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福州福9盟高中一年语文科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就是“仕”。在那个时代,即算是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测算等等,也都是入仕的本钱,是一个优秀的士大夫所必须具备的。但更重要的当然是熟谙经史,深通谋略,懂得治人牧民之术,又能文章盖世,遣兴移情,标高自重,具有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个人魅力,才能获得“为官一方”的人望。但传统人文知识分子最要命的软肋是“知遇难得”,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要么在社会上沦为“九儒十丐”,要么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一隅。于是自古中国知识分子也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力图以自己的才能为统治者服务、实现自己的圣贤理想的,如范仲淹标榜自己的人格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建设型和忧患型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隐逸型和牢骚型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往往生逢乱世或朝政腐败时期,他们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有意使自己边缘化,甚至故意和传统习俗作对。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个个放浪形骸、蔑视礼教,视官场为逐臭之所,不做“君子”而要做“飘摇于天地之外”的“大人先生”(阮籍)。这两类知识分子大体上也就相当于儒家知识分子和道家知识分子,但实际上不如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两种互补心态,并没有什么截然的分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其身是济天下的资本,济天下是穷独时的向往,向往而不达则是一切牢骚的根源。所以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眼光总是盯着政治和官场,不是争宠揽权,就是愤世嫉俗,少有对自然知识和客观真理的探索和研究。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根本的毛病在于对权力和政治的依赖性,即使在他们对权势者进行批判时,这种依赖性也以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就儒家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确并不都是官场禄蠹,他们对权力的谋求也往往都有十分正当的理由,其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因而一个正直的儒家士大夫除了对皇权的服从外,还有一个更高的服从对象,这就是“天道”。当然,“忠君”本身也是“天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忠君”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层次,最高层次就是当“谏臣”,即对皇上的一举一动不是一味服从,而是以“天道”的名义提出批评,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在这种意义上,儒家知识分子也可以看作是“批判型”的知识分子,但这种“批判”是以世所公认且已经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前提的,而不是立于个人研究的专业和学理基础上的,因而并不具有真正的批判所蕴含的开拓性和启蒙性。它更多地类似于鲁迅所描绘的奴才的批评:“老爷,您的衣裳破了……”至于道家知识分子,通常认为他们对社会和整个权力结构的批判表明了他们对政治的独立性,似乎更符合现代批判型知识分子的定义。其实,除了那些抱有“终南捷径”的算计的假隐士外,道家知识分子通常都是官场中的不如意者和失败者,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本质上和屈原的《离骚》、《天问》一样,是一种牢骚的发泄和政治上一身清白的表白,或是一种失意后的心理补偿。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境中其实还有一种潜台词:我已与浮嚣的尘世无缘,比那些名利场上的狗苟蝇营之徒要活得有意思得多!因此道家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同样不具有积极促进社会变革的意义,而只是一种情绪化的个人宣泄,它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和某些自然知识只不过是这种情绪宣泄的副产品,而非刻意追求的结果,更不是他们用来批判社会的专业立场。(选编自邓晓芒《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材料二:在隋唐时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精神根底不是归于佛教,就是归于道教。在这个时代,儒家日渐衰微。韩愈在《原道》篇里树立道统,以证明儒家思想传承之渊源。中晚唐儒学复兴运动反对佛老虚无主义世界观,并没有达到理论建设的深度,而主要着眼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批判。这样一种儒学复兴运动,诉诸政治的力量来解决思想的问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可以理解的。北宋士大夫在宋王朝“养士”政策的基础之上,展开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面对世界的方式。宋王朝的建立基础是很薄弱的,正因为这种薄弱,宋代的开国根基里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这样一种敬畏的精神,滋养出一种宽容的气质,这种宽容的气质体现为对普通老百姓不敢残虐之,对士大夫则宽容之。