;
②而刘禹锡借“烂柯人”中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观棋至终,而手中斧柄已烂,回乡已过百年、同辈皆亡表达离京太久恍如隔世的唏嘘慨叹。
③两人同为被贬多年而应召回京,柳宗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刘禹锡感慨万千,略显沉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这表达了他居于偏地却旷达自适的豪情”错误。“不羡衡阳雁,春来前后飞”意思是:我不再羡慕在春日得以飞回的衡阳雁。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把欲归的自己与衡阳雁相比,表明自己的喜悦。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意思是:朝廷传我回京的诏书让我恍然如梦,我盼归的心情就好像苏武当年回到大汉一样激动。颔联借“庄周梦”“苏武”两个典故表达出既有似庄周梦中化蝶般的恍惚,又有如苏武得归长安般的兴奋。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刘禹锡诗中的“烂柯人”用典,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两人同为被贬多年而应召回京,柳宗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刘禹锡感慨万千,略显沉郁。
17.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 此心吾与白鸥盟 但见群鸥日日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茕”“孑”“搏”“鸥”。
18.示例:①并驾齐驱(势均力敌)(分庭抗礼)
②平分秋色(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③望尘莫及(自叹不如)(不可企及)
④自怨自艾(自艾自怜)(长吁短叹) 19.示例: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位将笔端深入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的词人。(或:在词的历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位将笔端深入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诉说她们心中的苦闷幽怨的词人。)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指词与传统文学地位相当,可以用“并驾齐驱”或“势均力敌”。“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势均力敌”,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相互抗衡。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不分高低,所以可用成语“平分秋色”或“各有千秋”或“不分伯仲”。“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不分伯仲”,意思是指分不出第一第二。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连帝王将相都远远地落在后面,所以应该用成语“望尘莫及”或“自叹不如”或“不可企及”。“望尘莫及”,望得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却不能追上,比喻远远地落在后面。“自叹不如”,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己感叹自己不如此人。“不可企及”,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
第四空,此处语境是指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归错于自己,所以应该用成语“自怨自艾”或“自艾自怜”或“长吁短叹”。“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自艾自怜”,是指悔恨自己的错误。“长吁短叹”,长声短声不住地叹息。形容发愁为难的样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在词史的历史上”成分赘余,改为“在词史上”。
二是“将笔端第一位深入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语序不当,“第一位”放在“将笔端”的前面;
三是成分残缺,“柳永也许是……”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苦闷幽怨”的后面添上“的词人”。
当然“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也可以改成:诉说她们心中的苦闷幽怨的词人。
20.D 21.①从修辞角度看:使用对仗,结构一致,句式工整。
②从句式结构看:使用短句,干净利落,有节奏感;且“出……就是……”“沿……就到……”采用流水句,简洁灵动,流畅轻快。
③从用词角度看:“沿溪行”有文言色彩,“又没多远”口语色彩突出,文白结合,富有特色。
④从整体内容看:该句是紧承“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而来,后面是介绍老刘家的具体位置,语气上显得轻松幽默。 22.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理由:①原文“有的……有的……有的……”采用排比句,结构相同,句式整齐,韵律感强;②原文句子从三种不同存放方式入手铺排,更有气势;③原文根据三种盛放茶叶的容器遣词造句,文学色彩更鲜明,更符合整个文段的语境。改写后的句子表意平淡,与整个语段的语境不合。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引出总括性的话。
B.表示意思的转折。
C.表示声音延长。
D.是对前面内容的具体解说,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角度看,“出家门……沿溪行……”,使用对仗,结构一致,句式工整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从句式结构看,“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主要使用短句,没有过多的修饰,非常干净利落,有节奏感;同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和“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结构一致,句式工整,且“出……”“沿……”“就到……”采用流水句,流畅轻快。
从用词角度来看,“沿溪行”有文言特色,语言洗炼,言简意赅;而“又没多远”又是口语,朴实亲切,生活气息浓郁。此处文白夹杂,富有特色。
从这段话的内容来看,这段话是紧承“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而来,后面是介绍老刘家的具体位置,语气上显得轻松幽默,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能让读者更好的走入相关情境。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原文句子“有的……,有的……,有的……”可知,采用排比句式,结构相同,句式非常整齐,富于节奏感,读起来很有韵律感,能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分析原文句子“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可知,此句从三种不同存放方式入手铺排,可以一气贯注,使表达更有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析原文句子“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可知,原文根据三种盛放茶叶的容器遣词造句,形成铺排的效果,文学色彩更鲜明。结合后文“我举着杯子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分析,“不急于舒展”“摇来摇去”使用了拟人手法,表达形象生动;“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于文学色彩。可见,整个文段文学意味很浓厚,所以原文中的排比句和文段的整体风格更吻合。
而改句虽然也能表达基本相同的意思,但失去了文学意味,表意平淡,缺少气势,与整个语段的特点不合。可见,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23.例文:
旷达容物,便无误解
每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都会被别人误解,也会有意或无意地误解别人。遇到误解,心里委屈是正常的,没有人可以平静待之。纵是智者,也难免有千虑一失之时,更何况众人呢?误解之生,实属正常。
误解是一种心胸的狭隘,它与包容格格不入。心胸的狭隘制造了误解,也产生了怨恨。园囿于自己的个人世界,陶醉于自我的意志观念。狭隘与包容绝缘,她点燃了误解的导火索,终于爆发了误解的冲突。误解是一种心智的愚昧,它与理解水火不容。心智的愚昧导致了误解,也延伸着怨恨。执迷不悟于事实的真相,津津乐道于偏执的误解,曲解了生活的本义。愚昧远离理解,昭示着误解的杀伤力,带来伤害和错过。
误解已成,隔阂既生,那么怎样才能打破隔阂,化干戈为玉帛呢?
