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 素材

资源简介

中考诗词鉴赏之对比阅读
一、考点概述
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越来越多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命题。命题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比较阅读,更能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靠机械重复的记忆,不能应对新的题型。
二、提问方式
(1)甲诗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它与乙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甲诗和乙诗抒情方式和书法的情感有何不同?
(3)结合具体诗句,比较甲、乙两诗在内容上的异同
(4)同是送别诗,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的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考生在答题时,常常出现对象错位、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张冠李戴等问题,需要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三、答题技巧
诗歌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的主要方法是读标题、解要素;看注释、推主旨;品语句、悟情感;细辨析、找异同。比较角度主要有:
(1)内容、情感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还可以是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伤时”“建功立业”“人生感慨”“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隐逸闲居”“讽喻时世”“闺怨哀愁”“生活杂感”“托物言志”等方面。
(2)意象、意境、形象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比较意境地营造。意境,指的是“意”和“境”的统一。“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事物和环境。抒情诗十分讲究营造意境,讲求情与景,意和境的相融为一,和谐统一。古人谈境界有所谓“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就是一切事物都染上“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悲喜的氛围,这是古典诗词常追求的意境。“无我之境”是一种纯客观性的描写,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写景状物、力求自然。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
(3)语言赏析比较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
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 表达方式指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格外,古诗中还常用双关、叠词、顶针、借代、互文等修辞。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寻找其可比点,比较其异同,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评价优与劣。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做到“知人论世”。
【答题步骤】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专项训练】
一、(23-24九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2.《行路难》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都写于李白在朝廷供奉翰林不到三年便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之时,两首诗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点?
二、(2023·河北邯郸·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浪淘沙①(其八)
莫道谗言②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③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①浪淘沙:词牌名。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才人外放,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的传世之作。②谗言:毁谤的话。③淘、漉:过滤。淘沙和漉金都是开采黄金时不可或缺的工序。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遭遇,抒发自己被贬返乡后对(1)
的感慨;《浪淘沙(其八)》一诗也写于诗人被贬期间,诗中流露出诗人(2) 的人生态度。
4.诗贵含蓄,作者往往用凝练的语言传递丰富的情感。刘禹锡在这两首诗中都蕴含了深厚的哲理,请你分别举例分析。
三、(2024·贵州·模拟预测)
李  花
[宋]杨万里
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
莫学江梅作疏影,家风各自一般般。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5.上面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情景是( )
A.落英缤纷 B.繁花似锦 C.硕果累累 D.人花相映
6.两诗均为写花,其实都是借花喻人,托物寓意,请你分别指出两首诗歌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四、(2024·北京·三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高成为文人抒怀的一种途径。这组诗中共同使用了“① ”的意象,意蕴丰富:《望岳》中其缭绕山间,诗人望之,感到② ,不禁产生了登山的渴望;《登飞来峰》用其借代奸邪小人,用典直抒胸臆,表现作者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独坐敬亭山》中其无伴且慢慢飘离,读之,便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③ 。
8.古代文人万般诸事皆可抒怀,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一项是( )
A.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五、(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①(其一)
清·王士禛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蓬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其二)
清·王士禛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注]①西樵、礼吉为王士禛两位兄长的别号。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东塘正落潮”,诗人傍晚泊船东塘,既点明时间和地点,同时也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B.“孤蓬泊处”与“万里送行舟”都写到了客行之船,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书写离别。
C.“潇潇”与“萧条”,一写夜雨,一写枫叶,都通过描写萧索之景来抒发感怀,寄情深远。
D.两首诗都写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夜半难眠,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又更添夜的清寒。
10.这两首诗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1.使用典故,含蓄的表达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之意。
2.同:都抒发了诗人功业难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苦闷。
异:《行》面对挫折,仍然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宣》面对挫折,略显消极,有避世思想。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用典及作用分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此处运用典故,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渭水河边垂钓,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被商汤聘请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这里借用典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增加了信心。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之意。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追求理想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形象地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忧愁苦闷。两首诗相同之处在于,都反映了诗人在仕途上遭遇困境,功业难以成就的苦闷。