在北宋的文化和思想当中,有三个字构成了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一是范仲淹的“忧”,一个是程颢的“仁”,一个是张载的“感”。这三个字都指向他人,指向对他者责任的承担。其中,“忧”是北宋士大夫的基本精神气质,这样的精神气质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体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代士大夫人格之伟大,既是精神力量,也是时代塑造。宋代士大夫开始意识到,与佛、老(代指佛教、道教)之间的斗争,主要不是简单的政治、经济上的问题,这根本是生活方式、生活道路的不同。佛、老这样的虚无主义世界观,如果任其蔓延下去,人的道德生活是无从建立的。在这个背景之下,要针对佛教、道教所带来的虚无主义世界观的影响,就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儒家的道理。(摘编自杨立华《自明吾理:北宋儒学复兴运动》)材料三:作为失败者,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所受到伤害最大。刘禹锡对于盛衰变化有一种通达的看法——个人不是永远顺利的,现在衰微,将来也许会恢复。而柳宗元没有这种通达的看法,一个打击下来,他却没有解脱的办法。他的挣扎,是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溪居》正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所写的。“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溪居》),表面上是一种自得,其实是在写他自己的寂寞。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求诸己”而不要“求诸人”,如果自我充实了,就是韩退之所说的是“足乎己无待于外”。若如果“足乎己”了,“来往不逢人”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赞美和影响,你才有一种自得,于是“长歌楚天碧”,可以放声歌颂了。柳宗元经过自己的一番挣扎和努力,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解脱,他的内心非常悲哀,非常痛苦。(摘编自叶嘉莹《柳宗元的山水寂寞心》)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若想入仕,除需熟谙经史谋略,还必须掌握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否则无法获得 “为官一方” 的人望。B.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体现了儒道知识分子的一种互补心态,二者在对社会批判权力时的立场完全一致。C.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但他们最高的服从对象是“天道”而非皇权。D. 儒家知识分子的 “批判” 以统治意识形态为前提,鲁迅认为这种批判类似 “奴才的批评”,缺乏真正的开拓性与启蒙性。2. 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北宋士大夫的精神根底“忧”“仁”“感”得益于宋王朝 “养士” 政策,是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群体精神的共同指向。B. 中晚唐儒学复兴运动因局限于政治经济层面的批判而未能深入理论建设,北宋士大夫则从价值观层面对抗佛老虚无主义。C. 刘禹锡对盛衰变化持通达态度,其诗歌多写历史兴亡,而柳宗元遭贬后无法解脱,其山水作品常隐含内心的痛苦与挣扎。D. 柳宗元在《溪居》中 “长歌楚天碧” 的自得,与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的超然心境相同,均为主动疏离官场的体现。3.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北宋士大夫对抗佛老虚无主义世界观核心策略的一项是(3分)A.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B. “整顿吏治,裁汰冗官”(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C.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D. “穷理尽性,以正人心之本体”(程颐《伊川易传》)4. 材料一认为儒道两家知识分子 “对权力和政治的依赖性” 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5. 根据材料一的分类,柳宗元属于哪类知识分子?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其《溪居》中 “寂寞” 心态与北宋士大夫 “忧” 的精神有何异同。(6分)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黄昏就要来了,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那么我一坐进去就可以拿起来吃了。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悠悠地打开车门钻了进去,然后发动机响了起来。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箩筐里的苹果也是他的。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开过去看吧。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修好了 ” 我问。“完了,没法修了。”他说。“那怎么办呢 ”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那五个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抵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看到地上的苹果越来越少,看着一些人离去和.一些人来到。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我看着地上越来越干净,人也越来越少。