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中华建筑体系的连续性、适应性、灵活性和规范化,使得木构建筑体系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域条件”错,根据原文第四段“几千年来,…的使用功能”可知,这四种特点说的是中国木构建筑体系,而不是中华建筑体系,选项扩大了范围。)2.C(“从宋代开始”错,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应该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3.C(A项,等级制度体现了建筑的规范性,它并不直接反映包容性,因为等级制度更多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规范。B项,统一的建筑风格有助于维护文化一致性,但包容性更强调的是多样性和融合,因此这个选项并不体现包容性。C项,白族建筑将砖石结构和木结构相互交融,形成具有其地方特色的白族木石结构建筑风格,能体现中国建筑的包容性。D项,虽然坚持传统可以保留文化特色,但排斥外来文化影响并不体现包容性,包容性更多指的是对不同文化元素的接纳和融合。放选C项。)4.①论证思路上:此段采用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春秋至清代,不同时代土木共济建造体系的发展状况,思路清晰。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引用和举例等论证方法,如引用文言语句“度堂以筵,度室以几”来说明魏晋南北潮之前中国人度量室内空间的观念,增强说服力。(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5.①“制器尚象”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它强调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应先有对自然万物形象的观察和理解,然后通过建筑成果来表达这些形象和意象。②首先,体现在建筑的外在形态设计上。例如,古代建筑的屋顶常采用曲线形态,模仿飞鸟展翅的形象,不仅赋予了建筑以生动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③其次,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设计上。如《周易·系辞》中提到的周公作明堂,上圆下方的设计,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拜和宇宙观念的体现。(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6.A(B项,“但邮差却很少理会他,他因此感到窘迫,于是再没找邮差说话了”错,根据原文可知,邮差指责大学生话太多,让他闭嘴赶路,大学生才感到窘迫,没再找邮差说话。C项,“两次碰撞声分别是邮袋和邮差掉下车碰到地面的声音”错,根据原文,从马车上掉下来的有邮差、长刀、大学生的皮箱、一个邮袋,根据“马车后面”这一信息,两次声音应是大学生的皮箱和一个邮袋。D项,“马车夫操作不当,使马匹受惊”错,根据马车夫的解释,新拉车的小马拉车还不熟练,遇到下坡会出事,不是因为“马车夫操作不当,使马匹受惊”。)7.D(“从邮差的视角叙述了他与大学生、马车夫的互动,描写了他的所见、所思”错,小说主要从大学生的视角来叙事,描绘了大学生的所见所思。)8.①甲乙两处对夜空景色的描写,丰富了故事的时空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甲处写夜空巾的星星,引出大学生与邮差关于星星的谈话。③乙处写夜空景色变化,说明天色渐新明亮,标志若时间的推移,并引出后文对邮差外貌的描写。(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9.①大学生搭邮车,以为需要表现出礼貌,而积极与邮差攀谈。但邮差惯于沉默赶路,不喜欢与他说话。②大学生对于夜间赶路流露出新奇之感,对于遭遇的车祸,他觉得像奇遇。邮差长期赶夜路,习以为常,对于遭遇车祸,他感到痛苦和不满。③大学生过着优裕而安逸的生活,可以在车站喝茶等车。邮差过若贫困而艰难的生活,只能在寒风中等车。(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侧酌情给分)10.BDG(原文标点为: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也。)11.D(A项,“未睹克终之美放也”的“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行为:“前史美之”的“美”,意动用法,认为美好。两者用法不同。C项,“冀君实或见恕也”的“或”,或许。D项,“谓曾之不忠”的“之”,助问,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孙视之不甚惜”的“之”,代词,指土地。两者用法不同。)12.B(“但在位五六年时就厌恶听到直言了”错,根据材料一“既五六年间,犹悦以从谏”可知,唐太宗在位五六年时还乐于从谏。)13.(1)国君不信任(臣子)就无法驱使臣子,臣子不信任(国君)就不能事奉国君,信任作为原则很重要。(“无以”“使”“事”各1分,句意通顺1分)(2)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上朝时竭尽忠诚,退朝时反省自己,弥补过失,对于美政要顺从施行,对于恶政要规劝补救,这才是用来治理好国家的办法。(“竭”“过”“所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唐太宗鼓励大臣进谏,并能虚心纳谏,知错能改:②魏征敢于指出君王过错,尽忠直言,同时也善于进谏。(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一定要依靠德行和礼义,国君所应该坚守的,只在于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树立以后,臣子对国君就没有二心,德行礼义形成后,边远的人民就会前来归附。既然如此,德行、礼义、诚实、信用,就是国家的纲领,贤穿于君臣、父子之中,不可片刻废弃。文子说:“同样的话语被人信任,那是因为信任建立在话语的前面:同样的法令可以贯彻实行,那是因为有诚意在法令之外。”如果话说出来却不实行,是言而无信:法令制定了却不被服从,是因为法令没有诚意。没有信用的言语,没有诚意的法令,对国君来说会败坏道德,对百姓【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5-T-866A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条件悬殊,地方性建造材料各不相同,建筑在空间地理上自然分化为土、木两大体系。穴居,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土”文化特征,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民居类型;巢居,体现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化特征,千栏式建筑最早出现于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群众的主要居住方式。中华文明初期,穴居在由地下到地上的演进过程中,与长江流域的木构技术产生了双向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形成了土木共济的建造体系。夯土、木构相结合的“茅茨土阶”构筑方式,既用于百姓的居所,也见于考古所发现的夏都二里头宫殿等重大建筑。春秋至秦汉,“建高殿之嗟峨兮,浮双阙乎太清”,不仅秦咸阳宫、汉未央宫形制恢宏,楼阁台榭夯土高筑,见于后世的木构体系特征也已成型,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木构形式,庑服、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建筑文化在民族大融合中交流汇集并得以显现。比如,佛教建筑中的寺院融入祠庙和宅邸,佛塔融入楼阁,经幢融入阙、表;汉族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逐渐改为垂足而坐,建筑内部的高度随之升高:观念上不再“度堂以筵,度室以几”,而是改用“间”作为室内空间的度量单位。五代辽宋至明清,中原、江南、岭南等各地的建筑文化发展已十分成熟。自明代起,夏鲁寺、大昭寺等汉藏合壁建筑风格,在中原地区传播。在宋代制度化、典章化的基础上,清代的木构体系呈現更多的工巧意味。几千年来,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从未中断,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其适用于不同的地域条件,规范化使其能够满足多样的使用功能,并吸收各种建造工艺特色,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与文化特点。中华大地盛产土、木、石、竹等多种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疑是最合理的建造方式,形成根植于地域风土的建筑风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黄河中游一带在历史上气候暖湿,森林茂密,地面又覆有厚重的黄土。如此自然和地质条件,孕育了地穴、半地穴、地上木构的建筑形式,木材也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建造材料。各地在沿用木结构建筑支撑体系的同时,围护墙体就地取材、不拘一格。西南地区常用竹编夹泥【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25-T-866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安徽省毛坦厂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pdf 安徽省毛坦厂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