不同点:《行路难》虽然开篇描述了诸多艰难,但最终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明自己面对挫折仍然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终能实现理想。《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凸显了忧愁无法消除,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则体现出诗人面对挫折略显消极,产生了避世归隐的想法。
二、【答案】
3.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积极乐观、豁达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哲理。《浪淘沙》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蕴含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浪沙淘尽留下的必定是真金的哲理。
【分析】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写出了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凄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颔联刘禹锡运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来怀念故去旧友,作者长期谪居在凄凉偏远之地,谪居归来发现已是恍如隔世、物是人非,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浪淘沙(其八)》中诗歌前两句“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以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人生中的困境与挫折,同时也传达出面对困境应有的坚韧和信念。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经历磨难的重要性,只有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最终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表达了面对困境的决心和信念;流露出诗人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仔细阅读两首诗,理解诗的大致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分别找出两首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浪淘沙(其八)》中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先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再阐述其深层含义,并分析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借对自身遭遇的感慨,抒发了长期被贬的愤懑之情。但同时又通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展现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长期遭贬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自己虽然遭遇挫折处于困境,但是新事物会不断涌现必将取代旧事物,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故可整理概括该句蕴含的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哲理。
《浪淘沙(其八)》诗人以坚定的口吻驳斥了谗言和贬谪带来的困境,强调了虽历经磨难但终能收获成果的信念,表达了自身的不屈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是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表达了虽然要经历重重磨难和考验,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才能最终收获珍贵的成果或真理,反映出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故可整理概括该句蕴含的哲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浪沙淘尽留下的必定是真金的哲理。
三、【答案】
5.B
6.杨万里在《李花》中写梅花有梅花的妙,李花有李花的好。李花纵“学”梅花,“横斜”月下水畔,也未见得会逊色。诗人指出: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谁也“莫学”谁,自成一家才是正道,这与做人、做学问是一样的道理。而韩愈可惜张十一旅舍的石榴花纵然开得“照眼明”,却因生在偏僻之地,无人欣赏,只能默默掉落一地,托物寓意,叹张十一空有满腹才华,却遭朝廷贬谪。
【解析】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杨万里的《李花》中“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强调了李花繁多才好看,并不是真实描绘花朵盛开之景;韩愈的《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中“五月榴花照眼明”描绘出榴花盛开,明艳耀眼的景象,也体现了榴花的繁茂。故两首诗歌都出现“繁花似锦 ”的情景。故选B。
6.本题考查诗歌手法及情感主旨赏析。
①在杨万里的《李花》中,“莫学江梅作疏影,家风各自一般般”的意思是:不要学江梅稀疏的影子,(李花和梅花)各自的风格是不一样的。诗人托物寓意,通过描绘李花宜远宜繁的特点,指出李花有其独特之美,不必模仿江梅作疏影。这反映出诗人认为做人、做学问应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自成一家,不必盲目效仿他人。就如同世间万物各有其特色和价值,每个人、每种学问都应展现出自己的风格和魅力,无需随波逐流,遵循他人的模式。
②韩愈的《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诗句大意为:五月的榴花明艳照眼,枝头间已能看到初成的果实。然而此地偏僻,没有车马往来,致使美丽的榴花无人欣赏,只能在青苔上颠倒落下。诗人借花喻人,托物寓意,借榴花无人欣赏而独自凋零,寓意张十一满腹才华,却因遭朝廷贬谪而身处僻壤,不被赏识,空有抱负无法施展,表达了对张十一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感慨和无奈。
四、【答案】
7.云 心胸激荡 孤独、无奈
8.A
【解析】
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主旨。
结合《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可知,这三首诗中共同使用了“云”的意象;
《望岳》中的“曾云”,“曾”同“层”,重叠。“曾云”即“层云”,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独坐敬亭山》中的“孤云”是指天上孤单的白云独自悠闲自在地飘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孤独和无奈。据此概括作答。
8.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情感。
A.“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表达了作者时逢战乱对离散亲人、兄弟的担忧。同时战乱一家堪忧而千家堪忧,更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故选A。
五、【答案】
9.B
10.这两首诗歌,既反映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
【解析】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与分析不正确。“孤蓬泊处雨潇潇”意思是: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此句写景,描绘的诗人自身的处境,写的是孤单,没有写离别,也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而“万里送行舟”则写长江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因此“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书写离别”理解错误。 故选B。
10.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
其一,“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前两句写景,天已黑了,东塘正在落潮,诗人当时来到苏州,夜泊枫桥,形单影只,在一只船上,听外面潇潇雨声。后两句抒情,当时的寒山寺早已在咸丰十年的兵火中灰飞烟灭,寒山寺的钟声千古出名,美丽的寒山寺钟声,留给人们多少甜蜜的联想。而今天,明末的战火,早已把寒山寺打得破烂,诗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张继笔下的枫桥来了。作为清初诗人,王士祯发思古之幽情,纯属人之常情。这里面,有多少的家国之思啊!清朝与唐朝,通过枫桥钟声,拉在了一起,而此间,又寄予了诗人多少的感触!
其二,“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经过兵火的枫桥,经过兵火的寒山寺,早已是今非昔比。枫桥是寂寞的,是萧条的,而水边的客店,透露了多少的冷清和寂寥,往来旅客的稀少,反映了此时的枫桥的寂寥和孤独,反映了历经战火之后的寒山寺的萧条。诗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与远方的朋友,有着不一样的惆怅和无奈!十年在江南,诗人的梦想是:独自一人,在寂寞的晚上,独自倾听夜半的钟声,独自享受唐朝张继听到的钟声;而今天,诗人来到苏州,听到的钟声,却是如此不同,心境是这样的状态,不禁感慨万千!
结合诗题“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和注释“西樵、礼吉为王士禛两位兄长的别号”可知,这两首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思念,又写出了世态沧桑之后的万千思绪。感染力较强,情感冲击力较为强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