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节选自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1987年)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像马一样欢快奔跑”的意象,珍惜十八岁的胡须等细节说明少年懵懂无知的自然状态,初离家庭的庇护,对成人世界充满浪漫想象。B. 司机面对苹果被哄抢时表现出的漠然甚至幸灾乐祸,暗示他可能早已预料或默许了这种掠夺的发生,甚至可能是这场“浩劫”的幕后策划者,以牺牲货物换取某种利益。C. 小说的结尾似乎也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为了说明我对这个充满悖论的社会并未彻底失去信心,我虽然遭遇挫折,但这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D. 父亲为“我”整理红色背包并鼓励“我”出门认识世界,其初衷是积极的,但小说结尾司机抢走这个背包并扬长而去,象征着成人世界对少年纯真与希望的掠夺和践踏。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与语言风格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我”的所见所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描绘出充斥着荒诞、暴力与异景的旅途。B.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这极富想象力的表达一下子把开阔的空间展示出来,这暗示着“我” 充满波折的成长之路,为故事奠定了迷茫的基调。C. 划线句中“挂”字会让人觉得鼻子和脸仿佛不是一体的,这种写法看似荒谬,却真实地反映了我被狠狠一击后,由于极端疼痛而产生的错觉,有一种“无理之妙”。D. 小说叙述视角在“我”与司机之间进行了巧妙的转换,通过“我”的所见所感与司机的旁观、窃笑形成对比,深刻揭示了受害者与旁观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增强了批判力度。小说中多次出现的 “旅店” 有什么象征意义?它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余华认为小说需要“在荒诞的情节中体现真实的社会内涵”,请结合文本,分析荒诞情节是如何体现“真实的社会内涵”。(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节选自王安石《上时政疏》)材料二: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亡。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是以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而智者观人之国,亦以此而察之。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卫至弱也,季子知其后亡;吴破楚入郢,而陈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复;晋武既平吴,何曾知其将乱。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注】《上时政疏》写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上神宗皇帝书》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该年王安石启动变法,苏轼针对变法之弊写下这篇万言书。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则A以至诚B询考C而众建D贤才E以至诚讲求F而大明法度G陛下今日H其可以不汲汲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在古代社会地位极高,常用来代指国家、朝廷。B. 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类似的词语还有“伏乞”“伏冀”等。C. 书,作为一种文体,既可指公文,如《上神宗皇帝书》;也可指书信,如《与妻书》。D. 拱,即拱手,表示恭敬或无所事事,本文及《谏太宗十思疏》中“垂拱”之“拱”都取恭敬之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王安石认为当时北宋王朝存在官乱民贫等问题,如果皇帝安于现状而不去解决,终会如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一样招致灾祸。B. 王安石指陈时弊前先肯定皇帝的德才心意,这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唐太宗的劝谏方法不同。C. 材料一中王安石的观点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达的求变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对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D. 王安石与苏轼都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论述观点、提出建议,虽然观点不同,但他们的立场相同,也都彰显了心忧国事、积极作为的士大夫精神。13. 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14. 两则材料中,王安石与苏轼都为当朝君主治国提出了建议,二人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庆东原·忘忧草白朴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①。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②?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注】①冠宜挂:《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逢萌)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以“挂冠”为辞官归里的代语。