默然不语,破口大骂,此皆误解之症。误解产生前后,人与人之心灵往往相隔甚远,心灵之音难以传达,故会大声争吵,或干脆充耳不闻,心灵的隔阂愈积愈厚,误解就会趁隙而入。此时须架一座宽容之桥,洞悉对方的心灵世界,学会换位思考,才不至于一叶障目,雾里观花,误解也就烟消云散了。
误解多因琐事而生,加以冲动之火助长,便会产生星火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是故,纵使是心有灵犀的恋人之间也难免误解连连。此时所需之良药便是一轮松间明月,或一缕江上清风,来抚慰烦躁的心灵,消融心灵的隔膜。卧于理智之石旁,啜一口冷静之茶,看天边云卷云舒,观园间花开花落。用冷静的甘露滋润排斥的心灵,浇灭冲动的火花,冲散误解的烟云;用理智的光辉驱散猜疑的阴霾,消融误解的冰封。惟有冷静与理智坐守心灵之门,误解便无可趁之机。
如果说冷静与理智能阻挡误解的侵入,那么,开阔的胸襟则能使之永远地消逝于朗朗乾坤。旷达之人,不会苦苦地挽留夕阳的影子,亦不会久久地感伤春光的消逝,他们能包容你的无知、愚拙以及放肆。自然,他们自己也从不会让误解近身。纵观古今误解之辈,皆为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之人。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便是个有点小性子之人,喜“咬文嚼字”,对无心之言妄加揣测,折磨自己原已不堪重负的心灵,不得不说她的命殒归天与她的小性子有莫大的关系。由此可见,误会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一剂毒药,于己之身心也是极为不利的。以小性子来忖度他人言语,只会杯弓蛇影,风声鹤唳,给人的心灵以无情的摧残。以旷达的心胸来旁观世间百态,误解便无处可生无处可藏。
以明察秋毫之眼洞悉他人的心灵世界,以冷静、理智之心压制心中冲动之火,误解之种子就无可萌发;以旷达之胸怀包容世间万物,误解之毒便可彻底清除。若是,心灵之泉即可永远清澈明净,人生之路自是永无误解之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被人误解。这里既包括我们自己被他人误解,也包括他人被“我”所误解。我们往往希望正确理解他人,或被他人理解,从而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表达自我。当我们被理解之后,我们才能让自己产生足够的归属感,而归属感本身本来说,能够让我们获得一种被共情后的喜悦。但因为人的认知和客观世界的差异性,才会有误解的产生。这种情况往往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化解误解的方法之一,或许是坦然接受误解的存在。但误解毕竟不是一种正常现象,因此如何学会化解误解,也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对此,试题即要求以“化解误解”为主题展开写作。对此,首先可以指出产生误解的原因,比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误解:对这个世界本身来说,普遍存在着实行者和旁观者之间的归因偏差。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归因偏差,所以导致了我们这个世界,彻底的理解是很难发生的,误会是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此后,则可针对自我或他人等角度,从行动论等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化解误解:一方面,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论是否被外界误解,都要有自己内在的认同感,不要过度地被外界所影响,而应该将自己的视野看到内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面对他人误解时,要学会勇敢为自己辩解等等。
立意:
1.建立自我认同,忽视外在误解。
2.以理解之心认同他人,消除误解。
3.不苛求理解,不害怕误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