②汉代陆贾,颇有辩才,曾从汉高祖定天下,并曾出使南越,游说南越尉赵陀归汉,故称“能言陆费”;太公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时又谋划伐纣灭殷,故称“良谋子牙”;张华,晋人,博学能文,曾作《鹪鹩赋》自喻豪志,为阮籍所激赏,故称“豪气张华”。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曲是元代散曲家白朴的一首小令。“庆东原”是曲牌名,“忘忧草”是本曲的题目,取自起首句。B. 以“忘忧草”、“含笑花”两种植物起兴,忘忧草和含笑花象征不为忧愁所扰,笑对人生的情怀。C. 千古是非曲直,都成了渔夫樵客们一夜闲话的资料。作者控诉渔夫樵客们,替那些杰出的历史人物鸣不平。D. 本曲综合运用起兴、用典、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语言简洁明了,蕴含深刻哲理,是元代叹世之作。16. 此曲中连用三个“那里也”的句子非常巧妙,常受赞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君王需戒骄躁,以谦虚自守、广纳百川的姿态治国的两句是:“ , ”。(2) 当苏洵在《六国论》里指出,不直接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也走向覆灭,是因为“ , ”强调了“赂秦”的连锁反应。(3) 面对司马光对新法“征利”的指责,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 ”两句进行了有力的回应。(4)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 , ”两句,表达了对秦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却又挥霍无度的愤慨。(5) 在中国古典诗文中,“桥”这一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不同作者笔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貌,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18.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选项内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 遂散六国之从(同“纵”,指合纵) 功施到今(延续) 抑汝能之乎?(还是)B. 居为奇货(囤积,储存) 迄无济(成功) 具资诣问(到、前往)C. 永保无疆之休(福禄) 董之以严刑(督察) 终必不蒙见察(我)D. 与嬴而不助五国(结交、亲附) 弃掷逦迤(到处都是) 其实百倍(它实际上)19.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洎牧以谗诛 B. 至于怨诽之多C. 西取由余于戎 D.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20. 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蚕食诸侯 ②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③汝幸偶我 ④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⑤却宾客以业诸侯 ⑥取儿藁葬 ⑦故天子一跬步 ⑧貌恭而不心服⑨燕赵之收藏 ⑩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以膏泽斯民 以兴利除弊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义不赂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A. ①③⑧/②⑥⑩/ /④⑦⑨/⑤ / B. ①②④⑦/③⑤/⑥⑩ /⑧⑨ / C. ②③⑤⑦/①④⑧/⑨⑩ /⑥/ / D. ①⑥⑧/③⑦ /②⑤⑩/ /④ /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宝玉便走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道:“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道:“何处出典?”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美?”探春笑道:“只怕又是杜撰。”宝玉笑道:“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太多呢。”因又问黛玉:“可有玉没有?”众人都不解。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所以才问我的。”便答道:“我没有玉。你那玉也是件稀罕物儿,岂能人人皆有?”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哭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词“颦颦”的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花袭人 B. 宝二爷 C. 凤辣子 D. 巧姐优秀的小说家总能用个性化的语用来刻画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宝玉的人物形象特点。(4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现代人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职业选择突破传统框架,兴趣平台汇聚百种技能,社交媒体重构多重身份,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可能。但这也可能带来抉择的困惑:跨界发展加深职业困惑,技能速成阻碍深度成长,虚拟面具加剧社交焦虑,海量选项让初心渐渐迷失。不少人面临这种 “似乎拥有无数可能却难以确定理想方向” 的成长困境,请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与社会观察,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评分细则1.【答案】D2.答案:D3.答案:D4.①儒家以 “天道”“忠君” 为批判皇权的前提,依附于统治意识形态;②道家批判是官场失意后的情绪宣泄,其隐逸是对政治失败的心理补偿;③两类知识分子的关注核心均为政治,缺乏对自然知识和客观真理的独立探索。(4分回答出两个点即可满分)5.(1)类型归属(2分):柳宗元划分为 “建设型 / 忧患型”,参与 “永贞革新”,以儒家 “兼济天下” 为理想,属于典型的儒家建设型知识分子,其改革实践符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的入世追求。(2)相同点(2 分):二者均以政治为价值核心:柳宗元的 “寂寞” 源于政治改革失败(材料三),北宋士大夫的 “忧” 体现为 “忧民”“忧君” 的政治责任(材料二),本质上都未脱离对权力结构的关注(材料一)。(3)不同点(2 分):心态本质差异:柳宗元的 “寂寞” 是被贬后 “求诸己” 而不得的痛苦挣扎(材料三 “表面超逸,实则悲哀”),是政治失意后的被动调适;北宋士大夫的 “忧” 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气质(材料二 “指向对他者责任的承担”),如范仲淹 “忧” 精神源于儒家价值观的自觉建构。6.解析:B、前半部分基于事实: 司机确实表现出“漠然甚至幸灾乐祸”(原文有明确描写:对苹果被抢漠不关心,看到“我”鼻子流血反而“表情越来越高兴”,最后“朝我哈哈大笑”)。这是理解司机形象的关键。嵌入过度解读的陷阱: 错误点在于 “暗示他可能早已预料或默许了这种掠夺的发生,甚至可能是这场‘浩劫’的幕后策划者,以牺牲货物换取某种利益”。这部分是完全脱离文本的臆测。D项错误:小说严格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视角)进行叙述。所有的场景、事件、感受都是从“我”这个十八岁少年的眼中看出去、心中感受到的。司机是“我”观察的对象,他的行为(散步、笑、抢背包)都是通过“我”的视角呈现的。小说并未转换到司机的视角去描写他的内心活动或独立于“我”之外的行为(比如他为什么笑、怎么想的、抢背包时具体如何操作等)。这种“我”的单视角叙述,恰恰强化了“我”的困惑、孤立无援以及司机行为的不可理喻和神秘感。因此,选项中“叙述视角在‘我’与司机之间进行了巧妙的转换”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小说始终是“我”的视角。【答案】①象征意义:“旅店” 象征着 “我” 在人生旅途中所追寻的安稳、归宿和理想也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2 分)②结构情节上,作为线索,“我” 一直寻找旅店,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围绕着 “我” 的寻找之旅展开;(2分)9.①通过司机态度的荒诞转变,如从粗暴拒绝 “我” 搭车到突然友好,再到最后背叛 “我”,展现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不可捉摸,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多面性和不确定性。(2 分)②抢劫者有条不紊地抢苹果,连小孩都参与且十分暴力,这种群体性的荒诞行为,反映出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人性的扭曲,凸显了涉世未深的“我” 在面对现实残酷时的无力感。③“我” 的正义行为与悲惨遭遇形成的荒诞反差,“我” 为保护苹果被打,而司机却无动于衷甚至加入抢劫,突出了现实与 “我” 所秉持的道德观念之间的巨大矛盾,体现了成长中对世界认知的颠覆以及体现了成长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一主题(2 分)10.答案:AEG。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翻译:既然这样,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11.D立场不同13(1)像那些做事依照旧例,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凭借一时幸运而获得成功,却不能依靠它保持天长日久。(因:沿袭1分;逸豫:贪图安逸1分,句意2分)(2)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让:辞却,拒绝1分;择同“释”,舍弃1分,句意两分)14.①王安石建议皇帝应有忧患意识,不能一味守旧而应有长远之计;应修明法度,广纳贤才,富强国家。(2分)②苏轼建议皇帝应崇尚道德、重视风俗,而不是一味追求功业,追求富强。 (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我私下里观察,自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久了,但如果没有极其真诚恳切的为天下担忧的意识,即使那暴政酷刑没有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发生战乱的。从秦代以后,在位时间较长的帝王有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且有卓著功业的天子。他们在位时间长久,对国内和国外没有忧患意识,只知道因循守旧、苟且偷生,没有极其真诚恳切的为天下担忧的意识,只考虑得过且过地度过眼前的日子,而从来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往往是自身遭遇灾祸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可是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损毁污辱,妻子儿女本来已经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本来也已经尸横遍野,那些活着的人也不能摆脱困顿饥饿、艰险窘迫的祸患。晋、梁、唐三朝帝王,都是由于安逸而败亡,他们自认为那些灾祸不会降临,却不知道那些灾祸突然之间就已经到来了。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颖明智的卓然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然而在位时间很久了,此时确实应当诚心恳切地忧虑天下,把晋、梁、唐那三朝帝王作为借鉴的时候了。据我的观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都是任用了贤才: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完全合乎法度。官员在上面胡作非为,底层百姓日渐贫困,风俗一天天浇薄,国家财力一天天趋于匮乏,而陛下高居帝位、垂拱而治,不曾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愿。这就是我私下替陛下考虑,而不能不感慨万千的原因。像那些做事守旧、只顾眼前快乐而苟且偷生,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凭借一时幸运而意外获得成功,却不能依靠它保持天长日久。用古代来衡量当下,那么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以加以挽救。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既然这样,那么用至诚的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做呢?材料二:国家的存亡,在于道德的深浅,不在于国家的强弱:国运的长短,在于风俗的厚薄,不在于国家的贫富。如果道德确实深厚,风俗确实淳厚,即使国家贫穷弱小,也不会损害其深厚和淳厚而长久存活:如果道德确实浅薄,风俗确实浇薄,即使国家富强,也会因为它的浅薄而灭亡。君主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懂得了轻重。因此古代贤君,不因为国家弱小而忽略道德,不因为国家贫穷而伤害风俗,智慧的人看别人的国家,也是凭借这方面而审察的。齐国极度强盛,周公预言齐国后世必有弑君篡权之臣(后来,齐简公果然被权臣田常所杀);卫国极其弱小,季札(见卫国贵族中多有贤人)便认为卫国会在齐国之后才灭亡:吴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而陈国大夫逢滑预言楚国不久将复国(楚国果然于次年复国):西晋武帝吞并了吴国后,何曾知道其后世将会出现动乱(至晋惠帝时果然有八王之乱),所以臣希望陛下一定要致力于崇尚道德、注重风俗,不希望陛下急切求功、贪取富强,使陛下的天下富贵如隋,强大如秦,向西攻取灵武(西夏),向北攻取燕蓟(辽),这称之为有功业,是合适的,但是国运的长短,却不在于此。15.【答案】C16.【答案】①口语入曲,质朴有力:那里也”是口语化、生活化的表达(相当于今天的“在哪儿呢?”),使深刻的哲理和浓烈的情感表达得更加直率(直白)②排比反问,增强气势:三个结构完全相同的“那里也……?”句式构成强烈的排比,同时每个句子又都是反问句。这种手法如连珠炮发,层层推进,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诘问气势。(亦可写:排比使得形式整齐,营造出绵长、低徊的叹息感,将诗人对历史人物湮灭的无限怅惘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声韵节奏)③用典引发深思:句中列举的陆贾(能言善辩)、姜子牙(深谋远虑)、张华(博学豪迈)都是历史上公认的杰出人才和功勋卓著者。这些曾经的辉煌人物及其功业如今不在,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④功业荣华终成空,人生短暂,不必执着于功名仕途,体现作者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17.(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8.C(见:被)19.答案: A(A和例句一样,都是被动句;B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D主谓倒装)20.①蚕食诸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②而歌呼呜呜快耳者(使动,使……愉悦)③汝幸偶我(名词作动词,嫁给) ④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意动,以……为乐) ⑤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动,使……成就霸业) ⑥取儿藁葬(名词活用做状语,用草席裹) ⑦故天子一跬步(名词作动词走一小步) ⑧貌恭而不心服(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⑨燕赵之收藏(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⑩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动,使……安) 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用法,以……为鉴)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形作动,敬爱、爱护)答案:D(①⑥⑧——名词作状语/③⑦ 名词作动词/②⑤⑩——使动/ /④ —意动/⑨——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动词)21.答案A。例句中“颦颦” 是贾宝玉为林黛玉所取的表字,得名方式为文学象征。宝玉引《古今人物通考》“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以“颦颦”隐喻黛玉眉尖若蹙的容貌特征。花袭人名字直接来源于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在《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初遇袭人,因她姓花,宝玉便根据这句诗为她改名“袭人”。这种得名方式与例句相同。宝二爷称呼的来自宝玉在家中的排行,而“二爷”也强调他的家族身份和特权“凤辣子”是王熙凤的绰号。“凤”取自她的名字“王熙凤”;“辣子”指她性格泼辣、手段狠辣。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初入贾府时,众人介绍王熙凤时就用“凤辣子”来形容她,突显其风风火火的个性。巧姐,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刘姥姥为她取名“巧姐”,因为她是七月初七(七夕节)出生,七夕又称“乞巧节”,传统习俗中女孩此日出生会取名“巧”以求心灵手巧。①“劳什子”的俚语化表达(1分),表现出宝玉当时的愤怒不满,展现其率真本性(1分);②“还说灵不灵呢”,用反问与感叹句式(1分),直接否定 “玉” 的神圣性,凸显直抒反叛心性(1分);③强烈对比句式“都没有…单我有…”,强调“无”与“有”的对立,体现出宝玉因为“独有”而产生的孤立感,凸显渴望其平等意识。(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